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一帙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一帙 (3)

1. 蜚虻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
【主治】逐瘀血,破血積、堅痞、癥瘕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。

【核】曰:生江夏川穀,牛馬所在,都有之。形類蜜蜂,腹四褊微黃綠色,嘴銳而利,若鋒鐩然。春半後,秋半前出,茂暑繁盛,腹有血者良。法取五月。修治,入丸散去翅足,熬熟用;湯法亦同。

【叅】曰:蜚虻,一名虻蟲、陸虻也。飛咂牛馬血,嘴如芒刺然,性頗貪饕,腹滿猶咂不已。用逐瘀血,破血積堅痞,癥瘕而成寒熱者,遂其性,盡出其所留積而後快。盇血中有眚,乃積乃留,眚去血行,流不盈矣。通利血脈者,概手足二十四經隧而言,十二焉從頭而走足,十二焉自足而走頭,風馬牛不相及者,而概咂焉。則凡經隧逆走頭而逆走足者,乃積乃留,各遂其性,乃行乃流矣。

故血失所行,血失所留者,清陽不走上竅而留,濁陰不走下竅而積,而行焉,而流焉,何竅不通,何竅不利。

白話文:

【性味】味苦,藥性微寒,有毒。

【功效】能驅散瘀血,破除體內因血瘀造成的積塊、腫塊、痞塊,以及因腫塊引起的發冷發熱,並能疏通血脈和全身的九個孔竅(指眼、耳、鼻、口、前陰、後陰)。

【考證】說:這種蟲生長在江夏一帶的山谷中,凡是有牛馬的地方都有牠們的蹤跡。外形像蜜蜂,腹部扁平,帶有微黃綠色,嘴巴尖銳鋒利,像金屬製的錐子一樣。牠們在春季過半後和秋季過半前出現,在盛夏時節最為繁盛,腹部有血的品質較好。適合在農曆五月採集。處理時,將翅膀和腳去除,熬煮熟透後使用,製成丸劑或散劑都可以,湯劑的使用方法也相同。

【分析】說:蜚虻,又名虻蟲、陸虻。牠們會飛去吸吮牛馬的血液,嘴像芒刺一樣尖銳,本性相當貪婪,即使腹部飽脹了仍然不停地吸血。用它來驅散瘀血,破除體內因血瘀造成的積塊、腫塊、痞塊,以及因腫塊引起的發冷發熱,是順應其本性,讓體內殘留的瘀血完全排出後才會罷休。如果血液中有瑕疵,就會積聚停留。當瑕疵去除後,血液就能正常運行,不會再瘀滯了。至於疏通血脈的功效,是指遍布全身手足的二十四經脈而言,其中有十二條從頭走到腳,另十二條從腳走到頭,這些原本不相干的經脈,也都能被牠疏通。所以,凡是經脈運行不順,逆行而積聚的血瘀,都能順應其特性,使其運行流動。

因此,血液若失去其正常的運行軌跡,本該運行的無法運行,本該停留在該處的無法停留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到上竅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到下竅而積聚,那麼只要牠們能運行起來,流動起來,自然就能使任何孔竅都能暢通無阻。

2. 梓白皮

(本經下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熱氣,去三蟲。

【核】曰:梓,一名木王。生河內山谷,近道亦有,宮寺園亭,頗多植此。舊說椅即是梓,梓即是楸,楸即是檟。蓋楸之疏理而白色者為梓,梓實桐皮者為椅,其實兩木,大類同,而小別異也。齊民要術稱白皮有角者曰梓,或名角楸,又名子楸;黃色無子者曰柳楸,世呼荊黃楸云。

然則是數者,又以有子為別耳,顧梓之子,莢細如箸,其長僅尺,冬後葉落,莢猶在樹,總總然,莢中之子,各曰豫章。崔豹古今注云:棘子曰棗,梓子曰豫章,桑子曰椹,柘子曰佳,魯季孫植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。子胥曰:植吾墓。任昉云:山中有楸戶,掌楸木者,可為什器也。

蓋梓有三:木理白者梓,赤者楸,梓之美文者椅,楸之小者檟。桐亦名椅,與此不同。入藥則宜白色有子者,用皮則生者良。

【叅】曰:梓為百木長,室屋之間有此,余材不復震矣。亦有子道焉,昔者伯禽康叔見周公,三見而三笞,遂見商子,商子使觀於南山之陽,見喬木而仰;又使觀於北山之陰,見梓焉。晉然實而俯,商子曰,喬者,父道也;梓者,子道也。於是二子再見乎周公,入門而趨,登堂而跪,周公拂其首,勞而食之,則以能子道焉耳。

