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帙 (2)
第十帙 (2)
1. 蘆薈
(宋開寶)
方言黑為盧,書云下土墳盧,宜乎狀似黑錫也。有不得隱曲,晉注謂不得作隱蔽委曲之事謬甚矣。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熱風煩悶,胸膈間熱氣,明目、鎮心,小兒癲癇驚風,療五疳,殺三蟲,及痔病瘡瘻,解巴豆毒。
【核】曰:出波斯國,今惟廣州來。生山野,滴脂成淚,狀似黑錫,木脂也。採不拘時。一統志曰:爪哇、三佛齊諸國者,狀似鱟尾,草屬也,採得以玉器搗成膏。
先人云:有木草二種,或國異形別,無定準爾。味極苦,無出其右者。對治以熱為因,及熱聚所生之蟲類,莫不精良。
【叅】曰:盧,飲區也,飯器也,腹前也。會,總合也,終始大計也。宜入足陽明胃。胃,飲腑也,谷委也,行身之前也,精氣之總合也,經脈終始之大計也。味大苦,氣大寒,主濡陽明燥化,待標盛二陽,隕胃家邪實蟲結者也。故治五疳驚風,先因於風也。經云,風為陽邪。
又云:風者百病之始也。致陽明失於遊溢,遂成谷郁飲留,為燥為標,為實為結耳。經云:風中於前,陽明受之。故逐陽明之風,其力轉勝。若小兒驚癇,多從胎受,胎系腹前故也。五痔瘡瘻,亦生於風。經云:勞汗當風,陷脈為瘻。又云: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
至主鎮心黃汗,此屬心脾,並可絕其上源。經云,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
(父執沈啟翁,庚申仲春,同先人結社紫芝禪院,誦華嚴大乘,頤往隨喜,夜坐與頤曰:療小兒諸疳,予家世授。疳非疳,干也,燥也,宜從潤劑,勿輔心脾。否則轉病肺,便難治矣。越三日,讀陰陽別論,始解致病之因,變生之證,遂擬方說數十則,呈正啟翁,與所藏方,強半相合。大率諸疳皆本於風,內薄心脾,心脾不受,因轉屬二陽。
二陽,陽明也。陽明居中,土也,無所復轉,即病陽明經矣。蓋陽明行身之前,維蒸持變,為形骸臟腑營衛脈絡之本,病則蒸休變息,黃道不歸,女月不下,男精不寫,喜正坐俯臥,有不得隱几而身曲。甚則腑轉傳臟而風消,氣轉成金而戟肺者,死不治也。勿輔心脾者,當絕其上源,宜從潤劑者,法主乎中治,謂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。中治者,中見太陰濕土之化令,燥化專令,濕化待之,寒熱溫涼則逆也。
至於氣運迭遷,臟腑乘變,其旨幽玄,卒難闡發。頤念啟翁一夕之誨,永矢勿諼,略言大端,不敢妄泄其秘耳。)
白話文:
蘆薈
「盧」這個字在方言裡指的是黑色,書上說「下土墳盧」,大概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黑色的錫。至於「有不得隱曲」這句話,晉朝的註解說是不能做隱蔽委曲的事情,這是大錯特錯的。
**【氣味】**味道苦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
**【主治】**主要治療熱病引起的煩悶、胸膈間的熱氣,可以使眼睛明亮、安定心神,治療小兒癲癇和驚風,也能治療五種疳疾、殺死體內的三種蟲,以及痔瘡和瘻管,還能解除巴豆的毒性。
**【考證】**蘆薈產於波斯國,現在只有廣州才有。它生長在山野,滴出的汁液凝結成塊,像黑色的錫,其實是木頭的樹脂。採收沒有時間限制。《一統志》說,爪哇、三佛齊等國的蘆薈,形狀像鱟的尾巴,屬於草本植物,採收後用玉器搗成膏狀。
前人說,蘆薈有木本和草本兩種,可能是各國的形狀不同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它的味道極苦,沒有其他東西能比得上。它主要針對因熱引起的疾病,以及因熱聚集而生的蟲類,效果都非常好。
【探討】「盧」字,有盛飲器皿、飯碗、腹部前面的意思,也代表總結、開始和最終的大計。「宜入足陽明胃」是指蘆薈的藥性歸於足陽明胃經。胃是儲存食物的地方,也是精氣的總合,經脈開始和終止的地方。蘆薈味道極苦,屬性大寒,主要作用是滋潤陽明經的燥熱,使其恢復正常。它能治療胃家因邪實、蟲積而導致的疾病。所以,治療五種疳疾和驚風,是因為這些疾病最初都由風邪引起。中醫認為,風是陽邪,也是百病之始。風邪侵犯陽明經,導致陽明經的功能失調,造成食物積滯,化為燥熱,產生實證和結塊。經書說:「風邪侵犯身體前部,陽明經就會受到影響。」所以,用蘆薈來驅逐陽明經的風邪,效果非常顯著。小兒驚癇,大多是從母親胎中帶來的,因為胎兒的臍帶繫於腹部前面。五痔和瘻管也是由風邪引起的。經書說:「勞動出汗時遇到風,會導致脈絡凹陷形成瘻管。」又說:「風邪侵入人體,會導致精氣耗散,損傷肝臟。如果又吃太飽,筋脈就會鬆弛,導致腸澼(痢疾)而形成痔瘡。」
蘆薈還可以治療心神不寧和黃汗病,這些都與心脾有關,蘆薈可以從源頭上解決這些問題。經書說:「二陽經的疾病會影響心脾。」「有不得隱曲」是指女性月經不調,如果病情發展成風消(消渴病),再發展成息賁(腸梗阻),就無法治癒。
(我的父輩朋友沈啟翁,在庚申年仲春時,與我父親在紫芝禪院一起結社,誦讀《華嚴大乘經》。我當時也在場,並在夜晚與沈啟翁交談。他說:「治療小兒各種疳疾,是我家世代相傳的方法。疳疾並非真的指疳,而是指乾燥,應該用滋潤的藥物,不要再加強心脾的功能。否則,病情會轉移到肺部,就難以治癒了。」過了三天,我讀到《陰陽別論》,才了解了疾病的病因和變化,於是擬定了數十個方子,呈給沈啟翁看。這些方子與他所藏的方子,大多相似。一般來說,各種疳疾都源於風邪,侵入心脾,心脾受不了,就會轉移到二陽經。二陽經指陽明經,它位於中間,屬於土,沒有退路,所以直接影響陽明經。陽明經位於身體前面,負責蒸化和變化,是形體、臟腑、營衛、脈絡的根本。如果生病,蒸化功能停止,黃道(營養物質)無法運行,女性月經不來,男性精液無法排出,就會喜歡正坐或俯臥,出現身體彎曲的現象。嚴重的話,疾病會從腑轉移到臟,形成風消(消渴病),氣轉化為金而影響肺,就無法治癒了。不要加強心脾的功能,是因為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。應該用滋潤的藥物,這是從中間治療的方法。所謂「中治」,是指陽明經的上方有燥氣主導,所以要從中間著手,讓太陰濕土來調節,如果用寒熱溫涼的藥物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至於氣的運行變化、臟腑的相互影響,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,難以徹底闡述。我永遠不會忘記沈啟翁那一晚的教誨,這裡只是簡單地說一下大概的情況,不敢洩露其中的秘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