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9)
第五帙 (9)
1. 牛黃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苦平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主驚癇,寒熱,熱盛狂痙,除邪逐鬼。
【核】曰:出隴西及晉地,今萊、密、淄、青、嶲,、戎諸州皆有。凡牛生黃,夜或有光,眼如血色,時復鳴吼,恐懼人,以盆水置牛前,伺其吐出,乃喝迫之,即墮水中取得者。陰乾百日,無令見日月光,一子如雞子黃大,重疊可折,若百千層,輕虛氣香,色光明者佳。揩摩手黃,透甲者真。
雷斆云:黃有四種,一喝迫而得者,曰生神黃;一殺死,從牛角得者,曰角中黃;一牛病死後,從心中剝得者曰心黃,初在心中,如黃醬汁,取得便投水中,沾水乃硬,如碎蒺藜,及豆瓣,與帝珠子者是也;一從肝膽中得者,曰肝黃、膽黃,皆不及生黃為貴。⿺辶𦵺牛黃,堅而不香;又駱駝黃極易得,亦能相亂,不可不審也。
修治,單搗細研如塵,絹裹定,更以黃牛嫩皮,裹懸井中一宿,去水三四尺,明早取用。人參為之使。得牡丹、菖蒲,利耳目。惡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嘗山、蜚蠊黃嫩牛皮、牛膝、乾漆。
繆仲淳先生云:牛為土畜,得氣血之精明,凝結為黃,猶人身之有內丹也。故牛生黃,則其身夜視有光,為世神物,諸藥莫能及也。
先人云:坤為牛,黃為土,則黃是牛之本命元辰矣。其入肝膽,似云之從龍,風之從虎,不期然而然者。
【叅】曰:牛土畜,在卦為坤,其色正黃。其理層疊,所謂黃中通理,厚德載物者也。故能敦土德用,資生草木。蓋木必基土,以土為命,如驚癇寒熱,狂痙邪鬼,雖從脾土轉屬,久則肝木體虛,反欲傳克脾土矣。蓋五行之理,失制則亢,亢則為害,害所勝耳,法當益土輔火。
黃可入脾,苦可入心,心為肝子,子能助母實也。與金匱要略之治肝虛傳脾,先補肝木,次及心脾之義相合。先因於肝,故先補肝,此則唯從脾土轉屬,故只益脾土,次及心火,非從肝始,勿治肝耳。
(金匱要略云:上工治未病。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;當先實脾;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,見肝之病,不解實脾,唯治肝也。夫肝之病,補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;脾能傷腎,腎氣微弱,則水不行。
水不行,則心火氣盛則傷肺;肺被傷,則金氣不行;金氣不行,則肝氣盛,則肝自愈,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,實則不在用之。詳錄以備叅考。)
白話文:
牛黃
【性質】味苦,性平,帶有輕微毒性。
【功效】主要治療驚風、癲癇、寒熱交替、熱病導致的狂躁抽搐,以及驅除邪氣鬼魅。
【產地與採集】主要產於隴西和晉地,現在的萊州、密州、淄州、青州、嶲州、戎州等地也有。牛產生牛黃時,晚上可能會發光,眼睛像血紅色,有時會鳴叫吼叫,使人感到恐懼。採集方法是將盆水放在牛的前面,觀察它吐出牛黃,然後大聲呵斥牛,牛黃就會掉入水中,取出後陰乾一百天,不可讓太陽或月亮光照射。好的牛黃像雞蛋黃那麼大,重疊如多層,可以折疊,質地輕虛帶有香味,顏色明亮。用牛黃摩擦手,能滲透指甲的才是真品。
雷斆說:牛黃有四種,一種是逼迫牛吐出來的,叫做生神黃;一種是殺死牛後,從牛角中得到的,叫做角中黃;一種是牛病死後,從心臟中取出的,叫做心黃,剛取出時像黃醬汁,遇到水就會變硬,像碎蒺藜或豆瓣,和帝珠子相似;一種是從肝膽中得到的,叫做肝黃或膽黃,這些都不如生神黃珍貴。經過加熱的牛黃,堅硬但不香。駱駝黃非常容易得到,也容易和牛黃混淆,必須仔細辨別。
【炮製】將牛黃單獨搗碎研成細粉,用絹布包好,再用小黃牛的嫩皮包裹,懸掛在井中一宿,距離水面三四尺,第二天早上取出使用。人參可以作為輔助藥物,與牡丹、菖蒲合用,能增進耳目的功能。忌與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常山、蜚蠊、黃嫩牛皮、牛膝、乾漆等同用。
