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四帙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帙 (17)

1. 芍藥

(本經中品)

【氣味】苦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邪氣腹痛,除血痹,破堅積,寒熱疝瘕止痛,利小便,益氣。

【核】曰:出中嶽川穀,及丘陵。今出白山、蔣山、茅山者最好。處處亦有,人家種蒔矣。昔稱洛陽牡丹、廣陵芍藥甲天下。今藥中亦取廣陵者為勝。十月生芽,至春乃長,赤莖叢生,三枝五葉,花葉子實,都似牡丹,第逗芽在牡丹之前,作花在牡丹之後。傳云:驚蟄之節,後二十五日芍藥榮是也。

花有單葉千葉,千葉者,俗呼小牡丹,今群芳中,牡丹昌第一,芍藥第二,故世謂牡丹為花王,芍藥為花相。又或以為花王之副也。花之名,曰余容、綽約、慶雲紅、蓮香白、醉夫容、步步嬌、玫瑰紫、綠衣郎、同心結、西施睡起、楊妃吐舌,概言之,曰花婢,種種幻巧,難以縷述。

根之名曰鋋,曰犁食,曰白木,曰余容,入藥只宜白花單瓣之根,氣味全厚,然根之赤白,亦隨花之赤白也。白者曰金芍藥,赤者曰木芍藥。概根莖花葉,統名曰離草,一名曰將離。修治,先別赤白,白根固白,赤根亦白,每根切取一片,各以法記,火酒潤之,覆蓋過宿,白根轉白,赤根轉赤矣。各以竹刀刮去皮,並頭,銼細,蜜水拌蒸,從巳至未,曬乾用。

今市肆一種赤芍藥,不知為何物草根,瘍癭兒醫多用之,此習矣而不察,其為害殊甚也。須丸為之使。惡石斛、芒硝,畏硝石、鱉甲、小薊。反藜蘆。

【叅】曰:爾雅翼云:芍藥花之盛者,當春暮祓除之時,故鄭之士女,取以相贈,董仲舒以為將離贈以芍藥者,芍藥一名可離,猶相招贈以文無。文無一名當歸也,然則相謔之後,俞使去爾。其根可以和五臟,制食毒、故古之遺法,馬肝食之至毒者,文成以是死,言食之毒,莫甚於馬肝,則制食之毒,宜莫良於芍藥。故獨得藥之名,猶食醬掌和庶羞之類,而醬又因以為名也。

子虛賦云:芍藥之和,共而後御之。南都賦云:歸雁鳴鵽,香稻鮮魚,以為芍藥氣恬臭酸,百種千名,是因致其滋味也。故隱居一名犁食,蓋祓除不祥,制服食毒,和御眾情,則離中有合,閤中有離,一勺之多,萬鈞之力矣。顧其時值閉藏,便行甲拆,一派生陽,絕不以黨錮為禁忌。

則凡藥之所難及,力之所難到者,靡不駢馳翼驅,葉直以往,故引導最先。竇機極早,雖牡菌二桂,先聘通使,亦必藉之以為前驅。世稱氣味酸斂,唯堪降入,此不識臭味,不顧名義者矣。觀主邪氣入腹,遂閉拒成痛,芍從中開發,逐邪從內以出,至滌除血痹,入破寒熱疝瘕。

巳成堅積,唯堪消隕者,芍力轉倍。若小便不利,為癃為約,裨益肝氣,偏行疏泄,雖屬在下,先開在上,欲按則舉,欲舉則按,此必然之勢,芍亦兩得之矣。遍閱別錄方書,比量推度,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,不致為耳食所縛,藥物之幸大矣。

白話文:

[芍藥]

【氣味】 味道苦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 主要治療因邪氣引起的腹痛,可以消除血脈阻塞,破除堅硬的腫塊,治療寒熱交替的疝氣腫塊,止痛,利小便,增補氣力。

【考證】 芍藥生長在中嶽的山谷和丘陵地帶。現在以白山、蔣山和茅山出產的品質最好。各地也都有,人們也開始種植。過去人們稱讚洛陽的牡丹和廣陵的芍藥是天下第一。現在藥材中也以廣陵出產的為上品。芍藥在十月長出嫩芽,到春天生長,長出紅色的莖,一叢叢地生長,通常有三枝五葉,花、葉子和果實都像牡丹,只是萌芽的時間比牡丹早,開花的時間比牡丹晚。傳說,在驚蟄過後二十五天,芍藥就會盛開。