雜五行書云:舍西種梓,令子孫順者,蓋亦取此。詩云:維桑與梓,必恭敬止,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,故古者見喬木,必下而趨,所以廣孝也。桑者,母之所事,以供蠶繅;梓者,父之所植,以伐琴瑟,故見之而恭敬之心,惕然生焉,不必待於口澤手澤之所漸也。神農氏云:梓皮苦寒,入藥最良,蓋苦性趨下,寒平熱毒,順之也,敬止也。

本經主去三蟲。別錄療小兒身頭熱煩,瘡瘍蟲蝕者,顧置室屋之間,余材且不復震。風蟲之屬,寧不降心而退舍焉。梓之益利於人道者大矣。

白話文:

梓白皮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。
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治療體內熱氣,驅除三種寄生蟲。

【考證】梓,又名木王。生長在河內山谷,靠近道路的地方也有,宮殿寺廟的園林,很多都種植這種樹。舊時的說法認為椅樹就是梓樹,梓樹就是楸樹,楸樹就是檟樹。大體來說,楸樹中木質疏鬆且顏色偏白的就叫梓樹,梓樹中果實像桐樹皮的就叫椅樹,這兩種樹其實很相似,只是略有不同。在《齊民要術》中提到,樹皮有角的叫梓樹,也叫角楸,或者子楸;樹皮黃色且沒有果實的叫柳楸,俗稱荊黃楸。

這麼看來,它們的區別主要是是否有果實。梓樹的果實,莢果細長像筷子,長度大約一尺,冬天葉子掉落後,莢果仍然留在樹上,成串掛著。莢果中的種子,每個都叫豫章。崔豹在《古今注》中說:棘的種子叫棗,梓的種子叫豫章,桑的種子叫椹,柘的種子叫佳。魯國季孫在蒲圃東門外種植了六棵檟樹。子胥說:就在我的墓地種吧。任昉說:山中有楸樹人家,掌管楸樹的人,可以用楸木製作器物。

總的來說梓樹有三種:木紋顏色白色的叫梓樹,紅色的叫楸樹,梓樹中木紋漂亮的叫椅樹,桐樹也叫椅,但和這裡說的不同。入藥的話,應該選用白色且有種子的梓樹,用樹皮的話,新鮮的更好。

【補充說明】梓樹是各種樹木的首領,屋舍之間有梓樹,其他木材就不容易震動了。梓樹還有教育意義,以前伯禽和康叔去見周公,三次拜見都被打了三次,後來去見商子,商子讓他們去南山陽面看高大的樹木並仰頭觀看,又讓他們去北山陰面看梓樹。晉國的人看到果實就彎腰採摘,商子說,高大的樹,是父親的象徵;梓樹是兒子的象徵。於是這兩個人再去見周公,進門就快步走,上堂就跪拜,周公撫摸他們的頭,慰勞他們並讓他們吃飯,是因為他們能做到為人子的道理。

《雜五行書》說:住宅西面種植梓樹,可以使子孫順利,大概也是取這個意思。詩經說:看到桑樹和梓樹,一定要恭敬。沒有哪個瞻仰的不是父親,沒有哪個依靠的不是母親。所以古人看到高大的樹,一定要下車快走,是為了發揚孝道。桑樹是母親用來養蠶繅絲的,梓樹是父親種植用來製作琴瑟的,所以看到它們,恭敬之心就會油然而生,不必等到父母的教誨和撫養。神農氏說:梓樹皮味道苦,性寒,入藥效果最好。大概是因為苦味可以使藥性向下,寒性可以平息熱毒,有順從和敬畏的含義。

《本經》說梓樹皮可以驅除三種寄生蟲。《別錄》說可以治療小孩身體發熱煩躁,以及瘡瘍被蟲子侵蝕。如果住宅內有梓樹,其他木材就不容易震動。對於風蟲之類的邪氣,難道不會自動退避嗎?梓樹對人道的益處太大了。

3. 白頭翁

(本經下品)

【氣味】苦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溫瘧、狂𬌺寒熱,癥瘕、積聚、癭氣,逐血,止腹痛,療金瘡。

【核】曰:白頭翁,一名白頭老人,一名王主者,端居北位,今生吳越矣。他處雖時見,總不及兩地者為貴。春生作叢主,株分挺出於眾葉,發莖端如杏,葉上有縞白茸毛,若頭髮疆短,之如翁也。近根亦有白茸,根似蔓荊,色深紫,其莖有風則靜,無風自搖,赤箭、獨活、鬼臼同性。

河南洛陽,界新安山中,多服此,云令人壽考。修治,得酒良,花、子、莖、葉,功無差等。

【叅】曰:命名白頭翁,形色之相肖。亦白秉金用,頭為陽首。翁者,歷年久,事盡知,故有風自靜,無風自搖。驗體之能立,用之能行,是以首出庶物,不為八風所奪也。宜哉蕩中藏之垢穢,胡頸之癭瘤,溫瘧之𬌺狂,積聚之傳會,寒熱之癥瘕,金瘡之屠毒,百體治平,腹心患滅。

