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帙 (19)
第十帙 (19)
1. 通脫木
(法象)
【氣味】甘淡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利陰竅,治五淋,除水腫癃閉,明目,瀉肺。
【核】曰:出江南,生山側。高丈餘,如萆麻狀,花上有粉,莖中有瓤,輕白而柔,女工用以飾物,不知起自何世。漢王符潛夫論固已譏花采之費,至梁宗懍,記荊楚之俗,四月八日,有染絹為芙蓉,捻蠟為菱藕,亦未有用此物者,今則通行於世矣。或作蜜煎充果,食之甘美,俗呼通草。
【叅】曰:草類木狀,白瓤理通而輕脫也。木乘金制曰倚,金體用行曰商。受前此之木,生後此之金,離南而轉西矣。蓋通因塞用,脫因澀用,木司陰竅,肝所主也。故主利陰竅,治五淋,除水腫,下乳催生,解諸毒蟲痛耳。明目者,上通其木竅;瀉肺者,泄肺之金鬱,金鬱則泄之,解表利小水也。
然則泄金之用,正所以輔金之體,行木之用耳。別名倚商、離南者以此。
白話文:
通脫木
【性質】味甘淡,性寒,無毒。
【功效】主要能疏通陰部竅道,治療五淋(指小便淋瀝不暢的五種病症),消除水腫、小便不通,使眼睛明亮,瀉肺熱。
【考證】這種植物產於江南,生長在山坡邊。高約一丈多,形狀像蓖麻。花上有粉末,莖部有白色柔軟的瓤,質地輕盈,婦女常用來裝飾物品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使用。漢朝的王符在《潛夫論》中就已經批評過採花裝飾的浪費,到了梁朝宗懍的《荊楚歲時記》中,記載荊楚地區四月八日有染絹做成芙蓉花,用蠟捏成菱藕的習俗,也沒有提到用這種植物的。現在這種植物已經很普遍使用了。有人用它加蜜熬製成蜜餞食用,味道甘甜,俗稱通草。
【分析】這種草本植物形狀像樹木,白色的內瓤紋理通暢,而且質地輕盈,容易脫落。木在金的制約下稱為“倚”,金在五行中代表秋季,有收斂的功能,所以稱“商”。這種植物承受前方的木氣,又產生後方的金氣,所以從南方轉移到西方了。通暢是因為有阻塞需要疏通,脫落是因為有澀滯需要解開,木主陰部竅道,是肝臟所主的。所以能疏通陰部竅道,治療五淋,消除水腫,下乳催生,解各種毒蟲咬傷引起的疼痛。使眼睛明亮,是因為能疏通眼睛的木竅;瀉肺熱,是因為能宣洩肺部的金氣鬱積,金氣鬱積就應該疏泄,能解表,也能利小便。
所以說,宣洩金氣的功能,正是為了輔助金氣的正常運行,發揮木的作用。所以又叫做倚商、離南,原因就在這裡。
2. 紅曲
(補遺)
【氣味】甘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消食,活血,健脾燥胃,治赤白痢。下水穀。
【核】曰:用白粳米一石五斗,水淘,浸一宿,蒸之成飯。分作十五處,入曲母三斤,搓揉令勻,復並作一處,遂以帛密覆之。熱即去帛,攤開覺微溫,遂復堆起,又以帛密覆之。次日日中,又分作三堆,越一時,分作五堆,再一時,復合作一堆,過一時,又分作十五堆,俟稍溫,又復合作一堆,如此數次乃止。
至第三日,用大桶,盛新汲水於桶內,以竹籮盛曲,分作五六分,水中蘸之,完時又作一堆,仍如前法作一次。第四日如前又蘸,若米半浮半沉,仍如前法作一次,復蘸之。米盡浮,則曲成矣,取出日乾收之。其米過心赤者,謂之生黃,未過心者,不堪入藥。陳久者良。
【叅】曰:稻之不黏者為粳,米粒如霜,性尤宜水,溉種之谷也。郁之使塵華為赤,過心者赤,心為大赤,法出近世,亦奇術也。金谷曰粳,性宜水者,即金向水求,胎藏水母中也。易以坎為水,為赤,干為金,為大赤,顧谷之能為赤為大赤者,其唯稻之粳乎。藉金水以相資,亦非本有之形色,假人力而成者也。
故女工曰紅,紡績織紝,功力之謂也。郁粳造麴,使之衣生,令之心赤,亦孰非功力之使然乎。是故谷入於胃,乘中黃之生氣,升出之,降入之,奉心化赤,乃得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獨行其經隧,嘗營無已,終而復始也。設中黃生氣息,則升出降入廢,上焦亦不為之開發,五穀亦不為之宣味,水食亦不消,血凝亦不流,胃濡脾憊,停而成飲矣。留於中則為蠱,溢於外則為腫,注於下則為淋為帶為痢矣。
