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八帙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帙 (10)

1. 小麥

(別錄中品)
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除客熱,止煩渴咽燥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令女子易孕。

白話文:

(別錄中品)

【氣味】味道甘甜,性質微寒,無毒性。

【主治】主要去除體內外來的熱氣,停止煩渴和咽喉乾燥,有利於小便,養護肝臟機能,停止漏血和唾血。能使女性容易懷孕。

【核】曰:小麥,即天所降瑞麥之麳也。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。方夏之時,舊谷已絕,新谷未登,民於時乏食,而麥熟最先,故春秋他谷不書,至麥禾不成則書之。以此見聖人於五谷,最重麥禾也。按武帝勸關中種麥。明堂月令,亦有仲秋勸種麥文,其有失時者,行罪無疑,凡以接絕所賴,懼民不以為意耳。

白話文:

《穀梁傳》中說:小麥,就是上天降下的瑞祥之穀。秋天播種,冬天生長,春天抽穗,夏天結實。夏季時分,舊穀已經用盡,新穀尚未成熟,人們往往缺糧,而麥子最早成熟,所以春秋史書不記載其他穀物,只有麥子成熟不佳才會記載。由此可見,聖人對於五穀之中,最看重麥子。

據說,漢武帝曾勸關中百姓種植麥子。《明堂月令》中也有仲秋時節勸種麥子的記載,若有人錯失時機,必定會被懲罰。這是因為麥子是維持民生的重要糧食,聖人擔心百姓不重視它。

每本根科一十有二,月閏之歲科增其一。麥秋將至,根藁一科,本黃一節,根本皆黃藁,則實成矣。性惡濕,江北地燥,天嘗晴,皮薄面多為上品;江南地濕,天嘗雨,皮厚面少為下品。故久雨水潦,即色黑而砂,甚則朽敗不實。春種者夏亦熟,中含有毒,萊菔制之。

白話文:

每種根莖類植物的種類有十二種,閏年的時候,種類會增加一種。麥子收割季節即將到來的時候,根莖類植物有一種,根部黃色的一段,根部全部都變成黃色的乾草,它的果實就成熟了。這種植物不耐潮濕,江北地區比較乾燥,天氣總是晴朗,果皮薄、果肉多的品質較好;江南地區比較潮濕,天氣總是下雨,果皮厚、果肉少的品質較差。所以如果長時間下雨,它的顏色就會變黑變成沙子狀,嚴重的話就會腐爛變質,不能成熟。春天種植的這種植物,到了夏天也能成熟,但裡面含有毒素,用萊菔來解毒。

【叅】曰:麥先五穀成,肝木腑臟之主谷也。遍歷四氣者,開闔互呈,體用始備,乃能養育肝氣;令女子易孕,為接絕之所賴,緣厥陰為胚胎之本,少陽為甲拆之樞,身前身後,靡不以肝膽為終始。經云:留愛為種,納想成胎,夢有青氣入母腹而母思酸,此亦肝木之色與味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小麥在五穀中最早成熟,它與肝臟相關。小麥在一年四季中都生長,具備了開合交替的特徵,纔能夠養育肝氣,使女性容易受孕,因為肝臟是胚胎發育的基礎,膽囊是胚胎發育的關鍵。從一開始到最後,肝膽對於人體來說都至關重要。古籍中說「留愛為種,納想成胎」,意思是精氣積聚成為種子,意念進入後形成胚胎。如果夢見有青氣進入母親的腹中,母親就會想吃酸的東西,這是因為青色和酸味與肝臟有關。

至若體失藏血之守,為漏為唾;用失疏泄之令,為約為癃;及厥陰風動而煩;少陽火熾而燥,取效頗捷。人莫不飲食,鮮能知此功行矣。春種夏實者,僅歷四氣之半,全缺降入之終,致樞機促發,適所以逢肝之怒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失去藏血的作用,就會漏血或吐血;如果使用(藥物)失去疏通排泄的功能,就會發生便祕或小便不利。而且當少陽經的火氣過旺時會發熱,取效都很快速。人們沒有不飲食的,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道理。春季播種,夏季結果,只經過了六氣的一半,完全缺少下降入藏的尾聲,導致樞機過於活躍,這剛好迎合了肝臟的亢盛。

2.

