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17)
第九帙 (17)
1. 醍醐
(唐本草)
【氣味】甘冷利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風邪痹氣,通潤骨髓,可為摩藥,功勝於酥。
【核】曰:用酥一石,煉貯器中,待凝定,穿中至底,久之則津津溢出,冬不凝,夏不融者是也。第性滑易走,惟貯壺蘆雞子殼內,方不透出。但不易得,一石僅取十合耳。
【叅】曰:乳出酪,酪出酥,酥出醍醐,醍醐上味也。功力與犛酥等,用犛酥出醍醐,當成無上味。醍醐力透貯器,犛酥追逐風毒,發出毛孔間,似同而力更勝。蓋坤為牛,即此可徵至柔而動也剛,主治功力,不必更加註腳矣。
(釋典嘗以醍醐喻無上道,服食者,當成希有功力矣。)
白話文:
醍醐
**【氣味】**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
**【主要功效】**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痹症,能疏通潤澤骨髓。可以作為外用的塗抹藥,效果比酥油更好。
**【提煉方法】**將一石酥油放入容器中煉製,待其凝固後,在中間穿透至底部。經過一段時間,就會有液體慢慢滲出。這種液體冬天不會凝固,夏天也不會融化,就是醍醐。只是它的性質滑膩,容易滲漏,只有用葫蘆或雞蛋殼來儲存,才能防止滲漏。但是醍醐不容易取得,一石酥油大約只能提取十合的醍醐。
**【補充說明】**乳汁可以製成酪,酪可以製成酥,酥可以製成醍醐,醍醐是其中最好的。醍醐的功效和犛牛酥油相同,如果用犛牛酥油提煉出醍醐,那將是最好的。醍醐的滲透力很強,犛牛酥油則能驅逐風邪毒素,使其從毛孔排出。雖然兩者功效相似,但醍醐的藥力更強。因為坤卦對應的是牛,這也能證明至柔之物也能產生剛強之力。醍醐的主要功效和作用,就不必再多做解釋了。
(佛經中常常用醍醐來比喻無上的真理,如果能夠服用醍醐,應該就能獲得罕見的功效。)
2. 溺白垽
(唐本草)
【氣味】鹹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鼻衄,湯火灼瘡,傳屍,肺痿。
【核】曰:滓澱為垽,人溺澄結所成也。歲久之器,有厚寸余者,取置瓷盤內,露高潔處,越一二載,中外皆白,絕無氣臭者乃可用。研極細,水飛數過,再研萬匝,如仍有惡臭,隨泡隨飛,約數百遍,以無臭為度。煅淬者,精粹盡失,轉增火毒,不堪用也。
【叅】曰:溺白曰垽,藉塵埃沒溺所集也。故物入陰中,色剝為白,陰中之陰矣。入手太陰肺,足太陰脾。緣精與氣,原從脾肺氣化之中,遊溢轉輸,是以仍歸脾肺爾。力倍於溺者,白作潤下咸,還可水濟火;垽集塵埃土,復可土承水。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化生矣。
白話文:
【溺白垽】
【氣味】味道鹹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流鼻血、被熱水或火燙傷的瘡、傳染病、肺虛萎縮。
【考證】說:沉澱物稱為垽,是人類尿液沉澱凝結所形成的。年代久遠的容器,會有厚達一寸以上的沉澱物,取下放置在瓷盤內,暴露在高潔的地方,經過一兩年,內外都變成白色,完全沒有氣味臭味的才可以使用。將其研磨到非常細,用水淘洗過幾次,再研磨非常多遍,如果仍然有臭味,就邊浸泡邊淘洗,大約數百次,直到沒有臭味為止。如果用火燒或淬火,精華會完全喪失,反而增加火毒,不能使用。
【參解】說:尿液中呈現白色的沉澱物稱為垽,是藉由塵土等雜物混入尿液所聚集形成的。所以東西進入陰性的地方,顏色會褪變為白色,這是陰中之陰的物質了。它歸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。因為精氣原本是從脾肺的氣化作用中,運行溢散轉輸的,所以仍然歸屬於脾肺。它的作用比尿液強大,白色代表滋潤,鹹味可以使往下沉降,可以用來以水制火;垽是塵土聚集而成,又可以土來承水。過度亢盛就會有害,承接就能夠克制,克制就能夠產生新的變化。
