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三帙 (22)
第三帙 (22)
1. 蜜蠟
(本經上品)
【氣味】甘,微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下痢濃血,補中,續絕傷金瘡,益氣,不飢,耐老。
【核】曰:蠟,蜜脾也。埤雅云:其房如脾,故謂之蜜脾。一名蠟蜂,蠟生於蜜,而天下之味莫甘於蜜,莫淡於蠟,舊說蜂之化蜜,必取匽豬之水,注之蠟房,而後蜜成,故謂之蠟。蠟者,蜜之蹠也。修事,取蜜後,緩火煉化,濾入水中,其色黃,俗名黃蠟。更用水煮化,以好綿紙折作數層,入冷水中蘸濕,遂貼蠟上,一吸即起,仍投冷水中,有蠟凝紙上者,即剝取之,再吸再剝,以盡為度。鋪竹扁內,日中暴之,干則頻灑以水,久之則色白如練,因名白蠟,非新白而久黃也。
與蟲造白蠟不同類。惡芫花、齊蛤。
【叅】曰:蜜,密也。蠟,合也。蠟為蜜房,合密以成醞釀者也。味甘氣溫,居中色黃。對治胃不合密,遂痢膿血,更續金瘡之不合密,肉理肌膚,胃府之所司爾。益氣者,益胃土之氣;補中者,補中央之胃,中央合密,故不飢,耐老。
(蠟為蜜脾,裨助百芳以化蜜也。蜜甘而蠟淡,非厚彼而薄此,猶夫瓜甜而蒂苦,所以見中樞之別於本末內外也。月令定五行,作五味,歸五藏,素問另出淡味為五味本。凡形藏不足者,各以其味以補之。傾頹者,專以淡味以維之。本經判味曰甘,此指著舌時,猶有蜜味在,嚼之蜜味去,真味現矣。淡不厭,質可久,不飢耐老者以此。)
白話文:
蜜蠟
味道: 味甘,性微溫,無毒。
功效: 主要治療下痢、膿血,能補益脾胃,接續斷裂的傷口,治療金瘡,增強體力,使人不感到飢餓,延緩衰老。
說明: 蠟,就是蜜蜂的蜂巢。古書《埤雅》說:蜂巢的形狀像脾臟,所以稱為蜜脾。它又叫蠟蜂,蠟是從蜂蜜中產生的。天下的味道,沒有比蜂蜜更甜的,也沒有比蠟更淡的。舊時的說法是,蜜蜂將蜂蜜轉化時,必定吸取豬的污水,注入蜂蠟房中,然後才形成蜂蜜,所以稱它為蠟。蠟是蜂蜜的根本。製作方法是,取蜜後,用微火慢慢熬煮融化,過濾後倒入水中,顏色呈黃色,俗稱黃蠟。再用水煮化,用幾層好的棉紙摺疊,浸濕後貼在蠟上,一吸起,再投入冷水中,有蠟凝固在紙上的,就剝下來,再吸再剝,直到吸完為止。然後鋪在竹編的匾上,在太陽下曝曬,乾燥後就頻繁地灑水,久而久之,顏色就會像白絹一樣白,因此稱為白蠟。並不是新蠟就是白色的,放久了就變黃。
這種蠟與蟲子製造的白蠟是不同種類的。忌與芫花、齊蛤同用。
補充: 蜜,意思是濃密。蠟,意思是結合。蠟是蜂蜜的巢房,結合蜂蜜以醞釀生成。味道甘甜,性溫,位居中央,顏色黃色。針對治療胃氣不和導致的下痢膿血,以及接續金瘡無法癒合的情況,調理肌肉和皮膚,這是胃的作用。增強體力,是增強脾胃之氣;補益脾胃,是補益位於中央的脾胃,中央平和,因此不感到飢餓,延緩衰老。
(蠟是蜜脾,幫助各種植物將花蜜轉化為蜂蜜。蜂蜜甘甜而蠟淡,不是偏袒蜂蜜而輕視蠟,就像瓜甜而瓜蒂苦一樣,是為了顯示中樞與本末內外的區別。《月令》中規定五行,形成五味,歸入五臟。《素問》另外指出淡味是五味之本。凡是身體各部分不足的,都用相應的味道來補益它。衰敗的,就專用淡味來維持。本草書判斷味道為甘,是指舌頭接觸時,還有蜂蜜的味道,咀嚼後蜂蜜的味道消失,真正的味道就顯現出來了。味道清淡不令人厭,品質可以長久保存,不飢餓和延緩衰老,就是因為這個道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