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一帙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一帙 (10)

1. 白魚

(宋開寶)
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開胃、下氣,去水氣,令人肥健。

【核】曰:白魚,一名鰋,一名鮊。匽,白也,白色也。生江湖中,大者長六七尺,色白形窄,腹扁,鱗細,內有細刺,頭尾俱昂。灸瘡不發者,作鱠食之。

白話文:

【註解】說:白魚,別名鰋,又名鮊。「匽」是白色的意思。白魚生活在江河湖泊中,大的能長到六七尺長,體色白色,魚身狹窄,腹部扁平,鱗片細小,體內有細刺,頭和尾巴都向上翹。如果灸傷口不發炎,可以用白魚做成生魚片來吃。

【叅】曰:魚,冬淵春涉,化無停機者,共浮沉於生長之門。白者,金色;金者,水母,生生不息之源也。仲景先生用治水亡澤上而消渴,水亡潤下而小便不利。開寶推廣開胃;開胃者,開發上焦,熏膚充身,澤毛若霧露之溉。令人潤身而肥健,氣無有不下,水無有不去矣。

白話文:

【註】中醫古書《醫宗金鑑》中說:魚在冬天潛入深淵,春天在淺水嬉戲,它們始終在變化中,共同在生長的過程中浮浮沉沉。白色的魚,屬金性;金,是水之母,生生不息的源泉。東漢醫聖張仲景用魚治療因水液不足導致口渴,小便不利;開寶方則用魚來健胃;健胃,就是開發上焦氣機,溫暖肌膚,全身充盈,滋養皮膚如霧露滋潤。這樣就能使人身體滋潤而強健,氣血暢通,水液也能正常排出。

蓋用行則體消,體止則用息;用不忘體,體不亡用,亡則不祥莫大焉。顧水之從魚,猶云之從龍,風之從虎,親上親下,物各從其類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的時候身體會瘦弱,停下手來使用就會休息;使用時不忘身體,身體就不會失去使用;失去就會發生很大的禍患。比如水順從魚,好比雲順從龍,風順從虎,親近高位的人親近低位的人,事物各自順從自己的類別。

2. 浮石

(日華)

【氣味】鹹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煮汁飲,止渴,治淋,殺野獸肉。

【核】曰:出南海、交州之陽。水沫集塵埃,盪漾水面日久凝結而成。色黃白,體虛而輕,仍未離乎塵沫本相也。先人云:山融成水,歸宗走海,泡幻立堅仍呈本相,隨波上下,止止行行,行行止止,會心者得之。

白話文:

《核》書中記載:核產自南海和交州的陽光照射的地區。水中的泡沫和塵埃聚集在一起,在水面上漂浮很長時間後凝結成核。核的顏色呈黃白,質地空虛而輕盈,仍然沒有脫離塵沫的本質。前人說:山上的物質融化成水,流入大海,泡沫幻化成堅實的核,仍然保持著本來的樣貌。它隨著波浪上下起伏,時而停止時而前進,前進時又會停止。領悟精髓的人自然會理解它的奧祕。

【叅】曰:抱朴子云:燒泥為瓦,燔木為炭,水沫為浮石,皆去其柔脆,變其堅剛。釋典云:火劣水勢,濕為巨海,干為州潭,是故彼大海中,火光常起,彼州潭中,江河常注,雖幻化異形,而水火之性,終不隕滅。顧浮石之浮水上,即火性浮炕之上炎。詩大雅云:烝之浮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【參考】《抱朴子》說:燒製泥土成瓦片,燃燒木材成木炭,水蒸汽凝結成浮石,都是去掉了它們的柔軟脆弱,變成了堅硬。佛教典籍記載:火的性質怕水,所以濕潤的地方形成浩瀚的大海,乾燥的地方形成洲渚湖泊。因此,在廣闊的大海中,常常會出現火光,而在洲渚湖泊中,江河恆久地奔流,雖然它們所呈現的形態不同,但水火之性始終不會消失。浮石漂浮在水面上,正是火性浮在水蒸氣之上。詩經《大雅》中說:「烝之浮之」,指的是這個現象。