(別錄中品)
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益氣,和中,止泄。

白話文:

(在藥材等級中列為中品)

【氣味】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要用於益氣,調和中焦,止瀉。

【核】曰:粱似粟大,莖葉皆香,芽頭色異為別也。出荊、揚、青、冀之間。其類有三:青粱穀穗有毛,粒青,米亦微青,而細於黃、白米也;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;但以味短色惡,不如黃、白粱,故人少種之;亦早熟而收少,作餳青白,則勝余米耳。黃粱穗大毛長,穀米俱粗於白粱;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;食之香味,逾於諸粱;人號竹根黃也。白粱穗亦大,毛多而長,谷粗扁長,不似粟圓;米亦白而大,其香美為黃粱之亞。

白話文:

【核】說:粱的果實像粟那樣大,它的莖葉都香氣撲鼻,發芽時的顏色不同,是它的特徵。產自荊州、揚州、青州、冀州等地。粱有三個種類:青粱的穗有細毛,米粒是青色的,米也略帶青色,比黃米和白米細小;在夏季食用,極其清爽;但由於味道淡、顏色不好看,不如黃粱和白粱,所以種植的人較少;而且青粱早熟,收成少,用來製作餳(一種發酵食品),味道卻勝過其他米。黃粱的穗大,細毛長,米粒都比白粱粗;但結的米少,不耐水旱;食用時的香味,超過其他粱類;人們稱它為竹根黃。白粱的穗也很大,細毛多而長,米粒粗大而扁,不像粟那樣圓;米也是白色且大,香味僅次於黃粱。

【叅】曰:青粱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;黃粱香味逾於諸粱;白粱香美為黃粱之亞。古天子之飰,有白粱、黃粱者,明取黃、白二種,則青粱當是藥物矣。故諸粱比之他谷,最為益胃,但氣微寒,其聲為涼,蓋是亦借涼音,如黍大暑而種,則以黍從暑,粱從涼,其義一也。清涼對待熱惱更為親切,暑傷氣,氣損中虛,中虛洞泄,以暑為本者相宜,或夏暑未盡,秋涼驟斂者,在所當忌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青粱在夏天食用,會感到特別涼爽;黃粱的香味勝過其他種類的粱;白粱的香味和美次於黃粱。古代皇帝的宴席上,有白粱和黃粱,這兩種粱明顯是取用黃色和白色的兩種,那麼青粱應該是藥物了。各種粱與其他穀物相比,最能益胃,只是性微寒,它的別名為『涼』,這也是借用涼的讀音,就像黍在炎熱的夏天播種,取其從「炎暑」。粱從「涼」,道理是一樣的。清涼與炎熱相對,更加親近。因為炎熱會傷氣,氣虛會導致中氣不足,中氣不足就會腹瀉,對於以炎熱為根源的腹瀉來說,粱是非常合適的。或者夏天炎熱還未消盡,秋涼突然收斂,這時食用粱要特別注意。

3.

(別錄中品)
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陳者苦寒,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(在別錄中品中)

【氣味】味道鹹,性質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要滋養腎氣,清除脾胃中的熱氣,補益元氣。陳久者味苦性寒,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渴,有利尿作用。

【核】曰:粟字,本義作𥻆,象穗在禾之上,春秋題辭云:粟乃金所立,米為陽之精,西葉米而粟成矣。古者粟為黍、稷、粱、秫之總稱。即今之粟,在古但稱為粱。粱與粟,亦有別,穗大毛長,粒粗者粱也;穗小毛短,粒細者粟也。南北皆有,北田尤多。苗都似茅。色有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褐之殊,或因姓氏地名,或因形似時令,隨義賦名,不啻十數種矣。如早有趕麥黃、百日糧之類;中有八月黃、老軍頭之類;晚有雁頭青、寒露粟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【說明】

粟這個字,原本的字形是「𥻆」,象徵著禾苗上長出穗。春秋時代的銘文上記載:「粟是由金屬所建立的,稻米是陽氣的精華,稻葉枯萎後,粟就成熟了。」在古代,「粟」是黍、稷、粱、秫等穀物的統稱。而現在我們所說的「粟」,在古代只稱為「粱」。

粱和粟其實是有區別的:穗大、毛長、粒子粗的叫粱;穗小、毛短、粒子細的叫粟。南北各地都有粱和粟,北方田地種植的粱尤其多。粱和粟的苗都像茅草。

粱和粟的顏色有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褐之分。有些是根據姓氏或地名來命名,有些是根據外形或成熟時間來命名,總共有十幾種。例如,早熟的有「趕麥黃」、「百日糧」等;中熟的有「八月黃」、「老軍頭」等;晚熟的有「雁頭青」、「寒露粟」等。

齊民要術云:粟之成熟有早晚,苗稈有高下,山澤有宜異,收實有息耗,質性有強弱,氣味有美惡。順天時,量地利,則用力少而成功多;任性返道,勞而無獲。大抵早粟皮薄而米充,晚粟皮厚而米稀。大而黏者粱,細而粳者粟,故一名秈粟。

白話文:

《齊民要術》中提到: 穀物的成熟期有早有晚,苗莖有高有低,適合種植在高山或水澤地帶的也不同,收穫量有豐有歉,穀粒的質地有堅硬有軟弱,味道有香甜有苦澀。 根據不同的天氣時令,選擇適宜的土地條件,那麼付出的勞力就會少,收穫就會多;如果任由自然,違背自然規律,勞累卻毫無收穫。 一般來說,早熟的穀物皮薄米粒飽滿,晚熟的穀物皮厚米粒稀疏。顆粒大而黏稠的是粱,顆粒細小而香嫩的是粟,因此粟也稱秈粟。

