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二帙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二帙 (1)

1.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
痎瘧因證,素問瘧論。及刺瘧法,最詳而悉。後世守其偏承,致經義蒙晦,訛謬良多。審因者略證,局證者昧因,知常而不及變,循變而反舍常,殊不知有是因,方有是證,因證既顯,常法已具,而始可與達變矣。乃或常法既迷,因證靡辨,以寒為熱,熱為寒;虛作實,實作虛;致微者劇,劇者危,展轉變承,連年月不已,其死生存亡,莫之能測也。偶方孺先生舉問及此,聊紀數語以就正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病因和證候,在《素問》的瘧論中記載得最為詳細和全面。後世醫家只偏重於其中一部分,導致經義被掩蓋,出現了很多錯誤。

只注重病因的,略忽了證候;只注重證候的,忽視了病因。 只知道常規的治療方法,卻不知道會變化的情況;只知道治療變化的情況,卻忘記了常規的方法,殊不知有病因纔有證候,病因和證候既然顯著,常規的治療方法也就齊備了,然後才能應對變化。

但是有些人常規的治療方法都弄不清楚了,病因和證候也分不清,把寒錯認為熱,把熱錯認為寒;把虛當成實,把實當成虛;導致輕微的變成了嚴重的,嚴重的變成了危急的,反覆變化,持續很多年,他們的生死存亡,就無法預測了。

最近方孺先生問到了這個問題,我只是隨意寫了幾句話,請他指正。

痎瘧總名曰痁。痁者秋時寒熱兼作,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。分名曰痎,曰瘧。瘧即惟火沴金,酷虐殆甚,日作日休者是也。痎即間日發,或間數日發,深入陰分者是也。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募原六腑之間。如客於頭項,或肩背手足者,則藏皮膚之內,客於胸脅,或臚腹者,亦藏皮膚之內,或腸胃之外,或募原,或六腑之間,此皆營氣之所舍也。以夏氣通於心,心主營血之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總稱「痁」。「痁」是指在秋天發作寒熱並作,也就是「痁」發作時,金氣潛藏。具體來說,它可以分為「痎」和「瘧」。

「瘧」是指只有寒熱往來,發作嚴重,每天發作、每天休息。「痎」是指隔日發作,或隔數日發作,侵犯到身體的陰分。

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夏天受暑所致,導致熱氣過盛,積聚在皮膚內,腸胃外,募原六腑之間。如果侵犯頭項、肩背手足,說明熱氣積聚在皮膚內。如果侵犯胸脅、腰腹,也可能是積聚在皮膚內,或腸胃外,或募原,或六腑之間,這些都是營氣所經過的地方。因為夏天熱氣通於心,而心主宰營血之氣。

經云:以奉生身者,莫貴於經隧。故不注之經而溜之舍也。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,每有界分,必有其舍。猶行人之有傳舍然也。此暑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者,以暑性暄發,致腠理但開,不能旋闔耳。不即病者,時值夏出之從內而外,衛氣仗此,猶可捍禦。因遇秋氣,機衡已轉自外而內矣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對於保護身體來說,沒有比經絡更重要的了。所以經絡如果不暢通,就會流向別的地方,形成病舍。病舍就是經絡所經過的界限,每一條經絡都有自己的病舍。就像人走路會經過客棧一樣。天氣炎熱會讓人大汗淋漓,皮膚毛孔打開,這是因為暑氣屬於溫熱性質,導致毛孔只能打開,無法馬上合上。之所以不會馬上發病,是因為此時正值夏季,風邪從內向外發散,人體的衛氣可以依靠這一點來抵禦。然而,到了秋天,這種情況就會發生轉變,風邪從外向內侵襲人體。

其留舍之暑,令汗空疏,腠理開,風遂承之以入,或得之以沐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風與水氣,亦得陽隨衛而外出,得陰隨衛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故衛氣至,必腠理開;開則風與水氣之邪入,入則病作。衛氣與三陽之氣,亦並於陰矣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

白話文:

當汗水蒸發、毛孔擴張時,風邪就乘機入侵。或者在沐浴後,水氣滯留在皮膚內,與人體防禦機能的衛氣並存。

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,晚上運行於陰經。風邪和水氣也能隨著陽氣和衛氣外出,跟著陰氣和衛氣內侵。內外相互作用,因此發病。所以衛氣到來,毛孔一定會打開;毛孔打開,風邪和水氣就會入侵,入侵後就會發病。

此時,衛氣與三陽之氣也都運行了陰經。在這時候,陽氣不足而陰氣旺盛,體外沒有陽氣,所以會先出現寒顫。

衛氣虛,則起於毫毛伸欠;陽明虛,則寒慄鼓頷;太陽虛,則腰背頭項痛;三陽俱虛,則陰氣勝,陰氣勝,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甚則湯火不能溫,脈則體靜而至來遲也。不列少陽形證者,以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,而開之能開,闔之能闔,樞轉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衛氣虛弱,就會導致毫毛豎起,頻頻打哈欠。

如果陽明胃經虛弱,就會出現怕冷,下顎顫動。

如果太陽膀胱經虛弱,就會腰背、頭頸疼痛。

如果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都虛弱,就會陰氣盛,導致骨頭寒冷疼痛,因為寒氣從身體內部產生,所以內外都感到寒冷。

如果情況嚴重,即使用湯火也無法溫暖身體,脈象會靜止,而且來得很慢。

這裡沒有列出少陽膽經的證狀,是因為太陽膀胱經是開的,陽明胃經是關的,而少陽膽經是樞紐,開的能開,關的能關,都是由樞紐來轉動的。

設舍樞,則無開闔矣。離開闔,無從覓樞矣。故開闔既陷,樞機豈能獨留。倘中見樞象,即為開闔兩持,所以持則俱持,陷則俱陷也。三陽俱陷,則陰氣逆;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於陽,陽與陰亦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陽實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;內外皆熱,則喘而渴,甚則水水不能寒,脈則體動而至來數也。此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

白話文:

沒有房舍和門戶,就無所謂開關。沒有開關,也就找不著門軸。因此,當開關都陷沒了,門軸又怎麼能獨自存在呢?如果在中間看到了門軸的形狀,那就是開關兩者同時存在。所以,存在的時候就都存在,陷沒的時候就都陷沒。三陽都陷沒,陰氣就會逆流;陰氣逆流到了極點,就會迴流到陽氣之中,陽氣和陰氣也會同時出現在體外,這時陰氣虛弱而陽氣實熱,陽氣實熱就會外感發燒,陰氣虛弱就會內熱;內外都發熱,就會喘息口渴,嚴重時用冷水澆都感到不冷,脈搏會快而有力。這是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交替,陰陽互相轉化的結果。

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。衛氣復集,則復病也。其作有日晏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也。衛氣一日一夜,大會於風府,循膂而下,日下一節,二十一日至骶骨。故其作也,日益晏也。二十二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、其氣日高,作復日益早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陰陽氣血極度衰弱時,身體的防衛機能和氣血運行分離,因此疾病得以休止。當防衛機能和氣血再度聚集時,疾病就會復發。如果疾病發作的時間有遲有早的話,是因為邪氣滯留在風府穴的緣故。防衛機能和氣血每隔一天晚上就在風府穴中大規模匯集,沿著脊椎往下運行,每天往下運行一段,二十一天後到達骶骨。所以疾病發作的時間會越來越晚。二十二天後進入脊椎內,注入伏膂穴,氣血向上運行,九天後從缺盆穴出來。氣血運行的高度越來越高,所以疾病復發的時間會越來越早。

有不當其風府而作者,謂邪中異所,則不當其風府也。如中於頭項者,氣至頭項而作;中於肩背者,氣至肩背而作;中於腰脊者,氣至腰脊而作;中於手足者,氣至手足而作;中於胸腹者,氣至胸腹而作。故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。是以風無常府,邪氣之所合,即其府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入侵的身體部位不是風府,我們稱之為邪氣侵襲異常部位。例如:

  • 邪氣入侵頭部和頸部,症狀會在頭部和頸部出現。
  • 邪氣入侵肩部和背部,症狀會在肩部和背部出現。
  • 邪氣入侵腰部和脊椎,症狀會在腰部和脊椎出現。
  • 邪氣入侵手部和腳部,症狀會在手部和腳部出現。
  • 邪氣入侵胸部和腹部,症狀會在胸部和腹部出現。

因此,衛氣所在的位置,與邪氣相結合時,就會導致疾病。所以說風沒有固定的住所,邪氣聚集的地方,就是它的住所。

若痎之間日,或至數日作者,其氣舍深。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氣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,及間數日而作也。間日作者,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間數日作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但所中之腑,即諸經募之舍、更當兼見諸經募之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病間隔一天或到好幾天,說明邪氣積聚很深。邪氣在體內侵犯陰分,陽氣獨自發作,陰氣潛藏在內,陰陽交爭,陰氣無法外出,所以才會間隔一天或好幾天發作。

發病間隔一天的,是邪氣侵犯五臟,橫行於肌肉表面。間隔好幾天才發病的,是邪氣與人體保護性氣血(衛氣)停留於六腑,有時二者分開,不能互相配合,所以休息好幾天後才會發作。

但邪氣侵犯的腑臟,就是諸經肌肉表面的循行部位,還應該同時檢查諸經肌肉表面的證狀。

如舍屬足太陽者,更令人頭重,腰痛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,熱止,汗難已。舍屬足陽明者,更令人灑淅寒,寒甚,久乃熱,熱去,汗出時,喜見日月光,得火氣乃快然。舍屬足少陽者,更令人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心惕惕,熱久,汗出甚。舍屬足太陰者,更令人不樂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多,病至則喜嘔,嘔已乃衰。

白話文:

如果屬於是足太陽經的舍證,那麼還會讓患者頭重腳輕、腰痛,寒氣從背部開始,先寒後熱,感覺灼熱煩躁,熱退後出汗不斷。

如果屬於是足陽明經的舍證,那麼會讓患者發抖怕冷,寒氣很重,過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熱,熱退後會出汗,患者喜歡見陽光,得到火氣後會感覺舒暢。

如果屬於是足少陽經的舍證,那麼會讓患者身體散亂,寒氣不重,熱氣也不重,討厭見人,心驚膽怯,熱的時間久了出汗很多。

如果屬於是足太陰經的舍證,那麼會讓患者心情不愉快,愛嘆氣,不想吃東西,寒熱交替,出汗很多,病情發作時喜歡嘔吐,嘔吐後精神就會衰弱。

舍屬足少陰者,更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自處,其病難已。舍屬足厥陰者,更令人腰痛,少腹滿,小便利,如癃狀,非癃也,數便耳,意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然。舍屬肺募者,更令人心寒,寒甚熱,熱間,善驚,如有所見也。舍屬心募者,更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熱不甚。

白話文:

如果「舍」屬足少陰經,會讓病情更嚴重,出現劇烈的嘔吐,寒熱交替,熱比較多,冷比較少,患者會想關起門來獨處,這種病難以治好。

如果「舍」屬足厥陰經,會使腰痛加劇,小腹脹滿,小便頻繁,但不是真正的尿閉,只是小便次數較多,患者會感到焦慮恐懼,氣虛不足,腹部悶脹。

如果「舍」屬肺募,會心寒,寒氣很重,熱氣間歇出現,容易受驚,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。

