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一帙 (3)
第一帙 (3)
1. 黃耆
(本經上品)
扶疏處正顯整密。整密處正見扶疏。
【氣味】甘,微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,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,鼠瘻,補虛,小兒百病。
【核】曰:出蜀郡漢中,今不復採。唯白水、原州、華原山谷者最勝,宜、寧二州者亦佳。春生苗,獨莖叢生,去地二三寸。作葉扶疏,狀似羊齒,七月開黃紫色花,結小尖角,長寸許。八月採根,長二三尺,緊實若箭干,皮色黃褐,折之柔韌如綿,肉理中黃外白,嚼之甘美可口。若堅脆味苦者,即苜蓿根也。
勿誤用木耆草,形類真相似,只是生時葉短根橫耳。修治去頭上皺皮,蒸半日,劈作細條,槐砧銼用。茯苓為之使,惡龜甲、白蘚皮。
先人云:黃耆一名戴糝,戴椹,百本。戴在首,如衛氣出目行頭,自上而下,從外而內,百骸百脈,咸衛外而固矣。又云:耆可久可速,能知衛氣出入之道路,便能了知黃耆之功用矣。
【叅】曰:黃中色,通志云:始生為黃,耆,耆宿也。指使不從力役,如人胃居中,營衛氣血,筋脈齒髮之屬,莫不始生於胃,而衛氣之呴吸,營血之濡運,筋脈之展搖,齒髮之生長,亦莫不從胃指揮宣布。所謂外者中之使也,營血筋脈悉屬有形,統御節制,唯一衛氣,所謂衛者氣之帥也。
癰疽久敗、大風癩疾、五痔鼠瘻,咸無衛氣衛外,故肌肉腐爛。黃耆味甘氣溫,肉似肌腠,皮折如綿,宛若衛氣之衛外而固者也。故能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。唯衛氣虛弱,不能固護肌肉者宜之。倘涉六淫,毒熱熾盛,又當謝之,未可謬用。補虛者,補衛氣之虛,小兒陰常有餘,氣常不足,故百病咸宜也。
(涉六淫毒熾盛,亦非禁止不行,惟在頤指氣使者何如耳。耆宿,則更事久歷,事能盡知,乃可頤指氣使,不從力役。設非主張於內者,安能固護於外耶。)
白話文:
黃耆
黃耆的枝葉茂盛之處,正顯得整齊密集;而整齊密集之處,也正能體現其枝葉的扶疏。
【氣味】 味甘,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 主要治療癰瘡和久治不癒的潰爛瘡口,能幫助排出膿液、止痛,還能治療大風癩疾、五痔、鼠瘻,有補虛的功效,對小兒的各種疾病也有療效。
【產地考證】 黃耆原產於蜀郡和漢中,現在已經不再那裡採集了。只有白水、原州和華原山谷所產的黃耆品質最好,宜州和寧州所產的也還不錯。黃耆春天長出幼苗,單莖叢生,離地面約二三寸高。葉子茂盛,形狀像羊齒。七月開黃紫色花,結出小而尖的角狀果實,大約一寸長。八月採收根部,根長二三尺,緊實像箭桿,皮色黃褐色,折斷時柔韌如棉,內部肉質黃色,外皮白色,咀嚼起來甘甜可口。如果根部堅硬易碎,味道苦澀,那就是苜蓿的根了。
不要誤用了木耆草,它的外形與黃耆非常相似,只是生長時葉子短且根部橫生。修治黃耆時,要去除根頭上的皺皮,蒸半天,切成細條,在槐木砧板上用挫刀挫平後使用。茯苓可以增強黃耆的藥效,但黃耆忌與龜甲和白蘚皮一起使用。
古人說:黃耆又名戴糝、戴椹、百本。戴在頭上,就像衛氣從眼睛出來運行到頭部,從上到下,由外向內,保護全身的各個部位和經脈,從而達到防禦外邪的目的。還說:黃耆的藥效可快可慢,如果了解衛氣的運行路線,就能明白黃耆的功效了。
