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四帙 (16)
第四帙 (16)
1. 枲耳實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甘溫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主風頭寒痛,風濕周痹,四肢拘攣痛,惡肉死肌,膝痛。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強志,輕身。
【核】曰:所在有之,與麥互相為候,麥黃種枲,枲黃種麥也。莖高四五尺,有黑色斑點,葉如葵,四畔寬紐。七八月開細白花,結實如婦女珥璫,外殼堅韌,刺毛密布,中列兩仁,宛如人腎。修治,炒熟,去外刺,取仁,酒拌蒸,曬乾用。
【叅】曰:枲耳,麻類也。爾雅名卷耳,取實如鼠耳,其色蒼蒼,復名蒼耳,雒下謂之胡荽,江東呼為嘗枲,以葉青白似胡荽,白花細莖可作茹,傖人皆食之,滑而少味,故幽冀謂之襢茹菜,又謂之嘗思菜也。離騷單名曰葹,以譬小人,服謂薋綠葹以盈室是矣。博物名羊負來,謂雒人入蜀,有枲耳著羊毛,蜀人種之,曰羊負來,故枲多叢刺,亦好著人衣也。圖經名道人頭。
綱目名豬耳,又名喝起草。記事珠名地葵,又名進賢菜。名號雖多,總屬象形取義,今遵本經枲耳為正。蓋耳者聽之官,腎之竅,肺之司,故枲形似耳,實中兩仁似腎,殼皮堅韌,叢毛剛勁,從革作金之肺象也。固入肺腎,以腎為主,腎藏志,志者腎之神也。志強竅斯開,竅開耳斯聽,耳聽聲斯入。
若以肺為主,設腎不司竅,雖有其聲,不與耳接,非耳外聲,聲無所爾。益氣者,竅開氣斯益,設有氣無竅,亦填塞不輸,何繇宣布,亦可入肝,色蒼故也。入肝則肝得其用,肝以金為用耳。肝固開竅於目,而目之能視,腎所司也。即轉撥瞳仁,需以利金;又可入脾,味甘故也。
設土實不靈,遂致肌死,以及肢攣,敦土德用,自然反活回鮮。又可入心,氣溫故也。心用為水,水司液,心司血,血液充滿,乃得筋轉脈搖,故不獨五臟鹹入,即筋骨肌肉,頭目腦髓,靡不周到。
但致疾之因,風濕使然,風淫偏勝,剛以濟之,如痹於頭,則風頭寒痛;痹於百骸,則周痹;痹於四肢,則四肢拘攣痛;痹於肌肉,則肌肉死惡;痹於膝,則膝痛;痹於氣,則氣損;痹於耳,則耳聾;痹於目,則目盲;痹於志,則志頹;痹於身,則身重身木,罔覺有觸,種種變證,皆藉以濡潤宣達,交互承製者也。世但知治療瘡瘍,殊失靈異。
備錄名相,用廣見聞。
白話文:
枲耳實
【性味】 味甘,性溫,帶有輕微毒性。
【功效】 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痛、風濕造成的全身關節疼痛、四肢屈伸不利、肌肉壞死、膝蓋疼痛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使耳聰目明,意志堅定,身體輕盈。
【產地與形態】 枲耳這種植物到處都有,它和麥子的生長週期互相呼應,當麥子成熟變黃時就種植枲耳,當枲耳變黃時就種植麥子。枲耳的莖約有四五尺高,莖上有黑色的斑點,葉子像葵花葉,邊緣呈寬大的波浪狀。七八月時會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,結的果實像婦女的耳環,外殼堅硬且佈滿密集的刺毛,裡面有兩粒果仁,形狀像人的腎臟。藥用時,需要將果實炒熟,去除外殼和刺,取出果仁,用酒拌勻蒸過,曬乾後使用。
【解析】 枲耳屬於麻類植物。《爾雅》稱之為卷耳,因為它的果實形狀像老鼠的耳朵,顏色呈蒼青色,因此又名蒼耳。在洛陽一帶稱之為胡荽,在江東一帶稱之為嘗枲,因為它的葉子青白色像胡荽,細細的莖開著白色小花,可以當蔬菜食用。一般百姓都會食用,吃起來滑滑的,味道不重,所以在幽州、冀州一帶又被叫做襢茹菜或嘗思菜。《離騷》中單獨稱之為葹,用來比喻小人,例如說“服謂薋綠葹以盈室”。《博物志》稱之為羊負來,據說是因為洛陽人到四川時,有枲耳沾在羊毛上被帶去,四川人就種植這種植物,所以稱之為羊負來。枲耳多刺,也容易黏在人的衣服上。《圖經》稱之為道人頭。
