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18)
第七帙 (18)
1. 茗
不宜近陰室、廚房、市喧、小子啼、野性人、童奴相哄、酷熱齋頭。(茶疏)
【評】曰:茗猶人也。超然物外者,不為習所染,否則習於善則善,習於惡則惡矣。聖人致嚴於習染者,有以也。墨子悲絲,在所染之。
十二、防濫茶性儉,不宜廣,則其味黯淡,且如一滿碗,啜半而味寡,況其廣乎?夫珍鮮馥烈者,其碗數三;次之者,碗數五;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,至七行五碗;若六人以下,不約碗數,但闕一人而已,其雋永補所闕人。(茶傳)
按經云:第二沸,留熱以貯之,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者,名曰雋永。五人則行三碗,七人則行五碗,若遇六人,但闕其一,正得五人,即行三碗,以雋永補所闕人,故不必別約碗數也。(茶箋)
飲茶以客少為貴,客眾則喧,喧則雅趣乏矣。獨啜曰幽,二客曰勝,三四曰趣,五六曰泛,七八曰施。(茶錄)
煎茶燒香,總是清事。不妨躬自執勞,對客談諧,豈能親蒞,宜兩童司之,器必晨滌,手令時盥,爪須淨剔,火宜嘗宿。(茶疏)
三人以上,止爇一爐;如五六人,便當兩鼎;爐用一童,湯方調適,若令兼作,恐有參差。(茶疏)
煮茶而飲非其人,猶汲乳泉,以灌蒿蕕。飲者一吸而盡,不暇辯味,俗莫甚焉。(小品)若巨器屢巡,滿中瀉飲,待停少溫,或求濃苦,何異農匠作勞,但資口腹,何論品賞,何知風味乎?(茶疏)
【評】曰:客有霞氣,人如玉姿,不泛不施,我輩是宜。其或客乍傾蓋,朋偶消煩,賓待解酲,則玄賞之外,別有攸施。此皆排當於閫政,請勿弁髦乎茶榜。
十三、戒淆
茶有九難:一曰造,二曰別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飲。陰採夜焙,非造也;嚼味嗅香,非別也;膻鼎腥甌,非器也;膏薪庖炭,非火也;飛湍壅潦,非水也;外熟內生,非炙也;碧粉漂塵,非末也;操艱擾遽,非煮也;夏興冬廢,非飲也。(茶傳)
茶用蔥薑棗橘皮,茱萸薄荷等,煮之百沸,或揚令滑,或煮去沫,斯溝瀆間棄水耳。(茶傳)
茶有真香,而入貢者,微以龍腦和膏,欲助其香;建安民間試茶,皆不入香,恐奪其真。若烹點之際,又雜珍果香草,其奪益甚,正當不用,更雜蔗霜椒桂,麰麳酥酪,真不啻一鼓而牛飲矣。(茶譜)
茶中著料,碗中著果,譬如玉貌加脂,蛾眉著黛,翻累本色。(茶說)
花之拌茶也,果之投茗也,為累已久。唯其相沿,似須斟酌,有難概施矣。今署約曰:不解點茶之儔,而缺花果之供者。厥咎慳,久參玄賞之科,而瞶老嫩之沸者。厥咎怠,慳與怠,於汝乎有譴。(茗笈)
【評】曰:茗猶目也,一些子塵砂著不得,即掌中珍果,眼底名花,終非族伴,亟宜屏置,敢告司存。
白話文:
[茗]
飲茶不宜靠近陰暗潮濕的房間、廚房、喧鬧的市集,以及孩童哭鬧聲、粗魯之人、僕役嬉鬧、酷熱的場所。(茶疏)
茶如同人一樣,超然物外的人不會被環境影響,反之,則會受到環境好壞的影響。聖人之所以重視環境的影響,是有道理的。墨子感嘆絲線的顏色易受染料影響,正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。
