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7)
第九帙 (7)
1. 稻
(別錄下品)
【氣味】苦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作飯溫中,令人多熱,大便堅。
【核】曰:爾雅云:稻者,太陰之精,含水沮茹,乃能化也。故米粒如霜,性尤宜水,是以周人別設稻人之官,掌稼下地,以豬畜水,以防止水,以溝蕩水,以遂均水,以列舍水,以澮瀉水,以涉揚其芟作田。而漢世亦置稻田使者,以其均水利故也。爾雅翼云:稻,一名稌,然有黏有不黏者。
今人以黏者為糯,不黏為粳。然在古則通得稻之名。說文云:稻,稌也。沛國曰:糯粳稻屬,或作稉,是則直以糯為稻耳。若鄭康成注周禮云:稌,稉也。則稻是稉,然要之二者皆稻也。故䗫勝之云: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。字林雲:糯,黏稻也;粳,稻不黏者。今人亦皆以二谷為稻。
若詩書之文,自依所用而解之。如論語食夫稻,則稻是粳。月令秫稻必齊,則稻是糯。周禮牛宜稌,則稌是粳。豐年多黍多稌,為酒為醴,則稌是糯。又稻人之職掌稼下地,至澤草所生,而種之芒種,是明稻有芒不芒者,今之稉則有芒,至糯則無是,通得稱稌稻之明驗也。
然說文所謂沛國謂稻曰糯,至郭氏解雅,稌稻,乃云今沛國稱稌,不知說文亦豈謂此稌訛為糯也,將與郭自異義也。又有一種曰秈,比於稉小而尤不黏。其種甚早,今人號秈為早稻,稉為晚稻。蘇氏云:稉亦曰秈,亦未盡也。又今江浙間,有稻粒稍細,耐水旱,而成實早,作飯更硬,士人謂之占城稻,云始自占城有此種。
宋真宗聞其耐旱,遣以珍寶求其種,始植於後苑,後在處播之,按國朝會要,大中祥符五年,遣使福建,取占城禾,分給江淮兩浙漕,並出種法,合擇民田之高者,分給種之,則又在前矣。
【叅】曰:稻為肺金之主谷,生人之後天也。顧性尤宜水,金胎水母也。故五穀外別設稻人之官,以掌稼下地。漢世亦置稻田使者,以其均水利也。蓋稻有二:曰稌,曰秫。秫者糯,稌者粳,粳不黏而糯黏,比之粳小,而尤不黏者秈耳。秫糯為酒,粳秈為飯,粳益殊多,秈少遜之。
故古者入藥之以秋粳耳。是以粳主肺氣,至若止煩渴霍亂,解毒消暑者,蓋粳谷秋成,已化炎歊為清肅,成功者寧不降心而退舍焉。
白話文:
[稻]
**【氣味】**味苦,性溫,沒有毒性。
**【功效】**主要用來煮飯,可以溫暖身體內部,使人感到燥熱,並導致大便乾硬。
【考證】《爾雅》說:「稻是太陰的精華,含水滋養才能生長。所以米粒像霜一樣潔白,尤其適合在水中生長。因此周朝特別設立了管理稻田的官員,負責在低窪的土地上種植稻子,用豬來畜養水,防範水患,用溝渠來引導水流,使水分布均勻,安排水田的排水,開挖溝渠來洩水,並涉足水中,用來除草和耕作。」漢朝也設置了管理稻田的官員,因為要均勻地分配水資源。
《爾雅翼》說:「稻,又叫做稌,但有黏性和不黏性的區別。」現在的人把黏性的叫做糯米,不黏的叫做粳米。但在古代,它們都統稱為稻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稻,就是稌。」沛國的人說:「糯米、粳米都屬於稻,有的也叫稉。」這就直接把糯米當作稻米了。鄭康成注釋《周禮》時說:「稌,就是稉。」那麼稻就是稉。但總之,兩者都是稻。所以寇宗奭說:「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糯稻。」《字林》說:「糯,就是黏稻;粳,就是不黏的稻。」現在的人也都把這兩種穀物都稱為稻。
