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帙 (10)

1. 神麯

(藥性論)

【氣味】甘辛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化水穀宿食,癥結積滯,健脾暖胃。

【核】曰:葉氏水云錄云:五月五日,或六月六日,或三伏日,用白麵百斤,青蒿汁三斤,蒼耳草汁、野蓼汁各三斤,赤豆末、杏仁泥各三升,用汁和麵、豆、杏末作餅,麻葉、楮葉包罯,如造醬黃法,布帛密覆俟冷,黃衣生,取出日曬燥之。陳久者良。

【叅】曰:候八神置會之期,集七神司生之物,郁之造麴,使衣生朽敗,塵華青黃色也。周禮所謂曲衣,月令所謂衣曲桑黃之服也。易通卦驗云:八神者,樹杙於地,四維四中,引繩以正之。故欲置八神者,冬至陽生之日,樹八尺之表於地中。蓋以陽為神,陰為鬼,亦氣之伸者為神,氣之屈者為鬼也。

人身五臟有七神,藉中黃生陽之氣為奠安,乃得神與形俱。七情發而皆中節,斯陰屈遁藏,根塵洞徹,濟弱扶傾,運迭樞機,如環之無端耳。設生陽少息,不惟神失奠安,且變生不測矣。神麯藉神木所司之谷曰麥,謂木即生陽之首兆;麥即五氣之先機,佐以七神司生之物,郁之成鬯,伸之暢之,鼓中黃之生陽,安五臟之七神。正所以成其始,即所以成其終,其所以成其始,即所以成其終者。

以一神而會七神,一藏而葉五藏,乃得成其始,復得成其終,否則偏廢而離敗矣。諸家陳列功力,即藉中黃生陽之氣,敷布化育,宣五穀味,開發上焦,成陽出陰入之為體為用耳。倪維德以之主療目疾,即洞徹六根六塵之一塵一根耳。又云:生用能發其生氣者,即肝得水而沉;熟用能斂其暴氣者,即肝得煮而浮。

以麥即肝臟之主谷,肝主開竅於目故也。顧浮沉互用之樞機,即生殺敵應之關鍵耳。

(貽我麳麰,帝命率育,繼絕續乏之谷也。必候八神置會,集七神司生,誠濟弱扶傾,運迭樞機之良劑也。)

白話文:

神麯

[性味] 味甘、辛,性溫,沒有毒性。

[主要功效] 主要可以消化水穀和積存在腸胃的食物,消除腹部腫塊和積滯,並且可以健脾暖胃。

[製作方法] 葉氏在《水云錄》中記載:在農曆五月五日、六月六日或三伏天,用一百斤白麵粉,加上三斤青蒿汁、三斤蒼耳草汁和三斤野蓼汁,以及赤小豆末和杏仁泥各三升。將這些汁液和麵粉、豆末和杏仁泥混合製成餅狀,用麻葉或楮葉包裹好,像製作醬黃一樣,用布帛嚴密覆蓋,等待冷卻,當表面長出黃色的菌衣時,取出在太陽下曬乾。放置時間越久,效果越好。

[原理闡述] 選擇在適合天時的八神所主導的時節,收集七神所司掌的生長之物,用它們來培養發酵製作成麴,使其長出菌衣,並經過腐敗和變化,呈現出青黃色的菌絲。這就像《周禮》中提到的「曲衣」,以及《月令》中提到的「衣曲桑黃之服」。《易通卦驗》中說,所謂的八神,就是在地面上豎起木樁,分佈在四個方位和四個中心,並用繩子來校正它們的位置。所以,要設置八神,就要在冬至陽氣開始生長的那一天,在地上豎起八尺高的木柱。因為陽氣被視為神,陰氣被視為鬼,也就是陽氣伸展被視為神,陰氣收縮被視為鬼。

人體的五臟有七神,借助脾胃的陽氣來安定它們,才能夠使精神和形體都得到安穩。七情能夠恰如其分地發洩,陰氣就會收斂潛藏,使身體根源清澈透亮,扶持弱勢,轉動關鍵的樞紐,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。如果陽氣稍微衰弱,不僅精神會失去安定,還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。神麯所用的麥,是神木所掌管的穀物,因為木是陽氣開始生長的徵兆;麥又是五氣運行的先機。再加上七神所司掌的生長之物,經過發酵,使之舒展暢通,鼓動脾胃的陽氣,安定五臟的七神。這正是開始的意義,也是最終的目的。其開始的意義,就包含著最終的目的。

用一神的氣機來會合七神,一個臟器來輔助五臟,才能夠達成目標,並且持續發展下去,否則就會出現偏頗、廢棄和衰敗的情況。各家所強調的功效,都是借助脾胃的陽氣,來敷布、化育、宣發五穀的味道,開發上焦,使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從而形成陰陽相濟的整體作用。倪維德用它來治療眼疾,就是因為它可以通達六根和六塵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有人說,生用可以激發生氣,就像肝臟得到水的滋養而沉潛;熟用可以收斂暴氣,就像肝臟經過煮沸而上浮。

