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三帙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帙 (4)

1. 橘柚

經云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橘皮有焉。再讀本經,及諸家法,乃知橘義真實不虛。客曰:陳皮留白補腎和中;去白消痰泄氣。從古所稱,奉為律令,今以矞義合之,似覺未當。曰:此正證明八字義耳。果能達矞義而用之,的是橘皮四法。不知此義而用之,寧不溷他藥之四法乎。

若果可混,性便移易,必非本有之真性矣。

(水穀入胃,具升出降入之妙。即東垣得悟法門,從此縱橫應變,莫不繇此貫通。可見讀書不貴博,只要實悟得古人一言一字,便終身受用無窮。)

【叅】曰:木命在皮,各有專精。以具全木之體,橘柚專精者實;實復專精者皮;皮布細竅,宛如人膚,即脈絡肉理,筋膜子核,各有屬焉。橘諧矞,與霱同。云間五色曰慶,三色曰霱。橘間青黃丹色之如霱也。矞者錐有所穿,取象膚間竅也;及滿有所出,取象氣中機也。柚諧由,與由同。

書云:若顛木之有由枿。徐云:已到之木,更生孫枝,象枝條華菡之形也。經云:垂枝布葉,皆下曲如鉤。又云: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之有餘也,故橘柚力能轉入為升,轉升為出,即轉闔為開也。種種形證,悉從人從闔,致胸中瘕熱,水穀失宣,神明不通,氣逆及氣臭耳。

下氣者,出已而降,玉衡機轉之妙用也。經云: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其斯之謂歟。

(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之有餘;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即轉入為升,轉升為出,轉出為降之氣中機也。)

白話文:

橘柚

古書記載:上焦(胸膈以上)通暢,能宣洩五穀的滋味,滋潤肌膚,使毛髮光澤,如同霧露滋養般,橘皮就有這種功效。再次研讀本經和歷代醫家的方法,才知道橘皮的功效確有其事,並非虛言。有人問道:陳皮(橘皮)留白能補腎和胃;去白則能消痰降氣。這是古人普遍認同的,奉為圭臬,但現在用「矞」的意義來解釋,似乎不太符合。我說:這正是證明「矞」字含義的八個字啊!如果能理解「矞」字的意義並加以運用,就能掌握橘皮的四種功效。如果不理解其義而使用,難道不會混淆其他藥物的四種功效嗎?

如果真能混淆,藥性就會改變,那必然不是它本來的真實藥性了。

(水穀進入胃中,具有上升、外出、下降、內入的妙用。正如東垣(張仲景)所領悟的法門,由此可以縱橫應變,各種情況都能由此貫通。由此可見,讀書不在於多,只要真正領悟古人一句一字的真諦,就能終身受用無窮。)

有人說:木的特性在於它的皮,各有專精之處。以完整的木之形體來說,橘柚專精之處在於果實;果實又專精之處在於皮;皮上有細微的孔竅,如同人的皮膚,脈絡、肌肉組織、筋膜、種子,各有歸屬。橘諧音「矞」,與「霱」相同。「霱」指五種顏色,也指三種顏色。橘子皮青黃丹三色,如同「霱」的顏色。「矞」字像錐子穿過東西的樣子,比喻皮膚上的孔竅;也像充滿後有所吐出的樣子,比喻氣機的運轉。柚諧音「由」,與「由」相同。

古書記載:如同顛倒的樹木般有著「由枿」(新生的枝條)。意思是:已經長成的樹木,又長出新的枝條,像枝條、花朵、果實的樣子。古書記載:枝條下垂,葉片舒展,都向下彎曲如同鉤子。又說:夏日陽氣布於肌膚,萬物都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。所以橘柚的藥力能夠使下降的氣機轉變為上升,使上升的氣機轉變為外出,使閉合的氣機轉變為開通。各種形狀和證據,都由開合變化而來,導致胸中脹滿熱痛,水穀不能運化,神志不清,氣逆以及口臭。

下降的氣機,排出後又下降,這是玉衡(人體臟腑氣機平衡)機轉的妙用。古書記載:秋日陽氣收斂於肌膚,蟄蟲將要冬眠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(夏日陽氣布於肌膚,萬物都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;秋日陽氣收斂於肌膚,蟄蟲將要冬眠,這就是下降轉為上升,上升轉為外出,外出轉為下降的氣機運轉。)

