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八帙 (10)
第八帙 (10)
1. 小麥
(別錄中品)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除客熱,止煩渴咽燥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令女子易孕。
【核】曰:小麥,即天所降瑞麥之麳也。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。方夏之時,舊谷已絕,新谷未登,民於時乏食,而麥熟最先,故春秋他谷不書,至麥禾不成則書之。以此見聖人於五谷,最重麥禾也。按武帝勸關中種麥。明堂月令,亦有仲秋勸種麥文,其有失時者,行罪無疑,凡以接絕所賴,懼民不以為意耳。
每本根科一十有二,月閏之歲科增其一。麥秋將至,根藁一科,本黃一節,根本皆黃藁,則實成矣。性惡濕,江北地燥,天嘗晴,皮薄面多為上品;江南地濕,天嘗雨,皮厚面少為下品。故久雨水潦,即色黑而砂,甚則朽敗不實。春種者夏亦熟,中含有毒,萊菔制之。
【叅】曰:麥先五穀成,肝木腑臟之主谷也。遍歷四氣者,開闔互呈,體用始備,乃能養育肝氣;令女子易孕,為接絕之所賴,緣厥陰為胚胎之本,少陽為甲拆之樞,身前身後,靡不以肝膽為終始。經云:留愛為種,納想成胎,夢有青氣入母腹而母思酸,此亦肝木之色與味也。
至若體失藏血之守,為漏為唾;用失疏泄之令,為約為癃;及厥陰風動而煩;少陽火熾而燥,取效頗捷。人莫不飲食,鮮能知此功行矣。春種夏實者,僅歷四氣之半,全缺降入之終,致樞機促發,適所以逢肝之怒耳。
白話文:
[小麥]
**【味道】**味甘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
**【主要功效】**主要能去除體內的虛熱,止渴、緩解咽喉乾燥,利尿,滋養肝氣,止住各種出血(如漏血、咳血),還能幫助女性更容易懷孕。
**【考證】**小麥,就是上天降下的祥瑞麥子。秋天播種,冬天生長,春天開花,夏天結果。當夏季到來,舊的糧食已經用完,新的糧食還沒收成,人民會在這個時候缺少食物,而麥子是最早成熟的,所以其他春秋收成的穀物,書中都不會特別記載,只有在麥子歉收的時候才會特別記錄。由此可見,聖人對於五穀,最重視的就是麥子。據說漢武帝曾勸說關中地區的人民種植麥子。明堂月令中,也有仲秋勸人種植麥子的記載,如果有人沒有按照時令種植,就會受到懲罰,這是因為麥子是糧食接濟的重要來源,害怕人民不重視。
每一棵麥子,根部都會長出十二根麥稈,閏年則會多長出一根。當麥秋將至,一根麥稈從根部開始枯黃,直到最底層的一節都變成黃色,就代表麥子成熟了。麥子這種植物不喜歡潮濕,在北方乾燥的地區,經常晴天,麥子的皮薄,麵粉多,品質最好;而南方潮濕的地區,經常下雨,麥子的皮厚,麵粉少,品質較差。所以,如果遇到連日大雨,麥子就會發黑並且出現沙粒,嚴重時甚至會腐爛而無法結成籽粒。春天種植的麥子夏天也能成熟,但是麥子本身帶有毒性,可以用蘿蔔來解毒。
**【參詳】**麥子比其他五穀更早成熟,它是肝木這個臟腑的主要糧食。麥子經歷了四季的變化,開闔互現,體與用才能夠完備,才能夠滋養肝氣;它能幫助女性更容易懷孕,是因為它是接續生命的重要依靠,這是由於厥陰經是胚胎的根本,少陽經是胎兒發育的樞紐,從懷孕前到生產後,都離不開肝膽的功能。醫經說:「留下精愛作為種子,接受意念而成胎,夢見有青氣進入母親腹部,而母親會想吃酸的食物,這也是肝木的顏色和味道的體現。」
如果身體失去肝臟藏血的功能,就會出現漏血或吐血的狀況;如果肝臟失去疏泄的功能,就會出現小便不利或閉塞的狀況;還有當厥陰經氣躁動而感到煩躁;少陽經的火氣旺盛而感到口乾舌燥時,食用麥子都能很快見效。人們每天都要飲食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小麥的這些功效。春天種植夏天成熟的麥子,只經歷了四季的一半,缺少了降入之氣的終結,導致臟腑樞機過於急促發動,反而會引發肝氣的憤怒。
