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1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帙 (16)

1.

直至氣直衝貫,方是純熟。蔡君謨因古人制茶,碾磨作餅,則見沸而茶神便發,此用嫩而不用老也。今時製茶,不暇羅碾,仍俱全體,湯須純熟,元神始發也。(茶錄)

余友李南金云: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,為煮水之節。然近世瀹茶,鮮以鼎鍑,用瓶煮水,難以候視,則當以聲辯一沸、二沸、三沸之節。又陸氏之法,以未就茶鍑,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,未若以令湯就茶甌瀹之,則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,乃為聲辯之。詩云:砌蟲唧唧萬蟬催,忽有千車捆載來,聽得松風並澗水,急呼縹色綠磁杯,其論固已精矣。然瀹茶之法,湯欲嫩而不欲老,蓋湯嫩則茶味甘,老則過苦矣。

若聲如松風澗水而遽瀹之,豈不過於老而苦哉。惟移瓶去火,少待其沸止而瀹之,然後湯適中而茶味甘,此南金之所以未講者也。因補一詩云:松風桂雨到來初,急引銅瓶離竹爐,待得聲聞俱寂後,一瓶春雪勝醍醐。(寉林玉露羅碩,字大經著)

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,此真賞鑑家言。而羅寉林懼湯老,欲於松風澗水後,移瓶去火,少待沸止而瀹之,此語亦未中窾。殊不知湯既老矣,去火何救哉。(茶解)

【評】曰:茶經定湯三沸;茶錄酌沸三辯。通人尚嫩,伯淵貴老,寉林別出手眼,高君因以駁之,各有同異。各取當機,三沸而往,三辯隨之,老去嫩來,無有終時。

又評:定湯談說似易,措制便難。急即鼎沸,怠則瓦解。須具燮陰陽,調鼎鼐,山心水味始得。三至七教,待湯建勳,誰其秉衡,跂石眠雲。

九、點瀹

未曾汲水,先備茶具。必潔必燥,瀹時壺蓋必仰,置磁盂,勿覆案上,漆氣食氣,皆能敗茶。(茶疏)

茶注宜小不宜大,小則香氣氤氳,大則易於散漫。若自斟酌,愈小愈佳,容水半升者,量投茶五分,其餘以是增減。(茶疏)

投茶有序,無失其宜。先茶後湯曰下投;湯半下茶,復以湯滿曰中投;先湯後茶曰上投。春秋中投,夏上投,冬下投。(茶錄)

握茶手中,俟湯入壺,隨手投茶,定其浮沉。然後瀉以供客,則乳嫩清滑,馥郁鼻端,病可令起,疲可令爽。(茶疏)

釃不宜早,飲不宜遲。釃早則茶神未發,飲遲則妙馥先消。(茶錄)

一壺之茶,只堪再巡。初巡鮮美,再巡甘醇,三巡意欲盡矣。余嘗與客戲論,初巡為婷婷嫋嫋十三餘;再巡為碧玉破瓜年;三巡以來,綠葉成陰矣。所以茶注宜小,小則再巡已終。寧使余芬剩馥,尚留葉中,猶堪飯後供啜嗽之用。(茶疏)

終南僧亮公,從天池來,餉余佳茗,授余烹點法甚細。余嘗受法於陽羨士人,大率先火候,次湯候,所謂蟹眼魚目,參沸沫浮沉法皆同。而僧所烹點,絕味清乳,是具入清淨味中三昧者。要之此一味,非眠雲跂石人,未易領略。余方避俗,雅意棲禪、安知不因是悟入趙州耶。(茶寮記陸樹聲,字與吉著)

白話文:

[茗]

要讓茶湯滋味醇厚,必須掌握好火候,直到茶湯氣勢直衝而出才算純熟。蔡君謨根據古法製茶,將茶葉碾磨成餅,只要水沸騰,茶的精華就會馬上顯現出來,這是因為他使用嫩葉而不用老葉。現在製茶,沒有時間細細碾磨,只能保留茶葉的完整形態,所以需要將水燒得純熟,茶的精華才能充分釋放出來。(茶錄)