如果「舍」屬心募,會心煩意亂加劇,想要喝冷水,寒氣反而很多,熱氣不是很嚴重。

舍屬脾募者,更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鳴,鳴已出汗。舍屬肝募者,更令人色蒼蒼然,太息,其狀若死。舍屬腎募者,更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,宛轉,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。舍屬胃募者,更令人善飢,不能食,食則腹支滿也。此但詳足經,而無手經者,經云:風寒暑火,天之陰陽也;三陰三陽上奉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風熱病引起脾胃問題,會讓人感覺更冷,腹痛,熱的時候腸子會咕嚕作響,響聲停止後會出汗。如果風熱病引起肝膽問題,會讓人臉色蒼白,嘆息,看起來像要死掉一樣。如果風熱病引起腎臟問題,會讓人頭暈目眩,腰背疼痛,難以轉身,大便困難,眼睛乾澀,手腳冰冷。如果風熱病引起胃部問題,會讓人經常感到飢餓,但吃不下東西,吃了東西會腹脹滿腹。上面只詳細說明瞭腳上的經絡,沒有提到手上的經絡,因為經文說:風寒暑火是天地間的陰陽,三陰三陽會將它們奉上。

又邪不幹臟,列臟證者,非真臟之藏,乃藏募之氣化證也。更有曰溫,曰寒,曰癉,曰牝者。溫,即先熱後寒之溫瘧也。內分二種,其一,夏亦傷暑,秋亦中風,後更傷寒,則暑熱在內,風氣在中,寒獨在外,故唯寒風互為上下。不涉營舍之暑,以勢唯兩岐,難於三向故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,疾病沒有影響到內臟,那些列舉臟器證狀的,並非真正內臟的疾病,而是內臟器官外露的氣化證狀。還有(疾病)稱為溫的、寒的、癉的、牝的。溫,就是先發熱後發冷的溫瘧。內部分為兩種,一種是夏天的暑邪、秋天的風邪都受了傷,後來又傷了寒邪,這樣暑熱在體內,風氣在體中,只有寒邪在體外,所以只有寒風互相影響,上上下下。不涉及營衛之氣的暑邪,因為氣勢只分成兩支,難以分出第三支。

其先熱者,風乃陽邪,是以先外出而上從乎寒,則外勝,外勝故先熱也。逆則復內入而下從乎風,下從乎風,則外負;外負,故後寒也。其二,證兼腦髓燦,肌肉消,亦先熱後寒,同名溫瘧者。此先冬中寒風,藏於骨髓,以冬氣通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至春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先從內出之外也。如是者陰虛而陽盛,陽盛故先熱,衰則氣復入,入則陽虛,陽虛故後寒也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發熱,是因為風是陽性的邪氣,因此會先從體外進入,並從上而下追隨寒氣,從而導致體外邪氣過盛,進而產生發熱症狀。但如果邪氣逆行,就會再次進入體內,從下而上追隨風氣,導致體外邪氣被困住。體外邪氣被困,因此後來又會出現寒症。

第二種情況,如果症狀還包括腦髓發熱、肌肉消瘦,也是先發熱後發寒,稱為溫瘧。這是因為在冬天的時候寒風入侵體內,藏在骨髓裡。由於冬天的氣候與腎臟相通,而腎臟又儲藏著骨髓的氣。到了春天,陽氣大盛,邪氣無法自行排出。這時如果遇上大暑天,肌膚腠理打開,或是有劇烈活動,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。然而,此時體內陽氣盛,邪氣從內部排出體外後,體內陰氣虛弱,陽氣過盛,因此會先發熱。之後,陽氣衰弱,邪氣再次進入體內,導致陽氣虛弱,從而出現寒症。

寒,即先寒後熱之寒瘧也。亦夏傷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更傷風,則病成矣。此先傷水寒,後傷風氣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暑亦在內,勢亦兩岐,止此一種,無有其二。癉,即但熱不寒之癉瘧也,亦分二種,悉屬內因。其一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以陽即熱,不假外邪,一唯似暑,故無寒也。

白話文:

寒瘧

「寒瘧」指的是先出現寒戰,然後再發熱的瘧疾。在夏天時,如果過度曝曬在大太陽下,大量出汗導致皮膚毛孔張開,就會讓濕冷的暑氣侵入皮膚毛孔裡。到了秋天再受風寒,就會發病。這種情況是因為先受水寒,後受風寒,所以會先寒戰,然後發熱。另外,暑熱也會在體內導致正氣受損,而這類寒瘧也只有這種原因,沒有其他情況。

癉瘧

「癉瘧」指的是隻有發熱沒有寒戰的瘧疾。它也分為兩種,都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。第一種是因為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就會導致氣短煩悶,手足發熱,還會想吐。這是因為陽氣發動就會產生熱,不需要外邪的影響,只會類似於暑熱,所以不會有寒戰。

其二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其氣內藏於心,而外舍於分肉,故令人消燦肌肉。此以似暑之肺熱為內因,更受寒風為外因者也。

白話文:

第二種情況,肺部原本就有熱氣,而氣血暢旺於身體之中,逆氣上竄,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為有某種用力,腠理打開,風寒得以進入皮膚之內,分佈於肌肉之間而發作。發作時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而不衰弱,就會發病。由於病邪沒有涉及陰氣,所以只有熱沒有寒。這種病邪的氣藏於心中,而外在的病竈則分佈在肌肉之間,因此使人肌肉消瘦。這種情況是由於肺熱類似於暑熱作為內因,進而再受到寒風作為外因所致。

牝,即但寒不熱之牝瘧也。夏亦傷暑,秋亦中風。但陽氣獨沉,不能挈陰自下而上,為陽實虛,陰仍實,此仲景先生補瘧論之遺闕,有癉必有牝故也。至有隨四時而作者,則證形少別於常法。如秋病者寒甚;冬病者寒不甚;春病者惡風;夏病者多汗。乃若得之於冬而發之於夏,藏之於心而顯之於肺者,雖亦似因時異形,此即溫與癉之因分內外,更超於常法者也。以上約略兩論之常,稍置先後云爾。

白話文:

牝瘧

牝瘧就是單純感寒而不發熱的瘧疾。夏日也會因暑氣而發作,秋天也會因風寒而發作。這種情況下,體內陽氣獨自下沉,不能提升陰氣自下而上,形成陽實虛、陰實的狀態。這是仲景先生《補瘧論》中遺漏的內容,如果有瘧疾,必然會有牝瘧。

季節性牝瘧

根據發病的季節不同,牝瘧的證狀也會略有差別。例如:

  • 秋季發病:寒氣較重
  • 冬季發病:寒氣不重
  • 春季發病:惡風
  • 夏季發病:多汗

內外因相合的牝瘧

如果在冬季感寒,但發病於夏季,寒邪藏於心而發於肺,雖然好像因為季節不同而導致證狀變化,但實際上是溫瘧和牝瘧的病因內外相合,這種情況更是超出了常規。

簡要總結

以上簡要地論述了牝瘧的一般情況,略微提到了它的季節性差異。

本經唯列刺法,先於瘧之未發時,陽未並陰,陰未並陽,因而調之。真氣乃復,邪氣乃亡,故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。審候見之,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。如舍屬足太陽者,刺郄中。郄中者,金門也。在足外踝,刺入同身寸之三分,此陽維別屬也。舍屬足陽明者,刺衝陽,在跗骨動脈上,去陷谷三寸,刺入三分,留十呼,此足陽明原也。

白話文:

這本經典只記載了針灸的方法。在瘧疾發作之前,陽氣尚未完全上升,陰氣尚未完全下降,此時介入調節。真正的氣血充足,邪氣便會消散,因此在發作前先用針刺的方式封閉某些穴位,讓邪氣無法入侵,陰氣也無法外洩。仔細觀察和判斷,發現與病竈相關的穴位上脈絡粗硬而且有血,就進行針刺。如果與足太陽經相關,就針刺金門穴。金門穴位於外腳踝,針刺深度為自身三寸的三分之一,這是陽維經的別屬穴。如果與足陽明經相關,就針刺衝陽穴。衝陽穴位於腳背動脈的上方,距離陷谷穴三寸,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,這是足陽明經的原穴。

舍屬足少陽者,刺俠谿,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,本節前之中,刺入三分,留三呼,此足少陽榮也。舍屬足太陰者,刺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刺入四分,留七呼,此足太陰絡也。舍屬足少陰者,刺太鍾,或太谿,太鍾在足內踝后街中,刺入二分,留七呼,此足少陰絡也;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、動脈陷者中、刺入三分,留七呼,此足少陰俞也。舍屬足厥陰者,刺太衝,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者中,刺入三分,留一呼,此足厥陰俞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屬於足少陽經的,刺俠谿穴。它位於足小趾和次趾之間的凹陷處,從近端的節點前刺入三分深,留針三息,這是足少陽經的榮穴。

如果屬於足太陰經的,刺公孫穴。它位於足大趾近端的節點後一寸處,刺入四分深,留針七息,這是足太陰經的絡穴。

如果屬於足少陰經的,可以刺太鍾穴或太谿穴。太鍾穴位於內踝後方的凹陷處,刺入二分深,留針七息,這是足少陰經的絡穴;太谿穴位於內踝後跟骨的凹陷處,刺入三分深,留針七息,這是足少陰經的俞穴。

如果屬於足厥陰經的,刺太衝穴。它位於足大趾近端的節點後二寸的凹陷處,刺入三分深,留針一息,這是足厥陰經的俞穴。

舍屬肺募者,刺列缺、合谷,列缺在手腕後寸半,刺入三分,留三呼,此手太陰絡也;合谷在手大指、次指岐骨間,刺入三分,留六呼,此手陽明所過也。舍屬心募者,刺神門,在掌後銳骨端陷者中,刺入三分,留七呼,此手少陰俞也。舍屬脾募者,刺商丘,在足內踝下微前三寸陷者中,刺入三分,留七呼,此足太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與肺臟相關的部位,針刺列缺穴和合谷穴。列缺穴在手腕後一寸半的地方,針刺深度三分,停留三口氣的時間,屬於手太陰經絡。合谷穴位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骨縫處,針刺深度三分,停留六口氣的時間,屬於手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。

與心臟相關的部位,針刺神門穴。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銳骨的末端凹陷處,針刺深度三分,停留七口氣的時間,屬於手少陰經脈的俞穴。

與脾臟相關的部位,針刺商丘穴。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微前方三寸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三分,停留七口氣的時間,屬於足太陰經脈。

舍屬肝募者,刺中封見血,在內踝前一寸半陷者中,仰足取之,伸足得之,刺入四分,留七呼,此足厥陰經也。舍屬腎募者,刺太鍾、太谿,取法如前足少陰例。舍屬胃募者,刺足陽明、太陰橫脈出血,厲兌、解谿、三里悉主之;厲兌在足大趾、次指之端,去爪如韭葉,刺入一分,留一呼,此足陽明井也;解谿在衝陽後三寸半,腕上陷者中,刺入五分,留五呼,此足陽明經也;三里在膝下三寸,䯒骨外廉,兩筋分肉間,刺入一寸,留七呼,此足陽明合也。此十二瘧者,其發各不同時,當先察其病形,以知其舍於何舍,則知衛氣所集時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肝臟所在部位的穴位:**如果針刺位於內踝前端一寸半的凹陷處,並且針尖朝內,在上提腳掌並伸展腳趾的狀態下進行針刺,深度約四分,留針七次呼吸時間。這是足厥陰經的穴位。
  • **腎臟所在部位的穴位:**針刺太鍾穴和太谿穴。取穴方法與前面足少陰經穴位的取穴方法相同。
  • **胃臟所在部位的穴位:**如果針刺足陽明經或足太陰經的橫脈並出血,則厲兌、解谿、三里穴都與之相關:
  • **厲兌穴:**位於腳大拇指和第二根腳趾的端點,離腳趾甲像韭葉的距離,刺入深度約一分,留針一次呼吸時間。這是足陽明經的井穴。
  • **解谿穴:**位於衝陽穴後方三寸半,腕關節上的凹陷處,刺入深度約五分,留針五次呼吸時間。這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
  • **三里穴:**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腓骨外側緣,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,刺入深度約一寸,留針七次呼吸時間。這是足陽明經的合穴。

