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18)
第九帙 (18)
1. 犛牛酥
(孫思邈)
天子乘與以犛纛,大如斗注車衡之左方。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去諸風濕痹,除熱,利大便,去宿食。
【核】曰:製造之法,一同牛酥。
【叅】曰:犛酥功勝牛酥者,謂犛毛長而尾尤佳。用以作纛,旌旗奉為指麾也。故主氣無師帥,致風濕合閉成痹,與谷飪滯利之邪,留癖腸腹間者,非此開闢,未易隕滌耳。亦可作營血司命,整肅經隧,以御外侮。並可定腑臟之決躁,形氣之臞瘁。生生編云:主腹內塵垢,追逐毒氣發出毛孔間。此剪滅不格之非我族類也。
白話文:
犛牛酥
犛牛的尾巴毛,像斗一樣大,裝在車轅的左邊作為裝飾。
【味道】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用來去除各種風濕引起的痺痛,消除體內熱氣,使大便通暢,清除積存在體內的食物殘渣。
【考證】製造方法和牛酥相同。
【說明】犛牛酥的功效比牛酥更好,是因為犛牛的毛很長,尾巴尤其好。古時候用它來製作旌旗,作為指揮的標誌。所以說,如果體內氣機像沒有主帥一樣混亂,導致風濕侵入而形成痺症,以及消化不良造成的積滯邪氣,停留在腸胃之間,如果不用犛牛酥來疏通,就很難清除乾淨。犛牛酥也可以作為滋養血液、主管生命的重要物質,能調整經脈,抵禦外邪的侵擾。它還可以平定臟腑的躁動不安,改善身體的瘦弱和精神不佳。養生書上說:犛牛酥能清除腹內的污垢,將毒氣從毛孔排出。這就像剷除那些不屬於我們的異族一樣。
2. 土茯苓
(藥性論)
【氣味】甘淡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食之當谷不飢,調中止泄,健行不睡。健脾胃,強筋骨,去風濕,利關節,止泄瀉,治拘攣骨痛,惡瘡癰腫。解汞粉、銀硃毒。
【核】曰:生楚、蜀、閩、浙山箐,及海畔山谷中。蔓生如蓴,莖有細點。葉類竹,闊大厚滑,長五六寸。根如菝葜而圓,小者似卵,大者似拳,連綴而生,遠不及尺。皮似茯苓,色有赤白,肉似芋薯,味兼甘澀,亦可生啖。入藥以白色者為良。東山經云:鼓證之山有草焉,名曰榮莫。
其葉如柳如竹,其本如卵如拳,食之已風,恐即此也。一名禹餘糧,一名石餘糧、冷飯塊。忌茗,及豆。
【叅】曰:土茯苓者,九土之精氣所鍾也。一名石,石以量言;一名禹,績平水土,有如神禹;言餘糧者,食之當谷不飢耳。味甘淡,氣平和,性無毒。故主調中止泄,黃中通理之為用乎。若健行不睡,強筋骨,治拘攣,利關節,此陰以陽為用,應地無疆,自強不息矣。若淫瘡癰腫,侵淫筋骨,以耽淫人,火熾水涸,水位之下,藉土承之,承則化,化則腎火歸,而腎水溢矣。
白話文:
土茯苓味甘淡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是:吃了可以代替糧食而不感到飢餓,調理腸胃,停止腹瀉,使人健步行走且不易疲勞。還可以健壯脾胃,強健筋骨,祛除風濕,疏通關節,止瀉,治療筋骨拘攣疼痛,以及惡瘡癰腫。它還能解水銀和硃砂的毒性。
土茯苓生長在楚地、蜀地、福建、浙江的山林和海邊山谷中。它的藤蔓像蓴菜一樣蔓生,莖上有細小的斑點。葉子像竹葉,但更寬大厚實光滑,長約五六寸。根部像菝葜的根一樣是圓形的,小的像雞蛋,大的像拳頭,相互連接生長,很少超過一尺長。外皮像茯苓,顏色有紅有白,肉質像芋頭或薯類,味道兼具甘甜和苦澀,也可以直接生吃。入藥以白色的為最好。東山經中記載,鼓證山有一種草叫榮莫,它的葉子像柳葉或竹葉,根部像雞蛋或拳頭,吃了可以治療風病,可能就是指土茯苓。它還有別名叫做禹餘糧、石餘糧、冷飯塊。使用時要忌諱喝茶和吃豆類食物。
土茯苓是吸收了大地精氣所產生的。它被稱為「石」,是以其分量而言;被稱為「禹」,是比喻大禹治水,平定水土的功績;被稱為「餘糧」,是因為吃了它就可以代替糧食而不感到飢餓。它的味道甘淡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所以可以調理腸胃,止瀉,這符合黃土居中的道理。至於它能使人健步行走且不易疲勞,強健筋骨,治療筋骨拘攣,疏通關節,這是屬於陰性中帶有陽性的作用,應對大地無疆的變化,自我強健不息。如果出現瘡瘍腫痛,侵蝕筋骨,這是由於縱慾過度,導致火氣旺盛,水液枯竭,水位下降,這時可借助土來承載,承載後就能化解,化解後腎火回歸,腎水就會充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