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17)
第七帙 (17)
1. 茗
凡事俱可委人,第責成效而已。惟瀹茗須躬自執勞,瀹茗而不躬執,欲湯之良,無有是處。(茗笈)
【評】曰:法四氣三投,度眾寡器宇,此點瀹之嘗則。因人以節緩急,隨時而制適宜,此又點瀹之變通。還得具有獨聞之聰,獨見之斷,乃可以盡人之性,盡茗之性,盡水火之性,正不在守已陳之跡,而膠不變之柱。
十、辯器
鍑以生鐵為之,洪州以磁,萊州以石。瓷與石皆雅器也,性非堅實,難可持久。用銀為之至潔,但涉於侈麗,雅則雅矣,潔亦潔矣,若用之恆,而卒歸於銀也。(茶傳)
山林逸士,水銚用銀,尚不易得,何況鍑乎。若用之恆,而卒歸於鐵也。(茶箋)
貴則金銀,賤惡銅鐵,則磁瓶有足取焉。幽人逸士,品色尤宜。然慎勿與誇珍炫豪者道。(仙牙傳蘇𠪙)
金乃水母,錫備剛柔,味不咸澀,作銚最良。制必穿心,令火易透。(茶錄)茶壺往時尚龔春,近日時大彬所制,大為時人所重,蓋是粗砂,正取砂無土氣耳。(茶疏)
茶注茶銚茶甌,最宜盪滌燥潔。修事甫畢,餘瀝殘葉,必盡去之。如或少存,奪香敗味,每日晨興,必以沸湯滌過,用極熱麻布,向內拭乾,以竹編架,覆而庋之燥處,烹時取用。(茶疏)
茶具滌畢,覆於竹架,俟其自干為佳。其拭巾只宜拭外,切忌拭內,蓋布帨雖潔,一經人手,極易作氣,縱器不幹,亦無大害。(茶錄)
茶甌以白磁為上,藍者次之。(茶錄)
人各手執一甌,毋勞傳送,再巡之後,清水滌之。(茶疏)
茶盒以貯茶,用錫為之,從大壇中分出,若用盡時再取。(茶錄)
茶爐或瓦或竹,大小與湯銚稱。(茶解)
鍑宜鐵,爐宜銅,瓦竹易壞,湯銚宜錫與砂,甌則但取圓潔白磁而已。然宜小,必用柴汝宣成,貧士何所取辦哉。(茶笈)
【評】曰:付授當器,區別得宜,各稱其用,各適其性而已。亦不必強以務飾,亦不必矯以異俗。
十一、申忌
採茶製茶,最忌手汙膻氣,口臭涕唾,及婦女月信,癡蠢酒徒。蓋酒與茶,性不相入,故製茶時,少有沾染,便無用矣。(茶解)
茶之性淫,易於染著,無論腥穢,及有氣息之物不宜近,即名花異香,亦不宜近。茶性畏紙,紙於水中成受水氣多,紙裹一夕,隨紙作氣盡矣。雖再焙之,少頃即潤。雁宕諸山,首坐此病,紙帖貽遠,安得復佳。(茶疏)
吳興姚叔度言茶葉多焙一次,則香味隨減一次,余驗之良然。但於始焙極燥,多用炭箬,如法封固,即梅雨連旬,燥固自若,唯開壇頻取,所以生潤,不得不再焙耳。自四五月,至八月,極宜致謹。九月以後,天氣漸肅,便可解嚴矣。雖然,能不弛懈,尤妙,尤妙。(茶箋)不宜用惡木敝器,銅匙銅銚,木桶柴薪麩炭,粗童惡婢,不潔巾帨,及各色果實香藥。(茶錄)
白話文:
[茗]
凡事都可以委託他人去做,只要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好。唯獨煮茶,必須親自動手操作,如果只是吩咐別人去做,想要泡出好茶,根本不可能。(茗笈)
【評】說:掌握好火候和投茶量,根據茶具大小調整,這是煮茶的基本方法。要根據個人的喜好調整速度和時間,隨時應變,這是煮茶的靈活運用。還需要有獨到的見解和判斷力,才能充分體現人的本性、茶的特性以及水火的特性,關鍵不在於墨守成規,而是在於不僵化、不墨守。
