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 (2)

回本書目錄

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 (2)

1. 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

蜀·後主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,取唐本草,重加訂釋,間有增補,別為圖經。凡二十卷,昶自為文,以弁其首,謂之蜀本草。其生成形狀,更核於陶、蘇諸家,即增補金櫻子,為世要藥,特錄之。

宋太祖開寶六載,命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等,取唐、蜀本草,及拾遺諸書,而叅校之。馬志註解,學士盧多遜等刊正。七年復詔志等,重定。學士李助等,看詳此書,凡兩經叅訂。今取凡三十一種。

宋仁宗嘉祐二年,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、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,重修本草所增定共九十九種,計一千八百條,謂之嘉祐本草。秉筆者意在兼收,務從該博,以副詔旨而於秘奧,實無大發明。今為採十種。

日華諸書本草,開寶中人撰,不著姓氏。但云日華大明序,集諸家本草。按千家姓,大姓出東萊,則其人乃姓大,名明也。或又言田姓。云其於藥之主治功能頗稱詳悉,凡三十卷。今取蓬砂一種。

用藥法象為李東垣先生筆。先生諱杲,字明之,真定人。其祖嘗見神女從地湧出,謂汝有賢孫,當以鴻術名世。後得先生,果有倍年之覺。受業於潔古老人,即盡得其學。祖潔古珍珠囊,而增以義例、嚮導、活法,著為此書。中亦間有補遺,如所採通脫木一種,是已。嘗嗟世人不辨脈證,溷同治病,著辨惑論。

其遺稿實多,皆門人集成,不無出入。惟脾胃一論,謂其以一臟具五臟體,一氣備五氣用,發人未發,真千古之卓見也。

本草衍義補遺,乃朱震亨所著。震亨元末人,字彥修,世稱為丹溪先生。云震亨,嘗從羅太無學醫,而此書則因寇氏之衍義而推衍之者也。幾二百種,亦多所發明。但時泥舊說,而又以諸藥分配五行,恐不無牽強之失。今採紅曲一種。

本草會編出祁門汪機手。機,字省之,嘉靖時人。懲王氏本草不收草木形狀,乃削去上中下三品,以類相從。菜、谷通為草部,果品通為木部,合諸家序例,共二十卷。故有會編之名。其撮約似乎簡便,而混同反難撿閱。薺在菜部中最為微品,而取以為冠,何其陋也。掩去諸家,更覺零碎,臆度疑似,殊無實見。僅有數條可錄,取蟲白蠟一種。

嘉靖末年,祁門陳嘉謨撰本草蒙筌,其部次一宗王氏集要,每品具氣味、產採、治療、方法,創成對偶,以便誦記,間附己意,頗有發明,便於兒讀,故名蒙筌。秋石一種,亦屬新增,取之。

本草綱目者,乃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李時珍之所撰也。珍,字東璧,蘄州人。其書蒐羅百代,訪採四方,分五十二卷,列一十六部,部各分類,類凡六十,標名為綱,列事為目,增藥三百七十四種。今採六種。

本經藥品,惟本經及別錄得依三品,且不敢紊次,自別錄而下:為草、為木、為果、為谷、為蟲豸,不無後先者,以各自成帙故耳。

白話文:

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

蜀漢後主劉禪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人,取唐代《本草》重新校訂釋義,並增補內容,另繪製圖譜,共二十卷,稱為《蜀本草》。劉禪親自撰寫序文。此書在藥物形態方面,更考證了陶弘景、蘇頌等人的著作,並增補了金櫻子,認為是重要的藥物,故特別記錄。

宋太祖開寶六年,命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等人,取唐代《本草》和《蜀本草》,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進行校對。馬志負責註釋,學士盧多遜等人負責校正。七年後,再次下令馬志等人重定,學士李助等人審閱,前後共兩次校訂,最終選取了三十一種藥物。

宋仁宗嘉祐二年,詔令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、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人重修本草,新增九十九種藥物,共計一千八百條,稱為《嘉祐本草》。編撰者意圖兼收並蓄,力求廣博,以符合詔令,但在深奧的藥理方面,並無重大突破。本文選取其中十種藥物。

《日華諸家本草》撰寫於宋開寶年間,作者姓名不詳,僅署名“日華子”。考證認為作者可能是姓大名明,或姓田,此書對藥物的主治功能描述非常詳盡,共三十卷。本文選取蓬砂一種。

《用藥法象》是李東垣先生所著。李東垣,名杲,字明之,真定人。其祖曾見神女從地湧出,預言他將有賢孫,以精湛醫術聞名於世,後來果然應驗於李東垣身上。李東垣師從潔古老人,繼承其醫學成就,並在潔古老人的《珍珠囊》基礎上,增補義例、指導、活法等內容,編著此書。書中也有一些補遺內容,例如所採用的通脫木。李東垣曾感嘆世人不能辨別脈象和證候,混淆治療方法,故著《辨惑論》。

李東垣的遺稿很多,都是門人整理而成,難免有出入。但其中關於脾胃的論述,認為脾胃一臟兼具五臟之體,一氣兼具五氣之用,是獨到的見解。

《本草衍義補遺》是朱震亨所著。朱震亨,元末人,字彥修,世稱丹溪先生。他曾跟隨羅太無學習醫術,此書是在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和闡述。書中收錄的藥物近兩百種,也有不少創見,但部分內容仍沿襲舊說,並將藥物分配給五行,可能略有牽強。本文選取紅曲一種。

《本草會編》是祁門汪機所著。汪機,字省之,嘉靖年間人。他認為王安石《本草》不記載草木的形態,於是刪去上中下三品,按類排列。蔬菜、穀物歸入草部,水果歸入木部,參考各家本草的分類方法,共二十卷,故名《本草會編》。此書雖然簡潔,但混雜不清,不易查閱。例如將薺菜放在菜部最末尾,卻作為開篇,顯得粗糙。此外,此書過於簡略,臆測多,缺乏實證,僅有幾條內容可供參考,本文選取蟲白蠟一種。

嘉靖末年,祁門陳嘉謨撰寫《本草蒙筌》,其分類方法沿襲王安石《本草集要》,每種藥物都記載其氣味、產地、採集、治療方法等,並採用對偶句式,便於記憶,並加入了一些個人的見解。此書方便兒童學習,故名《蒙筌》。書中新增了秋石一種,本文選取之。

《本草綱目》是明代李時珍所著。李時珍,字東璧,蘄州人。此書彙集了歷代本草學的成果,廣泛採集各地藥物信息,共五十二卷,分十六部,每部又細分多個類別,共六十類,以綱目形式編排,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。本文選取六種藥物。

《本經》所載藥物,僅依據《本經》和《別錄》的三品分類,不敢更改其順序。從《別錄》以後,藥物分為草、木、果、谷、蟲等類,其先後順序並不重要,因為它們各自成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