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三帙 (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帙 (7)

1. 蘭草

(本經上品)

【氣味】辛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利水道,殺蠱毒,闢不祥。久服益氣,輕身,不老,通神明。

【核】曰:蘭草,香草也。別名都梁香、千金草,即孩兒菊、醒頭草也。禮記佩帨蘭茞。楚辭紉秋蘭以為佩。西京雜記載:漢時池苑,種蘭以降神,或雜粉藏書衣中,主闢蠹者,皆此蘭也。出太吳池畔,及溪澗水旁下濕地。荊州記云:都梁有山,下有水,清淺之中,生蘭草。

詩疏云:鄭俗,三月男女秉蕑於水際,以自祓除者是也。二月宿根再發,紫莖素枝,赤節綠葉,葉對節生,光澤有岐,嫩時可挼,可佩。八九月漸老,枝頭成穗,作花紅白,狀似雞蘇,久之花瓣轉白,絨裂如球,球中有子一粒,絨著子上,色黑,味苦,臭香氣烈,即千金花也。一種山蘭,即蘭草之生山中者,莖葉花實都同,但山澤有分,功用亦異。

與澤蘭同類異種,故蘭草名大澤蘭,澤蘭名小澤蘭,二種皆生水旁。但澤蘭莖方節短,葉上有澀毛,氣味俱疏淡,功用則迥別矣。近世之所謂蘭,非古之所謂蘭草。蘭生山谷,葉如麥冬而稍長,四季長青,不畏霜雪,迎春開花,花出根底,一干一朵,亦有一干數朵者,小蘭也。若生閩、廣,葉似菅茅而稍短,四季長青,畏霜雪,及春風。

入夏開花,花出根底,一干數朵,亦有一干一朵者,秋蘭也。朱子離騷辨證云:古之香草,花葉俱香,燥濕不變,今之蘭類,花萼雖香,干則腐臭,葉又不香,不識何時以幽蘭誤蘭草也。方虛谷訂蘭說云:古之所謂蘭,即今之孩兒菊,千金草。今之所謂蘭,其葉如茅,根名土續斷,花萼馥郁,故得蘭名。

楊升庵云:世以蒲宣者為蘭,九畹之受誣久矣。吳草廬蘭說云:蘭草有枝有莖,草之植者也。幽蘭無枝無莖,草之芳者也。因山谷稱之,置之座右,世遂謬指為離騷所稱之蘭以此。

【叅】曰:臭香,味辛,氣化中藥也。故主益氣,利水道。經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故蘭,闌也,泛闌流離也。又蘭,闌也。闌闢不祥也。主殺蠱毒,通神明,令輕身不老也。花即千金花,苗即千金草,以花煮酒,臭類木香,苦甚黃連。用治滯痢,獲效頗捷,正闌闢不祥,利水道,宣氣四達之功耳。

白話文:

[蘭草]

氣味: 味道辛辣平和,沒有毒性。

功效: 主要能疏通水道,消除蠱毒,驅除不祥之氣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並能通達神明。

說明: 蘭草是一種香草,別名又叫都梁香、千金草,也就是孩兒菊、醒頭草。古書《禮記》中提到佩戴蘭草和茞草,《楚辭》中也有把秋蘭編織成佩飾的記載。西漢的雜記中說,當時的池苑中種植蘭草用來迎接神明,或者把蘭草和粉末混合藏在書衣中,用來防止蛀蟲,這些都是指這種蘭草。它生長在太吳池畔,以及溪澗旁潮濕的低窪地。荊州的地方誌記載,都梁山下有水,在清澈的水中,就有蘭草生長。

詩經的註疏說:鄭國的風俗,三月時男女會在水邊拿著蕑草,用來潔淨自身。二月時,蘭草的宿根會再次發芽,長出紫色的莖、素色的枝條,紅色的節和綠色的葉子,葉子相對而生,有光澤和分叉,嫩的時候可以揉搓,可以佩戴。八九月時逐漸老去,枝頭會結成穗狀,開出紅白色的花,樣子像雞蘇,時間久了花瓣會轉為白色,絨毛裂開像球,球中有一顆種子,絨毛附著在種子上,顏色是黑色,味道苦澀,有強烈的香氣,這就是千金花。還有一種山蘭,是生長在山中的蘭草,莖葉花果都一樣,但因為生長環境不同,功效也有差異。

