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19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帙 (19)

1.

十四、相宜

煎茶非漫浪,要須人品與茶相得,故其法往往傳於高流隱逸,有煙霞泉石,磊塊胸次者。(煎茶七類陸樹聲著)

茶候涼臺淨室,曲幾名窗,僧寮道院,松風竹月,晏坐行吟,清談把卷。(七類)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,至水火相戰,如聽松濤,傾瀉入杯,云光灩瀲,此時幽趣,故難與俗人言矣。(茶解)

凡士人登臨山水,必命壺觴。若茗碗薰爐,置而不問,是徒豪舉耳。余特置遊裝,精茗名香,同行異室,茶罌銚鉒,甌洗盆巾,附以香奩小爐,香囊匙箸。(茶疏)

茶熟香清,有客到門可喜。鳥啼花落,無人亦自悠然。可想其致。(茗笈)

宜寒宜暑,既遊既處,伴我獨醒,為君數舉。(茗笈)

【評】曰:人繇意合,物以類從,同異之門絕,偏倚之形化矣。大凡攻守依乎區域,向背視其盛衰,若無畛可分,誰附堅瑕之敵;無膻可逐,誰開去就之場。任曲直於飄瓦虛舟,藩籬何妨孔道;等愛憎於浮煙飛沫,渣滓不礙太虛;轉從前執滯之樞,於人何所不容;留尺寸安閒之地,於力何所不有。吾寧降心以循物,物或適理以從類矣。

十五、衡鑑

茶有千萬狀,如胡人靴者蹙縮然。幫牛臆者兼襜然,浮雲出山者輪菌然,輕飈出水者涵澹然。有如陶家之子,羅膏土以水澄泚之。又如新治地者,遇暴雨流潦之所經。此皆茶之精腴。有如竹籜者,枝幹堅實,艱於蒸搗,故其形籭簁然;有如霜荷者,莖葉凋阻,易其狀貌,故厥狀萎萃然,此皆茶之瘠老者也。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;筍者上,芽者次;葉卷者上,葉舒者次。

(茶傳)

茶通仙靈,然有妙理。(茶解)

其旨歸於色香味,其道歸於精燥潔。(茶錄)

茶之色重、香重、味重者,俱非上品。松蘿香重,六安味苦,而香與松蘿同。天池亦有草萊氣,龍井如之,至雲霧則色重而味濃矣。嘗啜虎丘茶,色白而香,似嬰兒肉,真精絕。(𡵚茶記)

茶色白,味甘鮮,香氣撲鼻,乃為精品。茶之精者,淡亦白,濃亦白,久貯亦白,味甘色白,其香自溢,三者得,則俱得矣。近來好事者,或慮其色重,一注之水,投茶數片,味固不足,香亦窅然。終不免水厄之誚,雖然,尤貴擇水。香似蘭花上,蠶豆花次。(茶解)

茶色貴白,然白亦不難。泉清瓶潔,葉少水洗,旋烹旋啜,其色自白。然真味抑鬱,徒為目食耳。若取青綠,則天池松蘿,及𡵚之最下者。雖冬月,色亦如苔衣。何足為妙,莫若余所收洞山茶,自穀雨後五日者,以湯薄浣,貯壺良久,其色如玉,至冬則嫩綠,味甘色淡,韻清氣醇,亦作嬰兒肉香,而芝芬浮蕩,則虎丘所無也。(𡵚山記)

熊君品茶,旨在言外。如釋氏所謂水中鹽味,非無非有,非深於茶者不能道。當今非但能言人不可得,正索解人亦不可得。(茗笈)

白話文:

[茗]

十四、相宜

泡茶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事,必須人和茶的品味相投才行,所以泡茶的技巧往往流傳於高雅的隱士之間,他們擁有煙霞泉石的景致,以及磊落坦蕩的胸懷。(出自陸樹聲《煎茶七類》)

泡茶要選擇涼爽的露台、乾淨的房間,擺上精緻的茶几和窗戶,或是僧侶道觀、松風竹月的地方,悠閒地坐下吟詩,或是清談論道、閱讀書籍。(出自《煎茶七類》)山間的夜晚,坐在廳堂中,汲取清泉煮茶,直到水火交融,發出像松濤般的聲音,然後將茶水倒入茶杯,茶湯如同雲彩般閃耀,此時的幽靜趣味,是難以與俗人言說的。(出自《茶解》)