3. 硇砂
(唐本草)
【氣味】鹹苦辛溫,有毒。
【主治】主積聚,破結血,止痛,下氣,療咳嗽,宿冷,去惡肉,生好肌,爛胎。亦入驢馬藥用。
【核】曰:出西戎,今西涼夏國,及河東、陝西,近邊州郡亦有。然西戎來者,顆塊光明,大者如拳,重三、五兩,小者如指面,入藥最緊。邊界者,雜碎如麻豆粒,頗夾砂石,雖可水飛澄去,入藥則無力矣。修事:水飛去塵穢,入瓷器中,重湯煮乾,以殺其毒。或用黃丹石灰作櫃,煅赤使用,亦無毒矣。
斅云:硇遇赤須,澒留金鼎。權云:柔五金,消八石,可作焊藥。抱朴子云:牡蠣、海螵蛸、晚蠶砂、羊𩩅骨、河豚、魚膠、魚腥草、萊菔、獨帚、卷柏、羊蹄、商陸、冬瓜、羊躑躅、蒼耳、烏梅,皆可伏硇。設中硇毒,生綠豆研汁,飲一、二升可立解。畏酸,及漿水,忌羊血。
繆仲淳先生云:硇砂稟陰毒之氣,陽毒之精,腐人腸胃,化人心血,其毒之猛烈如此,誠可畏也。
【叅】曰:硇從囟石聲,取通氣以為量。一名氣砂,其為性至透,濕即水化滲泄而走矣。一名透骨將軍,張匡鄴行程記云:高昌北庭山,嘗有煙湧,而無雲霧,夕則光焰若炬火,照見禽鼠盡赤,謂之火焰山。中有硇砂,土人乘屐採之,若屐底為皮革者,即焦敗矣。一名火砂,故性秉火毒,對待宿冷,糜化有形者也。
時珍云:硇砂亦硝石之類,乃滷液所結,出於青海,與月華相射而生,附鹽而成質者。故可投諸藏陰之屬,若止痛下氣,療咳嗽,謂其氣結則痛,積聚則氣不下矣。經云:咳逆上氣,有積氣在胸中也。倘屬虛無,為害彌篤,慎勿以藥試病耳。
白話文:
[硇砂]
**【氣味】**味道是鹹、苦、辛辣,性質溫熱,有毒。
**【主要功效】**主要治療體內積聚的腫塊,能破除瘀血凝結,止痛,降氣,治療咳嗽,去除體內寒氣,去除腐爛的肌肉,促進新肉生長,也能幫助排出死胎。也可用於驢馬的藥物。
**【產地與品質】**硇砂產於西戎地區,現在的西涼夏國,以及河東、陝西等邊境地區也有。其中,西戎產的硇砂品質最好,顆粒大而光亮,大的像拳頭,重三到五兩,小的像手指面,藥效最強。邊境地區產的則較為雜亂,碎如麻豆粒,摻雜沙石,雖然可以用水飛法去除雜質,但藥效已大打折扣。
**【炮製方法】**用清水漂洗去除塵土雜質,放入瓷器中,隔水蒸煮至乾燥,以降低其毒性。或者用黃丹和石灰做成容器,放入硇砂煅燒至紅色,也能去除毒性。
**【藥理及解毒】**硇砂遇到赤色就會迅速熔化,遇到黃金就會留在金屬容器裡。可以柔化五金,消除八石(指礦物藥材),可用作焊接的藥材。抱朴子說:牡蠣、海螵蛸、晚蠶砂、羊脛骨、河豚、魚膠、魚腥草、萊菔、獨帚、卷柏、羊蹄、商陸、冬瓜、羊躑躅、蒼耳、烏梅等都能制伏硇砂的毒性。如果中了硇砂的毒,可以用生綠豆研磨成汁,飲用一到兩升,可以立即解毒。硇砂畏懼酸性物質和漿水,忌與羊血同食。
**【繆仲淳先生的觀點】**硇砂稟賦了陰毒之氣和陽毒的精華,會腐蝕人的腸胃,化解人的心血,毒性非常猛烈,實在令人畏懼。
**【藥性解析】**硇砂的名稱來自於「囟石」的聲音,取其通氣之意。又名「氣砂」,其藥性非常通透,遇濕則會化成水滲透流失。又名「透骨將軍」,張匡鄴的《行程記》中記載:高昌北庭山曾經有煙霧湧出,但沒有雲霧,夜晚則光芒如火炬,照得禽鳥鼠類都變成紅色,被稱為火焰山。山中出產硇砂,當地人穿著木屐採集,如果是皮革底的木屐,則會被燒焦。又名「火砂」,因此藥性帶有火毒,可以治療體內寒冷,化解有形的積聚。
**【李時珍的觀點】**硇砂也屬於硝石之類,是滷液凝結而成,產於青海,與月華相互感應而生,附著於鹽而形成。因此可以治療藏於陰經的疾病。它能止痛、降氣、治療咳嗽,是因為認為氣結則痛,積聚則氣不下降。醫書上說:咳嗽氣逆,是因為胸中有積氣。如果屬於虛證,使用硇砂反而會加重病情,所以一定要謹慎,不要隨意用藥試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