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六帙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帙 (17)

1. 大黃

(本經下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。

【核】曰:出河西山谷,及隴西者為勝。益州北部汶山、西山者次之。二月卷生黃赤,放葉時,四四相當,宛似羊蹄葉,粗長而厚。莖高三尺許,味酸而脆,頗堪啖也。三月花黃,五月實黑,八月採根。根形亦似羊蹄根,大者如碗,長二尺許。切片陰乾,理文如錦,質色深紫。

修事,切作薄片,以文如縠紋,緊厚者佳。銼細蒸之從巳至未,取出曬乾,又以臘水潤透,蒸之從未至亥,凡七遍。曬乾,更以淡蜜水拌蒸一伏時,色如烏膏為度,乃曬乾收用。黃芩為之使。

先人云:大黃稱將軍,將軍者,所以行君令,戡禍亂,拓土地者也。味大苦,氣大寒,似得寒水正化,而炎上作苦,苦性走下,不與炎上者反乎。叅同云:五行相剋,更為父母,素問云:承乃制,制則生化,是故五行之體以克為用,其潤下者正炎上之用乎。則凡心用有所不行,變生疢難者,舍同類之苦巽以入之,不能彰其用矣。

蓋心主夏,主熱火,主神,主血脈,主病在五臟,主心腹部位,若腸胃之間,心腹之分,夏氣熱火之郁,神情血脈之結,瘀閉宿留,致成癥瘕積聚,變生寒熱脹滿者,皆心用不行。大黃能盪滌之,是謂推陳;推陳者,正所以行君之令,闢土地,安人民,阜生物,是謂致新。致新者,即所以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者也。

客曰:開土地,滌腸胃,利水穀,皆脾所司。何為行火用也?曰:火有用而靈,正當生土;火無用而息,正當瀉土。顧其名,自得之矣。

【叅】曰:大黃稱將軍,轉危為安,亡為存故也。具地體用,大其用,黃其體,故其動也闢,應地無疆,含弘光大也。其為方也,為大方,為急方;其為劑也,為通劑,為瀉劑。積著留礙者,極物之情,通乎理而已。

白話文:

【大黃】

【氣味】味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主要用於排除體內瘀血、治療閉經、寒熱往來,能破除體內形成的腫塊、積聚,清除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和宿食,徹底清潔腸胃,促進新陳代謝,疏通水穀通道,調理脾胃功能幫助消化,使五臟平和。

【產地】產於河西山谷和隴西一帶的品質最好。益州北部的汶山、西山一帶的品質次之。二月份長出捲曲的黃紅色嫩芽,長出葉子時,四片葉子相對生長,形狀像羊蹄葉,比較粗長而厚。莖高約三尺,味道酸而脆,可以食用。三月份開黃花,五月份結黑色的果實,八月份採挖根部。根的形狀也像羊蹄根,大的像碗,長約兩尺。將根切成片陰乾,切面紋理像錦緞一樣,質地呈深紫色。

炮製方法:將大黃切成薄片,以切面紋理像縠紋,質地緊密厚實的為佳。將大黃片切碎,從巳時到未時蒸煮,取出曬乾。然後用臘水浸透,從未時到亥時再次蒸煮,總共要蒸七次。曬乾後,再用淡蜜水拌勻蒸煮一個伏時(約一小時),顏色呈現像烏膏一樣時為最佳,曬乾後就可以儲存使用了。黃芩可以作為大黃的輔助藥物。

前人說:大黃被稱為將軍,將軍的作用是執行君王的命令,平定禍亂,開拓疆土。大黃味極苦,性大寒,就像從寒冷的水中產生,但向上發散卻呈現苦味,苦味走下行,與向上發散的特性相反。就像《參同契》所說,五行相剋,卻能相互化生,如同父母一樣。《素問》說,承擔能制約,制約才能產生化育,所以五行以相剋為用,其潤下的作用正是利用炎上的特性。如果心中有什麼滯礙,導致疾病產生,就應該用同樣具有苦味的藥物來疏導,才能發揮它的作用。

心對應夏天,屬熱火,主管神志、血脈,主導五臟的疾病,主管心腹部位。如果腸胃之間,心腹部位,由於夏季熱火鬱結,導致神情血脈瘀滯,產生腫塊積聚,變為寒熱、脹滿等症狀,都是由於心臟運行不暢所導致的。大黃能夠清除這些瘀滯,這就是所謂的“推陳”。“推陳”正是執行君王的命令,開拓疆土,安定人民,促進萬物生長,這就是“致新”。“致新”就是調節脾胃功能,幫助消化,使五臟平和。

有人問:開拓土地,清潔腸胃,疏通水穀通道,這些都是脾所主管的。為什麼說大黃是執行火的功用呢?回答說:火的功用發揮得好,就能夠生土;火的功用衰退,就會損傷土。只要思考一下它的名稱,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《參同契》說:大黃被稱為將軍,能夠轉危為安,使滅亡的得以保存。它具備大地的本體和作用,作用廣大,本體呈黃色,所以它的作用能夠開闢道路,應對大地的無窮無盡,具有寬廣宏大的氣勢。大黃在方劑中,是屬於大方、急方;在劑型中,屬於通劑、瀉劑。對於積滯、留礙等情況,只要能夠通達其道理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