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帙 (12)
第十帙 (12)
1. 蓽茇
(宋開寶)
【氣味】辛大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溫中,下氣,補腰腳,殺腥氣,消食,除胃冷,陰疝癖。
【核】曰:蓽茇,番語也。陳藏器本草作畢勃;扶南傳作逼撥;大明會與作畢茇;摩伽陀國作蓽撥梨;拂菻國作阿梨訶陀;近世作蓽撥。不知蓽茇名矣。原出波斯國,今嶺南特有之。多生竹林內,二月抽苗作叢,高三四尺莖如箸。葉如蕺,色青形圓,闊二三寸,亦如桑,面光且厚。
三月開花,白色在表。七月結子,如小指大,長二寸許,色青黑,類椹子而長。根如茈葫,但黑硬耳。九月採實曝乾,南人愛其辛芳,取葉生茹之。舶上來者,色臭更勝也。段成式言;青州防風子,可亂蓽茇,但形短耳。修事,去挺用頭,醋浸一宿,焙乾,刮去皮粟子令淨,否則傷人肺,令人上氣也。
【叅】曰:畢者用以掩兔,羽獵賦云:荷垂天之畢也;茇者走犬,曳其足則茇矣。味大辛,氣大溫,故主溫中,對待冷陰至堅,下氣其驗也。殺腥氣者,秌金氣、肺主氣,肺臭腥故也。攻而舉之,若網羅之殆盡,蓋以功力為名也。
(嫌於無陽者,乃可攻而舉之。否則略開一面,庶不至網羅殆盡。)
白話文:
[蓽茇]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溫熱,沒有毒性。
【功效】主要能溫暖中焦,使氣往下走,補益腰腿,消除腥味,幫助消化,去除胃寒,以及治療男性陰部疝氣腫塊。
【考證】這種藥材的名稱「蓽茇」,是外國的說法。陳藏器的本草書寫作「畢勃」,扶南傳來的寫法是「逼撥」,《大明會典》寫作「畢茇」,摩伽陀國稱作「蓽撥梨」,拂菻國叫做「阿梨訶陀」,近代則寫成「蓽撥」。似乎已經不清楚「蓽茇」的真正名稱了。它原本產於波斯國,現在嶺南地區特別多。大多生長在竹林裡面,二月開始長出嫩芽成叢,高約三四尺,莖像筷子一樣粗。葉子像蕺菜,顏色青綠,形狀圓形,寬約二三寸,也像桑葉,表面光滑且厚。
三月開花,花是白色的,長在表面。七月結果,像小指頭一樣大,長約二寸,顏色青黑色,類似桑椹但比較長。根部像茈葫,但比較黑且硬。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南方人喜歡它的辛辣芳香,會取葉子生吃。從海外船運來的,氣味更濃烈。段成式說:青州的防風子,可能會被當作蓽茇,只是形狀比較短。處理方法是,去掉莖上的硬梗,只用頭部,用醋浸泡一晚,烘乾,刮去表面的皮和粟粒,一定要處理乾淨,否則會傷害人的肺部,使人呼吸不順。
【分析】「畢」字的意思是用來掩捕兔子,打獵賦說:「天上的網羅垂下來」;「茇」字的意思是奔跑的狗,拖著腳就會出現「茇」的樣子。蓽茇味道非常辛辣,性質非常溫熱,所以能溫暖中焦,對於寒冷造成的疾病效果極佳,使氣往下走的效果也很明顯。能消除腥味,是因為秋天屬金,肺主氣,肺的味道是腥的,所以要用它來攻伐並去除。就像用網羅來捕獲一樣,將病邪清除殆盡,大概就是用它的功效來命名。
(如果體內沒有陽氣的人,才需要用它來攻伐並去除病邪。否則稍微使用一點,就不要把它用盡。)
2. 南燭
(宋開寶)
【氣味】苦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止泄,除睡,強筋,益氣力。久服輕身長年,令人不飢,變白卻老。
【核】曰:生嵩高少室,今江左吳楚山中皆有,亦可植之庭除。《圖經》名南天燭。古今詩話云:即楊桐也。其種似木而類草,故又名南燭草木。男續、後草、猴藥、維那木、草木之王凡六,各從邦域所稱,正名則南燭也。本至難長,初生似菘菜,一紀後漸長成株,高三四尺,亦有盈丈者。
莖似蒴藋,枝節微紫,質極柔脆,易於摧折。葉似山礬,光澤圓厚,冬夏嘗青,其味少酢。七月開花結實,生青熟紫,得霜則絳赤如丹,酸美可食也。
先人云:臨水者尤茂,寒食採其葉,漬水染飯,色青而光,能資陽氣,大獲嘉美。
【叅】曰:具木體用,而曰南燭者,地中有木,南征吉也。燭者庭燎,與貞明不息也。觀主除睡,則得之矣。肝主色,肝色青;筋者肝之合也。故主強筋,變白卻老,亦若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也。故久服不飢,益氣力,輕身長年。一名男續,一名後草。又不獨培色身之形臟,並可令精氣溢瀉而有子。
一名草木之王,王讀旺,謂其偏於升出,各旺百八十日以成歲,不雕之義見矣。
(服草木之王,氣與神通,食青燭之精,命不復殞。豈屬寓言,徒供觀聽。)
白話文:
南燭,味道苦澀平和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是止瀉,消除睡意,強健筋骨,增強體力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並且使人不感到飢餓,使白髮轉黑,容顏不老。
它的果核部分說:南燭生長在嵩山、少室山一帶,現在長江以南的吳楚地區山中也都有,也可以種植在庭院中。《圖經》稱它為南天燭。古代和現代的詩話都說,它就是楊桐。它的種類像樹木,但又類似草本,所以又被稱為南燭草木。男續、後草、猴藥、維那木、草木之王,這六個名稱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稱呼而來,它的正式名稱是南燭。這種植物很難長大,剛生長出來時像菘菜,大約十二年後才逐漸長成植株,高約三四尺,也有長到一丈高的。
它的莖像蒴藋,枝節微微發紫,質地非常柔軟脆弱,容易折斷。葉子像山礬,光澤圓潤厚實,冬天夏天都是綠色的,味道稍微有點酸。七月開花結果,果實從青色變成紫色,經過霜打後會變成絳紅色,像丹砂一樣,味道酸甜可以食用。
古人說:生長在水邊的南燭尤其茂盛,在寒食節採摘它的葉子,浸泡在水中用來染飯,染出來的飯顏色青亮,可以滋養陽氣,效果很好。
醫理分析說:南燭具有樹木的體性和作用,之所以叫做南燭,是因為地上有樹木,向南生長是吉祥的。燭指的是庭院中照明的火炬,與貞明不息的含義相符。觀察南燭可以消除睡意,就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。肝臟主宰顏色,肝臟的顏色是青色;筋是肝臟所主管的。所以南燭能強健筋骨,使白髮轉黑,容顏不老,也像是通過飲食使精氣進入胃部,將精華輸送到肝臟,然後將精氣散佈到筋脈。因此,長期服用南燭可以不感到飢餓,增強體力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它又名男續,又名後草。不僅能夠培養形體和臟器,還可以使精氣充足,生養子嗣。
它又名草木之王,其中的“王”讀作“旺”,指的是它的生長偏向於向上升發,各個部分旺盛生長一百八十天才能夠長成一年的份量,體現出它不會凋零的含義。
(服用草木之王,氣和神靈相通,食用青色的南燭精華,生命不會終結。這些難道只是寓言故事,徒供人們觀看和聽聞嗎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