【藥理闡述】 黃耆的顏色是黃色,如同「通志」所說,剛生長出來是黃色。「耆」,有長者、宿老的意思,指使喚他人而不從事勞力,就像人的胃居於身體中央,負責營氣、衛氣、氣血、筋脈、牙齒和毛髮的生長。這些都從胃開始產生,而衛氣的呼吸、營血的濡養、筋脈的伸展、牙齒和毛髮的生長,也都聽從胃的指揮和發布。所謂外在的,是內在所使用的,營血和筋脈都有形體,而統御和調節它們的,只有衛氣。所謂衛,是氣的統領。
癰瘡久爛、大風癩疾、五痔和鼠瘻,都是因為沒有衛氣來保護體表,所以肌肉才會腐爛。黃耆味甘性溫,肉質像肌肉紋理,皮的質地像棉花,就像衛氣在保護體表一樣。所以黃耆能溫養肌肉,充實皮膚,使皮膚紋理飽滿,掌管毛孔的開合。只有衛氣虛弱,不能保護肌肉的人才適合服用黃耆。如果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,導致體內毒熱熾盛,就不適合服用黃耆了,不能亂用。黃耆補虛,主要是補衛氣的虛弱,而小兒體內的陰氣常常有餘,陽氣常常不足,所以許多疾病都適合用黃耆治療。
(如果外感六淫,導致體內毒熱熾盛,也不是絕對禁止使用黃耆,關鍵在於用藥者是否能根據情況靈活運用。黃耆像年長的宿老,經歷的事情多了,才能充分了解事物,進而指揮他人而不用自己勞力。如果沒有內部的支持,又怎麼能保護外在呢?)
2. 蓍實
(本經上品)
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。
【氣味】苦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益氣,充肌膚明目,聰慧先知,久服不飢,不老延年。
【核】曰:生少室山谷,及蔡縣白龜祠旁。春時宿根再發,端直無枝,末大於本,一本一二十莖,或四五十莖,經百歲者,莖亦百,莖雖多,總一本也。秋後花出莖端,紅紫色;實褐色,如艾實。呂氏春秋云:蓍滿百莖,所在之處,獸無虎狼,蟲無蛇螫,其下便有神龜守之,其上常有青雲覆之。傳云:天下和平,王道得而蓍莖長丈。
又云:天子蓍長九尺,諸侯七尺,大夫五尺,士庶三尺,設有僭用,便失靈異。埤雅云:此神草也。亦草中之多壽者也。故蓍從耆。
【叅】曰:悉一根抽發,原具生生變化之數,而末大於本,所謂知來者逆也。明目者,字從目,即默識精明,條分縷析之徵也。聰慧先知者,字從老,即更事久,盡知之徵也。氣味苦酸平,得木火升出之機,故益氣熏膚充肌、根繁余百,行地無疆,故不飢不老。
(神物考云:蓍,天所生之神物也。其法始於伏羲,今唯文王孔子墓間生之。其莖長丈,一年長寸,百年長丈,自丈後,則不長矣。其叢滿百數,止百莖,無多寡也。覆以紫雲,守以靈龜,祥瑞之物,氣類之感耳。)
(爾雅翼云: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。蓍,草也,初不待聖人而生,蓋通天之道,窮物之理,備物致用,以為天下利,故能擇物之神者用之。)
(易曰:蓍之德圓而神,卦之德方以智。又云:神以知來,智以藏往,其孰能與此。)
白話文:
蓍草,是本經列為上品的一種藥材。
它所能效用的,近則取自人體本身,遠則取自外在的萬物。
【氣味】味道是苦澀而帶酸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能補益元氣,使肌肉飽滿光澤,使眼睛明亮,使人聰明有智慧且能預知未來。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,並能延緩衰老。