這十二個瘧疾發作的時間各不相同。因此,醫生應先觀察病人的症狀,以確定瘧疾所在部位,然後才能判斷衛氣聚集的時間。

須未發時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衰,二刺則知,三刺則已;不已,刺舌下兩脈出血;又不已,刺郄中盛經出血;又刺項以下挾脊者必已。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如未暇審其所舍,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。

白話文:

在症狀尚未發作時,就像吃飯時那樣刺穿患處,第一次針刺會減輕症狀,第二次針刺會知道症狀所在,第三次針刺即可根治;如果症狀仍未緩解,就針刺舌頭下方的兩條經脈放血;如果再不緩解,就針刺腋窩下方盛大的經絡放血;再針刺頸部以下靠近脊椎的地方,症狀一定會消失。舌頭下方的兩條經脈就是廉泉穴。如果沒有時間確定症狀所在的位置,一定要先詢問患者症狀最早出現的地方,並優先針刺該處。

如先頭痛及重者,先刺頭上上星、百會,及兩額懸顱,兩眉攢竹間出血;如先項背痛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、大杼、神道間出血;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;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陰、陽明,十指間出血;如先汗出惡風者,風瘧也,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;如䯒痠痛甚,按之不可得者,曰胕髓病,以鑱針針絕骨,出血立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開始頭痛且嚴重,先針刺頭頂的上星穴、百會穴,以及兩額的懸顱穴,兩眉的攢竹穴放血;如果一開始頸背疼痛,先針刺風池穴、風府穴、大杼穴、神道穴放血;如果一開始腰脊疼痛,先針刺郄穴放血;如果一開始手臂疼痛,先針刺手少陰經、陽明經,十指間放血;如果一開始出汗怕風,是風瘧病,針刺三條陽經的背俞穴位放血;如果肌肉痠痛劇烈,按壓時摸不到病症,稱為「胕髓病」,用鑱針針刺骨頭,立即放血止痛。

或瘧之始發也,身欲寒時,先刺手陽明、太陰,足太陰、陽明之井俞;身方熱時,更刺跗上動脈,開其空,出其血,此即陽明脈也。若瘧脈滿大急者,刺背俞,及伍佉俞,用中針各一,適肥瘦,出其血;背俞,謂大杼;伍佉俞,謂譩譆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初期,如果感到身體發冷,先針刺手上的陽明、太陰,以及足上的太陰、陽明經的井穴。身體發熱時,再針刺腳背上的動脈,放出其中的血,這個動脈就是陽明脈。如果瘧疾發作時脈搏又緊又大,可以針刺背部的背俞穴和大杼穴,各用一支適當大小的針,放出其中的血。背俞穴就是大椎穴,大杼穴就是啞門穴。

若脈小實急者,灸脛之復溜,在內踝上二寸,陷者中,灸五壯,此足少陰經也;更刺指之至陰,在足小趾外側,去爪甲如韭葉,刺入一分,留五呼,此足太陽井也;若脈緩大虛者,便宜用藥,不宜刺矣。設刺諸陰之井,無出血,間日一刺。瘧不渴,間日作者,刺足太陽。渴而間日作者,刺足少陽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細小、有力且急促,則灸脛骨上的復溜穴,此穴位位於內踝往上兩寸,凹陷處,灸5壯,這裡屬於足少陰經。

另外刺破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,它離腳趾甲有如韭葉的寬度,刺入一分,留針5次呼吸的時間,這裡屬於足太陽井穴。

如果脈搏緩慢、寬大且虛弱,應服用藥物治療,不宜針刺。

如果要在陰經的井穴進行針刺,如果沒有出血,則隔一天刺一次。

對於不口渴、隔日發作的瘧疾,則針刺足太陽經。對於口渴、隔日發作的瘧疾,則針刺足少陽經。

溫瘧不汗出者,為五十九刺,此皆無往而未得其並者也。過之,則失其時矣。如瘧之且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謂其氣逆,未可治也。故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、無刺漉漉之汗,正方其盛時必毀,及其衰也,勢必大昌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發燒卻不出汗的瘧疾,可以採取「五十九刺」的治療方法。這些穴位都是經過精準選擇的,絕不會遺漏任何重要的穴位。但如果錯過了最佳時機,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

瘧疾病發時,陰陽之氣正在轉化,這時人體的氣逆,不適合進行針灸。因此,經典著作中提到,對於已經發作或即將發作的瘧疾,不要刺入正在發燒發燙的穴位、不要刺入浮腫腫脹的脈道、不要刺入汗流不止的穴位。因為此時正處於疾病的高峯期,針灸反而會加重病情。而當瘧疾病情減退時,正氣就會大盛,這就是針灸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
從來藥治,方劑固多,獨缺全局。唯金壇王肯堂先生,輯證治準繩,內立二方。其一,用升麻、茈胡、葛根羌活防風甘草;其二,用石膏知母、粳米、桃仁紅花豬苓鯪鯉甲,亦各得全局之半,今復為一。雖復實奇,誠奇方之宣劑也。以之為主,俾即主知常,因常達變,於是化而裁之,推而用之,神而明焉,存乎其人矣。

白話文:

自古以來,中醫治療用的藥方雖然很多,但卻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。只有金壇的王肯堂先生編寫的《證治準繩》,裡面提出了兩個方劑。第一個方劑使用升麻、茈胡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甘草;第二個方劑使用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桃仁、紅花、豬苓、鯪鯉甲,這兩個方劑都代表了整體框架的一半。現在再將兩個方劑合而為一。雖然聽起來很奇怪,但這確實是精妙方劑的代表。以這兩個方劑為主,就可以掌握平常的治療方法,然後再根據不同情況做出變化,如此一來,就能靈活地運用中醫知識,深入理解其精妙之處,這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領悟能力了。

蓋痎與瘧,乃風與暑,合作為病,應從兩治矣。但氣病之至所,有遠近上下,及新故重輕之別。則適其至所,而為方治,亦有奇偶重複,及從逆反佐之殊。先釋主方大略,次後便於分析也。先因於暑,暑即火熱,必郁肺金之燥化;轉夏成秋,溽暑自息,故藥皆從乙庚合化法。

白話文:

瘧疾和癉病是由風邪和暑邪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,需要從兩方面進行治療。但是,氣候病的影響部位有遠近、上下之分,也有新舊、輕重之別。因此,根據氣候病的影響部位進行辨證施治,在用藥方面也會有奇偶搭配、順逆相反等不同。首先闡明主要的治療原則,然後再進行具體分析,便於理解。因為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,暑邪就是火熱之邪,必然會鬱滯肺金的燥化作用;當夏季轉化為秋季,濕熱之氣自然消失,所以用藥都遵循乙庚合化的原則。

即以五種風藥為乙,白虎全方為庚,獨金火相刑,難於交遞、更以甘草之土,維持長夏、欲藉火土授受之際,方堪對待夏火上極之勢,轉為秋金下降之令,此即點火成金,不煩另覓種子者也。雖轉成金、金不生水,寧成生化,縱使夏火頓除,不過暫時潛伏。又以知母陰潤之水以復母仇,即淫勝郁復法也。

白話文:

把五種治療風疾的藥物當作乙方,白虎湯的方劑當作庚方。金與火五行相剋,難以直接交替。再用甘草的土性維持長夏,等待火土交接的時機,才能對抗夏季火氣極盛的勢頭,轉化為秋季金氣下降的命令。這就是「點火成金」,不必再另找其他種子的道理。雖然轉化成為金,但金不能生水,難以產生生命活動。即使夏天的火氣暫時消除,不過也只是暫時潛伏著而已。再用知母的陰涼滋潤之水來反制母仇,就是用「淫勝鬱復」的方法。

若金鬱則泄之,解表利小水者,風藥豬苓是矣。更因於風,風即風木,必動脾土之濕化,脾土運行,風斯息矣。故藥亦從甲己合化法。即以五種風藥為甲,甘草為己。又粳米、石膏為金,乃土轉生金,復驅風木也。若土鬱則奪之,行土用者,土以生木為用,風藥屬木,正所以行土用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金屬太旺盛而鬱結,就需要洩掉它。疏散表邪,利尿的藥,可以使用透骨草。而且由於風屬木,必定會激發脾土的濕氣,讓脾土運行,風才會停止。因此,藥物也按照甲己合化的法則。就是用五種疏風藥做甲方,甘草做己方。另外,粳米、石膏屬金,是土生金,又可以驅風木。如果土太旺盛而鬱結,就需要疏通它。疏通土的藥物,土以生木為作用,疏風藥屬木,正是為了疏通土的用處。

又風並衛氣,亦須治風。五種風藥,正治風之劑。又衛氣下陷營中,並致三陽亦陷,唯挈三陽,衛氣自持。如羌活之挈太陽;葛根之挈陽明;茈胡、升麻、防風之挈少陽是也。但偏重少陽者,樞機維持開闔故也。又暑藏營舍,亦須治暑,白虎全方,正治暑之劑。藏之營舍,亦須治營,桃仁、紅花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風氣與衛氣交結,也需要治療風氣。五種風藥,正是治療風氣的藥方。

衛氣下陷至營分中,同時導致三陽氣也下陷。只有提升三陽氣,衛氣才能自行維持。例如:羌活提升太陽氣;葛根提升陽明氣;茈胡、升麻、防風提升少陽氣。但其中偏重提升少陽氣,這是因為少陽氣有維持開闔的樞紐作用。

熱氣藏匿於營分中,也需要治療熱氣。白虎湯方,正是治療熱氣的藥方。

熱氣藏匿於營分中,也需要治療營分。桃仁、紅花等藥物就是治療營分的藥物。

若鯪鯉穴山而居,遇水而入,則是出陰入陽,穿其經絡於營舍。舍且傾倒,暑更何從棲息耶。又有兼沭浴之水氣,舍於皮膚者,即以豬苓徹之。更有兼淒滄之水寒,侵著肌腠者,豬苓固能利徹,更須佐以辛溫,乃可對待水寒之寒,羌活、茈胡之類是矣。故風暑合作,其始也,形證必稍偏於風。

白話文:

如果鯉魚穴位在山坡上,遇到水就會進去,這是從陰轉陽,穿過它的經絡進入營舍。營舍傾倒,暑氣要怎麼棲息呢?又加上洗澡時水氣,停留在皮膚上,這就要用豬苓來清除。還有加上寒濕之水寒氣,侵襲皮肉,豬苓固然可以利濕清除,但還需要再加上辛溫的藥材,才能對抗水寒,羌活、茈胡這類藥材就是。所以風暑相合,一開始,症狀一定會稍微偏向於風。

此因未易釀熱先須重於從風,輕於從暑,不必盡用全方,解表利小水足矣。久則暑熱熾盛,風亦釀熱,方稱二氣平均,現證始無偏勝,乃從全方合治法也。此但指風暑初中時,一氣無偏負者言。

白話文:

由於風熱容易釀成暑熱,所以在初期治療時,應著重清風熱,緩解暑熱。不用完全按照全套藥方,祛除病邪和利尿就足夠了。如果病情時間久了,暑熱熾盛,風熱也會釀成暑熱,此時病邪風暑平衡,症狀沒有偏重,才能使用全套藥方來治療。這裡只是針對風熱初期的情況,一氣沒有偏重的情況。