蘭草和澤蘭同屬一類,但品種不同,所以蘭草又叫大澤蘭,澤蘭叫小澤蘭,這兩種都生長在水邊。但澤蘭的莖是方形的,節短,葉子上有粗糙的毛,氣味都比較淡,功效也截然不同。現在人們所說的蘭花,並不是古代所說的蘭草。蘭花生長在山谷中,葉子像麥冬但稍長一些,四季常青,不怕霜雪,在春天開花,花從根部生長出來,一根莖上開一朵,也有開數朵的,這是小蘭。如果生長在福建、廣東一帶,葉子像菅茅但稍短一些,四季常青,怕霜雪和春風。在夏天開花,花從根部生長出來,一根莖上開數朵,也有一根莖開一朵的,這是秋蘭。朱熹在《離騷辨證》中說:古代的香草,花和葉子都有香味,乾燥或潮濕都不變質,現在的蘭花,花萼雖然香,但莖乾燥後會腐臭,葉子也不香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幽蘭誤認為蘭草了。方虛谷在《訂蘭說》中說:古代所說的蘭,就是現在的孩兒菊、千金草。現在所說的蘭,葉子像茅草,根叫土續斷,花萼香氣濃郁,所以得名蘭花。

楊慎說:世人把蒲草當成蘭花,屈原受冤屈很久了。吳草廬在《蘭說》中說:蘭草有枝有莖,是草本植物。幽蘭沒有枝也沒有莖,是芳香的草。因為山谷中稱讚它,放在座位旁邊,世人因此錯誤地認為《離騷》中提到的蘭花就是這種。

分析: 氣味香,味道辛辣,屬於氣化的中藥。所以能增強體力,疏通水道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膀胱是主管津液的器官,氣化功能正常,就能排出津液。所以蘭,有阻擋的意思,阻擋不好的事物。又蘭有闌除的意思,可以去除不祥之氣。主要用來消除蠱毒,通達神明,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花就是千金花,苗就是千金草,用花煮酒,氣味像木香,苦味像黃連。用來治療滯痢,效果很快,這正是蘭草能消除不祥、疏通水道、宣散氣機的功效。

2. 薏苡仁

(本經上品)

凡濕則重礙,燥則輕潑。
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久風濕痹,下氣。久服輕身,益氣。

【核】曰:出真定,及平澤田野間,所在亦有。今用梁漢者,但氣劣於真定耳;交趾者最良,彼土呼為竿珠。三月宿根自發。高四五尺,葉如初生芭茅。五月抽莖,開紅白花,五六月結實重累,殼青綠,堅薄而銳,中仁如珠,味甘美,咬著黏齒,可以作粥釀酒。一種形圓殼厚者,即菩提子。

一種大而無味者,即粳𥽇也。修治,每一兩,以糯米二兩,同拌炒熟,去糯米,更以鹽湯煮片刻,曬乾用。繆仲淳先生云:久服可以輕身者,濕去則脾胃安;脾胃安,則中焦治;中焦治,則能營養乎四肢,通利乎血脈經膜矣。

【叅】曰:薏諧意。意者,脾藏之神用,故主脾藏失用,致肝木萎厥,遂成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耳。即經所謂:有傷於筋,欲以吾意縱之屈伸,其若不容,及土失留礙,致己所不勝之風,吸引同類之濕,相合而成痹閉不通者,仁唯解孚,下行生氣而甲拆之。似與乙木之軸軋而上行者,不可同日而語矣。

(土具體無用,吐生草木以為用也。顧草木之條達,正顯地土之為用耳。)

白話文:

薏苡仁

(被列為《本經》中的上品藥材)

凡是濕氣重的東西就會讓人感到沉重阻礙,乾燥的東西則會輕盈散逸。

【氣味】味甘,性微寒,無毒。

【功效】主要治療筋脈拘攣、難以伸屈的病症,以及長期的風濕麻痺,能使氣往下運行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體力。

【產地及形態】薏苡仁產於真定(今河北正定)和平澤的田野間,其他地方也有。現在使用的梁漢薏苡仁,只是品質比不上真定的;交趾(今越南北部)的薏苡仁是最好的,當地人稱它為竿珠。三月時,宿根會重新發芽,長到四五尺高,葉子像剛長出來的芭茅。五月抽莖,開紅白色的花,五六月結實,果實累累,外殼青綠色,堅硬而薄且有尖端,裡面的籽仁像珠子一樣,味道甘美,咬起來黏牙,可以煮粥或釀酒。有一種形狀圓,殼厚的,就是菩提子。還有一種很大但沒有味道的,就是粳𥽇。

【炮製方法】每取薏苡仁一兩,用糯米二兩一起拌炒至熟,然後去除糯米,再用鹽水煮片刻,曬乾後即可使用。繆仲淳先生說:長期服用薏苡仁可以使身體輕盈,是因為濕氣去除,脾胃就能安穩;脾胃安穩,則中焦功能正常;中焦功能正常,就能滋養四肢,疏通血脈經絡。