一般士人遊覽山水,必定會帶酒壺酒杯。如果把茶壺茶碗、香爐放在一旁置之不理,那就只是徒然的豪舉而已。我特別準備了旅行茶具,精緻的茶葉和名香,與同伴住在不同的房間,茶罐、茶壺、茶杯、茶洗、毛巾,以及香盒、小爐、香囊、匙箸等。(出自《茶疏》)

茶泡好了,香氣清雅,有客人來訪令人欣喜;鳥兒啼叫,花兒飄落,即使沒有客人,也自有一份悠然自得的情趣,想想看,多麼愜意啊!(出自《茗笈》)

無論寒暑,無論遊玩還是居家,茶都陪伴著我獨自清醒,也為朋友們敬上幾杯。(出自《茗笈》)

【評】說:人因志趣相合,事物也因類同而相聚,相同與不同的界限分明,偏執的形態也就消失了。凡事攻守都要依據自身的條件,進退要根據形勢的盛衰,如果沒有界限可分,誰又能依附堅強而沒有瑕疵的敵人呢?沒有目標可追逐,誰又能開闢進退的空間呢?讓茶葉在飄浮不定的瓦片、虛空的船上任意彎曲伸展,藩籬又怎麼能阻擋道路呢?將愛憎之情融入飛揚的煙霧和水沫之中,渣滓又怎麼能阻礙虛空呢?轉變以往執著的樞紐,對人又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?留下一點安閒的空間,對力量來說又有什麼不能擁有的呢?我寧願謙卑地順應事物,事物也會自然地依循規律而歸類。

十五、衡鑑

茶的形狀千變萬化,有的像胡人的靴子,皺縮起來;有的像牛的腮幫子,寬大而鬆弛;有的像從山中升起的雲朵,蓬鬆柔軟;有的像輕風吹拂水面,清澈而淡泊。有的像陶家孩子用羅膏土澄清清水一樣,有的像新開墾的土地,經歷了暴雨沖刷後留下的痕跡。這些都是茶葉的精華。有的像竹子的筍殼,枝幹堅硬,難以蒸煮搗碎,所以形狀粗糙;有的像霜打的荷葉,莖葉枯萎,容易改變形狀,所以樣子萎縮。這些都是茶葉衰老的樣子。陽坡和陰坡的茶葉,紫色的最好,綠色的次之;筍狀的最好,芽狀的次之;葉片卷曲的最好,葉片舒展的次之。

(出自《茶傳》)

茶與仙靈相通,其中蘊含著奇妙的道理。(出自《茶解》)

茶的精髓在於色香味,其道則在於精緻、乾燥和潔淨。(出自《茶錄》)

茶葉顏色深、香味濃、味道重的,都不是上品。松蘿茶香味很濃,六安茶很苦,但香味與松蘿茶相似。天池茶也有草腥味,龍井茶也一樣,只有雲霧茶顏色深而味道濃。我曾經喝過虎丘茶,顏色白而清香,像嬰兒的肌膚一樣,真是精妙絕倫!(出自《𡵚茶記》)

茶葉顏色潔白,味道甘甜鮮美,香氣撲鼻,才是上品。好的茶葉,淡的時候是白色,濃的時候也是白色,久藏也是白色,味道甘甜,顏色潔白,香氣自然溢出,這三者兼具,就都具備了。近來一些好事者,擔心茶葉顏色太深,就只用少量的水泡幾片茶葉,味道當然不足,香氣也淡薄,最終免不了被批評泡茶技術差,雖然如此,選水仍然非常重要。香氣像蘭花最好,蠶豆花次之。(出自《茶解》)

茶葉顏色以白色為貴,但白色並不難做到。只要泉水清澈,茶具乾淨,茶葉少,用水洗過,然後立刻煮立刻喝,顏色自然就會潔白。但是,真正的味道卻被掩蓋了,只是徒有其表而已。如果追求青綠色,那麼天池、松蘿茶,以及𡵚山茶中最劣等的,即使在冬天,顏色也像苔蘚一樣。這有什麼妙處呢?不如我收藏的洞山茶,穀雨後五天採摘的,用少量的水沖洗,貯存在茶壺裡很久,顏色像玉一樣,到冬天就變成嫩綠色,味道甘甜,顏色淡雅,韻味清雅,氣息醇厚,也像嬰兒的肌膚一樣香,而且有芝蘭的芬芳,這是虎丘茶所沒有的。(出自《𡵚山記》)

熊君品茶,其旨趣都在言外之意。如同佛教所說的“水中鹽味”,非有非無,非真正懂茶者不能言說。如今,不僅能說出箇中滋味的人難得,能理解箇中滋味的人也難得。(出自《茗笈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