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帙 (10)

1. 羖羊角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鹹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青盲,明目,殺疥蟲,止寒泄,辟惡鬼,走虎狼,止驚悸。久服安心,益氣,輕身。

【核】曰:羖本夏羊,生河西,色青黑,頭小身大,毛長而柔,可以為羢,一名綿羊,其角為用最大。詩云:繇醉之言,俾在童羖,蓋羖之美在角也。羖為角音,又為古音,詩以古與語,叶韻是矣。而音通於牯,故本草羖羊條,注稱為羊之牯,猶兕音通於牸,稱為犀之牸也。

羖,羭也。羭色黑,為黑羝,為黑𦎐;羒色白,為白羝,為白𦎐。各有牝牡,但當以色為別。蓋羊之有羒羭,亦猶木之有枌榆也。枌亦白,榆不能白。色白有辨之義,故皆從分,色黑有不辨之義,故皆從俞。又今榆者,北方有之,故古稱榆塞,而江南有刺榆,無大榆,是南方於羊也,則有羒而無羭,於木也,則無榆而有枌,色相類,義相同也。羝,抵也。

羝性好抵,故從羝,省字從抵,省音從低者,以羝先低其角,然後能抵突故也。羊,總名。羔,羊子。四月而乳,一歲三生,母既生子,子復生孫,孫又生子,易繁速計,莫捷於羊。其別有四,曰羜者,五月生羔也;曰𦎦者,六月生羔也;曰羍者,七月生羔也;曰䍮者,羊未卒歲也。釋畜但載未成羊者為羜。

郭氏云:俗呼五月羔為羜,蓋謂羔已生及五月者爾。而說文稱五月生羔,則似謂仲夏所生者矣。按齊民要術。稱正月生羔為上種,十一月、十二月生者,次之。母視含重,膚軀充滿,草雖枯,亦不羸瘦;母乳適盡,即得春草,是以極佳。八月、九月、十月生者,雖值秋肥,然比至冬暮,母乳已竭,春草未生,是故不佳。

三月、四月生者,草雖茂美,而羔小未食,嘗飲熱乳,所以亦惡。五月、六月、七月生者,兩熱相仍,惡中之甚,然則五月生者乃是不美,故古稱肥羜,以速諸父,當是生及五月者爾。繁露云:凡贄卿用羔,羔有角而不用。類仁者,執之不鳴,殺之不嗥,類死義者。飲乳必跪其母,類知禮者,故以為贄。

禮云:飾羔雁者,以饋以言,其德足以衣被,而又有文章也。字說云:羔從羊,從火。羊,火畜也。羔火在下,若火始然,可進而大也,故羔大曰羊,三歲曰䍯。䍯,小狠也。䍯以乘而不隨為臧,犅以乘而不逆為剛。蓋牛之性順,犅雖牡,而猶有順性,故為乘而不逆也。羊之性狠,䍯雖牝,而猶有狠性,故為乘而不隨也。

羊前逆,牛前順,故羊宜驅,而牛宜牽;羊善群,每成群,必以一群為主,舉群聽之,謂之壓群;羊善鬥,鬥羊表云:臣聞勇士冠雞,武夫戴鶡,推群舉類,獲此鬥羊,遠主越嶲,蓄情剛決,敵不避強,戰不顧死,雖為微物,志不可銼,效奇靈囿,角力天場,卻鼓怒以作氣,前躑躅以奮擊,趺若奔云之交觸,碎如轉石之相叩,裂骨賭勝,濺血爭雄,敢毅見而衝冠,鷙狠聞而擊節,冀將少助明主,市駿骨,揖怒蛙之意也。若使羊能言,必將曰,若鬥不解,立有死者。

白話文:

羖羊角

藥性:味鹹,性溫,無毒。

主要功效:主要治療青盲(眼疾,視物模糊),有明目的作用,能殺滅疥蟲,止瀉,驅除邪氣,能讓虎狼遠離,平定驚悸。長期服用能使心神安定,增強體力,使身體輕盈。

解說:羖羊是夏天產的羊,主要生長在河西一帶,毛色青黑,頭小身大,毛長而柔軟,可以做成絨毛製品,也叫綿羊。羖羊角是其最有用的部分。《詩經》裡說「繇醉之言,俾在童羖」,意思是羖羊最美好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角。羖的發音和角(jiao)相同,也是古音,所以《詩經》用古音來押韻。而“羖”的發音又和“牯”相通,因此本草綱目中說羖羊的注釋,將它稱為羊的“牯”,就像“兕”的發音和“牸”相通,將其稱為犀的“牸”一樣。“羖”和“羭”是相通的。“羭”毛色黑色,為黑色的公羊,也指黑色的母羊;“羒”毛色白色,為白色的公羊,也指白色的母羊。它們各有雌雄,但主要通過顏色來區分。羊有羒和羭,就像樹木有枌和榆一樣。枌是白色的,榆卻不是白色的。白色有區分的意思,所以都從“分”,黑色有難以區分的意思,所以都從“俞”。現在的榆樹,北方才有,所以古人稱榆塞,而江南有刺榆,沒有大的榆樹。南方對於羊來說,有羒而沒有羭,對於樹木來說,沒有榆而有枌,顏色相似,意義相同。“羝”是抵的意思。

羝的性情好抵觸,所以從“羝”,省去字形從抵,省去發音從低,是因為羝先低頭用角,然後才能衝撞。羊是一個總稱。“羔”是羊的幼崽。羊在四月產乳,一年能生三胎,母羊生了小羊,小羊又生孫羊,孫羊又生小羊,繁殖速度很快,沒有比羊更快了。羊的幼崽有四種不同的稱呼:五月出生的小羊叫“羜”;六月出生的小羊叫“𦎦”;七月出生的小羊叫“羍”;沒有長到一歲的羊叫“䍮”。《釋畜》中只記載了沒有長成羊的叫“羜”。

郭璞說:民間稱五月出生的羔羊為“羜”,指已經出生和到了五月的羊。但《說文解字》說五月出生的小羊,好像指的是仲夏出生的羊。根據《齊民要術》記載,正月出生的羔羊是上等品種,十一月、十二月出生的羔羊次之。母羊懷孕時,身體豐滿,即使草木枯萎也不會消瘦;母羊哺乳期結束時,正好可以吃到春草,所以品質極佳。八月、九月、十月出生的羊羔,雖然正值秋季肥壯,但到了冬天,母羊的乳汁已經乾枯,春草還沒長出來,所以品質不佳。

三月、四月出生的羊羔,雖然草木茂盛,但羊羔還小不能吃草,只能喝熱的乳汁,所以也不好。五月、六月、七月出生的羊羔,天氣炎熱,品質更差。因此,五月出生的羊羔並不好,所以古人說“肥羜”,是為了招待長輩,指的應該是已經出生和到了五月的羊。繁露中說:凡是朝廷官員用羊羔做禮物,要選擇有角的羊羔,但不用角。羊羔的行為像仁者一樣,被抓的時候不會鳴叫,被殺的時候不會嚎叫,像捨身取義的人一樣。羊羔喝奶的時候會跪著,像懂得禮儀的人一樣,所以用它來做禮物。《禮記》中說:用羔羊和雁來裝飾禮品,是為了表達它的美德可以衣被天下,而且又有文采。字書上說:“羔”字由“羊”和“火”組成。羊是火性的動物。羔字下面的“火”就像火剛開始燃燒,可以發展壯大,所以羔羊長大後叫“羊”,三歲的羊叫“䍯”。“䍯”是小而凶猛的意思。“䍯”因為不隨順人的意願而被認為是好的,“犅”因為不逆反人的意願而被認為是剛強的。牛的性情順從,犅雖然是公牛,但仍然有順從的本性,所以能做到不逆反人的意願。羊的性情凶狠,“䍯”雖然是母羊,但仍然有凶狠的本性,所以能做到不隨順人的意願。