若止渴治淋即濕者干之,乾者濕之。若積塊老痰,癭癧疝瘕,砂石淋露,即去其堅剛,變其柔脆。隨根身之缺陷,現四大之遍周,若以結治結,猶幻歸幻耳。

白話文:

  • 若要止渴治療淋病,如果是濕熱的,就用清熱利濕的方法;如果是乾枯的,就用滋陰潤燥的方法。
  • 若有積聚的頑固痰塊、癭瘤、疝氣、腫塊、砂石淋病等,就要消除它們的堅硬,化解它們的柔弱。
  • 根據身體的缺陷,表現出四肢的遍佈,如果用結核治療結核,就像幻影歸於幻影一樣。

3. 鉛丹

(日華)

【氣味】辛,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吐逆反胃,驚癇癲疾,除熱、下氣,煉化還成九光,久服通神明。

【核】曰:鉛丹,原生於鉛,出蜀郡平澤。近皆炒鉛為之,法用每鉛一斤,以土硫黃十兩,硝石一兩。熔鉛成汁,下醋點之,俟瀼沸時,遂下硫黃一塊,少頃,再下硝少許,沸定再點醋,依前下少許硝、黃,待自作末,則成丹矣。近多以作粉鉛腳,不烢成粉者,用礬石、硝石,合炒成丹,力轉薄矣。

白話文:

核:鉛丹,一種從鉛中提煉出來的礦物,產自蜀郡平澤。但近年來,人們傾向於用炒煉的方式製作鉛丹。方法是取一斤鉛,加入十兩土硫黃和一兩硝石。

將鉛熔化成液體,然後滴入醋。等液體沸騰時,加入一塊硫黃。過一會兒,再加入少許硝石。沸騰穩定後,再次滴入醋,並像之前一樣加入少許硝石和硫黃。如此反覆,直到自行粉碎,就製成了鉛丹。

近年來,很多鉛丹被用來製作粉鉛腳。如果粉末沒有熔化成粉的,可以加入礬石和硝石,一起炒煉成丹,但這樣的話丹藥的效力會有所減弱。

若欲轉丹為鉛,只用蓮鬚蔥白汁,拌丹漫煎,煅成金汁,傾出土上,即還鉛矣。市肆者,每以鹽硝砂石雜亂。凡用須用淨水漂去硝鹽,飛去砂石,澄干,微火漫炒,紫赤色,置土地上,攤去火毒,乃入藥用。會典云:黑鉛一斤,燒丹可得一斤五錢。

白話文:

如果想要把丹砂變成鉛,只需要使用蓮花花蕊和蔥白榨出的汁液,和丹砂一起慢慢煎煮,煎煮成金色的汁液,倒在土上,就會變成鉛。市面上的丹砂,通常會混雜著鹽硝、砂石。使用丹砂時,必須用乾淨的水沖洗掉硝鹽,過濾掉砂石,澄清並晾乾。然後用小火慢慢炒,炒至紫紅色。放在土地上,自然散發熱氣,就可以入藥使用了。《會典》記載:一斤黑鉛可以燒出一斤五錢的丹砂。

【叅】曰:鉛秉重玄,五金水也。點烹成丹,碎大塊作太末,轉丹還鉛,會太末歸太玄,下而上,外而內,元始合璧,動定九光,丹體備已。故主吐逆反胃,驚走狂癲,下而上者,上而下矣。癇疾下氣,忤惡聚積,外而內者,內而外矣。水濟火則熱除,火濟水則通神,丹成敵應,莫捷於鉛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鉛具有沉重的黑色,屬於五金中的水。經過提煉製成丹藥後,能將大塊的丹藥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將丹藥轉化回鉛,使細微的粉末重歸於太玄的精髓。從下到上,從外到內,元始氣機交融,動靜九光齊備,丹藥已經製作完成。所以可以治療嘔吐反胃、驚嚇狂癲等病症。因為從下到上,可以順便治療上焦的疾病。可以治療癲癇、下氣、邪惡聚集等疾病,因為從外到內,可以順便治療內臟的疾病。水能滋潤火,所以可以消除熱氣;火能溫暖水,所以可以通神。丹藥一經製成,功效極佳,沒有比鉛更好的了。

