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2)
第七帙 (2)
1. 夏枯草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辛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寒熱瘰癧鼠瘻,頭瘡,破症,散癭結氣,腳腫濕痹,輕身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辛辣,性寒,無毒性。
【主治】用於治療寒熱交替、淋巴結核、鼠瘻、頭部瘡瘍、消除積塊、散結、治療甲狀腺腫大、腳部水腫、濕性風濕病,並有輕身效果。
【核】曰:出蜀郡川穀,所在亦有,生平澤原野間。冬至後生苗,漸高至一二尺許,莖微方。葉對節生,似旋覆葉而長大,邊有細齒而背白。三、四月莖端作穗,長一、二寸,穗中開淡紫碎花,似丹參花,結子亦作穗,一穗四子。五月便枯,宜四月收採。土瓜為之使。伏汞砂。
白話文:
核:生長在四川的河流山谷中,其他地方也有。生長在平原和曠野中。冬至後長出幼苗,逐漸長到一兩尺高,莖部呈方形。葉子對生在莖節上,形狀像旋覆花葉但更大,邊緣有細齒,背面呈白色。三四月時莖端長出穗狀花序,長一兩寸,穗狀花序上開著淡紫色的細小花,狀似丹參花。結出的果實也呈穗狀,每穗有四顆果實。五月時植株枯萎,應在四月採收。可用土瓜作引子,還需加入伏汞砂。
【叅】曰:冬至生,夏至枯,具三陽之正體,寒水之正化,故從內達外,自下徹上,以去寒熱氣結,及合濕成痹也。瘰癧曰寒熱病。經云:瘰癧者,皆鼠瘻寒熱毒氣,留於脈而不去也。其本在於臟,其末出於頸腋之間,浮於脈中而未內,與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。
白話文:
《參》書上說:冬至出生,夏至枯萎,具有三陽之氣的正體,寒水之氣的正化,所以從內部到外部,從下部貫穿到上部,用來去除寒熱氣結,以及合濕氣形成的痹病。瘰癧屬於寒熱病。經書上說:瘰癧都是老鼠瘻瘡的寒熱毒氣,停留在脈絡中不去。它的根本在於臟腑,它的末端在頸部腋窩之間,浮在脈絡中而未深入,並且附著在肌肉上,而外觀為膿血的容易去除。
治之奈何?請從其本,引其末,可使衰去,而絕其寒熱,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。決其死生,反其目視之,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者,見一脈,一歲死;見一脈半,歲半死;見二脈,二歲死;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;見三脈,三歲而死;見赤脈不下貫瞳子者,可治也。若癭則但浮於脈,症則但著於臟,腳腫唯下,頭瘡唯上,雖非本末,統名寒熱病也。
樓全善用治目珠疼,簡要濟眾方用治目睛痛,此得靈樞意旨。有赤脈貫瞳子者相宜,否則涉寒,非對待法也。
白話文:
如何治療呢?要從根本入手,同時治療末端症狀,這樣才能讓病情逐漸消退,根絕寒熱病。仔細辨別病情,根據情況施以治療,緩慢進行,逐漸消除病情。
判斷病情的生死,查看病人的眼睛。如果有赤色的脈絡上下貫通瞳孔,一條脈絡表示一年內死亡;一條半的脈絡表示一年半內死亡;兩條脈絡表示兩年內死亡;兩條半的脈絡表示兩年半內死亡;三條脈絡表示三年內死亡。如果赤色脈絡沒有貫通瞳孔,則有治癒的可能。
另外,如果患有癭,那就只是浮在脈絡上;如果有症狀,那就只是著生在臟腑上;如果腳腫,那就只會在下半身;如果頭部有瘡,那就只會在上半身。即使這些症狀不是根本原因,也統稱為寒熱病。
(具寒水之正化,可從在內之臟本;具三陽之正體,可從在外脈中之支末。瘰癧曰寒熱病者,以本於臟,其末出於頸腋之間,內外相從,故名寒熱,言針法也。)
