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帙 (4)

1. 瓜蒂

(本經下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有毒。

【主治】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,下水,殺蠱毒,咳逆上氣,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

【核】曰:所在有之,生嵩高平澤間。即甜瓜之蒂也。三月下種,延蔓而生,葉大數寸,五六月開花黃色,六七月瓜熟,有圓,有長,有尖,有扁。大或徑尺,小或一捻。或有稜,或無稜,其色或青,或綠,或黃而斑,或糝而斑,或白路,或黃路。其瓤或白,或紅,其子或黃,或赤,或白,或黑。

農書云:瓜品甚多,不可枚舉。以狀得名者,有龍肝、虎掌、兔頭、貍首、羊髓、蜜筒之稱;以色得名者,有烏瓜、白團、黃㼐、白㼐、小青、大斑之別。然其味,不出乎濃淡甘香而已。廣志云:惟以遼東、燉煌、廬江之瓜為勝。然瓜州之大瓜,揚州之御瓜,西蜀之溫瓜,永嘉之寒瓜,未可以優劣論也。

甘肅甜瓜,皮、瓤皆甘,甘勝糖蜜,即瓜皮曝乾,猶甘美可口。浙中一種陰瓜,種植陰處,熟則色黃如金,膚皮稍厚,藏至來春,食之如新。此皆種藝之巧,不必拘以土地也。修事,勿用白瓜蒂,取青綠色瓜,氣足時,其蒂自落在蔓上者。採得,系屋東角有風處,吹乾用。

【叅】曰:瓜象形,象實在須蔓間也,當曰蒂,蒂瓜之綴蔓處也。性偏延蔓,末繁於本,故少延輒腐。爾雅云:其紹瓞。疏云:繼本曰紹,形小曰瓞,故近本之瓜嘗小,近末之瓜轉大也。凡實之吮抽水液,唯瓜稱最,而吮抽之樞,抵當唯蒂而已。是以蒂具徹下炎上之用,故蒂味苦而瓜本甘,以見中樞之別於上下內外,誠湧泄之宣劑通劑也。

故主大水在胸腹中,外溢而為身面四肢浮腫,或蠱毒,或咳逆上氣,或食諸果病在胸腹中者,皆可湧而吐之,泄而下之。湧者近中以上,泄者近中以下,謂其從樞,故湧泄咸宜。經云:酸苦湧泄為陰,故其氣寒,其味苦。

(世知瓜蒂作吐劑,不知瓜蒂作下劑。以吐劑中有瓜蒂散,下劑中方書少有用瓜蒂者。遂致減卻泄下功力,亦並將泄字訓作上泄之湧,轉展傳訛,而諸書引用泄字者,亦無暇分別矣。)

白話文:

【瓜蒂】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寒,有毒。
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全身、臉部、四肢浮腫的嚴重水腫,可以幫助排水,殺滅蠱毒,治療咳嗽、氣喘,以及因食用各種水果導致的胸腹部疾病,都可以用來催吐或導瀉。

【說明】瓜蒂各地都有,生長在嵩山一帶的平地。其實就是甜瓜的蒂。三月播種,藤蔓生長,葉子很大,有幾寸長,五六月開黃花,六七月瓜成熟,有圓形的,有長形的,有尖的,有扁的。大的直徑有一尺,小的只有一小撮。有的有稜,有的沒有稜,顏色有青色、綠色、黃色帶斑點、白色斑點、白紋、黃紋。瓜瓤有白色、紅色,瓜子有黃色、紅色、白色、黑色。

農書上說:瓜的種類很多,不能一一列舉。以形狀命名的,有龍肝、虎掌、兔頭、貍首、羊髓、蜜筒等;以顏色命名的,有烏瓜、白團、黃㼐、白㼐、小青、大斑等。但味道不外乎濃淡、甘甜、香氣而已。廣志記載:只有遼東、燉煌、廬江的瓜最好。但瓜州的大瓜,揚州的御瓜,西蜀的溫瓜,永嘉的寒瓜,都各有特色,不能說誰比誰更好。

甘肅的甜瓜,皮和瓤都很甜,比糖蜜還甜,即使曬乾了瓜皮,也仍然甘甜可口。浙江有一種陰瓜,種在陰涼的地方,成熟後顏色金黃,皮稍厚,可以儲藏到來年春天,吃起來還像新鮮的一樣。這些都是種植技巧的巧妙之處,不必拘泥於土地的限制。採摘瓜蒂時,不要用白瓜蒂,要取用青綠色的瓜,在瓜蒂氣足時,它會自己從藤蔓上脫落。採摘後,將瓜蒂用繩子掛在屋子東邊通風的地方,吹乾後再用。

【解釋】瓜的形狀就像果實在藤蔓之間,應該叫做蒂,蒂是瓜連接藤蔓的地方。瓜的特性是藤蔓蔓延,末端比根部更茂盛,所以藤蔓稍長就容易腐爛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其紹瓞」。註釋說:「繼承根本叫做紹,形狀小的叫做瓞」,所以靠近根部的瓜通常比較小,靠近末端的瓜反而比較大。所有果實吸取水分,瓜可以說是吸收最多的,而吸水的關鍵就是瓜蒂。所以瓜蒂具有向上和向下疏通的作用,因此瓜蒂味苦而瓜本身是甜的,由此可見中間樞紐和上下內外是有區別的,瓜蒂確實是引導排泄的良藥。

因此,主要治療因水濕導致的胸腹部水腫,水腫外溢到全身、臉部和四肢,或者因蠱毒、咳嗽、氣喘、食用水果導致胸腹部疾病,都可以用瓜蒂來催吐或者導瀉。催吐作用主要是針對中上部的疾病,導瀉作用主要是針對中下部的疾病,因為瓜蒂是樞紐,所以催吐和導瀉都適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酸苦湧泄為陰」,所以瓜蒂性寒,味苦。

(世人只知道瓜蒂可以做催吐劑,不知道瓜蒂也可以做導瀉劑。因為催吐劑中有瓜蒂散,而導瀉劑中很少有使用瓜蒂的,這就導致導瀉的功效被忽略,也把“泄”字錯誤地解釋為“上吐”的“湧”,輾轉相傳導致錯誤,而且各書籍引用“泄”字,也沒有時間加以區分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