【解釋】薏苡仁的「薏」字與「意」字同音。「意」是指脾臟功能的運用,所以薏苡仁主要治療脾臟功能失調,導致肝木萎靡不振,進而形成筋脈拘攣、難以伸屈的症狀。這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:筋脈受傷後,想用意念去控制它的屈伸,卻難以做到;或是脾土功能失調,無法留住體內的水液,導致自己無法承受的風邪,吸引同類的濕邪,結合在一起形成麻痺閉塞不通的病症。薏苡仁能夠化解體內淤積,使氣向下運行,並使經絡暢通。它與肝木之氣上行的作用是不同的。

(土壤本身沒有具體的用處,但吐出草木來供人使用。反過來看,草木的生長茂盛,正顯示了土地的功用。)

3. 地膚子

(本經上品)

地性堅固,膚居肌表。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膀胱熱,利小便,補中益精氣。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耐老。

【核】曰:出荊州平澤,及田野間,近道亦有。初生薄地,五六寸,一科數十枝,蓬起蔓延,弱不勝舉。根亦如蒿,莖葉皆青,宛如荊芥。三月開淡黃花,結子青白色,極繁盛似頭眠蠶沙狀,子落莖老,可以為拂,故一名落帚、獨帚、王帚、王彗、掃帚、地葵、地麥、白地草、涎地衣、鴨舌草、千心妓女。其苗葉燒灰,煎霜制砒石、粉霜、水銀、硫黃、硇砂。

先人題藥云:地膚子,一干數十枝,攢簇直上,其子繁多,星之精也。其味苦寒,得太陽寒水氣化,蓋太陽之氣,上及九天,下徹九泉,外彌膚腠。故地膚之功,上治頭,而聰耳明目,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,外去皮膚熱氣,而令潤澤。服之病去,必小水通長為外徵也。

【叅】曰:蔓延敷布,弱不勝舉,因名地膚。主治功力,真能使吾身生氣敷布在表,有宣義,有開義,當入太陽,太陽為開故也。氣味苦寒,亦得太陽寒水之化,故可對待太陽陽象之標,則凡以熱為本者,莫不相宜。膀胱,太陽經也,標盛則熱,與得寒水之化者逆治之,熱謝而小便澄徹矣。

補中者,中補乃能敷布。益精氣者,益精乃能化氣。蓋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聰明耳目,輕身耐老者,以開展則竅通,竅通則充實光輝矣。

白話文:

[地膚子]

地膚的本性堅固,它的「膚」指的是植物表面的部分。

[氣味] 味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[主治] 主要治療膀胱熱引起的疾病,可以促進小便排泄,並能補養身體中部的氣,增強精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聽覺和視覺更敏銳,身體變得輕盈,延緩衰老。

[說明] 地膚子產於荊州平澤和農田野外,路邊也能見到。剛長出來時貼著地面,大約五六寸高,一棵植物會長出數十枝,像蓬草一樣散開,柔軟得難以扶持。它的根像蒿草,莖葉都是青色的,很像荊芥。三月份開淡黃色的小花,結出青白色的種子,非常茂盛,像蠶沙一樣。種子掉落後,莖就老了,可以用來做掃把,所以又名落帚、獨帚、王帚、王彗、掃帚、地葵、地麥、白地草、涎地衣、鴨舌草、千心妓女。它的苗葉燒成灰後,可以煎熬提取霜,用來製造砒石、粉霜、水銀、硫黃、硇砂等藥物。

古人論藥說:地膚子一株有數十枝,向上攢聚生長,它的種子非常多,是星辰的精華。它的味道苦寒,是吸收了太陽的寒水之氣化育而成。太陽之氣,上達天頂,下至地底,外則充盈於皮膚。所以地膚的功效,上能治療頭部疾病,使聽覺和視覺敏銳,下能進入膀胱,促進小便排出,去除疝氣,外能去除皮膚熱氣,使皮膚潤澤。服用後疾病消失,必定是小便通暢為其外在表現。

[分析] 地膚蔓延開來,柔軟難以扶持,因此得名「地膚」。它的主要功效,確實能使人體生氣在體表散佈,有宣發和開通的作用,歸屬於太陽經,太陽經有開通的特性。它氣味苦寒,也是吸收了太陽寒水之氣所化生,所以能對應治療太陽經的陽熱病症,凡是以熱為主的疾病,都非常適合。膀胱是屬於太陽經的,如果太陽經的陽熱過盛,就用寒性的藥物來逆向治療,熱邪消除,小便自然就清澈了。

說它能補中,是因為補養中焦才能使氣血宣佈全身。說它能益精氣,是因為精充足了才能化生氣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作用正常,津液才能順利排出。能使聽覺和視覺敏銳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是因為開通了體內竅道,竅道暢通了才能使精氣充沛而發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