設有暑勝於風,現證必稍偏於暑者,治宜從暑而帶風;亦有風勝於暑,現證稍偏於風者,治宜從風而帶暑;甚至有暑熱獨熾,惟現暑象,絕無風證者,治惟從暑,不必兼風,此種世人目為中暑者謬矣。蓋暑則常顯而不休,瘧則時間而時甚;縱或無間,亦必刻期加重;或七日、九日、十四日,暑雖縱橫殆甚,久則勢必稍遜,以汗以熱,亦即所以泄暑也。未現之風至此始露,方寒來而熱往,熱往而寒來,始從兩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暑熱勝過風寒,當前的症狀必定稍偏向暑熱,治療時宜以暑熱為主,兼顧風寒。也有風寒勝過暑熱,當前症狀稍偏向風寒的,治療時宜以風寒為主,兼顧暑熱。

甚至有些情況下,只有暑熱明顯,而沒有風寒症狀,治療時只需針對暑熱,不必兼顧風寒。人們常把這種情況誤認為中暑,這是錯誤的。

因為暑熱通常會持續不斷地發作,而瘧疾會間歇發作,但發作時會非常嚴重;即使沒有間歇,也會定期加重,例如每七天、九天或十四天。雖然暑熱發作時可能非常嚴重,但時間長了,勢必會逐漸減弱。而且出汗發熱本身就是排泄暑熱的方法。

在暑熱尚未顯現時,風寒症狀並不會出現。直到暑熱減退,寒氣入侵,暑熱退去,寒氣出現,那時才需要同時治療暑熱和風寒。

以上獨暑氣偏勝,與癉瘧之但熱者不同類。癉則獨見癉瘧之形證,此則惟暑氣勝於風寒者也。又甚至有風氣獨盛,惟顯風證、絕無暑象者,治惟從風,不必兼暑,此種世人目為傷寒,或為中風,或久之風暑俱現、轉語云風寒轉而成瘧者亦謬矣。蓋寒與風,惟冬中傷,即時為病,各顯標本之化;其不即病者,至春始變為溫,至夏始變為暑。

白話文:

上述情況是夏季暑氣過勝,與只有發熱症狀的瘧疾不同。瘧疾只會出現瘧疾的徵狀,而這類情況是由於暑氣勝過風寒所致。又或者有風氣特別強盛,只出現風證,完全沒有暑熱徵候的,治療時只要針對風氣即可,不必兼顧暑氣。這種情況,世人往往認為是傷寒或中風,或者時間久了之後,風氣和暑氣都會出現,這時有人會說這是風寒轉變成瘧疾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因為寒邪和風邪通常只會在冬季侵襲人體,當即發病,各有其特定的病變過程;如果沒有立即發病,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熱病,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暑熱病。

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,始現證時,便不惡寒、一惟惡熱,且煩且渴而無汗;若風之至夏,亦變暑病者,更加自汗出,鼻息鼾,語難出,脈浮而身重也。故此溫此暑,惟春惟夏、隨時變遷,亦即隨時現證,是以隨時命名。至夏則人身出機已盡,無復伏藏,故不得不隨夏出之機,發露殆盡。

白話文:

暑熱病是因為熱氣過盛,比溫熱病更嚴重。初期症狀出現時,不像感冒那樣怕冷;只有怕熱,還會有煩躁口渴,但卻不流汗。如果是風熱病進入夏季時變成暑熱病,會更加容易出汗,鼻子會呼嚕呼嚕地呼吸,說話也困難,脈象浮浮的,身體沉重。所以溫熱病與暑熱病只在春夏兩季交替時區分,症狀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,所以根據季節來命名。到了夏季,人體機能已經消耗到極限,沒有辦法再像冬春季那樣藏伏,所以不得不隨著夏季的機制,把機能發揮到極致。

未聞猶可伏匿至秋,反見冬時即病之寒化,而無標證之陽象者。經云:夏惟傷暑,秋成痎瘧。亦如寒風至春變溫,至夏變暑,同一機衡。繇此觀之,夏月寒風,從何而至,更可云寒風轉而成瘧乎。此不知夏雖傷暑,不若秋風之獨厲,是以惟見寒風,絕無暑象。亦如暑熱獨熾,時間時甚,或刻期增劇,或七日、九日、十四日,風雖摧拉,至此勢亦稍遜,作熱作汗,亦即所以泄風也。其伏匿之暑,與風始無偏勝,方得均平,互為顯現,亦始從兩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以前沒聽過夏天受寒後還能隱藏到秋天,反而見證了到了冬天才發病的寒性疾病,卻沒有陽證的標誌。經書上說:夏天只會受暑,秋天會形成瘧疾。就像寒風到了春天變成溫風,到了夏天變成酷暑,遵循著同一個規律。從這個角度看,夏季哪來的寒風,更何況寒風還能轉變成瘧疾呢?這不知道,儘管夏天會受暑,但不如秋風的獨特兇猛,因此只見寒風症狀,完全沒有暑熱症狀。就像酷暑獨自盛行,時而非常嚴重,有時按時發作加劇,或者每隔七天、九天、十四天發作一次,風雖然摧毀拉扯,到了這時它的勢頭也稍稍減弱,發熱出汗,也是為了宣洩風邪。那些隱藏的暑熱,與風一開始沒有明顯的優勢,相互平衡,才會同時顯現,治療方法也才從兩方面入手。

以上惟風氣專令,與牝瘧之但寒者不同類。牝則獨現牝瘧之形證。此則惟風氣勝於暑熱者也。若痎之內薄於陰者,治固同法;但暑舍深邃,與淺近者方有異同。先須度二氣之勝負,但偏於向營,即從主方隨證損益;次後治暑,如石膏、粳米、䈽竹葉之類,佐以海螵蛸驅逐營舍之固結,力轉營為衛矣。更以常山解夏熱之交互,定陰陽之且移。

白話文:

以上描述的是由風邪專門引起的情況,與只有寒邪造成的瘧疾並非同一類。只有寒邪才會表現出瘧疾的具體症狀。而上面描述的情況,是由風邪勝過暑邪引起的。如果瘧疾的寒邪內侵到了陰經,治療方法和前面的基本一樣,但是暑邪停留的位置深淺,會有所不同。首先要判斷寒邪和暑邪的勝負,如果寒邪偏向於入侵營血,就要根據實際症狀增減主方用藥;接下來再治療暑邪,可以使用石膏、粳米、淡竹葉等藥物,佐以海螵蛸來驅逐營血中的瘀滯之氣,讓營血轉化為衛氣。此外,還要用常山來緩解夏天的暑熱,調整陰陽的失衡。

常即恆久不變,山即艮止不遷之意也。若間二日、或數日發者可類推矣。設兼見足太陽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太陽,宜桂枝茈胡各半湯。太陽為開,但寒熱交互,似乎從樞。故即從樞轉開,甚則大青龍湯主之。又太陽從本從標,故可從本氣之風暑,標見之寒化陽象者也。兼見足陽明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陽明,宜桂枝一白虎二湯

白話文:

經常就是恆久不變的意思,山指艮卦,代表停止、不移動。如果發作間隔兩天或幾天,可以類推判斷。

如果同時出現足太陽經的症狀,表示邪氣停留在足太陽經,應使用桂枝茈胡各半湯。太陽經屬開,但寒熱交替,像是從樞紐樞轉開合。因此可以從樞紐調理,嚴重時使用大青龍湯。

太陽經既可以從本氣風暑論治,也可以從標證寒化陽象論治。如果同時出現足陽明經的症狀,表示邪氣停留在足陽明經,應使用桂枝一白虎二湯。

固陽明為闔,止須治開,開開則邪去,邪去則旋闔矣。倍白虎一分者,陽明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之濕化故也。甚則鱉甲煎丸主之,陽明多血多氣故也。設胃家實大便難者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兼見足少陽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少陽,宜小茈胡湯,少陽從本,少陽為樞故也。兼見足太陰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太陰,宜奔豚,太陰為開,太陰從本故也。

白話文:

固攝陽明經氣的作用,在於讓陽明經氣閉合收斂。治療時只須處理陽明經氣疏散的問題。陽明經氣疏散就會讓邪氣排出,邪氣排除後,陽明經氣就會自行閉合。

方劑中白虎湯的劑量增加一倍,是因為陽明經病不在標本,而是在於化解陽明經的濕氣。

如果病症嚴重,可以使用鱉甲煎丸治療,這是因為陽明經氣血旺盛。

如果胃脘積滯,大便不通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
如果同時出現足少陽經證,表示邪氣舍藏於足少陽經,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,這是因為足少陽經從本,為樞紐關節。

如果同時出現足太陰經證,表示邪氣舍藏於足太陰經,應使用奔豚湯治療,這是因為足太陰經主開合,從本,故能治療舍藏足太陰經的邪氣。

設自利便膿血,時腹自痛者,桂枝倍芍藥加大黃湯主之,此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兼見足少陰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少陰,宜茈胡加細辛湯,少陰為樞,少陰從本從標故也。兼見足厥陰形證者,即為舍屬足厥陰,宜四物加苦楝附子黃芩湯,厥陰為闔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之火化故也。設厥甚者宜下之,厥深熱亦深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便血膿血,且時常腹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桂枝、芍藥倍量、加味大黃湯治療。這是因為脾胃積熱,腐敗物質需要清除。

如果同時出現足少陰經的症狀,即為病邪轉移到了足少陰經,應當使用茈胡加細辛湯治療。足少陰經是樞紐,病邪可以從根源或表層傳入。

如果同時出現足厥陰經的症狀,即為病邪轉移到了足厥陰經,應當使用四物湯加苦楝、附子、黃芩治療。足厥陰經是闔樞,病邪不從根源或表層傳入,而是從中間傳入,所以用火化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厥逆的症狀嚴重,應當使用瀉法治療。這是因為厥逆深重,熱邪也深重。

設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不能食,食即吐蛔者,烏梅丸主之。兼見肺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肺募也,先宜桂枝黃耆白薇款冬花散,次宜秫米、甘草、常山之屬。兼見心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心募也,先宜桂枝黃芩湯,次宜甘草、蜀漆、常山、鱉甲、石膏、香豉、梔子烏梅竹葉之屬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了消渴症,氣上衝到心臟,導致心臟疼痛發熱,餓了吃不下東西,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,可以使用烏梅丸來治療。

如果同時出現肺部疾病的症狀,說明疾病屬於肺臟所屬,這時應先用桂枝、黃芪、白薇、款冬花散來治療,然後再用秫米、甘草、常山等藥材。

如果同時出現心臟疾病的症狀,說明疾病屬於心臟所屬,這時應先用桂枝、黃芩湯來治療,然後再用甘草、蜀漆、常山、鱉甲、石膏、香豉、梔子、烏梅、竹葉等藥材。

兼見脾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脾募也,先宜小建中湯,次宜粳米、常山、甘草、知母、鱉甲之屬。兼見肝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肝募也,先宜通脈四逆湯,次宜烏梅、蜀漆、鱉甲、女萎、知母、苦參、常山、石膏、甘草、細辛白薇、香豉之屬。兼見腎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腎募也,先宜桂枝加當歸芍藥湯,次宜䈽竹葉、常山、烏梅、香豉、蔥白之屬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出現脾臟形體的症狀,表示邪氣寄居在脾臟的募穴上,應先服用小建中湯,再服用粳米、常山、甘草、知母、鱉甲等藥。

如果同時出現肝臟形體的症狀,表示邪氣寄居在肝臟的募穴上,應先服用通脈四逆湯,再服用烏梅、蜀漆、鱉甲、女萎、知母、苦參、常山、石膏、甘草、細辛、白薇、香豉等藥。

如果同時出現腎臟形體的症狀,表示邪氣寄居在腎臟的募穴上,應先服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,再服用䈽竹葉、常山、烏梅、香豉、蔥白等藥。