4. 降真香

(證類)

【氣味】辛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燒之,闢天行時氣,宅舍怪異。小兒帶之,辟邪惡氣。

【核】曰:降真,原名新絳。出黔南、南海山中,及大秦國。似蘇方木,燒之不甚香,得諸香和之,則特美。入藥以番降,紫而潤者良。今廣東、廣西、安南、漢中、施州、永順、保靖,及占城、暹羅、渤泥、琉球諸番皆有。朱輔山溪蠻叢話云:雞骨香,即降香,本出海南。

白話文:

核(香):

俗稱降真香,原名新絳。產自黔南、南海山區以及大秦國(今羅馬帝國)。外觀類似蘇方木,單獨燃燒時香味不濃,但若搭配其他香料一起燃燒,則香味特別好。作為藥材,以來自國外的降真香品質最好,顏色紫潤。現在廣東、廣西、安南(今越南)、漢中、施州、永順、保靖,以及占城(今越南南部)、暹羅(今泰國)、渤泥(今汶萊)、琉球等番國都有產出。

《朱輔山溪蠻叢話》中記載:雞骨香就是降真香,原產於海南。

今溪峒僻處所出者,似是而非,勁瘦不甚香。周達觀真臘記云:降香生叢林中,番人頗費砍斫之功,乃樹心也。其外白皮厚八九寸,或五六寸,焚之氣勁而遠。又稽含草木狀云:紫藤香,長莖細葉,根極堅實,重重有皮,花白子黑。其莖截置煙焰中,經久成紫香,可降神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溪峒地區出產的,看起來像沉香但是不太像,味道也不太香。周達觀在《真臘風土記》中提到:沉香生長在叢林中,當地人要花費很大的力氣砍伐,因為它是樹木的中心部位。樹木外層的白樹皮有八九寸或五六寸厚,燃燒後氣味濃烈且飄得很遠。

另外,《草木狀》中說:紫藤香有長莖細葉,根部非常堅實,層層有樹皮。花朵是白色的,果實是黑色的。將莖切斷置於煙火中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紫香,可以降神。

【叅】曰:降真,新絳也,推陳出新。降者大赤,易曰:干為赤,坎為大赤,貫流先天一氣者歟。主利率類以從陽,遠於絕類以從陰也。燒之真降,詮名降真。蓋真者,仙變通乎天,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,獨立守神,命曰真神。故主天行時氣,宅舍怪異,辟邪惡氣。遠於生陽,顯諸死陰之屬者,斂臼消滅,顧赤心在中,重皮鞏固,宛若衛外為固之為陽,藏精起亟之為陰也。仲景先生祖劑,主利脈革之半產漏下,佐以蔥莖前通乎陽隧。

白話文:

【參照】說:降真,是新生的紅色,代表推陳出新。紅色為「大赤」,《易經》中說:「乾為赤,坎為大赤」,可能是指貫穿先天一氣吧。主治偏向陽氣的病症,遠離偏向陰氣的病症。燒製後真氣下降,因此命名為「降真」。「真」是指仙人的變化通達於天,提攜天地,把握陰陽,獨立守護神靈,稱為真神。因此主治時令天氣相關疾病、住宅風水怪異、驅邪避惡。遠離生陽、顯於死陰之類的疾病,會抑制化膿消滅,顧護內心的紅色,加強皮膚防禦,就像陽氣保護外在,陰氣儲存精氣並迅速生長。仲景先生的祖傳藥方,主治偏向脈絡中的陽氣的半產與漏下,搭配蔥莖,有助於疏通陽氣の通り道。