茶不宜過量飲用,否則味道會變淡。就像一滿碗茶,喝一半就覺得味道寡淡了,更何況是過量呢?珍貴香濃的茶,適合三碗;中等品質的,適合五碗;客人多時,五個人喝三碗,七個人喝五碗;六個人以下,則少一人便少一碗,以珍藏的茶水補足缺少的那份。 (茶傳)
經書記載:第二次煮沸的茶水,要留一些熱的備用,以備補救茶水不夠熱之用,這稱為「雋永」。五個人喝三碗,七個人喝五碗,若六個人,就少喝一碗,相當於五個人,再用「雋永」的茶水補足,所以不必另外計算碗數。(茶箋)
飲茶以人數少為貴,人多則喧鬧,喧鬧則雅趣全無。獨自飲茶稱為幽靜,二人飲茶稱為勝景,三四人飲茶稱為趣味,五六人飲茶稱為普通,七八人飲茶稱為盛況。(茶錄)
煎茶和焚香都是清雅之事。最好自己動手,與客人談笑風生。如果無法親自操作,應安排兩個僕人負責。茶具必須每天清洗,操作者要隨時洗手,指甲也要修剪乾淨,火最好用隔夜的餘燼。(茶疏)
三個人以上,只燒一爐;五六個人,就需要兩個茶壺;燒火由一個僕人負責,調配湯水另一個人負責,如果一人兼任兩項,恐怕會手忙腳亂。(茶疏)
煮茶飲用,對象很重要,若是給不適合的人飲用,就像用甘甜的泉水去澆灌野草雜花一樣。飲茶者一口氣喝完,不細細品味,這是最俗氣的做法。(小品)如果用大茶具反覆沖泡,滿滿一杯喝完再倒,待稍涼再喝,或追求濃烈的苦味,這就像農夫勞作,只求飽腹,哪裡懂得品味和風味?(茶疏)
客人氣質高雅,如同玉人一般,不應過於熱鬧或盛大,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。如果是偶然相逢的朋友,或為消遣煩惱、解酒,則另當別論。這些都是茶事之外的事情,不要將其與品茶混淆。(茶疏)
茶事有九種容易犯錯的地方:一為製作,二為辨別,三為茶具,四為火候,五為水質,六為烘焙,七為研磨,八為煮茶,九為飲用。陰天採摘,晚上烘焙,都不是好的製作方法;只憑味覺和嗅覺來辨別,不夠精準;用有異味的茶具,不妥當;用劣質的柴火,也不行;水質不好,自然不行;烘焙不當,也不行;研磨不細,不行;煮茶手法不當,不行;季節不對,也不行。(茶傳)
如果在茶中加入蔥、薑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,煮沸多次,即使攪拌使其光滑,或去除浮沫,那也是污濁之水。(茶傳)
好茶自有真香,但進貢的茶,有時會加入龍腦香,以增強香味;建安地區民間飲茶,都不加香料,以免掩蓋了茶的本味。烹點茶時,如果再加入珍貴的水果和香草,其影響更大,所以不應該這樣做。如果再加入蔗霜、胡椒、桂皮、米粉、酥酪,簡直就像牛飲一樣粗魯了。(茶譜)
在茶中加料,茶碗中放水果,就好比在美麗的容貌上塗脂抹粉,在漂亮的眉毛上畫黛,反而破壞了原本的美。(茶說)
在茶中加入花瓣或水果,這種做法已經沿襲很久了。但是,這種做法是否妥當,還需要斟酌,很難一概而論。現在規定:不懂點茶的人,卻不準備花果,這是吝嗇;懂得點茶的人,卻忽略了茶水的沸騰程度,這是怠惰。吝嗇和怠惰,都是不可取的。(茗笈)
茶如同眼睛一樣,一點點的塵土都不能容忍,即使是珍貴的水果和名貴的花朵,也不是茶的夥伴,應該及時清除,這點希望大家能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