因為麥是肝臟的主要穀物,而肝臟的竅孔在眼睛,所以它可以治療眼疾。而浮和沉的互相運用,就是生和殺、敵和應的關鍵。

(就像《詩經》中說的,天帝賜予我們麥子,命令我們生長、養育,延續那些已經斷絕和缺乏的穀物。所以一定要選擇適合天時的八神會合之期,收集七神所掌管的生長之物,這才是扶助弱者、扭轉困境、運轉樞機的良藥。)

2. 藿香

(宋嘉祐)

【氣味】辛,微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風水毒腫,去惡氣,止霍亂心腹痛。

【核】曰:藿香出交址、九真、武平、興古諸國。吏民多種之,今嶺南頗饒,所在亦有。二月宿根再發,亦可子種。苗似都梁。方莖業生,中虛外節。葉似荏蘇,邊有鋸齒。七月擢穗,作花似蓼。房似假蘇,子似茺蔚。五六月未擢穗時,採莖葉曝乾。可著衣中,用充香草。逾時則性緩無力矣。

潔古、東垣、惟用藿葉,為能敷布宣發,後世因藿葉多偽,並枝莖用之,今枝莖尤多偽耳。唐史云:頓遜國出藿香,插枝便生,葉如都梁。范曄云:零藿虛燥,芬芳之氣,經久不變。

先人云:氣亂於腸,遂作霍亂。致亂止氣者,惡氣耳。藿虛燥芬馥,具不逆不撓,入群不亂義,乃可立定其亂,因名曰藿;方之奇方急方,劑之宣劑輕劑燥劑也。

【叅】曰:南嶽曰霍,假之標方域,表功能也。本草列釋典名相,如楞嚴之兜婁婆香,法華之多摩羅跋香,金光明之缽怛羅香,涅槃之迦算香,皆藿分名。木本也,即扶南國所言,五香共一木,根旃檀,節沉香,膠熏陸,花雞舌,葉藿香者是矣。正旦所須,草本也。即南方草木狀所載之生成,而嶺南尤多有之。

詩云:食我場藿,香草也。蓋草木至南曰任,任化育,而於時為夏,域其方者,功能更忽霍而迅疾矣。是主霍疾亂作於俄頃,揮霍紛紜,其如搖反諸手,若去惡氣為對待,治風水毒腫為達木,止心腹痛,及壅腫為發火;定吐逆,穌脾胃為奪土;土鬱奪之,火鬱發之,木鬱達之,正所以任化育而於時為夏,為正位四氣主,命曰藿香正氣者以此。

(應劭風俗通云:南方衡山,一名曰霍,霍者萬物盛長,垂枝布葉,霍然而大,誠所謂任化育而於時為夏為大。草木至南曰任,相見乎離也,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,宜為正位四氣主。)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質稍微溫熱,沒有毒性。
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因風邪和水腫導致的毒瘡腫痛,可以去除惡臭之氣,並能止住霍亂引起的腹部疼痛。

【考證】 說:藿香產於交趾、九真、武平、興古等國家。當地的官員和百姓大多種植它,現在嶺南地區也相當多,其他地方也有生長。二月時,根部會再次發芽生長,也可以用種子播種。幼苗長得像都梁草。莖是方形的,莖上有節並且是中空的。葉子像荏蘇,邊緣有鋸齒狀。七月時會長出花穗,花朵像蓼花。果實像假蘇,種子像茺蔚。在五六月還沒長出花穗時,採摘莖葉曬乾。可以放在衣服中,當作香草使用。如果超過時間,藥性就會變得緩和無力。

張元素和李東垣都只使用藿香葉,認為它具有宣發和散布的功效。後代因為藿香葉多有摻假,連帶枝莖也一起使用,現在枝莖的摻假情況尤其嚴重。《唐史》記載:頓遜國出產藿香,插枝就能生長,葉子像都梁草。范曄說:零藿乾燥而散發香氣,而且香味持久不變。

前人說:腸道內氣機紊亂,就會引發霍亂。能平息這種紊亂氣機的原因,是因為惡臭之氣。藿香乾燥且氣味芬芳,具有不抗拒不屈撓的特性,能進入混亂的氣機中而不被擾亂,因此能穩定氣機的紊亂,所以稱之為藿。它在方劑中屬於奇方、急方,也是宣散藥、輕藥、燥藥。

【參悟】說:南嶽山又被稱為霍,這裡借用霍字來標示區域,也是表明它的功能。本草典籍中記錄了許多佛教名稱,如《楞嚴經》中的兜婁婆香、《法華經》中的多摩羅跋香、《金光明經》中的缽怛羅香、《涅槃經》中的迦算香,這些都是藿香的不同名稱。屬於木本植物,就像扶南國所說,五香共生於一木,根部是檀香,節是沉香,樹膠是熏陸香,花是雞舌香,葉子是藿香。正月初一時所需要的是草本植物,就像《南方草木狀》記載的,自然生成,而嶺南尤其多產。

