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二帙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二帙 (12)

1.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
如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民病灑淅振寒,其兼證,欠呻,兩脅裡急,心腹支滿,膈咽不通,食則嘔逆,腹脹,善噫,得後氣乃快然,身體皆重。如少陰在泉,熱勝則焰,民病寒熱如瘧,其兼證,皮膚痛,目瞑,齒痛,䪼腫,腸鳴,氣上,喘,不能久立,少腹中痛而腹大。如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民病寒熱,其兼證,咳,喘,氣中唾血,鼽衄,溺色變,甚則瘡、瘍、胕腫,肩背、臂臑、缺盆中痛,肺脹滿膨膨而喘咳。

如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民病頭痛,發熱惡寒而成瘧,其兼證,皮膚熱痛,色變黃赤,咳唾血溢,熱中,仰息,傳而為水,身面跗腫。如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寒清於中,感而成瘧,其兼證,左股脅痛,咳而腹鳴,注泄,騖溏,甚則心暴痛,不可反側,嗌乾,面塵。如太陽之勝,凝溧且至,民病瘧,其兼證,寒厥入胃,內生心痛,陰中乃瘍,隱曲不利,筋肉拘苛,血脈凝泣,目如脫,寒入下焦,傳為濡瀉。

如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民病寒熱,其兼證,振慄、讝妄,寒已而熱,膚痛,暴喑,少氣,骨痿,膈腸不便,外作浮腫。如少陽之復,大熱將至,民病瘧,其兼證,鼓慄寒極,寒極乃熱,血溢,血泄,少氣,脈萎,嗌絡焦枯,渴飲水漿,上為口糜,下為跗腫,赤黃色變,小便數而欠也。顧運行之相襲,及主客之加臨,亦莫不以暑熱為本因,營舍為剽見。

但所顯證形,皆屬藏化,所謂病所勝之藏,承所不勝之氣故也。制方施治,各有宜忌,高則抑之,下則舉之,有餘折之,不足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同則異之,異則從之,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所以順流行,安主客,而適寒溫也。設不察時令,與流行主客之差別而概治之,甚至早加禁截,多令暴亡。

所謂中運行者十全五,中天刑者無一生,行傷藏故也,可不慎歟。(頤)性生木魯,不敢強作臆說,以資觀聽,謹從經論,詳別因證之常變,衍疏成編,聊備叅考。豈漫云著述乎!

況未盡實多,千里比肩,端祈指駁。

白話文:

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
如果厥陰在泉,受風邪侵襲,病人會發抖、畏寒,伴隨症狀包括:呼吸急促、呻吟、兩肋脹痛、心腹滿悶、咽喉阻塞、進食則嘔吐、腹脹、頻繁打嗝,只有排出穢氣後才舒服些,全身沉重。如果少陰在泉,熱邪盛行,病人會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伴隨症狀包括:皮膚疼痛、眼睛腫痛、牙痛、嘴唇腫脹、腸鳴、氣喘、無法久站、小腹疼痛且腹部膨大。如果少陰司天,熱邪侵襲,病人會寒熱交替,伴隨症狀包括: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鼻出血、尿液顏色改變,嚴重者會出現瘡瘍、腫脹、肩背、手臂、鎖骨疼痛,肺部脹滿而咳嗽氣喘。

如果少陽司天,火邪盛行,病人會頭痛、發熱、惡寒,並伴有瘧疾,伴隨症狀包括:皮膚發熱疼痛、皮膚顏色變黃變紅、咳血、心煩、仰臥呼吸困難,進而導致水腫、面部及腳部腫脹。如果陽明司天,燥邪盛行,寒邪內盛,導致瘧疾,伴隨症狀包括:左脅腹股疼痛、咳嗽伴隨腹鳴、大便稀溏,嚴重者會心痛難忍、不能翻身、咽喉乾燥、面容憔悴。如果太陽經氣盛,寒邪凝聚將至,病人會患瘧疾,伴隨症狀包括:寒邪入侵胃部、內心疼痛、陰部生瘡、下體不適、肌肉拘緊、血脈凝滯、眼睛好像要掉出來一樣、寒邪入侵下焦,進而導致腹瀉。

如果少陰經氣復甦,內部燥熱,病人會寒熱交替,伴隨症狀包括:顫抖、神志不清、寒邪退卻後發熱、皮膚疼痛、突然失聲、氣短、骨頭萎縮、膈腸不適、全身浮腫。如果少陽經氣復甦,大熱將至,病人會患瘧疾,伴隨症狀包括:寒戰、極度寒冷後發熱、出血、血便、氣短、脈搏微弱、咽喉乾燥、口渴、飲水後仍口渴、口腔潰瘍、腳部腫脹、皮膚顏色變黃變紅、小便次數增多且尿量少。瘧疾的發生與傳播,以及主客邪氣的加臨,都與暑熱為本因,營氣受損為明顯的表現。

但是所表現出來的症狀,都屬於臟腑功能的失調,所謂的病邪所勝的臟腑,是承受到它所不能承受之氣的緣故。治療方法,各有宜忌,邪氣亢盛則抑制之,邪氣不足則補之,邪氣過盛則減少之,邪氣不足則補充之,輔助以有利的藥物,調和以適合的藥物,相同則區別之,不同則順從之,用溫熱之法治寒邪,用寒涼之法治熱邪,這樣才能順應邪氣的流行趨勢,安撫主客邪氣,使寒熱平衡。如果不能察覺時令變化,以及流行邪氣主客的差別而籠統治療,甚至過早使用禁藥,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。

所謂中運行者十全五,中天刑者無一生,是因為傷及臟腑的緣故,這可不值得警惕嗎?(頤)我學識淺薄,不敢妄加揣測,僅供參考,謹遵經典論述,詳細區分病因和症狀的常規變化,加以闡述編寫,僅供參考,豈敢妄言著述!

況且記述的內容還不夠全面,希望各位同道不吝指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