稻粳郁之為赤為大赤,巳若奉心化赤矣,則從前生意已成其終。餌之以赤以大赤,嗣後生意寧不以成其始乎。誠金胎水中為先天,木藏火里為後天,孕育之基,中黃戊己也,合物我為互交,分成兩象者,復還圓相矣。
(致飲之因,變生之證,從來未經發覆,能於此比量推廣,法不可勝用矣。若只作紅曲叅,失卻許多看書法門。)
(仲淳繆先生,為人處方,每脾胃疾,必多用紅曲。又嘗見先生酒後,次早單以此種作丸,必大啖之。庚申中秋,曾與頤言,白粳蒸罨,變赤而成曲,如水穀醞釀,化赤而為血,其主脾胃營血之功,有同氣相求之感。)
白話文:
紅麴
紅麴味道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是幫助消化、活絡氣血、健脾燥濕,並能治療赤白痢疾,還能幫助消化水穀。
紅麴的製作方法是:取白粳米一石五斗,用水淘洗後浸泡一夜,然後蒸煮成飯。將米飯分成十五份,加入三斤麴母,搓揉均勻,再合併成一份,用布蓋嚴。當感到發熱時,就打開布攤開,待稍為降溫,再堆起來,用布蓋嚴。第二天中午,將米飯分成三堆,過一段時間,再分成五堆,又過一段時間,再合併成一堆,過一段時間後,再分成十五堆,等溫度稍降,又合併成一堆,如此反覆多次。
到了第三天,準備一個大桶,裝滿新汲取的水。用竹篩盛裝紅麴,分成五六份,放入水中浸蘸一下,蘸完後再合併成一堆,像之前一樣操作一次。第四天,按照之前的方式再浸蘸一次。如果米粒呈現半浮半沉的狀態,就再浸蘸一次。等到米粒全部浮起,紅麴就製作完成了。取出後曬乾即可。米粒中心呈現紅色的,稱為「生黃」,中心沒變紅的,就不能入藥。陳放較久的紅麴品質較好。
粳米這種不黏的稻米,米粒如同霜雪,特別適合水生環境,是澆灌種植的穀物。將粳米悶放使它產生紅色的菌絲,米粒中心變紅,中心變大紅,這是近代才出現的方法,也是很奇特的技術。金谷說粳米的特性適合水,就像金屬從水中獲取,胚胎孕育在水母之中。《易經》以坎卦代表水,也代表紅色;以乾卦代表金,也代表大紅色。能使穀物變成紅色或大紅色的,大概就只有粳米了吧。藉由金和水的相互滋養,這並非它原本的顏色,而是藉由人工加工而成。
所以,女工織布稱為「紅」,紡紗織布都是需要力氣和技巧的。悶蒸粳米製作紅麴,使它生出菌衣,並使米心變紅,這不也是人為的力量所造成的嗎?因此,穀物進入胃後,藉由中黃之氣的生發,向上升發,向下沉降,送入心臟轉化為紅色,才能流溢於身體內部,散布於體表。精華的物質,會獨自運行在經脈中,不停地運作,循環往復。如果中黃之氣衰弱,上升下降的功能就會停止,上焦無法開通,五穀不能傳送其味,水食難以消化,血液凝滯不暢,導致胃虛弱、脾臟疲憊,停滯而形成痰飲。痰飲停留在體內會成為痼疾,溢於體外會形成腫脹,流向下體會變成淋病、帶下病、痢疾。
將稻米悶蒸使之呈現紅色或大紅色,已經是呈現送入心臟轉化成紅色的結果了,那麼之前的生機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。服用紅色或大紅色的紅麴,難道不能開啟之後的生機嗎?的確,金在水中是先天,木在火中是後天,孕育的基礎是中黃戊己。將事物與自我互相結合,由分為兩象的狀態,回歸到圓融一體的狀態。
(導致飲病的原因,以及病變產生的徵兆,從來沒有被揭示出來。如果能從這裡加以推廣理解,那方法就多到數不清了。如果只是把紅麴當成普通的藥材來理解,就會錯失很多醫學上的道理。)
(仲淳繆先生在為人開處方時,只要是脾胃方面的疾病,必定會大量使用紅麴。而且曾經看到先生在飲酒後,隔天早上單獨用紅麴製作藥丸,然後大量服用。庚申年中秋節,曾與他談到,白粳米蒸熟後悶放,會變成紅色而成為紅麴,就像水穀經過釀造,轉化成血液一樣,這說明紅麴對脾胃營血的功效,有同氣相求的感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