【考證】它生長在少室山的山谷中,以及蔡縣白龜祠的旁邊。春天時,宿根會再次發芽生長,莖直挺沒有枝條,末端比根部粗大。一株會有十到二十根莖,有的甚至有四五十根莖,經過百年的,莖也會長到一百根。雖然莖很多,但都是從同一個根長出來的。秋天過後,花朵會從莖的頂端長出,是紅紫色的;果實是褐色的,像艾草的果實一樣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「蓍草如果長滿百根莖,那所在之處,野獸沒有虎狼,昆蟲沒有蛇蠍,它的下面便有神龜守護,它的上方時常有青雲覆蓋。」傳說:「天下太平,君王施行正道時,蓍草的莖會長到一丈長。」
又有傳說:「天子的蓍草長九尺,諸侯七尺,大夫五尺,士庶三尺。如果有人僭越使用,就會失去靈異之效。」《埤雅》說:「這是一種神草,也是草類中壽命很長的。」所以「蓍」字從「耆」(意指長壽)。
【闡述】蓍草都是從同一個根長出來的,原本就具有生生變化的奧妙,而末端比根部粗大,這就是所謂的預知未來,要從相反方向去推求。說它能「明目」,是因為這個字的字形有「目」,代表能默默觀察,並且明察秋毫。說它能「聰慧先知」,是因為這個字的字形有「老」,代表經歷的事情多,能通曉一切。它的氣味苦酸而平和,具有木火升發的特性,所以能補益元氣,滋潤肌膚使肌肉飽滿。根系繁多且超過百條,能生長在廣闊的土地上,所以能讓人不飢餓且不衰老。
(《神物考》記載:「蓍草是上天所生的神物。占卜的方法始於伏羲,現在只有文王和孔子的墓間長有這種草。它的莖長一丈,一年長一寸,百年長一丈,超過一丈後就不會再長高了。一叢最多長到一百根莖,不會多也不會少。上面有紫色的雲覆蓋,有靈龜守護,這是祥瑞之物,是氣類感應所致。」)
(《爾雅翼》記載:「聖人默默地與神明溝通,因而生出了蓍草。蓍草本來不必等待聖人出現才會生長,它能夠通曉天道,窮究事物的道理,具備萬物的功用,為天下帶來利益,所以能夠選擇有靈性的東西來使用。」)
(《易經》說:「蓍草的德行圓融而神奇,卦的德行方正而有智慧。」又說:「神以預知未來,智以保存過去,有誰能夠與之相比?」)
3. 菟絲子
(本經上品)
【氣味】辛、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續絕傷,補不足,益氣力,肥健,汁去面䵟,久服明目,輕身。
【核】曰:出朝鮮川澤田野間。今近道亦有,以冤句者為勝。夏生苗,如細絲,遍地不能自起。得他草木,則纏繞而上,其根即漸絕於地,寄生空中。無葉有花,白色微紅,香亦襲人。結實如秕豆而細,色微黃,久則黑褐。勿用天碧草子,形真相似,只是味酸澀,並黏手也。
修治,去殼,用苦酒浸一宿。取出,再以黃精汁相對浸一宿。至明,微火煎焙乾燥。入臼中,燒熱鐵杵,杵之成粉。
【參】曰:菟從兔,性相類也。服月魄以長生。陰,陽體;陰,陽用也。爾雅云:唐蒙菟絲,菟絲女蘿,注曰,別四名,則是謂一物。廣雅云:女蘿,松蘿也。菟絲,菟丘也。則是一物二名矣。癸酉七月,過煙霞,望林樹間,有若赤網籠冪者;有若青絲覆罩者;又有青赤相間者。
以訊山叟,曰:赤網即菟絲,青絲即女蘿,因憶古樂府所謂南山冪冪菟絲花,北陵青青女蘿樹者是矣。青赤相間者,即蘿菟交互,唐樂府所謂菟絲故無情,隨風任顛倒,誰使女蘿枝,而來強縈抱者是矣。但女蘿藤類,細長而無雜蔓,故山鬼歌云:被薜荔兮帶女蘿,言如帶也,菟絲蔓類,初夏吐絲,不能自舉,隨風傾倒。
縈草者,則不經久,若傍松柏,及他樹,則延蔓四布,宛如經緯,根或絕地,亦寄生空中,質輕揚,不損本樹之精英,反若得之而花葉倍繁於昔。夏末作花,赤色而無葉,隨亦結實。實或著樹間,次年隨在吐絲,不下引也。雷公謂稟中和,以凝正陽之氣得其性矣。內經云:陽在外陰之使也;陰在內陽之守也。