兼見胃家形證者,即為舍屬胃募也,先宜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藥黃芩牡桂湯,次宜藜蘆、常山、皂莢、牛膝、巴豆之屬。若先熱後寒之溫瘧,其一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;其二,宜款冬白薇茹藘圓。若先寒後熱之寒瘧,宜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。若但熱不寒之癉瘧,其一,宜女萎石膏湯,或葛根豬苓湯;其二,宜香豉梔子栝蔞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出現胃部的生理表現,那是因為瘧疾屬於胃部病變,首先應該用桂枝、白虎湯加芍藥、黃芩、牡桂的方劑,接著使用藜蘆、常山、皁莢、牛膝、巴豆等藥物。對於先發熱後發冷的溫瘧,第一種情況可以使用桂枝、麻黃湯;第二種情況可以使用款冬、白薇、茹藘、圓參的方劑。對於先發冷後發熱的寒瘧,可以使用麻黃、桂枝、小青龍湯。對於 केवल發熱不發冷的癉瘧,第一種情況可以使用女萎、石膏湯或葛根、豬苓湯;第二種情況可以使用香豉、梔子、栝蔞湯。

若但寒不熱之牝瘧,宜蜀漆湯,或牡蠣湯;若秋病者寒甚,先宜從風以扶陽,次宜主方兩治法也。若冬病者寒不甚,先宜藿香正氣散,次投主方亦可。但當重於從風,輕於從暑,此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故也。若春病者惡風,先宜茈樸湯,次投主方亦可。若夏病者多汗,主方主之,雖時值暑氣流行,亦須偏於從風,俟暑風平等,本標互顯,乃可從兩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隻有寒證而無熱證的陰瘧疾,可以使用蜀漆湯或牡蠣湯。如果是秋天發病且寒證嚴重,先要從風論治以扶助陽氣,然後再使用主方兼治。如果是冬天發病且寒證不嚴重,可以先使用藿香正氣散,然後再服用主方。但治療時要側重於從風論治,從暑論治為輔。這是因為要順應時令,避免損耗人體的自然和諧。如果是春天發病且惡風,先使用茈樸湯,然後再服用主方。如果是夏天發病且多汗,則以主方為主。雖然此時暑氣流行,但治療時仍應偏重於從風論治。等到暑風平穩,本虛標實的情況顯現出來,才能兼施標本兩治法。

設病反其本而已轉標陽,然於主方重於從暑,甚則惟得標方,一惟治暑,宜白虎湯,或竹葉石膏湯;更當視其內外證,如寒已罷,而作熱之時,必大煩喝,大汗出,面垢齒垢,消渴飲冷而未能解者,乃可投之;設暑證雖具,面齒雖垢,而作熱之時,縱冰水不能寒,仍覺淅淅惡風者,還從主方重於從風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只需針對其根本原因,再轉而治療外在症狀。但主方中治療暑熱的藥物比治療寒症的藥物重要。如果暑熱症狀嚴重,就必須使用專門治療暑熱的藥方,例如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。

此外,還應考慮患者的內外證狀。如果寒症已經消退,轉而出現發熱的情況,並且伴有大口喘氣、大量出汗、臉龐發黑、牙齒發黑、口渴欲飲冷水卻無法解渴等症狀,就可以使用這些藥方。

但是,如果患者雖然有暑熱症狀,但臉龐和牙齒卻沒有發黑,而且即使在發熱時,冰水也不能使他們感到涼爽,反而還是覺得畏寒的話,就應該重新回到主方,注重治療風寒。

更有一種,雖淅淅惡風,或嗇嗇惡寒,非若怯寒風之表虛,反若遇寒風而身熱愈熾者,此屬陰微陽亢,又當重於從暑。更有一種,寒極而熱,熱極而汗,汗極而熱不解者,表未去也,又當重於從風;設脈反躁疾,或遲伏,或狂言迷亂,或嘿嘿不欲言,不為汗解者,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種,雖然接觸寒風會感到瑟瑟發抖、寒意陣陣,但並不像表虛而畏寒的症狀,反而在遇到寒風後身體發熱的情況會更加明顯。這種情況屬於陰虛陽盛的體質,更應重視從暑邪的角度治療。

還有一種,極度寒冷時會發熱,發熱到極致時會出汗,出汗到極致時卻無法解除發熱的症狀,表明外邪尚未完全祛除,更應重視從風邪的角度治療。如果脈象又出現浮躁、急促、或遲緩、沉伏,或出現胡言亂語、神智不清,或默默不語、不願開口說話,都不能通過出汗來緩解症狀的,則表明病名為陰陽相交,相交則死亡,無法治癒。

更有一種,熱極而汗,汗極而熱愈熾,或渴,或不渴,肢體痛煩,筋脈攣急,汗仍蒸蒸不已者,此屬寒薄營氣,轉作燎炎;設偏於從風,必口爛舌齦,立見殂斃矣,法當宣攝營氣以潤筋膜;若兼身重木強,筋肉壅腫者,此又屬風濕相搏,法當宣攝衛氣以充肌腠;更有一種,外證汗出惡熱,內證胃家實大便難者,此屬陽明內結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一種情況,發熱極盛時出汗,出汗極多時,發熱反而更加劇烈;有的口渴,有的不口渴,四肢疼痛煩躁,筋脈抽搐痙攣,汗水仍然不斷蒸發。這是由於寒氣虧虛的營氣,轉化為炎熱的火氣所致。如果偏重於風邪,一定會口爛舌燥,很快就會死亡。應當採用宣發和收斂營氣的方法來滋潤筋膜。如果同時伴有全身沉重、四肢麻木、肌肉腫脹的症狀,這是風寒濕邪相互搏擊所致。應當採用宣發和收斂衛氣的方法來充盈肌膚間的空隙。還有一種情況,外表有出汗怕熱的症狀,內部有胃腸實熱便祕的症狀,這是陽明經內部鬱結所致。

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冷水,舌苔白澀,隨飲隨涸者,此屬胸中熱,若舌苔白滑者,此又屬胸上寒;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冷水,胸中滿悶,心下悸沖,或嘔或噦或咳或噎者,此屬水鬱;若水藥入口即吐者,此又屬水逆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症狀,包括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口渴想喝冷水、舌苔白而粗糙,喝水後仍很快口渴。這種情況屬於胸中過熱;如果舌苔白而滑潤,則又屬於胸部受寒。還有一種症狀,包括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口渴想喝冷水、胸中發悶、心悸氣沖,有時會嘔吐、呃逆、咳嗽或咽喉阻塞。這種情況屬於水氣鬱結;如果一喝水藥就嘔吐,則又屬於水氣上逆。

更有一種,大汗出後,胃中干、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,若脈浮、微熱消渴者、此屬胸中水涸;若虛煩不得眠,反覆顛倒,心中懊懁者,此又屬胸中客熱。更有一種,汗煩喘喝,消渴飲沸湯,舌苔白滑者,此屬胃中寒;若舌苔灰白,頻飲頻涸者,此又屬胃中熱。

白話文:

還有另一種情況:大量出汗後,胃部乾枯、煩躁睡不著,想要喝水,這時給予少量的水喝,胃氣調和後就會好轉。如果脈搏浮動、微熱口渴,這是因為胸中缺水;如果心煩睡不著,翻來覆去,心中鬱悶,這是因為胸中燥熱。還有一種情況:出汗煩躁喘息發熱,口渴喝滾燙的湯水,舌苔白而滑,這是因為胃中寒氣;如果舌苔灰白,頻繁喝水但還是口渴,這是因為胃中熱氣。

更有一種,舌苔白滑,垢膩涎濁者,此有宿食未化也,在上脘者當吐之;在胃中者,當下之;若時下利,食飲不進,惡聞食臭,噯氣難舒者,亦屬有宿食;設偏於從風,必續自汗出,手足寒,胃中干,縱轉行承氣輩、亦難下達腸胃矣。更有一種,齒舌燥涸,或渴飲冷水,或渴飲沸湯,而中藏陰寒者,不可概作熱論;或食宿飲留,則唾液罔周,致齒舌燥涸者有之;或鼻窒唇揭,則吸呼從口,致唇舌燥涸者亦有之。更有一種,舌苔青黑,亦不可概作熱論,或少啖甘酸,便令青黑,實非本有之色也。

白話文:

另有一種情況是,舌苔白而滑溜,垢膩黏濁,這是因為宿食未消化。如果宿食在食道,就應該催吐;如果在胃裡,就應該瀉下。如果經常腹瀉,飲食不能進食,聞到食物氣味就噁心,噯氣難以舒暢,也屬於有宿食。如果偏於從風,必定會接著自發出汗,手腳冰涼,胃中乾澀,即使服用了瀉下的藥物,也很難到達腸胃。

另有一種情況是,牙齒和舌頭乾燥乾枯,有的人渴了喝冷水,有的人渴了喝沸騰的熱水,而內裡卻隱藏著陰寒,不能籠統地認為是熱症。有的可能是因為食物和水停留在體內,導致唾液不能遍及所有部位,從而引起牙齒和舌頭乾燥乾枯。有的可能是因為鼻子不通而嘴巴微張,呼吸通過嘴巴進行,導致嘴脣和舌頭乾燥乾枯。

另有一種情況是,舌苔青黑,也不能籠統地認為是熱症。有些人稍微吃了些甘酸的食物,舌苔就會變青黑,這並不是本來的顏色。

更有一種,舌本無苔而舌皮光薄,且紅白柔嫩、宛如新生,望之若有津唾,抹之燥涸殆甚者,此屬妄汗吐下,走亡血液所致,死不治也。以上皆寒熱虛實之變,附錄以備料簡。至若病久不愈者,此病結為癥瘕,急治之宜鱉甲煎圓;虛勞者宜蜀漆圓,或牛膝湯,或丁香酒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情況,舌頭上沒有舌苔,舌面光滑薄弱,且呈現出紅白嫩滑的顏色,好像剛生出來的一樣,看上去就像有津液一樣,但擦拭起來卻非常乾燥,嚴重的人是因為妄自出汗嘔吐,導致氣血耗盡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,會死亡。以上所述都是寒熱虛實的變化,附錄在這裡以供參考。至於疾病長期無法治癒的人,是因為疾病已經結塊成癥瘕,急需用鱉甲煎服的藥丸治療;虛勞的人適合服用蜀漆圓,也可以服用牛膝湯或丁香酒。

如或暑風淫並而經隧廢弛;或寒熱遷變而升降失序;或虛實更作而上下交持;或表陽散懈而里陰獨沉;或營衛虧竭而血氣損傷;或故病未攘而新邪再襲;或食飲過饕而飲留食宿;或以欲竭精而形藏化薄;或煩勞則張精絕;或大怒則形氣絕;或憂愁思慮復傷脾;或形寒飲冷復傷肺;或強有用力;或勞汗當風;或夙疾反顯而新疾似隱;或新疾方痊而夙疾轉熾;或有似是而非;或有似非而是,種種證因,亦令病久不愈者,更當度情志之苦欲補瀉,及後先輕重而消息之。又不可偏執諸方而概投之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暑熱的邪氣侵入並導致經絡阻塞不通;或者寒熱交替變遷而導致升降失調;或者虛實交替出現而上下相互影響;或者表面的陽氣散發鬆懈而裡面的陰氣獨自沉降;或者營衛之氣虧損而血氣受損;或者舊病未除而新邪氣又襲擊;或者飲食過量而導致飲食物滯留腹中;或者沉溺於慾望而導致精氣耗竭和身體虛弱;或者勞累過度而導致精氣枯竭;或者大發雷霆而導致形氣斷絕;或者憂愁思慮又損傷脾臟;或者身體受寒而飲用冷飲又損傷肺臟;或者用力過猛;或者在風中勞作出汗;或者舊疾復發而新疾隱藏;或者新疾剛剛痊癒而舊疾又加重;或者有似是而非的症狀;或者有似非而是的症狀,各種各樣的致病原因,也導致疾病長期不愈。更應該根據患者的情志和體質,考慮補益還是瀉下的方法,以及先後輕重的問題而靈活調整。也不可以死板地遵循某種方劑而概括地施用。