繆仲淳先生說:牛是屬土的動物,得到了氣血的精華,凝聚成牛黃,就像人體內的內丹一樣。所以牛產生牛黃時,身體在夜晚會發光,被視為神物,其他藥物都比不上。
古人說:坤卦代表牛,黃色代表土,所以牛黃是牛的本命元神。它進入肝膽,就像雲跟隨著龍,風跟隨著虎一樣,自然而然發生。
【參悟】牛是屬土的動物,在卦象中為坤卦,顏色是正黃色。牛黃的紋理層層疊疊,就像《易經》所說的“黃中通理,厚德載物”。所以牛黃能增強土的德性,滋養草木。木的生長必須以土為基礎,就像驚風、癲癇、寒熱交替、狂躁抽搐、邪氣鬼魅等病症,雖然起初是由脾土轉移而來,但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肝木虛弱,反而會想剋制脾土。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,一旦失去平衡就會過於亢奮,亢奮就會造成危害,危害到它所剋制的臟腑。治療時應當增益脾土,輔助心火。
牛黃可以入脾,味苦可以入心,心是肝的兒子,兒子可以幫助母親強壯。這與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肝虛導致脾虛的理論相符,即先補肝木,再補心脾。如果是因為肝臟病變引起的,就要先補肝,而這裡的病症只是從脾土轉移而來,所以只要增益脾土,再輔助心火就可以了,如果不是從肝臟開始的,就不要治療肝臟。
(《金匱要略》說:高明的醫生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開始治療。治療未發之病,就是要看到肝臟有病變的跡象,就知道它會傳到脾臟,應當先強壯脾臟。如果四季脾臟都很健康,不受邪氣侵擾,就不用補脾。中等水平的醫生不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,看到肝臟有病,不懂得先強壯脾臟,只知道治療肝臟。肝臟有病,補益肝臟要用酸味的藥,輔助肝臟要用焦苦味的藥,調和肝臟要用甘味的藥。酸味入肝,焦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。脾虛會傷害腎,腎氣虛弱,水液就不能正常運行。水液不能運行,心火就會旺盛而傷害肺,肺被傷害,金氣就不能正常運行,金氣不能正常運行,肝氣就會過盛,肝臟的疾病反而會自行痊癒。這是治療肝病,補益脾臟的精要所在。肝虛可以用這個方法,肝實則不適合用。詳細記錄下來,以供參考。)
2. 䗪蟲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鹹寒,有毒。
【主治】主心腹寒熱洗洗,血積癥瘕,破堅,下血閉。
【核】曰:生川澤及沙中,人家牆壁下,土中濕處。大者寸余,無甲而有鱗。修治,十月採,曝乾。
【叅】曰:䗪蟲,一名地鱉,形類鱉也。一名過街,逢申過街,立建以沖日破也。蓋䗪者眾多,掌除毒蠱,亦以功用詮名耳。是主寒熱洗洗,致血積癥瘕者。沖其街舍,而破除之,故能破堅,下血閉。
白話文:
【䗪蟲】
【味道】味鹹,性寒,有毒。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治療心腹寒熱交替、反覆發作,以及因血瘀積聚形成的腫塊,能破除堅硬的積塊,疏通閉塞的經血。
【考證】說:這種蟲生長在川澤和沙地中,以及人們房屋牆壁下、潮濕的土裡。大的有一寸多長,沒有甲殼卻有鱗片。採集時,在十月份捕捉,曬乾後使用。
【說明】說:䗪蟲,又名地鱉,形狀像鱉。又名過街,因為在逢申日經過街道,會用來建立以衝破不好的日子。大概「䗪」的意思是數量眾多,用來消除毒害、蠱惑,也是依據它的功效來命名。它主要治療寒熱反覆發作,導致血瘀積聚形成腫塊的病症。它能衝破街市,清除這些病患,所以能破除堅硬的積塊,疏通閉塞的經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