互交之機,惟兔絲有焉。設內無陰,則纖微之物,安能受氣以生。誠得陰陽內外之樞紐,故主陰陽之氣不足,以著絕傷,益氣之力,致肌肉若一,成肥健人矣。別錄主強陰,此即陽無內守。局方主真陰不固,此即陰無外使。更主心腎不交,佐以茯苓、蓮實,謂菟絲雖具內外上下之機,其所專精,則外與上相親切。
而茯苓者,其精氣旋伏於踵,則內與下相親切。更借蓮實之坎滿,填離中之虛位,則內外上下及中,各有憑持。佐以玄參,潛消痘毒,方名玄菟,痘乃受胎之毒,包含至陰之內,仗玄參之玄端,從子半至陰之中,逗破端倪,交互菟絲陽外之陰使,默相化育,內守之陰,不期清淨而清淨。在外之陽,不期輕升而輕升。
只須內外及上下,不必從中之樞鍵也。乃若磁朱之會心腎,亦即內外上中及下之機。朱上火,磁下水,非神麯在中之樞,上下不交矣。曲乃肝谷之麥,但木得水浮,肝得水沉,先以半生曲,反佐從下之水,更以半熟曲,越沉而浮,以肝得煮而浮,仍從木相也。然則上下之交,全從中樞互濟。
故上下及中,各有所專。唯在熟思精審,以一推十,十推百耳。大都病機不離升降,升降不離上下,上下不離開闔,開闔不離陰陽,陰陽不離內外,其名雖異,總歸一元。經云陰內陽守,陽外陰使,能會陰陽之元始,則上下內外,左右前後,一言而終。
(爾雅翼云:菟絲田野墟落中甚多,皆浮生藍苧麻蒿上,不必下有茯苓為根也。凡言上有菟絲,下有茯苓者,不知何所本。又云:一名唐,一名蒙。詩云:爰採唐矣,沫之鄉矣。爰採麥矣,沫之比矣。爰採葑矣,沫之東矣。以刺男女相奔期於幽遠者。唐則採藥,麥則採谷,葑則採菜。
又唐尤浮游,無根之物,蓋逐之而不反矣。淮南子云:菟絲無根而生,蛇無足而行,魚無耳而聽,蟬無口而鳴,皆自然者也。)
白話文:
[菟絲子]
【性味】 味辛,性平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 主要能接續斷裂的損傷,補養身體的不足,增強力氣,使人強壯,用汁液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,長期服用可以使眼睛明亮,身體輕盈。
【考證】 說:菟絲子生長在朝鮮的河澤田野間。現在在近處的道路旁邊也有,其中以冤句這個地方產的品質最好。夏天長出像細絲一樣的藤蔓,鋪滿地面不能自己站立。如果依附到其他草木,就纏繞著向上生長,它的根就逐漸斷絕在地面,變成寄生在空中的植物。沒有葉子,開白色略帶紅色的花,香氣也很吸引人。結出的果實像癟豆子一樣細小,顏色是略黃,時間久了會變成黑褐色。不要使用天碧草的種子,外形很像,只是味道酸澀,而且會黏手。
炮製方法:去除外殼,用苦酒浸泡一個晚上。取出後,再用黃精汁浸泡一個晚上。到第二天,用微火烘烤乾燥。放入石臼中,用燒熱的鐵杵搗成粉末。
【參悟】 說:「菟」字跟「兔」字相似,它們的特性也相近。菟絲子好像是服用月亮的精華而得以長生。陰屬性,是陽的體;陰的作用,也是陽的作用。爾雅這本書說:「唐蒙就是菟絲子,菟絲子又叫女蘿」,注釋說,這四個名稱,其實是指同一種東西。廣雅這本書說:「女蘿,就是松蘿。菟絲,又叫菟丘。」這也是指同一種東西的兩個名字。我在癸酉年七月,經過煙霞這個地方,看到樹林間,有像紅色網子籠罩的,有像青色絲線覆蓋的,還有青色紅色相間的。
詢問山中的老人,他說:「紅網就是菟絲子,青絲就是女蘿」。我想起了古代樂府詩歌所說的「南山茂密地開滿菟絲花,北邊山陵生長著青青的女蘿樹」。青色紅色相間的,就是蘿和菟絲互相交纏的樣子,唐朝樂府詩歌所說的「菟絲本來無情義,隨風任意飄盪,是誰讓女蘿枝條,來強行緊緊纏繞著我呢?」女蘿這種藤蔓植物,細長而且沒有雜亂的分枝,所以山鬼歌唱道:「披著薜荔啊,帶著女蘿」,說它們就像帶子一樣。菟絲子這種蔓生植物,初夏吐出絲狀的藤蔓,不能自己挺立,只能隨風傾倒。