(浮脈著臟,唯上唯下,盡寒熱之變。)
白話文:
具有寒冷水氣的正氣化生,可以從內部的臟腑中探尋;具有三陽經絡的正體,可以從外部脈絡中的末端探尋。瘰癧被稱為「寒熱病」,是因為它的根源在臟腑,而它的末端出現在頸部和腋窩之間,內外互相影響,所以稱為「寒熱」,這也是針灸的理論依據。
2. 旋覆花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鹹溫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主結氣,脅下滿,驚悸,除水,去五臟間寒熱,補中,下氣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味道咸,性溫,有一定的毒性。
【主治】用於治療氣結,兩側脅下脹滿,心悸,消除水腫,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症狀,補益中焦,調降氣機。
【核】曰:所在有之,生平澤川穀,及下濕地。二月生苗,長一二尺,莖柔細,似紅蘭而無刺。葉如大菊,及水蘓、蒿艾輩。花亦如菊,六月開黃金色,香亦勝菊,故別名夏菊、盜庚、滴滴金、金錢花也。根細而白,極易繁衍。修事,去蕊並殼皮,及蒂子,蒸之,從巳至午,熬乾用。
白話文:
【核】這種植物在許多地方都有生長,通常出現在低窪的湖泊、河流和濕地。二月份長出幼苗,能長到一到兩英尺長,莖柔軟纖細,像帶刺的紅蘭花,但沒有刺。葉子像大菊花、水蓯和艾草。花朵也像菊花,六月開花,花色金黃,比菊花更香,因此又名夏菊、盜庚、滴滴金和金錢花。根細而白,很容易繁殖。用這種植物入藥時,需要去掉花蕊、外皮、花蒂和種子,然後蒸製,從早上六點到中午十二點,蒸乾後即可使用。
【叅】曰:旋者周旋,旌旗之指麾;覆者伏兵,奉旌旗之指麾者也。故主氣無師帥,則搏結不行,致形層之脅,滿閉從闔矣。若驚惶悸動,即君主位次,有失奠安,並可定神臟往來之寒熱,與主決瀆水液之向道,設非補中氣司命,安能使諸氣下伏從令乎?顧氣味鹹溫,亦可為營血之師帥,咸能走血,溫行經隧故也。
白話文:
《叅》中說:旋轉就像指揮軍隊,旌旗就是號令;覆蓋就像埋伏,是遵循旌旗指揮的。所以如果主要的氣沒有指揮官,就不能協調運行,就會導致身體外層受到威脅,氣血凝滯閉塞。如果感到驚慌恐懼,那麼君主(心)的位置就會受影響,無法安定,而且還可能會導致臟腑氣血運行異常,造成寒熱不調,水液不能正常排泄。如果不補充中氣的神氣,怎麼能讓所有的氣都聽從指揮呢?幸好氣味鹹溫,也可以成為營血的指揮官,因為鹹味可以促進血液運行,溫熱可以疏通經絡。
3. 青葙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苦,微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邪氣,皮膚中熱,風瘙身癢,殺三蟲。
白話文:
(這藥材屬於本草經的下品)
味道有些苦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
主要治療邪氣,皮膚發熱,風疹瘙癢,並且能殺死三種寄生蟲。
【核】曰:出江淮州郡,近道亦有之。生平谷道旁,及田野下濕處。二月抽青色苗,漸長至三、四尺。莖色青紅若蒿狀,葉闊似柳而軟。六、七月生花,上紅下白。作實有角,子黑而扁,大於莧實而光。根似莨菪根而白,直下獨莖生根,襄人呼為崑崙草。近時指雞冠子為青葙者,誤矣。修事,先燒鐵杵臼,乃搗用之。
白話文:
【青葙】又稱:主要產於江蘇、安徽等地區,靠近道路的旁邊或田野濕潤的地方也有生長。
二月抽出青色的幼苗,逐漸長到三、四尺高。莖是青紅色,像艾草一樣,葉子寬大柔軟,類似柳葉。
六、七月開花的,花朵上面是紅色,下面是白色。結出的果實有角,種子是黑色扁平的,比莧菜的種子大,而且光滑。