《本草綱目》稱之為豬耳,又名喝起草。《記事珠》稱之為地葵,又名進賢菜。雖然名稱很多,但都是根據外形取義,現在還是遵循《本經》稱之為枲耳比較合適。因為耳朵是聽覺器官,也是腎臟的通道,更是肺的職責,所以枲耳的形狀像耳朵,果實中的兩粒果仁像腎臟,外殼堅硬,佈滿剛硬的刺毛,這都符合金屬的特性,是屬於肺臟的象徵。因此,枲耳主要入肺經和腎經,其中又以入腎經為主。腎臟儲藏意志,意志是腎臟的神氣。意志堅強,孔竅自然開啟,孔竅開啟,耳朵自然就能聽到聲音,耳朵能聽到聲音,聲音才能進入體內。
如果以肺為主要功能,假設腎臟不負責開竅,即使有聲音,也無法傳到耳朵,聽不到外面的聲音。增強體力的原因是,孔竅開啟,體力自然增強。如果只有體力而沒有孔竅,也會被堵塞無法運輸,如何能夠宣佈呢?枲耳也可以入肝經,因為它的顏色呈蒼青色。入肝經則肝臟能夠發揮作用,而肝臟是用金來發揮作用的。肝臟在眼睛開竅,而眼睛的視覺功能是由腎臟所主導的。轉動眼珠需要用金的銳利功能。枲耳也可以入脾經,因為它味甘。
如果脾土功能不足,就會導致肌肉壞死以及四肢攣縮,只要使脾土功能恢復正常,肌肉自然就會恢復生機。枲耳也可以入心經,因為它的性質溫和。心臟屬性為水,水負責體液,心臟負責血液,血液充足,筋脈就能活動,所以它不僅僅入五臟,也能夠影響筋骨肌肉,頭部、眼睛、腦髓等各個部位。
疾病產生的原因多是風濕侵襲,風邪過盛,需要用剛強的藥物來調和。如果風邪侵犯頭部,就會引起風寒頭痛;侵犯全身關節,就會引起全身關節疼痛;侵犯四肢,就會引起四肢屈伸不利;侵犯肌肉,就會引起肌肉壞死;侵犯膝蓋,就會引起膝蓋疼痛;侵犯氣,就會損傷氣;侵犯耳朵,就會引起耳聾;侵犯眼睛,就會引起眼睛失明;侵犯意志,就會引起意志消沉;侵犯身體,就會引起身體沉重麻木,對觸碰失去感覺。這些種種病症,都需要借助枲耳來滋潤、疏通、相互制約。但世人只知道用它來治療瘡瘍,實在是錯失了它的神奇功效。
以上記錄這些相關知識,用來增廣見聞。
2. 當歸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苦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咳逆上氣,溫瘧寒熱,洗洗在皮膚中,婦人漏下絕子,諸惡瘡瘍金瘡。
【核】曰:生隴西川穀,今當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、秦州、汶州多種蒔矣。仲春生苗布葉,似牡丹葉,嫩綠三瓣。七八月開花,似蒔蘿花,嬌紅可目。根黑黃色,肉厚不枯者為勝。秦州者,頭圓尾多,色紫氣香,肥潤多脂,名馬尾歸,此種最佳。他處者頭大尾粗,色白枯燥,名鑱頭歸,不堪用也。
大都川產者力剛而善攻,秦產者力柔而善補。雷公云:去蘆頭,酒浸一宿,止血破血,頭尾效各不同,破宜使頭,止宜用尾,並服無效,單使為貴也。元素云:頭止血,尾破血,身和血,全用則一破一止矣。李杲云:頭止血而上行,身養血而中守,尾破血而下流,全活血而不走。
時珍云:雷、張兩說,功效各異,大凡根荄身半以上,氣脈上行,法乎天;身半以下,氣脈下行,法乎地。而人身法象天地,則治上當用頭,治中當用身,治下當用尾,通治當全用,此一定之理。當以張說為優,以頤論之,雷說為當。經云:藏真高於肺,以行營衛陰陽也。藏真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
唯居上者乃能行,居下者乃能止,所謂欲舉必先按,欲按必先舉耳。而行中有止,止中有行,此又上下相叅之妙。收藏須曬乾,乘熱裹紙,封固甕中,則不蛀。
【叅】曰:古人相招以文無。文無,當歸也,蓋以功用為名矣。味苦氣溫,臭香色紫,當入心,為心之使藥,心之血分氣分藥也。祗判入血,便失當歸本來面目矣。何也?血無氣呴,則不能運行經隧,灌溉周身,彼此依循,互為關鍵。經云:藏真通於心,心藏血脈之氣也,如咳逆上氣,此即氣不于歸。