談到茶具
茶壺用生鐵製成最好,洪州地區用瓷器,萊州地區用石頭。瓷器和石頭都是雅致的茶具,但材質不夠堅固耐用。用銀製成的茶具非常乾淨,但略顯奢華,雖然雅致又乾淨,但如果經常使用,最後還是會損耗銀器。(茶傳)
山林隱士,用銀製的水壺都難以得到,何況是茶壺呢?如果經常使用,最終還是要回到使用鐵器。(茶箋)
貴的用金銀,便宜的用銅鐵,那麼瓷瓶還是有其優點的。隱士雅士,尤其適合使用。但是要注意,不要在愛炫耀的人面前提及。(仙牙傳蘇𠪙)
黃金是水的母親,錫兼具剛柔特性,味道不鹹不澀,做茶壺最好。製作時必須在壺底穿孔,以便讓火更容易穿透。(茶錄)過去流行龔春所制的茶壺,近年來大彬所制的茶壺備受推崇,那是因為它用的是粗砂,正是因為砂土中沒有土氣。(茶疏)
茶注、茶壺、茶杯,最重要的是要清洗乾淨。泡茶結束後,殘餘的茶葉必須徹底清除。如果殘留一點,就會影響茶香和味道。每天早上,都要用沸水沖洗,再用乾淨的熱麻布擦拭乾淨,用竹編架子撐起來,放在乾燥的地方保存,泡茶時再拿出來用。(茶疏)
茶具洗淨後,放在竹架上讓它自然風乾最好。擦拭時只擦外側,絕對不要擦拭內側,因為即使布巾很乾淨,一旦經過人手,很容易沾染人氣,即使器物不幹也沒什麼大礙。(茶錄)
茶杯最好用白瓷的,藍瓷的次之。(茶錄)
每人手持一個茶杯,不要互相傳遞,喝完後再用清水沖洗。(茶疏)
茶盒用來盛放茶葉,最好用錫製成,從大茶罐中分裝出來,用完後再取用。(茶錄)
茶爐可以用瓦或竹子製成,大小要與茶壺相稱。(茶解)
茶壺宜用鐵,茶爐宜用銅,瓦和竹子容易壞,茶壺宜用錫或砂,茶杯只要選擇圓潤潔白的瓷器即可。不過要小一點,最好是用柴汝宣成所制的,窮人哪能辦得到呢?(茶笈)
【評】說:選擇合適的茶具,區分使用,各盡其用,各適其性就好。不必過於追求裝飾,也不必刻意標新立異。
關於禁忌
採茶製茶,最忌諱手上有汙垢和異味、口臭、鼻涕、唾液,以及婦女月經期間,以及愚笨的醉漢。因為酒和茶的特性不相容,所以製茶時,稍有沾染,茶葉就沒有用了。(茶解)
茶的性質容易沾染異味,無論是腥臭還是其他氣味都不適合靠近,即使是名花異香也不行。茶葉怕紙,因為紙在水中會吸收很多水分,用紙包著茶葉一夜,茶葉就會沾染紙張的氣味。即使再次烘乾,很快就會潮濕。雁宕山一帶的茶葉,就經常有這種毛病,用紙包裹寄送遠方,茶葉品質就難以保證了。(茶疏)
吳興的姚叔度說,茶葉多焙一次,香味就會減少一分,我驗證過,確實如此。但是,剛焙製好的茶葉非常乾燥,要用炭火和箬葉,按照方法密封保存,即使梅雨連綿數十天,仍然乾燥如故,只有經常打開茶罐取用,才會變得潮濕,不得不再次烘乾。從四五月到八月,都要非常小心謹慎。九月以後,天氣漸漸涼爽,就可以稍微放鬆了。但是,如果能始終保持警惕,那就更好了,更好了。(茶箋)不宜使用劣質木材和破損的器皿、銅勺、銅壺、木桶、柴火、麩炭、粗魯的僕人和婢女、不乾淨的布巾,以及各種水果和香料。(茶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