2. 杜仲

(本經上品)

【氣味】辛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腰膝痛,補中,益精氣,堅筋骨,強志,除陰下癢濕,小便餘瀝。久服輕身,耐老。

【核】曰:出上虞山谷,及上黨、漢中。上虞在豫州,虞、虢之虞,非會稽上虞縣也。今出建平、宜都,及商州、成州、峽州,諸山大谷中亦有之。樹高數丈,葉似辛夷,又類柘葉。初生嫩葉可食,謂之棉芽。木皮狀似厚朴,拆之白絲相連,江南單呼曰棉。花、實皆苦澀,亦堪入藥。

木可作履,以益腳也。修治,削去粗皮。每十六兩,用酥一兩,蜜三兩,和塗火炙,以盡為度。銼細用。

先人云:杜仲,從土從中,其色褐,為土剋水象,腎之用藥也。腰本腎府,濕土為害,必侵腎水,而腰先受之,據名據色,可以療也。若象形,能使筋骨相著,又一義矣。

【叅】曰:杜,牝。仲,次,合陰,合耦,合象太陰之始生。自上而下,從外而內者也。皮絡如綿,皮理如革,合至陽淪膚始盡,至陰容平始平也。平則轉出為降,降則中實;中實,遂成入令矣。入則精志益,筋骨強,藏精而起亟矣。何患老之將至,餘瀝之有;又何患藏陰之形未充,致奉生者少,轉為痿厥,及木用不及之有。既容且平,又何患長夏之土化未攘,與秋金驟斂,中含潤濕之有。

(至陽淪膚始盡,所謂夏三月,此謂蕃莠,至陰容平始平;所謂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至陽,即太陽;至陰,即太陰。)

白話文:

【杜仲】

味道: 辛味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主要功效: 主要治療腰部和膝蓋的疼痛,能補養身體的中氣,增加精氣,使筋骨強健,增強意志,消除陰部潮濕瘙癢,以及小便後滴瀝不盡的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

產地及外觀: 據說產於上虞的山谷,以及上黨、漢中一帶。這裡的上虞位於豫州,是虞國的虞,不是會稽的上虞縣。現在產於建平、宜都,以及商州、成州、峽州等地的深山大谷中。樹木高達數丈,葉子像辛夷,又像柘樹的葉子。剛長出的嫩葉可以食用,叫做棉芽。樹皮的樣子像厚朴,撕開後會有白色的絲相連,江南一帶直接稱之為棉。花和果實都苦澀,也可以入藥。

木材可以用來做鞋子,可以保護腳。處理時,要削去粗糙的樹皮。每十六兩杜仲,用一兩酥油和三兩蜂蜜調和塗抹後用火烤,直到酥油和蜂蜜完全被吸收。然後將杜仲切碎使用。

古人說: 杜仲這個名字,從「土」從「中」,它的顏色是褐色,是土剋水的象徵,所以是補腎的藥物。腰部是腎的住所,濕土會對腎水造成傷害,腰部會首先受到影響,根據它的名字和顏色,可以知道它能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從它的形態來看,它能使筋骨緊密相連,這又是它的一種功效。

進一步解釋: 「杜」代表雌性;「仲」代表次,表示陰陽相合,與太陰的起始狀態相符。它的作用是從上而下,從外而內。「皮絡如綿,皮理如革」,表示它一直延伸到皮膚表面,與至陽的狀態相融合,又歸於平靜,與至陰的狀態相融合。平靜後就會轉為下降,下降則內在充實;內在充實,就能發揮作用。當能發揮作用時,精氣和意志就會增強,筋骨就會強健,精氣收藏,行動敏捷。這樣還擔心衰老將至,小便滴瀝不盡嗎?還擔心體內陰氣不足,導致生殖功能下降,轉為痿弱或肢體麻木等問題嗎? 既然它能使陰陽達到和諧,又何必擔心長夏時節的濕熱,或秋季的收斂太快,而導致體內蘊含濕熱的情況呢?

(「至陽淪膚始盡」,指的是夏季的三個月,萬物生長茂盛;「至陰容平始平」,指的是秋季的三個月,萬物歸於平靜。至陽,即太陽;至陰,即太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