蓋暑藏營舍而為汗煩喘喝,及體若燔炭,正暑氣暄發之本性耳。固稱必郁肺金之燥化,與痹營血之流行,而無肺金營血之標證者,正所謂在天成氣,氣惟郁化,亦所謂先為是動,未所生也。設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則在天之暑氣,轉而成在地之火行,乘刑金臟,及後為所生病矣。

白話文:

夏天藏身營舍中,會感到出汗煩躁、喘氣和乾渴,身體就像燃燒的木炭一樣,這是暑氣發散的正常表現。

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則表示暑氣鬱積在肺金和營血中,而沒有肺金或營血問題的明顯症狀:

  • 暑氣鬱結在肺金中,導致肺金乾枯;
  • 暑氣阻礙營血運行。

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在天氣化氣」,是氣鬱積化熱的結果。因此,如果不及時治療或過早抑制,天上的暑氣就會轉化為地上的火熱,傷害肺臟,最終導致疾病。

如火乘金臟,則少氣喘咳,血溢血泄,鼽嚏嗌乾,耳聾目赤,肩背熱,癮疹痤痱,身熱膚痛為浸淫;甚則肺氣焦滿,胸中隱隱刺痛,口中辟辟燥咳,唾涎沫穢濁者肺痿;唾膿血腐臭者肺癰;此皆火乘金臟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火氣侵襲肺臟,就會出現氣短、咳嗽、咳血、便血、打噴嚏、喉嚨乾澀、耳聾、眼睛發紅、肩背灼熱、皮膚搔癢、長痘痘、皮膚發熱、身體疼痛等症狀。嚴重時,肺氣會被火氣灼傷,導致胸部隱隱作痛,口中乾渴,咳嗽、吐痰帶血或膿,有臭味,這是肺結核的症狀;吐膿血腐臭,這是肺癰的症狀。這些都是火氣侵襲肺臟所導致的。

如後所生,則痹血成勞,血脈虛少,不能營於五臟六腑,身體不仁,肌肉甲錯,兩眸黑暗,目瞑目眩,鬚眉落,毛髮折,四肢痠痛熱煩,行動則喘喝,手足厥寒,衄血咯血,卒喘悸忡,咽乾舌涸,裡急,少腹堅,小便癃,腰呂痛,陰頭寒,精氣清冷,夢交失精,魂魄飛墮,飧泄溏泄,食谷不消,腸鳴幽幽,臚腹都滿,善盜汗,虛煩不得眠,馬刀挾癭,此皆痹血成勞所致也。蓋風並衛居,而為寒慄鼓頷,及善行數變,正風氣摧拉之本性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中風後肢體麻木、氣血凝滯,會導致氣血虛少,無法供應五臟六腑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肌肉痙攣,兩眼昏暗,視力模糊,眉毛鬍鬚脫落,毛髮萎縮,四肢痠痛發熱,行動時喘息,手腳冰冷,流鼻血、咯血,突然喘息心悸,咽喉乾燥舌頭乾裂,小腹脹滿,小便困難,腰部疼痛,陰莖冰冷,精氣虛弱,夢遺失精,魂飛魄散,腹瀉、溏泄,吃東西不消化,腸鳴腹脹,肚子脹滿,容易盜汗,虛煩失眠,頸部有刀割樣疼痛並且長出癭瘤,這些都是中風後氣血凝滯損傷所致。中風發作時,風邪侵襲衛氣,導致寒戰、頷下鼓起,以及各種身體變化,這是正風邪風破壞氣血的本性。

固稱必動脾土之濕化,與痹衛氣之外衛,而無脾土衛氣之標證者,亦所謂在天成氣,氣惟郁化,亦所謂先為是動,未所生也。設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則在天之風氣,轉而成在地之木行,乘剋土臟,及後為所生病矣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必定會影響脾胃的濕氣,與外在的風寒之氣造成疾病,但沒有脾胃虛弱的明顯症狀。這類疾病被稱為「天成之氣」,因為氣的鬱結而形成,也就是所謂的「先天的病因」,尚未產生具體的症狀。如果不及時糾正治療,或過早使用禁止和截斷的方法,那麼原先在天上的風氣就會轉化為在體內的木行之氣,剋制脾臟,最後導致疾病的產生。

如木乘土臟,則黃疸腸澼,肌肉消瘦,飲食不能為肌膚,體重煩冤,腸鳴腹支滿,身䐜憤、舌難言,口吐沫;甚則三焦無所御,四維斷絕,肢體尪羸,獨足腫大,此皆木乘土藏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木氣過旺,侵犯了土臟(脾胃),就會出現黃疸、腸道蓄積腹水、肌肉消瘦、吃東西不能轉化為肌肉,身體困重、煩悶、腸鳴 腹脹、身體疼痛、發怒、舌頭難以說話、口吐白沫。嚴重的時候,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沒有什麼能控制的,身體四肢關節失去聯繫,肢體瘦弱,只有腳部腫脹,這些都是木氣侵犯土臟造成的。

如後所生,則痹氣成勞,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懈,少氣不足言,皮聚毛落,血菀於上;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,乃狂;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,甚則目盲不可以視,耳閉不可以聽,潰潰乎若壞都,汨汨乎不可止,此皆痹氣成勞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後續發展成這樣,則痹氣會轉變為勞症:內部阻塞九竅,外部壅塞筋肉,衛氣散失疲乏,氣短得不能說話,皮膚收縮毛髮脫落,血液積聚在上部;陰氣無法制約陽氣,則脈搏流動微弱而快速,相合,就會發狂;陽氣無法制約陰氣,則五臟之氣爭鬥,九竅不通,嚴重時會失明失聰,渾渾噩噩恍若廢墟,潺潺不止,這些都是痹氣轉變為勞症導致的。

蓋或兼得之以沐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者濕化也;設濕化不攘,則一身盡疼,飲發中滿,頭汗出,首如裹,身黃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;甚則肌肉萎,行善瘛,四肢不舉,歷節黃汗,腹滿食減,溏泄腸鳴,反下甚;設更早加禁截,則濕化轉而成土,乘侮水藏矣;當病腹痛,清厥,意不樂,體重煩冤,胸中不利,陰痿不用,腰脽痛,少腹痛,心下痞痛,動轉不便,時害於食、足脛寒而逆,此皆濕化乘勝所致也。蓋或兼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者寒化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受風濕邪氣侵襲,水氣就會滯留在皮膚之下,與人體的防禦氣並存,導致濕氣加重。如果濕氣加重而不及時排出,就會出現全身疼痛、胸悶腹脹、頭部出汗、頭部如被包裹、身體發黃背部僵硬、想要用被子蓋住自己並靠近火源的症狀。嚴重時還會出現肌肉萎縮、行動不便、四肢無力、關節出黃汗、腹滿食慾減退、腹瀉並伴有腸鳴音、腹瀉加重。如果過早採取禁止飲食的措施,那麼濕氣就會轉化成土氣,會侵害體內的腎功能。當患有此病時,會出現腹痛、手足發涼、心情不佳、身體沉重煩悶、胸中氣滯、陽痿、腰部疼痛、小腹疼痛、心下痞痛、行動不便、有時會出現食積、足脛寒冷而發逆等症狀。這些都是濕氣乘虛而入所造成的。如果同時遭遇夏季陰冷的水氣,水氣就會滯留在皮肉肌腠之中,導致寒氣加重。

設寒化不折,則水失體用而心氣抑,心下悸,寢汗憎風,甚則奔氣咳喘,水飲支飲,眼下浮起如蠶蠱,脛腫腹大若蠱狀;設更早加禁截,則寒化轉而成水,乘傳火臟矣;當病身熱躁悸,骨肉不相著,足痿不收持,濡泄血溢,陰厥奔豚,上下中寒,讝語心痛,熱中瞀悶,渴而妄冒,此皆寒化乘勝所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氣變化不消除,那麼水液就會失去調節身體的作用,導致心氣受抑,出現心悸、入睡後出汗、怕風等問題。嚴重時會出現氣喘咳喘、水腫腹脹,眼下腫脹如蠶繭,小腿腫脹腹部長大,形狀像蠱毒。

如果過早地採取禁絕措施,即禁止進食,那麼寒氣變化就會轉化為水液,進而侵襲心臟。這時,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煩躁、心悸、骨肉分離、足部麻痹無法活動、腹瀉或便血、陰厥、氣喘、上下半身都受寒、胡言亂語、心痛、胸中鬱熱、口渴但胡亂喝水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寒氣趁勝追擊所致。

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太陽經脈之界分,兼見頭重腰痛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,熱止汗難已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府,當病沖頭痛,挾脊痛,目似脫,項似拔,腰似折,髀不可以屈,膕如結,踹如裂,尻呂腳皆痛,小指不用,甚則癲狂,頭瀁項強痛,目黃淚出,鼽衄癃閉,戴眼直視而遺溺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陽明經脈之界分兼見灑淅寒,寒甚,久乃熱,熱去,汗出時,喜見日月光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暑邪藏於營表,而營表又位於足太陽經脈的界分上,同時出現頭重、腰痛,寒從背部開始,先寒後熱,並伴有煩熱感,熱後出汗難止,符合經化證特徵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過早地使用禁閉療法,暑邪就會從經脈流入臟腑,導致頭痛衝擊頭部,伴有脊背痛,眼睛像脫窗一樣,脖子像拔出來一樣,腰部像折斷一樣,大腿內側不能屈伸,小腿後側肌肉結塊,腳掌像裂開一樣,臀部和腳腳踝都疼痛,小指不能使用,嚴重時會出現癲狂,頭暈頸部強直並疼痛,眼睛發黃流淚,鼻塞和尿閉,眼睛直視而小便失禁。

如果暑邪藏於營表,而營表又位於足陽明經脈的界分上,同時出現惡寒畏冷,寒氣嚴重,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熱,熱退後出汗時,喜歡見太陽光。

得火氣乃快然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府,當病顏黑,善呻數欠,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;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狂亂溫淫,汗出鼽衄,口喎唇胗,頸腫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間腫痛,循膺乳氣街,股伏兔,骭外廉足跗上皆痛;中指不用,胃中熱,則消穀,身以前皆熱,胃中寒則脹滿,身以前皆寒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風消而息賁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少陽經脈之界分,兼見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心惕惕。

白話文:

由於過度火熱所致的,是經氣運化時出現的證狀。如果不趕緊進行適當的治療,或過早地限制和遏制,那麼火熱必定會淤積在經脈中而流竄到內臟,症狀將表現為:面色發黑、常常呻吟並連續打哈欠、厭惡見人與火、聽到木器的聲響就會驚醒;心中煩躁,卻只想獨自關起房門閉上窗戶待著,嚴重時還會想爬到高處唱歌、脫光衣服跑來跑去、渾身浮腫腹脹、狂亂不守規矩並沉迷於酒色、汗出如油且鼻中流血、嘴歪脣腫、脖子腫大喉嚨發炎、小腹或全身浮腫、膝蓋和臏骨間腫脹疼痛、胸部或乳房腫痛、大腿內側肌肉萎縮、小腿外側足跗上部疼痛;中指無法使用、胃中火熱則消瘦、身體從胃部以上部分發熱,胃中寒涼則脹滿、身體從胃部以上部分發寒,有無法遮掩的祕密之事,女性停經,其症狀隨風消散而脹滿感消失;如果過度暑熱潛藏於體內而未發作,則會影響足少陽經的經脈範圍,同時出現身體鬆散、寒氣不太重、熱氣不太重、厭惡見人、心中惶恐的症狀。

