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帙 (8)

1. 蕪荑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辛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五內邪氣,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,去三蟲,化食。

【核】曰:出晉山川穀,及高麗、太原、河東、河西、延州、同州,近道亦有。生山中,似榆而小,葉圓而厚,其實早成,亦似榆莢,但氣臭如𤜢,作醬則香美。能殺蟲,置物中亦闢蛀。有大小兩種,小蕪荑醞醬,氣味尤辛;入藥宜大蕪荑,陳久者最良。

【叅】曰:蕪荑臭膻,山榆仁也。春取榆柳之火,謂先百木青,用逗春生之端耳。當入肝,以宣肝用,故主五內邪氣,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,此不從春生宣散故也。蕪荑宣逗端倪,自下而上,使從外而內者,復自內而外焉。風入蟲生,風宣蟲去矣。設谷入不宣,安能開發上焦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歟。故不獨宣化穀味,且宣布水液者矣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主要治療五臟內的邪氣,驅散皮膚和骨節中遊走的溫熱毒邪,去除三種寄生蟲,幫助消化。

【考證】據說產於山西的山川溪谷,以及高麗、太原、河東、河西、延州、同州等地,附近地區也有。生長在山中,外形像榆樹但較小,葉子圓而厚實,果實成熟得早,也像榆樹的莢果,但氣味臭如蝨子,做成醬則香美。能夠殺蟲,放在物品中也能防止蛀蟲。有大小兩種,小蕪荑釀醬,氣味尤其辛辣;入藥宜用大蕪荑,陳放很久的藥效最好。

【闡述】蕪荑氣味腥臭,是山榆樹的果仁。春天取用榆樹和柳樹的火種,是因為它們是百木中最先發芽的,用來啟動春天生發的開端。它應該歸入肝經,用來宣發肝氣,所以能治療五臟內的邪氣,以及皮膚和骨節中遊走的溫熱毒邪,這都是因為它不隨順春天生發的規律而宣散的緣故。蕪荑宣發氣機,啟動生機,使由下而上的氣機,恢復由外而內的運行。風邪入侵導致生蟲,宣散風邪就能去除蟲害。如果穀物進入體內,氣機不能宣發,又怎麼能開發上焦,宣散五穀的味道,熏養皮膚,充盈身體,潤澤毛髮,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呢?所以它不僅能宣化穀物的味道,還能宣發體內的水液。

2. 枳實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大風在皮膚中,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,止痢,長肌肉,利五臟,益氣,輕身。

【核】曰:橘逾淮而枳,故江北有枳無橘,江南雖有枳,不及江北者,氣全而力厚也。樹如橘而小,葉如橙而刺。春作白花,至秋成實。九、十月採者,曰枳殼。修事用小麥麩拌炒,至麥麩黑色,去麩乃用。

【叅】曰:枳以氣勝,為劑之宣劑,而枳從只,只起語辭,亦語已辭,宣揚且宣攝矣。但枳實瓤核未判,性勇而速,枳殼瓤核已分,性詳而疏,咸從居中之胃署,橫遍身半已內已外之形層者也。故主大風在身半已外之皮膚,如麻豆苦癢,及寒熱結在身半已內之腹腸,而滯下成利。

若主南北之畫界分經,以殊方域也。長肌肉輕身者,即宣揚穀味以充形臟。利五臟益氣者,即宣攝穀精以安神藏,顧谷之精與味,莫不起於胃,而已於胃,旨哉只乎。

(只具揚攝,方界南北,實性勇,殼性疏,中央分形層部署。揚攝別穀味穀精,經隧定起胃已胃,此靈素法也。)

白話文:

枳實

【味道】味道苦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主要治療風邪侵襲皮膚,導致像長麻疹或豆子般大小的皮膚搔癢,能消除寒熱鬱結,止瀉痢,促進肌肉生長,通利五臟,補益氣力,使身體輕盈。

【果核】據說: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,所以長江以北只有枳樹沒有橘樹;長江以南雖然有枳樹,但品質不如長江以北的,是因為長江以北的枳樹生長氣候更為完整,藥力也更強。枳樹外形像橘樹但較小,葉子像橙子但有刺。春天開白色花朵,到秋天結成果實。九月、十月採收的果實,稱為枳殼。炮製時,會用麥麩拌炒,直到麥麩變成黑色,去除麥麩後才使用。

【參悟】據說:枳實的藥性以氣為主,是藥劑中宣散的藥物,而「枳」字中的「只」字,是用來發語或結尾的語氣詞,有宣揚和攝取的作用。但枳實是果實內部的組織還沒有完全分開,藥性較為強勁快速;枳殼是果實內部組織已經分開,藥性較為詳緩疏散,都是從位居中央的胃部出發,橫向遍佈身體內外各個層面。所以能治療風邪侵襲身體外部皮膚,導致像長麻疹或豆子般大小的皮膚搔癢,以及寒熱鬱結在身體內部腹腸,導致腹瀉或痢疾。

這也顯示了南北方地域界限,在藥性上的差異。它能使肌肉生長,身體輕盈,是因為它能宣散穀物的精華,充養形體和臟器。能通利五臟,補益氣力,是因為它能攝取穀物的精微,安定神志。而且穀物的精華和味道,都起源於胃,也作用於胃,這道理真是精闢!

(「只」字有宣散和攝取的作用,藥性有南北地域的差異,枳實藥性強勁,枳殼藥性疏散,藥性作用於身體中央和各層面。宣散與攝取穀物之精和味,經絡通道的開端和終點都在於胃,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的道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