根部像馬鈴薯的根一樣是白色的,直直地向下長,每一株只長一根莖。當地人稱它為「崑崙草」。
近來有人把雞冠花誤稱為青葙,這是錯誤的。
加工方法:先把鐵杵臼燒熱,再用它來搗碎。
【叅】曰:青,東方色也。從生、從丹,木生火象也。葙,從相,相亦木相火行也。味苦氣寒,逆從以風為因,以熱為證,不能升出,賴宣揚橫遍之令者相宜。顧皮膚部署,正木火升出授受之境耳,故主皮膚中,標見邪熱熱氣為因證,而作風瘙身癢,及伏匿身中,而作三蟲與痔蝕䘌痛者,皆木不授火,反乘脾土,致外見唇口青色者,亦相宜也。然則青葙功力,形氣咸調,叅合諸家附列形證,自得之矣。
(不曰皮膚間,而曰皮膚中,即此可見木火授受之地。)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上說:青色是東方的顏色。從「生」和「丹」兩個字旁構成,表示木生火。葙字從「相」字旁,也表示木相火行。青葙的味道苦,性質寒涼,它逆著從風而生,以熱為表現。自身不能升發而出,需要仰賴宣發橫行疏通的藥性相配合。觀察皮膚佈置,正是木火升發出納傳遞的地方,因此能治療皮膚中的病證。其中,以邪熱、熱氣為病因和表現的,就會產生風瘙、皮膚搔癢的症狀;伏匿在身體內的,就會引起三蟲症和痔瘡蝕痛。而嘴脣發青的患者,也是因為木不能授火,反而剋制了脾土所致。可見,青葙的功效是調節氣血,輔助治療諸家記載的各種症狀,這是可以自行研究和理解的。
(木生火象,木相火行。內經所謂神轉不回乃得其機。言四時之序,順行之道也。如木不授火,反乘脾土,即所謂回則不轉。乃失其機,言四時之序,逆行之次也。而授受之機,真莫之為而為,莫之致而至。)
白話文:
木頭燃燒會產生火,這象徵著木元素能滋養火元素,並帶動火元素運行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神轉不回乃得其機」,意指如果四時運行順暢、按照規律,就能順利轉化氣血。就好像木頭順利地燃燒,滋養了火。
如果木頭不燃燒,反而去壓迫脾胃之土,那就會導致「回則不轉」,也就是說四時運行逆轉了。而這種轉化,既非人為操作,也並非蓄意而為,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。
4. 瓜蒂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苦寒,有毒。
【主治】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,下水,殺蠱毒,咳逆上氣,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
白話文:
這藥材味道苦,性寒,有毒性。
主要治療身體面部和四肢的大範圍水腫,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,消除體內的寄生蟲和毒素,治療咳嗽和呼吸困難,以及因食用果實導致的胸部和腹部疾病,都能促使患者將異物吐出或排出。
【核】曰:所在有之,生嵩高平澤間。即甜瓜之蒂也。三月下種,延蔓而生,葉大數寸,五六月開花黃色,六七月瓜熟,有圓,有長,有尖,有扁。大或徑尺,小或一捻。或有稜,或無稜,其色或青,或綠,或黃而斑,或糝而斑,或白路,或黃路。其瓤或白,或紅,其子或黃,或赤,或白,或黑。
白話文:
核:各地都有,生長在嵩高平地之間。它就是甜瓜的蒂。
三月份播種,會長出蔓藤生長,葉子大有幾寸寬。五六月份開黃色花,六七月份瓜熟。瓜的形狀有圓的、長的、尖的、扁的。
大的可能有一尺寬,小的可能只有一小把。有的有棱,有的沒棱。瓜的顏色有青色、綠色、黃色帶斑點、白色帶斑點、白色條紋、黃色條紋。
瓜瓤有白色的、紅色的。瓜子有黃色的、紅色的、白色的、黑色的。