【叅】曰:粱粟不獨大小有別,粱之味甘,粟之味鹹。甘入脾,鹹入腎,亦自有辨也。故粟益腎氣,開竅於二陰。設腎苦燥,致脾胃中熱,則消渴引飲以自救矣。陳者尤良,謂以咸轉苦,則自下者上,從內者外,輔水之體,復具水之用矣。

白話文:

醫聖張仲景說:米飯和小米不僅大小不同,味道也不同。米飯味甘,小米味鹹。甘味入脾,鹹味入腎,這之間也是有區別的。所以小米能滋補腎氣,通竅於二陰(腎陰和肝陰)。如果腎臟太乾燥,導致脾胃中熱,就會出現口渴、多飲來自我調節。存放時間較久的小米品質更好,因為鹹味轉化為苦味後,就會由下而上,由內而外,既能滋補水液,又能發揮水液的作用。

4. 艾葉

(別錄中品)

蘄州貢艾葉,葉九尖,長盈五七寸,厚約一分許,豈唯力勝,堪稱美艾。水臺用以為灼,謂之一壯。

【氣味】苦微溫,無毒。

白話文:

蘄州進貢的艾葉,葉尖有九個,長度超過五七寸,厚度約一分,不僅療效極佳,堪稱艾葉中的上品。水臺用它來艾灸,稱作「壯」。

【主治】主灸百病。作煎,止吐血下利,下部慝瘡,婦人漏血,利陰氣,生肌肉,闢風寒,使人有子。作煎,勿令見風。

白話文:

功效: 用於針灸治療各種疾病。煮沸後服用,可以止吐血、腹瀉、肛門周圍膿腫、女性陰道出血,補益陰氣,生長肌肉,預防風寒,幫助懷孕生子。煮沸後服用時,避免接觸風。

【核】曰:生山谷田野間,蘄州者最貴,四明者亦佳。春時宿根再發,布地生苗,如蒿作叢,莖直上,高四五尺。葉四布,具五尖九尖者勝,椏上覆有小尖,面青背白。八月葉間復出穗,細花結實,累累盈枝,中有細子,霜後始枯,蓍草類也。修治揀摘淨葉,揚去塵屑,入石臼內,木杵搗熟,羅去渣滓,再搗如綿,則灸火得力;如入丸散,將茯苓作片同碾,即時可作細末,亦一異也。苦酒、香附為之使。

白話文:

【核桃】:生長在山谷和田野間,其中蘄州產的品質最好,四明產的也不錯。

春季時,核桃老根再次發芽,在地面上長出苗,像艾蒿一樣成叢生長。它的莖直立向上,能長到四五尺高。

葉子向四面生長,有好幾個尖角的品質最好,分支上方覆蓋著小尖角,葉面青色,葉背白色。

八月時,葉子之間又長出穗,開出細小的花,結出果實,累累地掛在枝頭,果實內有細小的核,霜降後才會枯萎,與蓍草同類。

炮製方法:挑選出乾淨的葉子,用簸箕揚掉灰塵,放入石臼中,用木杵搗碎,篩去渣滓,然後再次搗碎成棉絮狀,這樣用來灸火的效果好。如果要製成丸散,可以將茯苓切片,一起研磨,可以得到細小的粉末,這也是一種不同的方法。

苦酒和香附可以作為引藥。

【叅】曰:蓍艾同類,但分老少耳。五十曰艾,千百曰蓍。艾即少艾,有生息、止息二義。霜後始枯,所謂大勞已艾,言其止也;望春再發,所謂更歷美艾,言其生也。蓍則更歷年久,氣味和平;艾則方生銳氣,氣味宣發。灸百病者,陷下則灸之,火鬱則發之也。所陳諸證,悉屬火鬱於下,而無散大之令,及陰氣承陽,致血衄妄行也。

生肌肉者,艾以氣勝。使有子者,亦生息之義也。勿令見風,恐氣散耳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刺法論》說:蓍草和艾草同屬一類,只是年齡不同。五年以上的稱為艾草,幾十年以上的稱為蓍草。艾草是指幼小的艾草,有生長和止息兩種意思。霜降後艾草開始枯萎,所謂「大勞已艾」,說明它的作用已經停止了;春天來臨時艾草又重新發芽,所謂「更歷美艾」,說明它又復活了。蓍草則經過更多的年頭,氣味平和;艾草則剛剛生長,氣味辛烈。用艾灸治療百病,是用艾火的熱力驅除體內的寒邪,疏通氣血。文中的各種症狀,都是由於體內氣血鬱滯於下焦,沒有疏散大氣血的辦法,同時陰氣上犯陽氣,導致鼻血妄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