君以旋覆,誠營血之師帥。旋者周旋,旌旗之指麾,覆者伏兵,奉旌旗之指麾者。而後新降起亟乎陰,衛外乎陽則行者留,留者行矣。本草失列品類,時珍補入綱目,療金瘡折跌出血不止者,此遵祖劑之行留而推廣之。副名降真,良有以也。頤更推廣之,不但系小子婦人吉,猶可系丈人之失與亡。

白話文:

旋覆花是一種能營養血液的藥物。它的名字來自於旋轉和覆蓋,代表著一種攻守兼備的策略。其作用是從陰中提升,守護陽氣。如果想留住氣,就會得到氣的運行。如果希望氣運行,就必須控制它。旋覆花在本草藥典中沒有被列入,但後來被收錄進《本草綱目》,用於治療金瘡、骨折和止血等情況。它的副名「降真」意指這個藥材的強大效用。

協旋覆蔥株斯藏精而起亟,衛外而為固者也。

5. 潦水

(綱目)
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煎調脾胃,去濕熱之聖藥。

【核】曰:雨水曰潦,疾雨曰驟,徐雨曰零,久雨曰苦雨,曰愁霖,雨晴曰霽,時雨曰澍,雨而晝晴曰啟也。蓋雨從云下,天地氣和而為雨,怒而為風。故凡易稱雨者,皆和之象也。詩云:有渰萋萋,興雨祁祁。渰,陰雨也,或作⿰目弇。渰,水氣之云也。傳云:雨,雲水氣。

白話文:

《核》中說:下大雨叫「潦」,急促的雨叫「驟」,緩慢的雨叫「零」,長時間下著不停止的雨叫「苦雨」,也叫「愁霖」,雨過天晴叫「霽」,按時降下的雨叫「澍」,白天降雨而到了下午就天晴叫「啟」。因為雨水從雲朵中落下,天地氣候調和才會下雨,如果天氣發怒就會形成風。所以《易經》中提到的「雨」,都是和順的意思。詩經中說:「春雨綿綿,祈求甘霖普降。」這裡的「渰」指陰雨,有時作「⿰目弇」,「渰」是水蒸氣形成的雲。傳說:「雨是雲和水氣組成的。」

萋萋,盛貌。祁祁,徐貌。蓋云欲盛,盛則雨足,雨欲徐,徐則入土,且亦云氣不待族而雨者,非陰之和也。故詩云以萋萋,雨以祁祁為善爾。詩曰:靈雨既零,命彼倌人,星言夙駕,稅於乘田。瑞應圖云:靈雨,瑞雨也。降而應物,謂之靈雨。星,晴也。言夜而雨,夙而星見,於是督勸農乘,此傳所謂務材訓農者也。

白話文:

萋萋,形容草木繁盛的樣子。祁祁,形容雨水緩慢降落的樣子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如果草木想長得茂盛,就需要充足的雨水;如果雨水想慢慢滲入土地,就需要緩緩降落。而且,如果空氣中的濕氣無法凝結成雨而降下來,那麼就不是陰陽和諧的狀態。

所以詩經上說:「萋萋草木,預兆著降雨。」「雨水祁祁,正是農作物生長的時機。」詩經中還記載:「靈雨從天上降下,召喚農民勞作。天星閃爍,預示著天亮,催促農民早早駕著牛車,到田裡耕種。」

瑞應圖中說:「靈雨是一種吉祥之雨。」它降落下來,可以滋養萬物,所以稱為靈雨。星,是指晴朗的天氣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夜裡降下靈雨,第二天早上就會天晴星現,於是督促農民到田裡耕作,這就是傳記中所說的「勤勉治國,教導農耕」的意思。

鹽鐵論云:周公之時,雨不破塊,風不鳴條,雨則必以夜。夜者,正雨之時也。詩云: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,濛善沾濡,又喜陰結,不解羈旅之愁,於是為甚,詩以言其情也。雨無正曰,雨自上下者也。眾多如雨,而非所以為政也。政者,正也。夫文一止為正,眾多如雨,則無正矣。