詩經說:「採食我田中的藿香」,認為它是香草。草木生長到南方稱為「任」,「任」有化育之意,在時序上屬於夏季,它在當地的功能會更加迅速而顯著。這是因為霍亂疾病是突然發作,來勢洶湧,像揮動雙手一樣迅速,它能去除惡氣,治療風水引起的毒瘡腫痛,能止住心腹疼痛,消散腫脹。它可以通過鎮靜嘔吐,使脾胃恢復,來達到奪土之功;土氣鬱結就用奪土的方法來解決,火氣鬱結就用發散的方法來解決,木氣鬱結就用疏通的方法來解決。這是因為它能夠順應自然,化育萬物,順應夏季,在正位上主管四時之氣。所以稱為「藿香正氣」的原因就在這裡。

(應劭《風俗通》記載:南方的衡山,又名霍山,「霍」字的意思是萬物茂盛生長,枝葉繁茂,迅速壯大,這正是「任化育而於時為夏為大」的含義。草木生長到南方稱為「任」,如同卦象中的「離」卦,大人應當效法太陽的光明照耀四方,適宜在正位上統領四時之氣。)

3. 萱草

(宋嘉祐)

【氣味】甘涼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煮食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,陰熱,酒疽。

【核】曰:萱宜下濕地,處處田野有之。初春叢生,可作薦俎。葉如蒲、蒜而柔弱,新舊相代,四時長青。五月抽莖開花,六出四垂,朝放暮蔫,秋深乃盡,花有紅黃紫三色。結實三角,子如梧子,黑而光澤。

【叅】曰:爾雅翼云:詩曰焉得諼草,言植之背。諼,忘也。衛之君子,行役為王前驅,過時不及,其婦人思之,則心痗首疾,思欲暫忘之而不可得,故願得忘憂之草而植之,庶幾漠然而無所思,然世豈有此物也哉。蓋亦極言其情耳,說者因萱音之與諼同也,遂命萱為忘憂之草。

蓋以萱合其音,以忘合其義耳。然忘草可也,而所謂忘憂,憂之一字,何從出哉?此亦諸儒傅會之語也。頤謂憂出於肺,情之所鍾,志之所悲,神之所傷也。是以憂悲,則魄藏之金鬱。經云:金鬱則泄之,所以忘其憂也。而萱諧宣。宣,布也,散也,通也,遍也。風回宣而所以宣陰陽也。

宣之即所以泄之,泄之即所以暢之,暢之即所以忘之。忘之則既順乃宣,而憂可釋矣。顧煮食主小便赤澀,身體煩熱。即疏云:金鬱則泄之,解表利小水也。然則草木之情,布在方策人未之思爾。

白話文:

萱草

【味道】味道甘甜,性涼,沒有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煮食可以治療小便時灼熱澀痛,身體煩熱,陰部發熱,以及酒毒引起的皮膚病。

【考證】萱草適合生長在潮濕的土地,田野到處都有。初春時成叢生長,可以當作祭祀的供品。葉子像蒲草或蒜苗,但是比較柔軟,新舊葉子交替生長,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。五月抽出花莖開花,花朵有六個花瓣,花瓣向下垂,早上開放,傍晚凋謝,直到深秋才結束,花有紅色、黃色和紫色三種顏色。結出的果實是三角形的,種子像梧桐子,黑色而且有光澤。

【參詳】《爾雅翼》記載說,《詩經》提到「哪裡能找到諼草呢?」意思是指將它種在房屋的背陰處。諼,就是忘記的意思。當時衛國的君子,為國王奔波在外,錯過了回家的時候,他的妻子思念他,因而心痛頭疼,想暫時忘記這種思念卻做不到,所以希望得到忘憂的草來種植,希望能夠忘卻思念,然而世上哪有這種東西呢?這只是極力表達她內心的情感罷了,解說的人因為萱草的「萱」字和「諼」字讀音相同,就稱萱草為忘憂草。

大概是因為萱草的發音和「諼」字相同,而「忘」字的意思又相合。然而說忘草還可以,但是所謂的「忘憂」這「憂」字,又是從哪裡來的呢?這也是各家學者的附會之說。我認為憂愁來自於肺,是情感所繫,意志所悲傷,精神所受傷。所以憂愁悲傷,就會使肺氣鬱結。經書上說:肺氣鬱結就要疏泄它,這就是可以忘記憂愁的方法。而「萱」字和「宣」字同音,「宣」是發散、疏通、流通、普遍的意思。風的迴旋可以疏散陰陽之氣。

疏通就是疏泄,疏泄就是暢達,暢達就能忘記憂愁。忘記憂愁就能順暢宣發,憂愁自然就可以釋放了。看它煮食可以治療小便赤澀、身體煩熱,這就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:「肺氣鬱結就要疏泄」,指的是解表,有利小便的作用。可見草木的情理,都呈現在經典方劑中,只是人們沒有想到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