羊喜歡往前衝撞,牛喜歡往前順從,所以羊適合驅趕,牛適合牽引;羊善於群居,每次成群,一定會以一隻羊為首領,整個羊群都會聽它的,這叫做“壓群”;羊善於打鬥,鬥羊的文章中說:臣聽說勇士頭戴雞冠,武夫戴着鶡鳥的羽毛,由此推斷,我們養的這只鬥羊,從遙遠的地方被帶到這裡,它蓄積的情感剛強堅決,不避開強敵,戰鬥時不怕死,雖然是微小的動物,但意志不可磨滅,它在鬥羊場上展現出神奇的力量,怒吼着發力,衝向前去奮力搏擊,撞擊的聲音像雲彩撞擊,碎裂的聲音像石頭相互敲擊,用斷骨的代價來爭奪勝利,濺灑着鮮血爭雄,勇敢剛毅的樣子可以掀翻帽子,凶猛狠勁的聲音可以擊節叫好,希望它能稍稍幫助英明的君主,用買馬骨的方式,來招攬有才能的人。如果羊會說話,一定會說,如果打鬥不停止,一定會有死傷。希望君主能展現仁慈之心,不要過分殘酷,量力而行,鼓勵它們。羊害怕露水,放羊的人應該晚出早歸。羊喜歡乾燥,討厭潮濕,吃了鉤吻會變得肥胖,吃了仙茅會長脂肪,吃了仙靈脾會變得淫蕩,吃了羊躑躅會死。羊適合吃黍,黍是火性的穀物。羊是火性的動物,所以適合吃黍。羊的眼睛沒有神采,腸子彎彎曲曲有九道,力量在尾巴,角和蹄子向下。角不齊的羊叫做“䍯”,角有三圈的羊叫做“羷”。

力氣特別大的羊叫做“奮”。羊的種類很多,入藥只用青色的羖羊角最好,其次是烏羊角,至於䍲羺羊和虜中無角的羊,只能用來吃它們的乳汁,它們的肉和骨髓是肥美可口的。羖羊也有褐色、黑色、白色的,毛長一尺多,也叫做羖䍽羊。北方人趕着大群的羊,會用這種羊做領頭羊,叫做“羊頭”。河東也有羖䍽羊,性情更加凶猛強壯,毛長而厚,入藥也很好。

如果把羖䍽羊趕到南方,它們的筋骨氣力就會受損,又怎麼能補益人呢。現在南方各地的羊,大多吃野草、毒草,所以味道淡薄,容易生病,只有淮南一帶的羊,品質稍微好一點,可以和北方的羊相媲美。北方的羊到了南方時間久了,也不適合食用,這是水土的原因造成的。生長在江南的羊叫做吳羊,頭和身體差不多長,毛短肉少,用來做菜都容易生病,入藥更沒有效果了。羖羊角可以占卜,契丹人稱之為羊卜,羊的皮極薄,南番用它來寫字,吳人用它來畫燈籠,羊毛可以做筆,羊角可以做琉璃,羊蹄和骨頭以及唾液都可以入藥,只有羊角最為珍貴。最好的是雌性羖羊的角。

因為兌卦代表羊,兌卦也代表少女,是柔中帶剛的意思,萬物各從其類,功效才能發揮出來。兔絲是它的輔助藥。燃燒羊角可以驅趕虎狼,羊角灰可以使錫熔化。賀,就是錫。

參考:羊性情好衝撞,羊的力量在尾巴,這是說它的精氣交匯在後陰部位,並在頭頂匯聚,所以衝撞時要用到角,羊角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。離卦代表火,代表羊,代表眼睛,在天為熱,在人體內為心,心臟是血脈之氣,所以羊是火性的動物,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療青盲。眼睛的血管都和心臟相連,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到東西。寒泄是與熱相對應的疾病,驚悸是因為身體虛弱,痛癢瘡瘍都歸於心火。驅除邪氣是因為能產生陽氣,制止陰氣。驅趕虎狼是因為火性可以震懾金屬性的野獸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和功能都得到改善,變得更加強健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