皮膚之中,營氣之所舍也,溫瘧寒熱,不在皮膚外,肌肉內,而洗洗在皮膚中,此邪不于歸,營無歸向。若漏下,即血不歸遠。絕子,即血無歸息。金瘡,即血不歸旋。瘡瘍,即氣不歸攝,當歸助氣之用,益血之體,能使氣血邪氣,各歸於所當歸之地。煮汁飲之,宣揚帥氣耳。
唐詩云:胡麻好種無人種,正是歸時又不歸,良有以也。
白話文:
當歸
[藥性] 味苦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[功效] 主要治療咳嗽氣喘、氣逆上衝,以及溫瘧這種發冷發熱的疾病,還有感覺像在皮膚裡面搔癢的症狀。對婦女的漏血、不孕,以及各種惡瘡、外傷造成的傷口也有效。
[產地與辨識] 過去主要產於隴西一帶的山谷,現在在當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、秦州、汶州等地廣泛種植。仲春時節發芽長葉,葉子像牡丹,嫩綠色的,分成三瓣。七八月開花,花朵像蒔蘿花,鮮紅色,十分好看。根部呈黑黃色,肉質肥厚且沒有乾枯的為佳。其中秦州產的當歸,頭部圓,尾部分叉多,顏色紫紅,氣味芳香,肥潤多脂,被稱為「馬尾歸」,是品質最好的。其他地方產的當歸,頭部大而尾部粗,顏色白而乾燥,被稱為「鑱頭歸」,品質較差,不宜使用。
一般來說,四川產的當歸藥性較強,偏於攻散;秦州產的藥性較為溫和,偏於補益。藥理學家雷公認為,使用當歸時應去除蘆頭,並用酒浸泡一夜,用於止血或活血。當歸頭部和尾部的功效不同,要活血應該用頭部,要止血應該用尾部,兩者一起使用反而沒有效果,單獨使用效果最佳。藥學家張元素認為,當歸頭部能止血,尾部能活血,身體部分能調和血液,全部一起用就會有活血又有止血的效果。藥學家李杲認為,當歸頭部能止血且藥性向上走,身體部分能養血且藥性守在中部,尾部能活血且藥性向下流,全部一起使用則能活血而不亂走。
藥學家李時珍認為,雷公和張元素的說法,功效各不相同,大體上來說,根部一半以上屬於氣脈向上行的,符合天理;根部一半以下屬於氣脈向下行的,符合地氣。人體也仿效天地,因此治療上部的疾病應該用頭部,治療中部的疾病應該用身體部分,治療下部的疾病應該用尾部,要全面治療才應該全部使用,這是固定的道理。李時珍認為應該以張元素的說法為佳,但他個人認為雷公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。中醫經典說,心藏神氣,如同肺氣,可以運行營衛陰陽;腎藏精氣,如同腎藏骨髓之氣。
只有居於上部的才能運送氣血,居於下部的才能固攝精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要向上升必先向下按,要向下按必先向上升」的道理。氣血的運行中有靜止,靜止中又有運行,這是上下互相參應的奧妙之處。當歸採收後必須曬乾,趁熱用紙包好,密封在甕中,這樣才不會被蟲蛀。
[藥名意義] 古人相招都用「文無」這個詞,而「文無」就是當歸的別名,這大概是因為當歸的功效而得名。當歸味苦,氣溫,氣味芳香,顏色紫紅,可以歸入心經,是輔助心經的藥物,也是心經的血分和氣分用藥。如果只認為當歸是入血的藥物,就失去了當歸本來的面目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血如果沒有氣的推動,就不能在經脈中運行,滋養全身,氣與血相互依存,互為關鍵。中醫經典說,心主神明,就像心藏血脈之氣一樣。如果出現咳嗽氣喘,就是氣沒有回歸本位。
皮膚是營氣的所在,溫瘧寒熱,邪氣不是在皮膚外,也不是在肌肉內,而是感覺像在皮膚裡面搔癢,這是邪氣沒有回歸,營氣沒有歸宿。如果婦女漏血,就是血沒有回歸原位;不孕,就是血沒有回歸安息。外傷,就是血沒有回歸旋轉;瘡瘍,就是氣沒有回歸收攝。當歸有助氣的作用,又能補養血液,可以使氣血和邪氣都回到它們應該歸屬的地方。煎煮當歸汁服用,可以宣揚氣的統領作用。
唐詩說:「胡麻好種無人種,正是歸時又不歸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