農書云:瓜品甚多,不可枚舉。以狀得名者,有龍肝、虎掌、兔頭、貍首、羊髓、蜜筒之稱;以色得名者,有烏瓜、白團、黃㼐、白㼐、小青、大斑之別。然其味,不出乎濃淡甘香而已。廣志云:惟以遼東、燉煌、廬江之瓜為勝。然瓜州之大瓜,揚州之御瓜,西蜀之溫瓜,永嘉之寒瓜,未可以優劣論也。
白話文:
古代農書中記載:瓜的種類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根據形狀命名的有:龍肝瓜、虎掌瓜、兔頭瓜、貍首瓜、羊髓瓜、蜜筒瓜。根據顏色命名的有:烏瓜、白團瓜、黃㼐瓜、白㼐瓜、小青瓜、大斑瓜。然而,它們的味道不外乎濃鬱、清淡、甘甜、香氣而已。
《廣志》這本書說:最優良的瓜產自遼東、燉煌、廬江。但瓜州的大瓜、揚州的御瓜、西蜀的溫瓜、永嘉的寒瓜,也各有特色,不能以優劣來區分。
甘肅甜瓜,皮、瓤皆甘,甘勝糖蜜,即瓜皮曝乾,猶甘美可口。浙中一種陰瓜,種植陰處,熟則色黃如金,膚皮稍厚,藏至來春,食之如新。此皆種藝之巧,不必拘以土地也。修事,勿用白瓜蒂,取青綠色瓜,氣足時,其蒂自落在蔓上者。採得,系屋東角有風處,吹乾用。
白話文:
甘肅產的甜瓜,皮和果肉都非常甜,甜度勝過蜂蜜。即使瓜皮風乾了,也仍然香甜可口。
浙中有一種陰瓜,在陰涼處種植,成熟後果皮金黃,表皮略厚。等到春天,果肉吃起來依然像新鮮的一樣。這些都是種植技術的巧妙之處,不一定要拘泥於土壤和條件。
在修煉氣功時,不要使用白瓜蒂。應該選擇青綠色的瓜,在瓜蒂氣足的時候,它們會自然脫落在瓜蔓上。採集後,將瓜蒂綁在屋子的東角有風的地方,吹乾後就可以使用了。
【叅】曰:瓜象形,象實在須蔓間也,當曰蒂,蒂瓜之綴蔓處也。性偏延蔓,末繁於本,故少延輒腐。爾雅云:其紹瓞。疏云:繼本曰紹,形小曰瓞,故近本之瓜嘗小,近末之瓜轉大也。凡實之吮抽水液,唯瓜稱最,而吮抽之樞,抵當唯蒂而已。是以蒂具徹下炎上之用,故蒂味苦而瓜本甘,以見中樞之別於上下內外,誠湧泄之宣劑通劑也。
白話文:
古文中說:「瓜的形狀像一個實心的圓球,掛在莖蔓之間。這個掛瓜的部份應該叫「蒂」,也就是瓜連接莖蔓的地方。瓜的特性是莖蔓蔓延,末端的瓜比根部的瓜多,所以瓜蔓稍微一伸長,瓜就會腐爛。
《爾雅》一書中說:「(瓜蔓的)接點叫作『紹』,形狀小的叫作『瓞』。」所以,靠近瓜蔓根部的瓜通常比較小,靠近瓜蔓末端的瓜反而比較大。
所有水果中,只有西瓜最會吸收水分。而吸收水分的關鍵部位就是蒂。因此,蒂可以疏通上下體內的熱氣,所以蒂的味道是苦的,而瓜的本體則是甜的。這說明瞭蒂與瓜的內外上下之間有不同的功能。因此,瓜蒂確實是治療腹瀉和嘔吐的宣瀉劑。」
故主大水在胸腹中,外溢而為身面四肢浮腫,或蠱毒,或咳逆上氣,或食諸果病在胸腹中者,皆可湧而吐之,泄而下之。湧者近中以上,泄者近中以下,謂其從樞,故湧泄咸宜。經云:酸苦湧泄為陰,故其氣寒,其味苦。
白話文:
因此,如果主要的病症是胸腹積水,擴散至體外而導致身體和四肢浮腫,或者出現蠱毒、咳嗽逆氣、進食水果後胸腹不適等症狀,都可以通過嘔吐和瀉下治療。嘔吐是指靠近身體上方的區域,瀉下是指靠近身體下方的區域。因為中樞(胃)是這些病症的關鍵,所以嘔吐和瀉下都適合。醫經中說,酸味和苦味會導致嘔吐和瀉下,而這些症狀屬於寒性,味道苦。
(世知瓜蒂作吐劑,不知瓜蒂作下劑。以吐劑中有瓜蒂散,下劑中方書少有用瓜蒂者。遂致減卻泄下功力,亦並將泄字訓作上泄之湧,轉展傳訛,而諸書引用泄字者,亦無暇分別矣。)
白話文:
一般人都知道使用瓜蒂作為催吐劑,卻不知道瓜蒂也能作為瀉劑。雖然在催吐劑中廣泛使用了瓜蒂散,但記載瀉劑的醫書中很少用到瓜蒂。這導致了瀉下功效的減弱,甚至將「瀉」字解釋為向上湧出的嘔吐。由於輾轉傳播和訛誤,導致許多引用「瀉」字的醫書都沒有仔細區分其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