熱久汗出甚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府,當病口苦,善太息,心痛脅痛,不可轉側,面有微塵,體無膏澤,足外熱,小指次指不用,甚則頭頷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胸脅肋髀膝外外踝,脛絕骨前諸節痛,時寒熱,馬力挾癭,狐惑,智失而黃出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太陰經脈之界分,兼見意不悅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多,病至則喜嘔,嘔已乃衰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藏,當病舌本強,胃脘痛,腹脹,善噫而嘔甚,得後與氣乃快然如衰,身體重,大指不用,甚則舌本痛,體難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溏瘕,飧泄,水閉黃疸,不能臥而強立,或怠惰嗜臥,股膝內腫,厥,四肢痿易而不收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少陰經脈之界分,兼見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自處。

白話文:

熱證熱久導致汗出過多,轉化為經絡受損的證狀:

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過早禁止出汗,熱邪就會流入經絡,再流入臟腑,導致以下症狀:

  • 口苦
  • 經常嘆息
  • 心口痛、肋間痛
  • 不能轉動身體
  • 臉色微黃
  • 身體乾燥無光澤
  • 足心發熱
  • 腳的無名指和小拇指活動困難
  • 嚴重時,會出現頭頸疼痛、眼睛發紅疼痛、腋窩腫痛、胸脅、肋骨、大腿、膝蓋、腿肚、脛骨、關節疼痛、時冷時熱、喉部長腫塊、精神恍惚、智力減退、尿液發黃

如果熱邪停留在營衛系統中,影響足太陰經絡:

除了上述症狀外,還會出現以下症狀:

  • 情緒低落
  • 經常嘆息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發熱出汗多
  • 嘔吐頻繁,嘔吐後會感到虛弱

熱證轉化為經絡受損的證狀,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過早禁止出汗,熱邪就會流入經絡,再流入臟腑,導致以下症狀:

  • 舌根僵硬
  • 胃脘疼痛
  • 腹脹
  • 經常打嗝和嘔吐,嘔吐後會感到稍微舒服
  • 身體沉重
  • 大拇指活動困難
  • 嚴重時,會出現舌根疼痛、身體難以活動、進食困難、心煩、心下急痛、腹瀉、水腫、黃疸、不能躺下只能強撐著站立或懶惰嗜睡、股膝內側腫脹、厥症、四肢痿弱無力

其病難已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藏,當病嗌痛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,甚則耳聾,目黃,兩頰間腫,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皆痛,小腹急痛,泄如下重,足脛寒逆而骨痿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足厥陰經脈之界分,兼見腰痛,少腹滿,小便數,如癃狀,氣不足,意恐懼,腹中悒悒然之經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必注之經而溜之藏,當病腰脅痛,不可俯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,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,胸滿嘔逆,飧泄狐疝,四肢滿閉,淋溲便難而轉筋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肺募之界分,兼見心寒,寒甚熱,熱間善驚,如有所見之藏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干肺臟矣,當病發咳上氣,甚則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心募之界分,兼見煩心,甚欲得飲清水,反寒少熱不甚之藏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干心臟矣,當病筋脈相引而急,甚則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腹內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,目匡陷,真藏見,目不見人立死,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脾募之界分,兼見寒甚,腹中痛,熱則腸鳴,鳴已汗出之藏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干脾臟矣,當病發癉,腹中熱,煩心,出黃,甚則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,真藏見,十日之內死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肝募之界分,兼見色蒼蒼然,善太息,其狀若死之藏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干肝藏矣,當病脅痛,出食,甚則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腎募之界分,兼見洒洒然,腰脊痛,宛轉,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之藏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干腎臟矣,當病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甚則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內消,動作益衰,真藏未見,期一歲死,見其真藏,乃與之期日;如或暑藏營舍,舍屬胃府之界分,兼見善飢,不能食,食則腹支滿之府化證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邪入胃府矣,當病留飲,吐沫,關格,蛔結,天癸竭,精氣衰少,甚則羸瘦短氣,胃絡脈絕,陽絡傷則吐血,陰絡傷則便血,見血即死;如或暑藏營舍,次復風寒兩襲,而作先熱後寒之溫瘧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多致痹氣血而成風痹,以次乘傳,所謂痹傷形,移皆有次也,或致風鬱成黃。或致邪逆胸腹而成蠱也。

白話文:

經化證

如果經化證的病情難以控制,不及時正治或早早採取阻止措施,邪氣必定會進入經脈而流入臟腑,導致病變如下:

  • 肺募:發咳上氣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悶氣喘,氣動形體異常,六個月後死亡。
  • 心募:筋脈緊繃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悶,腹痛,心中不適,肩項身熱,破損化膿,肌肉潰爛,眼睛塌陷,內臟顯露,立即死亡;有的能看到人,但到了身體撐不住的時候也會死亡。
  • 脾募:發燒,腹中疼痛,發熱腸鳴,鳴叫後出汗。
  • 肝募:面色蒼白,經常嘆息,彷彿將死。
  • 腎募:腰脊疼痛,輾轉反側,大便困難,眼睛發黑,手腳冰冷。

藏化證

如果藏化證不及時正治或早早採取阻止措施,邪氣入侵臟腑,導致病變如下:

  • 心藏:筋脈牽引緊繃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悶,腹痛,心中不適,肩項身熱,破損化膿,肌肉潰爛,眼睛塌陷,內臟顯露,目不見人立即死亡。
  • 肝藏:脅痛,嘔吐食物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悶,氣喘,內痛牽引肩項,一個月後死亡。
  • 脾藏:腹中熱痛,煩悶,大便發黃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悶,氣喘,內痛牽引肩項,十天之內死亡。
  • 腎藏:小腹脹熱疼痛,大便發白,嚴重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萎縮,動作逐漸衰弱,內臟未顯露,一年後死亡;如果內臟顯露,則根據病程預測死亡時間。
  • 胃府:經常飢餓,但不能進食,進食後腹脹,嚴重時消瘦氣短,胃絡脈絡斷絕,陽脈受損吐血,陰脈受損便血,見血立即死亡。

溫瘧

如果暑熱藏於營舍,又伴隨風寒侵襲,導致先熱後寒的溫瘧,不及時正治或早早採取阻止措施,容易導致氣血痺阻形成風痹,逐漸傳變發展,所謂「痺傷形體」,侵襲蔓延有一定次序,也可能導致風氣鬱積形成黃疸,或邪氣逆行胸腹形成蠱毒。

更有一種,冬中寒風藏於骨髓,次遇大暑邪氣與汗皆出,證見骨髓消,肌肉爍,亦先熱後寒,同名溫瘧者,不亟正治或早加禁截,多致形藏損,至皮聚而毛落,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;或骨痿不能起於床,至皮聚而毛落者死,所謂至從下上,損從上下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情況,冬天時寒氣藏在骨髓中,等到夏天時,邪氣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。癥狀表現為骨髓逐漸消失,肌肉萎縮。這種情況也是先熱後寒,與溫瘧同名。如果不緊急治療或及時阻止,往往會造成身體嚴重損害。到了後期,皮膚會聚集成一塊,毛髮脫落,最後骨頭萎縮,無法起牀,最終死亡。或者骨頭萎縮,無法起牀,最後皮膚聚集成一塊,毛髮脫落,最終死亡。這就是從下到上、從上到下逐漸損傷身體。

如或暑藏營舍,次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更中秋氣降肅之風化,而作先寒後熱之寒瘧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亦致痹氣血而成痛痹;或致水閉成疸;或致水飲溢出肌膚腸胃之外而成腫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夏季躲藏在營舍中避暑,後來遇到夏末初秋的寒水,再遇到中秋後天氣變涼的風氣,就會得先寒後熱的寒性瘧疾。如果不緊急治療,或者過早地服用止瀉藥,也會導致氣血痹阻而形成痛風;或者導致水液閉阻形成黃疸;或者導致水液溢出體表面和腸胃之外形成水腫。

如或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證見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而作但熱不寒之癉瘧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多致身體灼熱,目盲狂走;或致熱氣所過則為癰膿;或致胃疽腸腐,其人死身色赤,腋下溫,心下熱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的陰氣先衰竭,而陽氣依然旺盛,患者會出現氣短、煩躁不安、手足發熱、欲嘔吐的症狀,只發熱不發冷的瘧疾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者過早使用寒涼藥物遏制,很容易導致身體灼熱、眼睛失明、精神錯亂;或者導致熱氣聚集形成癰膿;或者導致胃潰瘍、腸腐爛,患者死亡時身體發紅,腋下溫熱,心窩部位發熱。

更有一種,肺素有熱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肉,分肉之間而發,證見肌肉消爍,亦但熱不寒,同名癉瘧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多致喘咳血溢,毛髮焦折,或致肺痿肺癰,吐涎沫及膿血也。

白話文:

除此以外,還有一種情況,肺部もともと熱気が張り、逆切れが上へ上がり、中気は充満して排泄されずに、何かのきっかけで力が入り、皮膚の毛穴が開いたところへ、風寒が皮下の筋肉に潛り込み、筋肉の間に発生する。その症狀としては、筋肉がやせて細り、熱はあるが寒さはない。マラリアと同じ名前(癉瘧)が付けられている。すぐに正しい治療を行わず、または早めに治療を禁止して中斷したりすると、多くの場合、喘息や咳、血の溢れ出し、毛髪が焦げて抜け落ちる症狀につながる。さらに肺が萎縮したり、肺膿瘍ができたり、唾液や膿血を吐き出したりする可能性もある。

如或暑藏營舍,風並沖居,獨表氣微虛,不能挈陰自下而上,而作但寒不熱之牝瘧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多致陰陽離決,血菀於上;或致重陰則癲,脫陽見鬼,其人死身色青,脛先寒,唇先黑也;如或春病者惡風,夏病者多汗,冬病者寒不甚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其變生形證,此則因時之序,以顯經藏之化;或已兼經藏之化,此又因經藏界分,轉生變承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暑氣潛藏在體內,又加上風邪侵襲,導致陽氣虛弱,無法將陰氣從下向上提昇,而只出現寒症而不發熱的牝瘧,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過早採取強烈的幹預措施,很可能導致陰陽分離,血液瘀滯在上半身;或者導致陰氣過剩,發作癲狂,陽氣脫離,出現見鬼的幻覺,患者死後身體會發青,小腿先變冷,嘴脣先變黑。

如果春天的病症怕風,夏天的病症多汗,冬天的病症寒症不嚴重,如果不及時治療,或過早採取強烈的幹預措施,其變化的形式證候,是根據時令的順序,來顯現經絡臟腑的轉化;或者已經兼具經絡臟腑的轉化,這又是因為經絡臟腑的界限,轉化生成了這些變化。

至於間日發,或間數日發者,不亟正治,或早加禁截,其變生形證,以其舍深,橫連募原,內薄六腑,則易干臟腑,多致病死不治也。然則夏令暑熱之氣,為致病之本因,人身營氣之舍,為奉本之標見。秋氣降肅之風,沐浴之水,淒滄之寒,為成病之宗乘。若衛氣三陽,此則作病之關機。

白話文:

對於隔日發作或間隔幾天發作的(疾病),如果不及時治療、早期幹預,就會變成各種各樣的症狀,因為病邪深入體內,橫行於肌肉和臟腑之間,並侵犯六腑,很容易導致臟腑受損,難以治癒。

