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12)
第五帙 (12)
1. 白茅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甘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勞傷虛羸,補中,益氣,除瘀血血閉,寒熱,利小便。
【核】曰:出楚地山谷,及田野,所在亦有。春生苗。布地如針,俗呼茅針。三四月開花作穗,茸白如絮,隨結細子。至秋乃枯,根名茹。易曰拔茅連茹,以其匯,故其根牽連長冗,經寸成節,柔白如筋,甘甜如蔗,用以造飴,清滑可口也。根荄至秋,夜分時有青光,腐則化螢火,茅可苫蓋,及供祭祀苞苴之用,名曰茅絲。
詩云:晝爾於茅,霄爾索綯,言穀人日,力不足取茅於晝,而夜以繼之,故以為絲事方息,而麻事尋興,野功既訖,而宮功隨至,藏蔬於其秋,以助不給之冬,索綯於其夜,以補不足之晝。列子云:因以為波流,因以為茅靡。茅靡,稊也。稊,茅之始生也。詩云:手如柔荑,荑稊一也。
相經云:筋不束體,血不華色,手無春荑之柔,發有寒蓬之悴,此蓋形之下矣。故勁強短促者,另成他類。別有只生山谷。入秋放花如荻,實尖黑,長分許,黏衣刺人者,菅也。又有莖端開葉,莖上有粉,根頭有毛者,黃菅也。又有生湖南,及江淮間,葉脊三稜,臭如蒲草,可以包藉縮酒者,菁也。
又有叢生如蘆,葉大如蒲,高六七尺者,芒也。根都勁促,不堪藥用。
【叅】曰:茅之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體柔而性直,故先王用之以藉。易曰:藉用白毛,無咎,象曰柔在下也。蓋兌金在上,巽柔在下,而柔麗乎中,慎斯術也以往,其無所失矣。誠陽中之陰,入手太陰肺,中見陽明中治法,以行營衛陰陽者也。蓋太陰肺,其始從中焦,明麗於內,慎斯於中,布氣以往,斯無所失,是以補中,氣乃益,勞乃復,傷乃續,虛乃實,羸乃充。以及除瘀血閉,寒熱便利,咸成布往之功力休徵爾。
別錄廣利便,及五淋,瘀血,及崩中,勞傷虛羸,及強筋堅骨,肥肌致腠。大明廣血閉,及月水不勻,血脈淋瀝。肘後咀嚼茅根,辟穀不死,亦廣補中益氣爾。龐安常主溫病伏熱在內,令胸滿嘔噦,屬大下協熱所致。茅根建立中央,葛根起亟陰氣,更廣仲景先生葛根湯法,從中布氣,從肌解散爾。
肘後療虛後水腫,為命門火衰,腎虛水泛,赤小豆主腎水之心谷,藉茅根之明麗,釜底燃薪,吸呼肺氣,營衛乃將,水道乃行也。若黃膽、谷膽、勞疸、黃汗、石水、色變於色,標見於皮者,豬為水畜,君以茅根,亦廣肘後治水方法,但前方偏於向右,此更兼於從左。若千金解中酒毒,恐爛臟腑者,飲茅根汁,以滌中焦,還須佐以葛花,想更神異。
若卒中五屍,致損生陽之屬,為腹痛脹急不得息,上衝心胸,旁攻兩脅,若磈礧然,牽引湧動屍鬼為害者,利以堅金,燒以茅火,追窮尋逐,令生陽以死死陰,壯百骸以轉中氣,助中氣以起百骸,餌食膚受,罔不有功,藉用白茅,何咎之有,慎之至也。
白話文:
[白茅]
【氣味】 味甘、性寒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 主要治療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,能補養脾胃,增強體力,消除體內瘀血、經血不通,改善發冷發熱的症狀,並有利尿作用。
