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二帙 (7)
第十二帙 (7)
1.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若但寒不熱之牝瘧,宜蜀漆湯,或牡蠣湯;若秋病者寒甚,先宜從風以扶陽,次宜主方兩治法也。若冬病者寒不甚,先宜藿香正氣散,次投主方亦可。但當重於從風,輕於從暑,此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故也。若春病者惡風,先宜茈樸湯,次投主方亦可。若夏病者多汗,主方主之,雖時值暑氣流行,亦須偏於從風,俟暑風平等,本標互顯,乃可從兩治法也。
設病反其本而已轉標陽,然於主方重於從暑,甚則惟得標方,一惟治暑,宜白虎湯,或竹葉石膏湯;更當視其內外證,如寒已罷,而作熱之時,必大煩喝,大汗出,面垢齒垢,消渴飲冷而未能解者,乃可投之;設暑證雖具,面齒雖垢,而作熱之時,縱冰水不能寒,仍覺淅淅惡風者,還從主方重於從風。
更有一種,雖淅淅惡風,或嗇嗇惡寒,非若怯寒風之表虛,反若遇寒風而身熱愈熾者,此屬陰微陽亢,又當重於從暑。更有一種,寒極而熱,熱極而汗,汗極而熱不解者,表未去也,又當重於從風;設脈反躁疾,或遲伏,或狂言迷亂,或嘿嘿不欲言,不為汗解者,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不治。
更有一種,熱極而汗,汗極而熱愈熾,或渴,或不渴,肢體痛煩,筋脈攣急,汗仍蒸蒸不已者,此屬寒薄營氣,轉作燎炎;設偏於從風,必口爛舌齦,立見殂斃矣,法當宣攝營氣以潤筋膜;若兼身重木強,筋肉壅腫者,此又屬風濕相搏,法當宣攝衛氣以充肌腠;更有一種,外證汗出惡熱,內證胃家實大便難者,此屬陽明內結。
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冷水,舌苔白澀,隨飲隨涸者,此屬胸中熱,若舌苔白滑者,此又屬胸上寒;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冷水,胸中滿悶,心下悸沖,或嘔或噦或咳或噎者,此屬水鬱;若水藥入口即吐者,此又屬水逆。
更有一種,大汗出後,胃中干、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,若脈浮、微熱消渴者、此屬胸中水涸;若虛煩不得眠,反覆顛倒,心中懊懁者,此又屬胸中客熱。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沸湯,舌苔白滑者,此屬胃中寒;若舌苔灰白,頻飲頻涸者,此又屬胃中熱。
更有一種,舌苔白滑,垢膩涎濁者,此有宿食未化也,在上脘者當吐之;在胃中者,當下之;若時下利,食飲不進,惡聞食臭,噯氣難舒者,亦屬有宿食;設偏於從風,必續自汗出,手足寒,胃中干,縱轉行承氣輩、亦難下達腸胃矣。更有一種,齒舌燥涸,或渴飲冷水,或渴飲沸湯,而中藏陰寒者,不可概作熱論;或食宿飲留,則唾液罔周,致齒舌燥涸者有之;或鼻窒唇揭,則吸呼從口,致唇舌燥涸者亦有之。更有一種,舌苔青黑,亦不可概作熱論,或少啖甘酸,便令青黑,實非本有之色也。
白話文:
若僅有寒而不熱的瘧疾,應該使用蜀漆湯或牡蠣湯治療;如果是秋天發病,寒邪較重,應先從溫陽入手,再使用上述兩種湯劑。如果是冬天發病,寒邪不重,應先服用藿香正氣散,然後再用上述兩種湯劑。但一定要重視溫陽,輕視清暑,這是因為要順應季節,不可違背自然規律。如果是春天發病,怕風,應先服用茈樸湯,然後再使用上述兩種湯劑。如果是夏天發病,多汗,應主要使用上述兩種湯劑,即使正值暑氣流行,也應該偏向溫陽,等到暑氣和風邪力量相當,表裡證候都明顯時,才能同時採用兩種療法。
如果病情反轉,從根本上轉化為陽證,那麼在使用上述兩種湯劑時,應更重視清暑,嚴重時只能使用清暑的方劑,例如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。還需觀察內外症狀,如果寒邪已退,轉為熱證時,必定煩躁口渴,大量出汗,面容和牙齒污濁,口渴想喝冷水卻無法解渴,才能使用清暑方劑;如果暑證雖具備,面容和牙齒雖污濁,但發熱時,即使喝冰水也不能感到涼快,仍覺冷風瑟瑟,則仍應使用上述兩種湯劑,並更重視溫陽。
還有一種情況,雖然冷風瑟瑟或惡寒,但不像表虛怕風,反而遇風則發熱加劇,這是陰虛陽亢,則應更重視清暑。還有一種情況,寒極而發熱,熱極而汗出,汗出而熱不退,說明表邪未解,則應更重視溫陽;如果脈象反常,躁動而快速,或遲緩而隱伏,或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或唉聲嘆氣不願說話,且汗出不能緩解,這是陰陽交錯,此症預後極差,難以治療。
還有一種情況,熱極而汗出,汗出而熱加劇,或口渴或不渴,四肢疼痛煩躁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這是寒邪傷及營氣,轉為熱毒燔灼;如果偏向溫陽,必然會出現口爛舌腫,很快就會死亡,應當疏通營氣滋潤筋膜;如果同時伴有身體沉重僵硬,肌肉腫脹,這是風濕相搏,應當疏通衛氣充實肌膚。還有一種情況,外證汗出惡熱,內證胃腸積實大便困難,這是陽明經積熱。
還有一種情況,汗出煩躁喘息,口渴想喝冷水,舌苔白而膩,喝水後馬上就渴,這是胸中熱;如果舌苔白而滑,這是胸中寒。還有一種情況,汗出煩躁喘息,口渴想喝冷水,胸中滿悶,心下悸動,或嘔吐或呃逆或咳嗽或吞咽困難,這是水濕鬱滯;如果喝水藥就嘔吐,這是水逆。
還有一種情況,大汗之後,胃中乾渴,煩躁不安睡不著,想喝水,少量給予飲水,使胃氣和緩則可痊癒;如果脈象浮,微熱口渴,這是胸中津液不足;如果虛煩睡不著,輾轉反側,心中煩悶,這是胸中客熱。還有一種情況,汗出煩躁喘息,口渴想喝熱水,舌苔白而滑,這是胃中寒;如果舌苔灰白,頻頻喝水卻馬上就渴,這是胃中熱。
還有一種情況,舌苔白而滑,厚膩帶有涎液,這是宿食未化,停留在上脘的應當催吐;停留在胃中的應當導瀉;如果經常腹瀉,飲食不進,聞到食物就噁心,噯氣不暢,也是宿食未化;如果偏向溫陽,必然會持續出汗,手腳冰冷,胃中乾渴,即使服用承氣類峻下藥,也很難到達腸胃。還有一種情況,牙齒舌頭乾燥,或口渴想喝冷水,或口渴想喝熱水,但內在卻是陰寒,不可一概認為是熱證;或者飲食停滯,則唾液不足,導致牙齒舌頭乾燥;或者鼻塞嘴唇乾裂,則呼吸從口而出,導致嘴唇舌頭乾燥。還有一種情況,舌苔青黑,也不可一概認為是熱證,可能是少吃甘酸的食物導致,並非本來的顏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