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五帙 (17)
第五帙 (17)
1. 合歡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安五臟,和心志,令人歡樂無憂。久服輕身,明目,得所欲。
【核】曰:生豫州山谷,及益州、汴洛,所在山谷亦有。植之庭除,令人不忿。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合歡蠲忿,萱草忘憂。古今注云:欲蠲人忿,贈以青裳。青裳,合歡也,越人謂之烏賴樹,金光明經謂之尸利灑樹,俗謂之萌葛樹也。干似梧桐,枝甚柔弱。葉如皂角,細而繁密,互相交結,每一風來,輒自相解,了不相牽。
五月發花紅白,上有絲茸。秋實作莢,子極纖薄。收採皮葉,不拘時月。修治其皮,削去粗皮,緩火焙炒。
先人云:陽動而開,陰靜而合,此至和,此至安也。動而能靜,開而必合,此方至和,此方至安也。若動不能開,靜不能合,與動不能靜,開不能合,斯不和,斯不安矣。合歡晝而陽舒,夜而陰合,靜時交結,動不相牽,開合動靜,鹹得所欲,是得陰陽之正,既安且和,人心如此,何忿不蠲。
【叅】曰:晝開夜合,以晝夜為呼吸者也。當安心肺之陽,腎肝之陰,並安中州,滋培後天者歟。和心志歡樂無憂者,以臟安則神安,神安則志溢,志溢則無恐懼憂悲矣。儼似衛氣之出入,亦可安衛氣之晝出於陽,夜入於陰。更安營氣之周行經隧,鎮定中州故也。息同天地,故久服輕身明目,皆得所欲。
(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,其脈在中。脾者,中州也。)
(惟臟安心和,故歡樂無憂。惟歡樂無憂,久之自身輕目明,而欲得矣。蓋氣鬱悶則重滯,樂則飛揚而輕也。肝屈抑則目昏,樂則開爽而明也。心愁慮,則不能如意,樂則從心所欲,無弗得也。)
白話文:
合歡
味道: 味甘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功效: 主要能安定五臟,使心志平和,讓人感到快樂無憂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視力清晰,並且能達成心中所想。
說明: 合歡樹生長在豫州的山谷,以及益州、汴洛等地,各地的山谷中也都有。把它種在庭院裡,可以讓人不生氣。嵇康的《養生論》說:「合歡能消除憤怒,萱草能使人忘記憂愁。」古今的注釋說:「想要消除人的憤怒,可以贈送青色的衣服。」青色衣服,指的就是合歡樹,越地的人稱它為烏賴樹,《金光明經》稱它為尸利灑樹,民間俗稱萌葛樹。樹幹像梧桐樹,枝條很柔軟。葉子像皂角樹,細小而茂密,互相交錯連結,每次風吹來,就會自己分開,不會互相牽連。
五月開出紅白色的花朵,花上有細細的絨毛。秋天結莢果,種子非常薄。可以採收樹皮和葉子,不受時間限制。處理樹皮時,要削去粗糙的外皮,用小火烘烤。
先人說:「陽氣活動時就張開,陰氣靜止時就合攏,這是最和諧的狀態,也是最安定的狀態。活動時能靜下來,張開時一定能合攏,這才是最和諧、最安定的狀態。如果活動時不能張開,靜止時不能合攏,或者活動時不能靜下來,張開時不能合攏,這就是不和諧,也是不安定的。合歡樹白天陽氣舒展時張開,夜晚陰氣聚合時合攏,靜止時相互交錯,活動時互不牽連,張開、合攏、活動、靜止,都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態,這是得到了陰陽的平衡,既安定又和諧,人心如果也能像這樣,哪裡會有不能消除的憤怒呢?
進一步說明: 合歡樹白天開花夜晚合攏,是把白天和夜晚當作呼吸一樣。它能夠安定心肺的陽氣,以及腎肝的陰氣,並能安穩中焦,滋養後天的精氣。之所以能使心志平和,讓人快樂無憂,是因為五臟安定,神氣才會安定,神氣安定,意志才會充盈,意志充盈,就不會感到恐懼憂傷。它就像衛氣的出入一樣,能夠安定衛氣白天運行於陽,夜晚進入於陰。更能安定營氣在經脈中周而復始地運行,穩定中焦的氣機。它與天地的氣息相同,所以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視力清晰,並且能達成心中所想。
(呼氣時是心與肺在作用,吸氣時是腎與肝在作用。在呼吸之間,脾接受食物的滋養,它的脈搏位於身體的中部。脾,就是中焦。)
(只有當五臟安定,心氣平和,才會快樂無憂。只有快樂無憂,時間久了,自身才會感到輕盈,視力清晰,並且能達成心中所想。因為氣機鬱悶就會感到沉重停滯,快樂就會使氣機飛揚而輕盈。肝氣受到壓抑就會視力昏暗,快樂就會使肝氣舒展而視力清晰。心中憂愁思慮,就不能如意,快樂就能使心想事成,無所不達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