如果出現在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等古籍中,則要根據上下文來解釋。比如《論語》說的「食夫稻」,則稻是指粳米。《月令》說「糯稻必齊」,則稻是指糯米。《周禮》說「牛宜稌」,則稌是指粳米。「豐年多黍多稌,為酒為醴」,則稌是指糯米。又如稻人這個官職,負責在低窪的土地上種植水稻,直到沼澤地長出草,並在芒種時節種植,這說明稻有有芒和無芒的區別。現在的粳米有芒,糯米則沒有,這也證明了都可稱為稌稻的道理。
然而《說文解字》提到沛國人把稻叫做糯米,而郭璞注釋《爾雅》時說,稌稻,現在沛國叫做稌,不知道《說文解字》是否也認為這種稌已經訛變為糯米了,還是與郭璞的觀點不同。還有一種叫做秈稻,比粳米小,而且更不黏。它的種植時間很早,現在人們稱秈稻為早稻,粳稻為晚稻。蘇軾說:「粳米也叫秈米」,但說得不夠全面。現在江浙一帶,有一種稻米,米粒稍細,耐旱耐澇,成熟得早,煮出來的飯更硬,讀書人稱它為占城稻,據說是從占城傳來的。
宋真宗聽說它耐旱,就派人攜帶珍寶去求取種子,先種在皇家園林,然後在各地推廣。根據《宋朝會要》記載,大中祥符五年,朝廷派使者去福建,取回占城稻種,分發給江淮、兩浙的漕運部門,並頒布種植方法,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地,分發稻種,這樣看來,在宋真宗之前就已經引入了占城稻。
**【總結】**稻是肺金之氣所主導的穀物,是人類出生後獲取營養的重要來源。它特別適合在水中生長,因為金屬需要水的滋養才能生長。所以,在五穀之外,特設管理稻田的官員,來負責低窪地區的耕種。漢朝也設置了管理稻田的官員,因為要均勻地分配水資源。稻分為兩類:稌和秫。秫就是糯米,稌就是粳米。粳米不黏,糯米黏。秈米比粳米小,更不黏。糯米主要用來釀酒,粳米和秈米主要用來煮飯,粳米種植得更多,秈米稍遜一籌。
所以古代入藥一般都用秋天收成的粳米。粳米主要補益肺氣。至於止煩渴、霍亂、解毒、消暑等功效,是因為粳米在秋天成熟,已經把夏天的炎熱轉化為秋天的清涼,所以能夠使人平心靜氣。
2. 大薊
(別錄下品)
【氣味】甘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女子赤白沃,安胎,止吐血鼻衄,令人肥健。
【核】曰:生山谷,即虎薊也。二月生苗,高二三尺,葉皺,中心出花,其花如髻。
小薊
(別錄下品)
【氣味】甘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養精保血。
【核】曰:生平澤,處處有之,即貓薊也,俗名青刺薊。二月生苗,僅一二寸,作菜甚美。四月發高尺余而多刺,中心出花如髻,亦如紅蘭花,色青紫,與大薊根苗相似,但不若大薊之肥大耳。
白話文:
大薊
味道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主要治療婦女赤白帶下,可以安胎,止吐血、流鼻血,使人身體強壯。
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中,就是虎薊。二月長出幼苗,高約二三尺,葉子有皺褶,中心開花,花朵像髮髻。
小薊
味道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主要作用是滋養精氣、保護血液。
這種植物生長在平坦的濕地,到處都有,就是貓薊,俗稱青刺薊。二月長出幼苗,只有一二寸高,做菜很好吃。四月長高到一尺多,並且長出很多刺,中心開花,花朵像髮髻,也像紅蘭花,顏色青紫色,和的大薊的根莖外形相似,只是沒有大薊那麼肥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