白話文:

《鹽鐵論》中記載:周公時代,下雨不落地,風不吹動樹枝,下雨一定是在晚上。因為夜晚正是下雨的時候。詩經中說:我從東方而來,細雨綿綿,細雨能滋潤萬物,又喜歡在陰天凝聚,不能消解我的旅途憂愁,所以憂愁加重,詩句表達的就是這種心情。沒有規律的降雨,就像雨水從天上落下來一樣。就像雨滴一樣多,但這並不能用來治理國家。治理國家,就是制定規範。文字統一才能規範,如果就像雨滴一樣多,那就沒有規範了。

詩云:月離於畢,俾滂沱矣。

又曰:益之以霢霂滂沱,大雨也;小雨謂之霢霂。釋名曰:言淋瀝沾浸,如人之沐,唯及其上支而已,根不濡也。蓋霢膏潤於土,如人之脈,故曰霢也。說文云:秋薶厚穜,故謂之麥。然則霂言其上,霂言其下也。詩云:艽艽黍苗,陰雨膏之,方暑之苗也。暑雨暴息,無陰雲以覆之,日隨蒸焉,則苗槁矣。

白話文:

又有一說:霢霂即是指大雨;小雨才稱為霢霂。《釋名》中解釋:霢霂的意思是雨水淋漓、浸潤,就像人洗頭只淋到頭髮一樣,不會浸濕根部。因為霢霂能滋潤土壤,就像人的血管一樣,所以稱為霢。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秋天收穫的麥子又厚又大,所以稱為麥。因此,霢指的是上部的滋潤,霂指的是下部的滋潤。《詩經》中說:芊芊的黍苗,霢霂的甘霖滋潤著,這是夏天的禾苗。如果暴雨突然停止,沒有陰雲遮蓋,太陽就會猛烈照射,禾苗就會枯萎。

將以潤之,乃所害之也。故詩以陰雨為善。俗諺五月謂之分龍雨,曰隔轍。言夏雨多暴至,龍各有分域,雨晹往往隔一轍而異也。易云:密雲不雨,目我西郊,言小畜也。畜者,畜也。升氣又自乎西,故能為密雲而已。蓋入藥之潦,宜取陰雲之雨。斯本天地之和,本草取霪雨為潦,是非陰陽之正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用潤濕的方法去調理,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因此,詩經中將陰雨視為好的現象。俗話說,五月時節的雨稱為「分龍雨」,又稱「隔轍雨」。這是指夏天的大雨往往來得又急又猛,龍有各自分管的地區,所以下雨時雨勢會相隔一條轍路就有所不同。《易經》上說:「密雲不雨,目我西郊」,指小畜卦。畜,意指積蓄。氣息上升又來自西方,所以只能形成濃密的雲層而無法下雨。通常用作藥材的雨水,應收集在陰天下的雨。這是因為天地間的和諧作用,而草藥採集時以大雨為雨水之源,這並不是遵循陰陽之道的正理。

備錄經雅用供博粲云爾。

【叅】曰: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。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,交互升沉,沛然降注也。對待水寒獨沉,俾之起亟,熏膚充身,澤毛若霧露之溉歟。別錄主調煎脾胃之聖藥。經言人之脾胃以地土名之,人之氣汗,以風雨狀之,器界益根身,疏相培親相,無情於有情,互相感召耳。

白話文:

《叅》書上說:地面的氣向上升變成雲,天空中的氣下降變成雨。雨水是由地氣產生的,雲是由天氣產生的,它們互相上升和下降,沛然降下。對於寒涼的水,可以讓它快速上騰,溫暖皮膚,滋潤身體,讓毛髮像被露水澆灌一樣。別錄記載,它是調節脾胃的聖藥。醫經上說,人的脾胃可以用「地土」來形容;人的氣血流動可以用「風雨」來比喻。器物和身體互相滋養,互相扶持;無情的事物與有情的事物互相感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