白話文:

【白頭翁】

【味道】味道苦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治療溫瘧(一種發熱病)、狂躁、忽冷忽熱、腹內腫塊、積聚(腹內包塊)、癭氣(頸部腫塊),能去除體內瘀血,止腹痛,治療刀劍等外傷。

【考證】白頭翁,又名白頭老人,又名王主者,原本生長在北方,現在吳越一帶也能看到。其他地方雖然偶爾也有,但品質都比不上這兩地的。春天叢生,植株從眾多葉子中挺出,莖頂端像杏子,葉子上佈滿像白色毛髮般的絨毛,短而硬,就像老翁的白髮。靠近根部也有白色絨毛,根部像蔓荊,顏色深紫。它的莖有風則靜止,沒風時會自己搖動,與赤箭、獨活、鬼臼的性質相同。

河南洛陽新安山一帶,很多人服用白頭翁,據說能使人長壽。經過炮製,用酒浸泡效果更好,花、子、莖、葉的功效沒有差別。

【參考】之所以命名為白頭翁,是因為它外形顏色相似。又因白色屬金,主導收斂,頭為陽,是身體的開端。而翁,代表歷經歲月,見多識廣,所以有風時會靜止,無風時會搖動,驗證了它能穩固身體,使機能正常運作。因此,它能在眾多藥材中脫穎而出,不被八方風邪所影響。它能清除體內的污垢,治療胡頸的癭瘤,溫瘧引發的狂躁,積聚導致的病症,忽冷忽熱的腹內腫塊,以及刀劍外傷的毒素,能使全身病症恢復正常,腹部的病痛消失。

4. 澤漆

(本經下品)

【氣味】苦,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治皮膚熱,大腹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,丈夫陰氣不足。

【核】曰:澤漆,出太山川澤,今江湖平陸有之。春生苗,一科分枝,叢生柔莖,色碧綠,如馬齒莧、苜蓿葉輩,圓黃且綠,頗似貓睛,一名貓兒眼草。莖頭五葉,中抽小莖五枝,每枝作細花,色青綠,復有小葉承之,齊整如一,一名五鳳草,一名六葉綠花草。莖有白汁黏人,根亦白,中心勁硬如骨。本草為大戟、烏頭苗者,謬矣。

【叅】曰:瀉水上行之為澤,水瀉欲留之為漆,水大體用兩葉矣。故水亡體用者,皮膚熱;水惟具體者,大腹水氣、四肢面目浮腫。緣丈夫陰足而精藏,而起亟,用行體至,體至用行,兩無礙焉。仲景先生金匱要略論,咳逆上氣,時時吐濁,坐不欲眠,其脈沉者,澤漆湯主之。

第形寒飲冷則傷肺,兩邪相擊,為咳為癰為痿矣。此體用兩冥,至腎氣獨沉宣水之用,即所以輔水之體,內外合邪,泮然冰釋矣。

白話文:

【澤漆】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質稍微寒涼,沒有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治療皮膚發熱,肚子脹大有水,四肢和臉部浮腫,以及男子陽氣不足。

【考證】說:澤漆,產於泰山一帶的河澤,現在江湖平原地帶也有。春天長出苗,一株分出許多枝,叢生柔嫩的莖,顏色碧綠,像馬齒莧、苜蓿葉子之類,圓形、黃色帶綠,很像貓的眼睛,所以又名貓兒眼草。莖頂長出五片葉子,中間抽出五根小莖,每根小莖開出細小的花朵,顏色青綠,花朵下面有小葉承托著,整齊劃一,所以又名五鳳草,又名六葉綠花草。莖中有白色黏稠的汁液,根也是白色,中心堅硬如骨頭。本草說是像大戟、烏頭的幼苗,這是錯誤的。

【參詳】說:將水向下排洩稱為澤,將水停留在體內稱為漆,水的排洩和停留在體內,大致需要用到兩片葉子。所以水失去停留在體內的功能,就會導致皮膚發熱;水停留在體內形成實質,就會導致肚子脹大有水、四肢和臉部浮腫。因為男子陰氣充足,精才能收藏,所以能勃起,用來運行於身體各處,身體運行又促使用能發揮作用,兩者沒有阻礙。張仲景先生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咳嗽氣喘,時常吐出痰濁,坐著不想睡覺,脈象沉的,可以用澤漆湯治療。

另外,身體受寒、飲用寒涼之物會損傷肺,寒邪和飲邪相互作用,就會導致咳嗽、膿腫或痿症。這是身體功能和實質都衰弱的表現,當腎氣能夠獨自發揮其沉降和宣洩水液的作用時,就是輔助水停留在體內的功能,內外邪氣就會像冰塊一樣融化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