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一帙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帙 (24)

1. 龍骨

(管子云:龍被五色而遊,故神欲小則為蠶蠋,欲大則涵天地,欲上則凌雲氣,欲下則入於深泉。變化無日,上下無時,謂之神。變化論云:龍不見石,猶人不見風,魚不見水也。)

(韓文云:噓氣成云,云固弗靈於龍也,然龍乘是氣,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,伏光景,感震電,神變化,水下土,汨陵谷,云亦靈怪矣哉。云,龍之所能使為靈也,若龍之靈,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,然龍弗得云,無以神其靈矣。失其憑依,信不可與,異哉其所憑依,乃其所自為也。易曰:云從龍,既曰,龍則云從之矣。)

紹隆王先生云:龍稟陽而伏陰,神靈之物也。神則靈,靈則變;神也者,兩精相合,陰陽不測之謂也。

【叅】曰:龍耳虧聰,以角為聽,固有六根互用,此則借用以為六根者也。春半登天,秋半潛淵,揆機衡之升沉,是合四時之宜耳。豢龍氏醢龍以食。張華云:龍酢得醋,則生五色,安知非形似龍類也。別錄為死龍之骨;蘇寇疑為神物,無自死理,既屬神物,又安知非從尸解而去也,故僅存朽骨,尚獲靈異乃爾。

對待生人未朽之四大,便為鬼疰精物老魅之所侮,與泄痢膿血、癥瘕堅結之早現頹敗相者,若驚癇癲疾,狂走痙痓,此不能震驚百里,施諸己身者也。古有龍髯作拂,見燕則冉冉自飄,龍皮作障,溽暑時云生涼作,固屬謬誕,亦未必非尸解物,留人間世,以顯靈異者也。雷公修事,藏納燕腹,懸井面上,此遂出處嗜欲之性,倍發其靈異故爾。

但用燕似覺傷生,且非時亦不易得,不若以雲母易紫燕,云從龍,物各從其類也。

客曰:龍骨畏石膏。喜牛黃、人參何也?頤曰:石膏稟艮止之凝肅,雖與潛蟄之德相符,御天之性則反,故畏之。牛黃黃中通理,厚德載物。人參叅天兩地,奠安形藏,藉以濟弱扶傾,運用樞紐,故喜之。又曰:牛黃為君,佐以龍骨,牛黃又反畏龍骨,何也?頤曰:牛黃全具敦阜之體,龍則時蟄時躍,蟄時無礙,躍時未免為之崩且潰耳。

(眼耳鼻舌身意曰六根,色聲香味觸法曰六塵,根之合塵,各有專司,互用,則根塵疊應矣。若龍之角,為根身之餘物,以之借聽,此亦極大神通。繇此觀之,物物都有神通,神通者,我之不能,彼之獨善者是也。若蚱蟬之鳴以脅,蠐螬之行以腹,與猿猴之善援,羚羊之掛角,火鼠之火食,魚龍之藏淵,何莫非極大神通,入水不濡,入火不燒者乎。)

白話文:

龍骨

古籍記載,龍變化莫測,時而微小如蠶,時而巨大如天地,上可凌雲,下可入泉。其變化無常,故稱之為神。龍的形體難以捉摸,如同人看不見風,魚看不見水一般。

另有記載說,龍藉助雲氣變化,遨遊於天地之間,呼風喚雨,震動山河,顯示出非凡的神力。雲氣雖然不像龍那樣神奇,但龍卻依靠雲氣來展現其神通。龍若失去雲氣的依託,便無法展現其神力。這正如《易經》所說:「雲從龍」,龍與雲氣互相依存。

紹隆王先生認為,龍秉承陽氣而潛伏於陰,是神靈之物。神靈之物能變化莫測,陰陽難以預測。

有人認為,龍因耳朵失聰,便以龍角聽聲,說明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可以互相借用。龍春分時升天,秋分時潛入深淵,順應四季的變化。傳說中,豢龍氏曾用龍肉做食物。張華說,龍的唾液遇到醋會變出五色,說明有些生物可能與龍相似。

古代典籍記載龍骨是死龍的骨骼,蘇寇認為龍骨是神物,並非自然死亡,而是通過尸解而去,因此留下的只有骨骼,卻依然具有神奇的效力。

生人的身體如果受到邪祟侵擾,就會出現泄瀉、膿血、腹痛等症狀,甚至驚癇、癲疾等,這都無法與龍的神力相比。古人曾用龍鬚做拂塵,用龍皮做避暑的屏障,雖然有些誇張,但或許是尸解後的龍留於人間,以顯現神異。雷公將龍骨藏於燕窩中,懸掛於井口,使其靈異之性更為顯著。

但使用燕窩恐傷及生靈,且不易取得,不如用雲母代替,因為「雲從龍」,物以類聚。

有人問:龍骨為何畏懼石膏,卻喜愛牛黃和人參?答曰:石膏性質凝固,雖與龍潛藏的特性相符,但與其遨遊天地的特性相悖,故而畏懼。牛黃通暢,厚德載物;人參則能滋補元氣,穩固身形,因此龍骨喜愛它們。又問:牛黃為君藥,輔以龍骨,但牛黃卻又畏懼龍骨,為何如此?答曰:牛黃的性質敦厚,而龍時而潛藏,時而騰躍,潛藏時沒有問題,但騰躍時則可能使牛黃崩潰。

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,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,六根與六塵相應。龍角本是身體的一部分,卻能借用以聽,這也是一種神通。世間萬物皆有神通,只是我們的能力有限,而它們各有各的特長。例如:蚱蟬以翅膀鳴叫,蠐螬以腹部行走,猿猴善於攀援,羚羊善於跳躍,火鼠能耐火,魚龍能潛藏於深淵,這些都是其獨特的神通,如同水火不侵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