芍藥花有單瓣和重瓣之分,重瓣的俗稱小牡丹。現在各種花卉中,牡丹排名第一,芍藥排名第二,所以世人稱牡丹為花王,芍藥為花相,或者認為芍藥是花王的副手。芍藥花有很多別名,如余容、綽約、慶雲紅、蓮香白、醉夫容、步步嬌、玫瑰紫、綠衣郎、同心結、西施睡起、楊妃吐舌,總稱之為「花婢」,各種樣貌變化多端,難以一一描述。

芍藥的根也叫鋋、犁食、白木、余容。入藥只宜用白色單瓣花朵的芍藥根,氣味最為濃厚。芍藥根的紅色或白色,也隨著花朵的顏色而變化。白色的稱為金芍藥,紅色的稱為木芍藥。總稱根莖花葉為離草,又名將離。炮製時,先區分紅色和白色,白色的根自然是白色,紅色的根自然是紅色。每根切取一片,分別做好記號,用火酒浸潤,覆蓋過夜,白色的根會變得更白,紅色的根會變得更紅。然後用竹刀刮去皮和頭部,再切細,用蜜水拌勻蒸煮,從早上巳時到下午未時,曬乾後使用。

現在市面上有一種赤芍藥,不知是什麼草的根,很多瘡瘍科的醫生都用它,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,但卻沒有仔細研究,它的危害其實非常大。必須要用丸劑來使用。芍藥忌與石斛、芒硝同用,畏懼硝石、鱉甲、小薊,並與藜蘆相剋。

【參考】 《爾雅翼》記載,芍藥花盛開時,正值春末祓除不祥之時,所以鄭國的男女會用它來互相贈送。董仲舒認為贈送芍藥,是因為芍藥又名「可離」,就像互相贈送「文無」一樣。「文無」又名「當歸」,表示戲謔之後,更應該離去。芍藥根可以調和五臟,化解食物中毒。古代的典故說,吃了馬肝會中毒致死,文成就因吃馬肝而死,可見食物中毒最厲害的莫過於馬肝,而化解食物中毒最好的應該是芍藥。因此芍藥單獨獲得了藥名,就像醬可以用來調和各種菜餚一樣,而醬也因此而得名。

《子虛賦》說:「芍藥的調和,共同使用後才能發揮作用。」《南都賦》說:「歸雁鳴叫,香稻鮮魚,都是為了襯托芍藥的氣味恬淡而帶酸。」芍藥有很多別名,是因其不同的滋味而來。所以隱士又將芍藥稱為「犁食」,大概是用來祓除不祥,制服食物中毒,調和眾人情緒,所以離中有合,合中有離,芍藥雖小,卻有萬鈞之力。當其處於閉藏狀態時,又會破開甲殼,開始生長陽氣,絕不會因為固守舊規而受到限制。

凡是藥物難以到達的地方,力量難以施展的地方,芍藥都能並驅齊行,直接前往,所以它起到了引導的作用,而且非常迅速。雖然像牡桂和肉桂這樣作用較快的藥物,也要借助芍藥才能發揮作用,芍藥就像它們的前鋒一樣。世人認為芍藥氣味酸澀,只適合降泄,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芍藥的氣味,也不了解它的藥性。要知道邪氣進入腹部,就會閉塞不通而引起疼痛,芍藥能從內部疏通,將邪氣從內排出,甚至能消除血脈阻塞,破除寒熱引起的疝氣腫塊。

對於已經形成的堅硬腫塊,芍藥的消散作用更是加倍。如果小便不暢,引起小便不通或小便頻數,芍藥能輔助肝氣,使其疏泄正常。雖然病症在下,但芍藥能先從上開導,想使其下降就能使其上升,想使其上升就能使其下降,這是必然的趨勢,芍藥也能兩者兼顧。遍覽歷代的藥書,比較推測,要盡人事,才能盡物性,才不會被道聽途說所束縛,這才是藥物的幸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