如果纏繞在草上,很快就會枯萎,如果依附在松柏等樹木上,就會蔓延四方,像經緯線一樣。它的根可能會斷絕在地面,也可能會寄生在空中。它質地輕盈,不會損害所依附樹木的精華,反而會讓樹木開花結果比以前更加茂盛。夏末開花,紅色而且沒有葉子,隨後就會結果。果實有的附著在樹上,第二年又在同一個地方長出新的絲狀藤蔓,不會向下生長。雷公說它稟受中和之氣,凝聚了純陽之氣,才形成了它的特性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在外,是陰的使者;陰在內,是陽的守護者。」
陰陽互相交合的機理,只有菟絲子才具備。如果體內沒有陰氣,那麼這樣纖細的植物,怎麼能承受陽氣而生長呢?它確實掌握了陰陽內外的樞紐,所以能治療陰陽之氣不足,接續斷裂的傷勢,增強氣力,使肌肉融合如一,使人變得肥壯健壯。別的醫書說它能增強陰氣,這就說明了陽氣不能在內守護。其他醫書說它能固護真陰,這就說明了陰氣不能在外發揮作用。還有的說它能治療心腎不交,配合茯苓、蓮子使用,認為菟絲子雖然具備內外上下的作用,但它專精的方面,是與外和上親近。
而茯苓這種藥,它的精氣潛伏在腳跟,是與內和下親近。再藉助蓮子飽滿的特性,填補了體內中間虛弱的地方,這樣內外上下和中間,就都有了依靠。再配合玄參使用,可以潛藏地消除痘毒。這種方子叫做「玄菟」,痘毒是從胎中帶來的毒素,包含在至陰之內,藉助玄參的玄妙之處,從陰的源頭開始,揭示其端倪,又讓菟絲子這種陽外之陰來幫助,默默地化育,使得內守的陰氣,不求清淨而自清淨。在外之陽,不求上升而自上升。
只需要內外以及上下調和,不需要從中間來調節。這就像磁石和朱砂能夠溝通心腎,也是內外上中下都包含的機理。朱砂屬火,在上方,磁石屬水,在下方,如果沒有神曲這種藥物在中間作為樞紐,上下之氣就不能交流。神曲是用麥發酵的,屬於肝的穀物。但是木得水則浮,肝得水則沉。所以先用半生的神曲,輔助從下方上升的水,再用半熟的神曲,使下沉的氣上浮。因為肝臟得到煎煮後會上浮,仍然是從木的屬性來考量的。這樣看來,上下之氣的交通,全靠中間的樞紐來相互輔助。
所以上下和中間,各有各的專長。只有仔細思考研究,才能從一件事推廣到十件事,再從十件事推廣到一百件事。總體來說,病機不外乎升降,升降不外乎上下,上下不外乎開闔,開闔不外乎陰陽,陰陽不外乎內外。它們的名稱雖然不同,但總歸於一個根本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陰在內,陽在守護;陽在外,陰是使者。」能夠理解陰陽的本源,那麼上下內外,左右前後,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了。
(爾雅翼這本書說:菟絲子在田野、廢墟中很多,都浮生在藍、苧麻、蒿草上,不一定要在下面有茯苓作為根。凡是說上面有菟絲子,下面有茯苓的說法,不知道是根據什麼。又說:菟絲子又叫做「唐」,又叫做「蒙」。《詩經》說:「去採唐草,是在沫水之鄉,去採麥,是在沫水之旁,去採葑菜,是在沫水的東邊」。用來暗喻男女相會於幽遠之處。採唐是為了採藥,採麥是為了收穫糧食,採葑菜是為了採摘蔬菜。
又說「唐」尤為浮游不定,是沒有根的植物,大概是追逐它就再也回不來了。《淮南子》說:菟絲子沒有根卻能生長,蛇沒有腳卻能行走,魚沒有耳朵卻能聽見,蟬沒有嘴巴卻能鳴叫,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