我的朋友李南金說:《茶經》中將水沸騰的過程比喻成魚目湧泉連珠,以此來判斷水沸的程度。但是現代泡茶,很少用鼎或釜來煮水,大多用瓶子煮水,不容易觀察水沸的狀態,因此應該根據聲音來判斷一沸、二沸、三沸的程度。而且陸羽的泡茶方法,是用煮好的水去沖泡茶葉,所以他以第二沸的水量為標準來沖泡,不如將滾燙的茶水直接倒入茶杯沖泡,這樣就應該在第二沸接近第三沸的時候沖泡,這才是根據聲音判斷的最佳方法。詩中寫道:「砌下蟲兒唧唧叫,萬千蟬聲催人忙,忽聞千車駛來響,聽得松風澗水聲,快拿碧綠瓷杯來」,這番論述已經很精妙了。但是泡茶,水要嫩而不宜老,因為水嫩茶味甘,水老則過苦。(茶錄、寉林玉露)

如果水沸騰的聲音像松風澗水般急促,就立刻沖泡,豈不是太老而苦了嗎?應該將水壺移離火源,稍等片刻,待沸騰停止再沖泡,這樣水溫適中,茶味才會甘醇,這就是李南金沒有提到的方法。因此我補充一首詩:「桂花雨,松風輕,銅壺快從火上移,待得聲息全靜止,一壺春雪勝醍醐。」(寉林玉露)

李南金認為應該在第二沸接近第三沸的時候沖泡,這的確是行家的話。而羅寉林擔心水太老,想在聽到像松風澗水般的沸騰聲後,將水壺移開火源,稍等沸騰停止再沖泡,這話也不完全對。殊不知水已經老了,移開火源又怎麼能挽回呢?(茶解)

【評語】說:茶經規定水要沸騰三次;茶錄則說要仔細觀察三次沸騰的聲音。一般人喜歡嫩水,伯淵喜歡老水,寉林另有獨到見解,高君因此反駁他,各有各的道理。大家各取所需,三沸的標準可以遵循,三聲判斷也可參考,老水嫩水,沒有絕對的終極答案。

又評:確定水溫看似容易,實際操作卻很難。急了就鼎沸,慢了就瓦解。必須懂得調節陰陽,掌握火候,才能泡出山泉水般的茶湯。從三沸到七沸,等待水達到最佳狀態,誰能掌握這個平衡點呢?

九、沖泡茶的方法

泡茶之前,先準備好茶具。茶具必須乾淨乾燥,沖泡時壺蓋要打開,放在瓷盤上,不要放在桌面上,因為漆器或其他器皿的氣味都會影響茶的味道。(茶疏)

茶壺宜小不宜大,小茶壺香氣濃郁,大茶壺則容易散失香氣。如果自己斟茶,茶壺越小越好,容水半升的茶壺,茶葉放五分即可,其他以此類推。(茶疏)

放入茶葉是有順序的,不能弄錯。先放茶葉後放水叫下投;水放一半再放茶葉,然後加滿水叫中投;先放水後放茶葉叫上投。春秋用中投,夏天用上投,冬天用下投。(茶錄)

將茶葉握在手中,待水倒入壺中,立即放入茶葉,觀察茶葉的浮沉。然後倒出來招待客人,茶湯就會細膩光滑,香氣撲鼻,可以提神醒腦,消除疲勞。(茶疏)

倒茶不宜過早,喝茶不宜過晚。倒茶太早,茶的精華還沒釋放出來;喝茶太晚,茶的香氣就散失了。(茶錄)

一壺茶,只夠喝兩次。第一次沖泡鮮美,第二次沖泡甘醇,第三次味道就淡了。我曾經和客人開玩笑說,第一次沖泡像亭亭玉立的十三四歲少女;第二次沖泡像破瓜之年的碧玉;第三次沖泡以後,就成了綠葉成蔭了。所以茶壺宜小,小茶壺兩次就夠了。寧可讓茶香餘味尚存,留在茶葉中,以便飯後沖泡飲用。(茶疏)

終南山的僧人亮公,從天池來,送給我上好的茶葉,並教給我非常細緻的烹茶方法。我曾經向陽羨的士人學習泡茶,他們主要講究火候和水溫,所謂的「蟹眼」、「魚目」、「參沸」、「沫浮沉」等方法都一樣。但是僧人泡的茶,味道清澈甘甜,這已經是進入清淨的境界了。總之,這種滋味,如果不是經常在山間修煉的人,很難領悟。我正想避開世俗,一心向佛,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,能領悟趙州禪師的境界呢?(茶寮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