【產地與特性】 白茅生長在楚地山谷和野外,各地也都有。春天長出嫩芽,平鋪在地上像針一樣,俗稱茅針。三四月開花,花穗像白色的棉絮,之後結出細小的種子。到了秋天就會枯萎,它的根部則稱為茹。易經中有「拔茅連茹」的說法,就是因為白茅的根鬚相互牽連,很長且有多個節,質地柔韌潔白像筋,味道甘甜如甘蔗,可以用來製作麥芽糖,吃起來清爽滑順。白茅的根莖到了秋天,在夜晚會發出青色的光,腐爛後會變成螢火蟲。白茅的莖葉可以拿來覆蓋屋頂,也可以用來祭祀,稱為茅絲。
詩經中說:「白天去割茅草,晚上搓繩子」,意思是農民白天割草還不夠用,晚上還要繼續搓繩子,說明農活剛結束,家裡的事情又來了,秋天儲藏蔬菜以補給冬天不足,晚上搓繩子以彌補白天的不足。列子說:「可以隨波逐流,也可以像茅草一樣彎曲」,「茅靡」就是指茅草剛長出來的嫩芽,「稊」也指茅草的幼苗。詩經中也用「手如柔荑」來形容女子手的柔嫩,這裡的「荑」也是指嫩芽。
相經上說:筋骨不強健,氣血不足,手沒有嫩芽般的柔軟,頭髮像枯草一樣乾枯,這都是體質虛弱的表現。因此,如果身體過於強壯短促,則屬於另一種情況。另外還有一種只生長在山谷中,到了秋天開花像荻草,果實尖端呈黑色,長約一分,會黏在衣服上刺人,這叫菅草。還有一種莖端開葉,莖上有白粉,根部有毛的,叫黃菅草。還有一種生長在湖南、江淮一帶,葉子有三條稜,氣味像蒲草,可以拿來包裹酒糟的,叫菁草。
還有一種叢生像蘆葦,葉子像蒲草般大,高約六七尺,叫芒草。它的根部比較硬,不適合藥用。
【藥理作用與運用】 白茅雖然是平凡的植物,但它的藥用價值很高。它性質柔軟但內在剛直,所以古代君王用它來墊坐。易經中說:「用白茅鋪墊,沒有過錯」,意思是柔順的事物在下,要謹慎行事才能不犯錯。白茅的柔和在下,應與剛健的行為相輔相成,這樣才能無往不利。它屬於陽中的陰性,進入肺經,在中焦發揮作用,主要調節營衛氣血的陰陽平衡。肺經的功能從中焦開始,內在要光明,謹慎地從中焦開始佈散氣,就不會出錯,因此它能補養脾胃,增強體力,使勞損恢復,虛弱變強壯,消瘦變充實。也能夠消除體內瘀血、經血不通,改善發冷發熱的症狀,並有利尿作用,這都是它發揮作用的表現。
別錄中記載白茅能廣泛的利尿,治療五淋(小便淋瀝不暢)、瘀血、崩漏、勞傷虛弱、強筋健骨、健壯肌肉、疏通毛孔。大明醫家認為它能治療經血不通、月經不調、經血淋漓不斷。肘後方記載咀嚼白茅根可以辟穀(不吃飯)不死,也說明它有補中益氣的功效。龐安常認為溫病患者體內伏熱,導致胸悶嘔吐,是熱邪下陷所致,而白茅根可以建立中焦氣機,葛根可以提升陽氣,這與仲景先生的葛根湯法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從中焦開始佈散氣,從肌肉中發散邪氣。
肘後方記載白茅根可以治療虛弱後的水腫,這是由於命門火衰、腎虛水泛引起的,可以用赤小豆來補益腎氣,白茅根能使陽氣明麗,像是在釜底燃燒柴火,能提升肺氣,促進營衛氣血運行,使水道暢通。對於黃疸、谷疸、勞疸、黃汗、石水等疾病,這些都是表現在皮膚上的,可以將豬作為水畜來類比,用白茅根來治療,也是借用了肘後方的治水方法,但肘後方偏重於向右,而這裡更強調從左。如果千金方認為中酒毒,擔心損害內臟,可以飲用白茅根汁來清理中焦,還需要佐以葛花,效果更佳。
如果突然發生中邪,導致身體陽氣受損,出現腹痛腹脹、呼吸困難、上衝心胸、旁攻兩脅等症狀,如同塊狀,牽引蠕動,可能是被邪鬼纏身,可以用堅硬的金屬來利,用茅草燃燒的火來攻,追逐驅趕邪氣,使陽氣生長,使陰氣消散,強壯身體各個部位,使中氣恢復,從而帶動全身。可以內服、外敷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白茅的運用有諸多益處,因此使用時要謹慎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