因此,夏季暑熱之氣是致病的根本原因,人體的營氣(營衛之氣中的營氣)是反映病情的標誌。秋季肅殺之風、潮濕之水、淒冷之寒,是促成疾病的因素。如果衛氣三陽(衛氣、陽明經、太陽經)受損,就成了發病的關鍵。

經藏界分,此又營舍之畛畦也。故寒熱間作,及兼經藏之化曰常,注經溜府,及見乘勝之證曰變。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,以暑為時序對待所必有之氣故爾。乃若五運六氣,亦作痎瘧,宜應別論。以五歲六期,始一再見,為流行相襲加臨之化故爾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經脈和臟腑是有分界的,就像營地分區一樣。因此,寒熱間作,或者兼有經脈和臟腑的變化,這是正常的現象,被稱為「注經溜府」。而如果出現特定的症狀,稱為「見乘勝之證」,則表示有變化。所以,一年之中,不同年齡層的人容易患上相似的疾病,是因為暑熱是季節性的氣候因素所致。至於五運六氣也會引起癘疫和瘧疾,但應該另外討論。因為五歲和六歲的人才開始逐漸得病,這是因為流行病的傳播和影響所致。

如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民病瘧,其兼證喘咳少氣,血溢血泄,耳聾嗌燥,中熱,肩背熱;如歲木不及,復則炎暑流火,民病寒熱,其兼證痱疹癰痤;如赫曦之紀,炎暑施化,民病䤭瘧,其兼證瘡瘍血流,狂妄目赤;如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暴熱乃至,民病寒熱,其兼證心痛。如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大暑流行,民病寒熱,其兼證,喘嘔嚏鼽,吐衄鼻窒。

白話文:

歲火太過: 當夏季過熱時,會出現暑熱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瘧疾、氣喘、咳嗽、呼吸困難、出血、耳鳴、口乾、中暑、肩背發熱。

歲木不及: 當春夏交替時,炎熱過盛,會導致暑熱和寒熱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痱子、膿腫、痤瘡。

赫曦之紀: 當夏季陽光強烈時,會出現暑熱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瘧疾、膿瘡、血流不止、狂熱、眼睛發紅。

陽明司天: 當夏季酷熱時,熱氣會下達,導致暑熱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心痛。

少陰司天: 當夏末秋初之際,熱氣下達,會出現暑熱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喘息、嘔吐、打噴嚏、鼻塞、吐血、鼻塞。

如陽明之政,炎暑大行,民病寒熱,其兼證咳逆嗌塞,振慄癃閟;三之氣,燥熱交合,民病寒熱,其兼證喘咳氣上;四之氣,寒雨降,民病瘧寒之疾,其兼證骨痿血便,暴僕振慄,譫妄少氣、嗌乾引飲,及為心痛,癰腫瘡瘍。如少陽之政,炎火乃流,民病寒熱瘧,其兼證,聾,瞑,色變。

白話文:

原古文: 如陽明之政,炎暑大行,民病寒熱,其兼證咳逆嗌塞,振慄癃閟。三之氣,燥熱交合,民病寒熱,其兼證喘咳氣上。四之氣,寒雨降,民病瘧寒之疾,其兼證骨痿血便,暴僕振慄,譫妄少氣、嗌乾引飲,及為心痛,癰腫瘡瘍。如少陽之政,炎火乃流,民病寒熱瘧,其兼證,聾,瞑,色變。

陽明之氣當政的時候: 天氣炎熱,人們容易發燒或發冷。合併症狀包括:咳嗽、打嗝、喉嚨堵塞、發抖、小便困難。

三之氣當政的時候: 乾燥炎熱的天氣,人們容易發燒或發冷。合併症狀包括:喘咳、呼吸困難。

四之氣當政的時候: 寒雨連綿,人們容易患上瘧疾。合併症狀包括:骨頭萎縮、便血、突然發抖、胡言亂語、呼吸短促、喉嚨乾渴、以及心痛、膿腫、瘡瘍。

少陽之氣當政的時候: 天氣炎熱潮濕,人們容易發燒、發冷、瘧疾。合併症狀包括:耳聾、眼睛模糊、面色異常。

如太陰之政,四之氣,溽暑蒸化民病瘧,其兼證,腠理熱、血暴溢、心腹臚滿而熱,甚則胕腫。如少陰之政,三之氣,大火行,民病寒熱更作,其兼證,咳喘,目赤,氣厥,心痛;四之氣,溽暑至,民病寒熱,其兼證,嗌乾,黃癉,鼽衄、飲發。如火鬱之發,大暑至,民病溫瘧,其兼證,瘛瘲、骨痛、四肢䐜憤,瘍痱,嘔逆,腹暴痛,血溢流注,目赤,心熱,甚則瞀悶懊懁,溫汗濡玄府,善暴死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主政時期(夏天)

  • 氣候炎熱,濕氣蒸騰,容易引發瘧疾。
  • 伴隨症狀:皮膚發熱、出血、心腹飽脹發熱,嚴重者會肢體腫脹。

少陰主政時期(晚夏)

  • 高溫持續,容易引發寒熱交替發作。
  • 伴隨症狀:咳嗽、喘息、眼睛發紅、氣喘、心痛。
  • 濕熱加重(四之氣),容易引起寒熱夾雜。
  • 伴隨症狀:咽喉乾燥、黃疸、流鼻血、口渴。

火鬱發作(盛夏)

  • 高溫炎熱,容易引發溫瘧。
  • 伴隨症狀:抽搐、骨痛、四肢發熱發炎、痱子、嘔吐、腹痛、出血、眼睛發紅、心熱,嚴重者會神志不清、虛弱昏迷、出冷汗、猝死。

如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民病灑淅振寒,其兼證,欠呻,兩脅裡急,心腹支滿,膈咽不通,食則嘔逆,腹脹,善噫,得後氣乃快然,身體皆重。如少陰在泉,熱勝則焰,民病寒熱如瘧,其兼證,皮膚痛,目瞑,齒痛,䪼腫,腸鳴,氣上,喘,不能久立,少腹中痛而腹大。如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民病寒熱,其兼證,咳,喘,氣中唾血,鼽衄,溺色變,甚則瘡、瘍、胕腫,肩背、臂臑、缺盆中痛,肺脹滿膨膨而喘咳。

白話文:

厥陰在泉(季夏六月)

  • 風邪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發冷寒戰。
  • 如果同時伴有打哈欠、呻吟、兩脅疼痛、心腹脹滿、胸隔噎堵不通、食後嘔吐、腹脹氣多、打嗝等症狀。
  • 只有排便後才會感到舒服,身體感覺沉重。

少陰在泉(仲夏五月)

  • 如果熱邪過盛,人們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發冷發熱。
  • 如果同時伴有皮膚疼痛、眼睛閉塞、牙痛、喉嚨腫脹、腸鳴、氣往上衝、喘氣、站立時間短、小腹疼痛而腹脹等症狀。

少陰司天(長夏七月)

  • 如果熱邪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寒熱。
  • 如果同時伴有咳嗽、喘息、喀血、流鼻血、小便顏色異常等症狀。
  • 嚴重時還會出現瘡瘍、腫脹、肩背、手臂、胸骨窩疼痛,肺部脹滿、膨脹、喘咳等症狀。

如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民病頭痛,發熱惡寒而成瘧,其兼證,皮膚熱痛,色變黃赤,咳唾血溢,熱中,仰息,傳而為水,身面跗腫。如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寒清於中,感而成瘧,其兼證,左股脅痛,咳而腹鳴,注泄,騖溏,甚則心暴痛,不可反側,嗌乾,面塵。如太陽之勝,凝溧且至,民病瘧,其兼證,寒厥入胃,內生心痛,陰中乃瘍,隱曲不利,筋肉拘苛,血脈凝泣,目如脫,寒入下焦,傳為濡瀉。

白話文:

少陽主政時: 由於火氣過盛,人們容易頭痛、發燒、怕冷而發抖,演變成瘧疾。伴隨症狀有:皮膚灼熱疼痛、變為黃紅色、咳嗽咳血、熱氣上衝、仰頭呼吸、最後轉變成水腫,身體和麪部浮腫。

陽明主政時: 由於燥氣過盛,寒氣內侵,人會發抖而發瘧疾。伴隨症狀有:左側大腿和肋骨疼痛、咳嗽且肚子咕嚕響、大便稀鬆、嚴重時會心絞痛、無法翻身、喉嚨乾啞、臉色蒼白。

太陽主政時: 由於寒凝氣結,人們容易發瘧疾。伴隨症狀有:寒氣入胃、內心疼痛、陰部生瘡、大便難解、肌肉緊繃拘攣、血脈阻滯、眼睛失神、寒氣侵入下腹部而導致腹瀉。

如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民病寒熱,其兼證,振慄、讝妄,寒已而熱,膚痛,暴喑,少氣,骨痿,膈腸不便,外作浮腫。如少陽之復,大熱將至,民病瘧,其兼證,鼓慄寒極,寒極乃熱,血溢,血泄,少氣,脈萎,嗌絡焦枯,渴飲水漿,上為口糜,下為跗腫,赤黃色變,小便數而欠也。顧運行之相襲,及主客之加臨,亦莫不以暑熱為本因,營舍為剽見。

白話文:

如同少陰之復發,身體內部感到溫熱,民眾出現寒熱的症狀,併發的症狀有:發抖、胡言亂語、寒氣退後出現熱氣、皮膚疼痛、突然失聲、呼吸困難、骨頭萎縮、胸膈腸道不適,外部出現水腫。

如同少陽之復發,將有大幅度的熱氣產生,民眾出現瘧疾,併發的症狀有:激烈的發抖、極度寒冷,寒冷到極點後才會發熱、血溢出、血便、呼吸困難、脈搏微弱、喉嚨和血管乾枯、口渴想喝水,往上發展會變成口腔糜爛,往下發展會變成足部水腫,皮膚顏色變成紅黃色,小便次數頻繁且量少。

從疾病發展的過程和主客病因的影響來看,都必須以暑熱為根本原因,營氣破損為顯著的表現症狀。

但所顯證形,皆屬藏化,所謂病所勝之藏,承所不勝之氣故也。制方施治,各有宜忌,高則抑之,下則舉之,有餘折之,不足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同則異之,異則從之,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所以順流行,安主客,而適寒溫也。設不察時令,與流行主客之差別而概治之,甚至早加禁截,多令暴亡。

白話文:

所表現出來的病症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受邪氣侵襲所致。所謂「病所勝之藏」,指的是臟腑受到它所不能承受的邪氣侵襲。制定治療方法時,各有適宜和忌諱之處。邪氣在上部,就抑制它;在腹部,就提拔它;有餘的就要折斷它;不足的就要補充它。輔以對症的藥物,配合適宜的治療方法。相同的症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不同的症狀要順應其變化。對寒證用熱藥,對熱證用寒藥,這樣才能順應病情的發展,安撫正氣和邪氣,適應寒熱的變化。如果不考慮時令和病情的變化,而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,甚至過早地採取遏制措施,就會導致患者突然死亡。

所謂中運行者十全五,中天刑者無一生,行傷藏故也,可不慎歟。(頤)性生木魯,不敢強作臆說,以資觀聽,謹從經論,詳別因證之常變,衍疏成編,聊備叅考。豈漫云著述乎!

白話文:

所謂運行失常(中運行)的人有十分之五,犯下大錯(中天刑)的人沒有一個能活下來,這是因為(過度)運行耗傷了(身體)儲藏的(精氣),難道不能謹慎嗎?(頤和)先天的本性生長著(氣血)的滋養,不敢違背(醫理)臆測妄言,用來供人參考,謹慎地遵循經典論述,詳細地辨別各種徵象的變化,寫成文章疏通闡釋,姑且作為參考備用。豈止是隨意寫作呢!

況未盡實多,千里比肩,端祈指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