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一帙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一帙 (2)

1. 蕘花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有毒。

【主治】主傷寒溫瘧,下十二水,破積聚、大堅、癥瘕,盪滌腸中留癖、飲食,寒熱邪氣,利水道。

【核】曰:蕘花出咸陽川穀,及河南中牟,所在亦有,近以壅州者為好。苗似胡荽,高二尺,莖無刺。入夏作花,簇生細碎,生時色黃,干則縞白。或言世無蕘花,每以芫花充用,不唯氣味功能懸絕,生成形肖亦迥別也。

【叅】曰:山海經云:首山多蕘,苗首出,萼隨之,花落盡,葉乃茁也。故蕘諧堯。堯,高也,廣也,炎也,上也。高廣承寒,炎上作苦,合配太陽化令,對待太陽體用藥也。力主寒傷層署,表著六標暑巢營舍,因遇肅殺之秋風,或侵淒滄之水寒,或襲沐浴之水氣,隨衛入出,實虛更顯,陰陽且移,休作成瘧也。

至下十二經水,破五臟積,六腑聚,大堅症,大堅瘕,留癖腸胃中者,盪滌無遺,空諸所有,捷於影響。若食飲馨飪,邪從口入者,或發於陰而寒,或發於陽而熱,或寒熱疊呈,而陰陽互遷者,陂可平,往可復,艱貞之吉,於食有福。

白話文:

蕘花

**氣味:**味道苦澀,性質寒涼,且帶有毒性。

**主要功效:**主要治療傷寒、溫瘧等疾病,能使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,並能破除體內的積聚、堅硬腫塊、癥瘕等病症,還能清除腸胃中積留的癖塊、食物殘渣以及寒熱邪氣,同時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。

**考證:**據說蕘花產於咸陽的川谷以及河南中牟等地,其他地方也有生長,但以雍州所產的品質最好。它的幼苗像胡荽,高約二尺,莖上沒有刺。夏天開花,花朵細碎成簇,剛開時呈黃色,乾燥後則變為白色。有人說現在已經沒有蕘花了,常常用芫花來替代,但實際上兩者的氣味、功效差異很大,連外形也完全不同。

說明:《山海經》記載,首山上盛產蕘,其幼苗先長出,花萼隨後出現,花朵凋謝後,葉子才開始生長。因此,蕘與堯諧音。「堯」字代表高、廣、炎、上。高廣之地承受寒冷,炎上之物則呈現苦味,這與太陽的運化規律相符,是對應太陽體用的藥物。它主要針對寒傷暑熱,顯現於體表的六經症狀,以及因暑氣侵襲所導致的營衛氣血失調。當遇到秋風的肅殺之氣,或是侵襲人體的寒水,或是沐浴時的水氣,都可能隨著衛氣的運行進入體內,導致體虛或實的表現更為明顯,陰陽之氣也會發生轉移,進而可能引發瘧疾。

至於它能使十二經脈中的水液排出,並能破除五臟的積滯、六腑的聚結,以及堅硬的腫塊、癥瘕,對於留在腸胃中的癖塊,能徹底清除,使之空空如也,其效果非常迅速。如果飲食不潔,邪氣從口而入,可能導致陰寒或陽熱之症,或者寒熱交替出現,陰陽之氣不斷轉換,這時服用蕘花,便能使身體的陰陽失衡恢復平衡,使疾病得到治癒,進食也會變得有益。

2. 紫參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。

【核】曰:紫參,生河西、冤句山谷,今河中、淮郡、三輔皆有之。莖高一二尺,葉似槐;亦有狀羊蹄者,色青綠。五月開花,白色似蔥。花,亦有紅紫水葒色者。實黑,大如豆,圓聚生根黃赤有文,根皮紫黑,肉紅白,肉淺皮深。三月採之,火炙赤紫狀類小紫草。

【參】曰:赤黑兼色而得紫,參水火相射者,既濟之為參也。猶未離乎火味之苦,水寒之氣,金亦互,木亦交矣。故腑臟鹹入,根身並葉爾。臟在胸,腑在腹;積者,五臟之所生;聚者,六腑之所成也。積解聚散而寒熱平,清陽仍走上竅而利,濁陰仍走下竅而通矣。

白話文:

紫參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主要治療心腹部的腫塊積聚,以及寒熱引起的邪氣,能疏通身體的九個孔竅,使大小便順暢。

【考證】紫參,生長在河西、冤句山谷一帶,現在的河中、淮郡、三輔等地也都有。莖高約一二尺,葉子像槐樹葉,也有像羊蹄的,顏色青綠。五月開花,花是白色,像蔥花。花也有紅紫色、水紅色等。果實黑色,像豆子般大小,圓形且聚生。根部是黃赤色,有紋路,根皮紫黑色,裡面的肉是紅白相間,肉色較淺,皮色較深。三月採收,用火烤過會呈現赤紫色,形狀類似小紫草。

【說明】赤色和黑色混合而呈現紫色,這如同水火交融的狀態,就稱之為「參」。它還帶有火的苦味,水的寒氣,也帶有金的特性,木的特性相互交雜。所以能進入身體的各個臟腑,根、莖、葉都有藥效。臟腑分別在胸部和腹部,積是指五臟的病變所產生,聚是指六腑的病變所造成。積塊消解,聚散開來,寒熱的病症就能平息。清陽之氣能上行疏通孔竅,使之暢通;濁陰之氣能下行,使大小便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