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19)
第五帙 (19)
1. 梅實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酸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止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、惡肉。
【核】曰:梅葉皆似杏,葉端有尖,先春而花,凌霜傲雪,清芬襲人。其子青赤者,其材堅;其子青白者,其材脆。品類極繁,江梅遺核野生,不經栽接者,名直腳梅,凡山谷水濱,及荒涼迥絕之處,皆此本也。花小而疏瘦有韻、香烈實小而硬。早梅冬至前開,故得早名,要非風土之正。
消梅其實圓小多液,惟堪青啖。古梅枝幹樛曲,蒼蘚鱗封,苔須綴枝,幾長數寸,綠絲風揚,飄飄拂人。重葉梅,花瓣數層,如小白蓮,花房獨出,結實多雙,尤為瑰異。又綠萼梅、朱梅、百葉緗梅、鴛鴦梅、檀香、玉蝶諸品,皆堪清玩。若大庾嶺梅,南枝已落,北枝方開,寒燠異土,遲早頓殊。
入藥以野生,及未經就接者為貴。修事烏梅,取青梅籃盛,置於突上燻黑。若以稻灰淋汁潤蒸,則肥澤不蠹。白梅,取青梅鹽汁漬之,日曬夜浸、十日成矣,久乃生霜。
【叅】曰:梅,昧也。爽旦微明,春生之象也。先春而華,吸冰雪以自濡。色青味酸,入厥陰肝,肝色青,肝味酸故也。故主吮泄腎液,以潤筋膜。經云:味過於酸,肝氣已津,譚說酢梅,口中酸出,吮泄之力可徵矣。是以對待水液焦涸,致熱煩滿悶,及上氣令心不安,與偏枯不仁、致肢體痛,及死肌惡肉,青黑痣者,咸可濡以潤之,藉子母更相生耳。
白話文:
[梅實]
**【味道】**味道酸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**【主要功效】**主要能使氣往下走,消除發熱、煩躁、胸悶腹脹,使心神安定,止住肢體疼痛,改善半身不遂、皮膚麻木不仁,去除壞死的肌肉,也能去除青黑色痣和惡性贅肉。
**【梅核】**梅樹的葉子都像杏樹,葉尖是尖的,早春開花,不怕霜雪,散發著清香。果實青紅色的是堅硬的,青白色的是脆的。梅的種類非常多,野生梅樹的核落下後自然生長,沒有經過嫁接的,稱為直腳梅。凡是在山谷水邊,或者荒涼偏遠的地方,都是這種野生的梅樹。花小而稀疏,但很有韻味,香味濃烈,果實小而硬。早梅在冬至前就開花,所以得名早梅,但這並不是順應時令的正常現象。
消梅的果實圓而小,汁液多,只能青澀地生吃。古老的梅樹枝幹彎曲,樹皮上長滿青苔,苔蘚像鬍鬚一樣掛在枝條上,長達數寸,微風吹拂,綠絲飄揚。重瓣梅的花瓣有很多層,像小白蓮花,花蕊獨自突出,結的果實常常是成對的,非常奇特。還有綠萼梅、朱梅、百葉緗梅、鴛鴦梅、檀香梅、玉蝶梅等品種,都適合觀賞。至於大庾嶺的梅樹,南邊的枝條已經凋落,北邊的枝條才剛開始開放,因各地氣候冷暖不同,花期早晚也大不相同。
入藥以野生的,以及沒有經過嫁接的梅子為上品。炮製烏梅的方法是,用竹籃裝盛青梅,放在灶台上煙燻至黑色。如果用稻灰淋汁浸潤後蒸製,就能變得肥厚滋潤而不易腐爛。白梅則是將青梅用鹽水浸泡,白天曬太陽,晚上浸泡,十天左右就能製成,時間長了表面會產生霜。
**【參解】**梅,有「昧」的意思,代表黎明初曉,是春天開始的象徵。它在春天來臨前就開花,吸取冰雪的滋養。顏色青綠,味道酸澀,歸屬於厥陰肝經,肝的顏色是青色,肝的味道是酸的,所以說梅子能入肝經。因此,它主要能收斂腎精,以滋潤筋膜。經書上說:「味道過於酸,肝氣就會產生津液。」人們談論酸梅時,口中就會分泌酸液,這就證明了梅子收斂津液的作用。所以,對於體內津液枯竭,導致發熱、煩躁、胸悶等不適,以及氣逆導致心神不安,還有半身不遂、肢體疼痛、皮膚麻木不仁、壞死的肌肉、惡性贅肉和青黑色痣,都可以通過梅子來滋潤,利用母子相互滋養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