2. 粱
(別錄中品)
【氣味】甘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益氣,和中,止泄。
【核】曰:粱似粟大,莖葉皆香,芽頭色異為別也。出荊、揚、青、冀之間。其類有三:青粱穀穗有毛,粒青,米亦微青,而細於黃、白米也;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;但以味短色惡,不如黃、白粱,故人少種之;亦早熟而收少,作餳青白,則勝余米耳。黃粱穗大毛長,穀米俱粗於白粱;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;食之香味,逾於諸粱;人號竹根黃也。白粱穗亦大,毛多而長,谷粗扁長,不似粟圓;米亦白而大,其香美為黃粱之亞。
【叅】曰:青粱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;黃粱香味逾於諸粱;白粱香美為黃粱之亞。古天子之飰,有白粱、黃粱者,明取黃、白二種,則青粱當是藥物矣。故諸粱比之他谷,最為益胃,但氣微寒,其聲為涼,蓋是亦借涼音,如黍大暑而種,則以黍從暑,粱從涼,其義一也。清涼對待熱惱更為親切,暑傷氣,氣損中虛,中虛洞泄,以暑為本者相宜,或夏暑未盡,秋涼驟斂者,在所當忌。
白話文:
粱
**味道:**味道甘甜平和,沒有毒性。
**主要功效:**主要能補益氣力,調和腸胃,止瀉。
**核實:**粱的形狀像小米那麼大,莖和葉子都有香味,芽頭的顏色不同可以作為區別。產地在荊州、揚州、青州、冀州一帶。粱的種類有三種:青粱的穀穗有毛,穀粒青色,米也稍微帶青色,比黃粱和白粱的米細小。夏天食用,非常清涼。但是因為味道較淡,顏色也不好看,不如黃粱和白粱,所以人們種植的比較少。青粱也比較早熟,但收穫量少,用來製作糖稀,顏色呈現青白色,比其他米好一些。黃粱的穀穗大,毛長,穀粒和米都比白粱粗糙,但收穫量少,不耐旱澇。食用起來味道香美,勝過其他粱米,人們稱之為竹根黃。白粱的穀穗也很大,毛多而長,穀粒粗糙扁長,不像小米那麼圓。米是白色的且較大,香味僅次於黃粱。
**參考:**青粱在夏天食用,非常清涼;黃粱的香味勝過其他粱米;白粱的香味僅次於黃粱。古代天子的飲食,有白粱和黃粱,可見是選用黃、白二種,那麼青粱應該是用作藥物的。所以粱米相比其他穀物,最能補益腸胃,但性質略帶寒涼,它的屬性為涼,大概是借用了「涼」字的音,就像黍是在大暑時節種植,所以黍的屬性從暑,粱的屬性從涼,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清涼的特性對於熱症更為適合,暑熱會損傷氣力,氣力受損導致中氣虛弱,中氣虛弱就會腹瀉,對於由暑熱引起的腹瀉比較適合。或者夏天暑熱未退,秋天驟然轉涼的情況下,應該避免食用。
3. 粟
(別錄中品)
【氣味】咸,微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。陳者苦寒,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。
【核】曰:粟字,本義作𥻆,象穗在禾之上,春秋題辭云:粟乃金所立,米為陽之精,西葉米而粟成矣。古者粟為黍、稷、粱、秫之總稱。即今之粟,在古但稱為粱。粱與粟,亦有別,穗大毛長,粒粗者粱也;穗小毛短,粒細者粟也。南北皆有,北田尤多。苗都似茅。色有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褐之殊,或因姓氏地名,或因形似時令,隨義賦名,不啻十數種矣。如早有趕麥黃、百日糧之類;中有八月黃、老軍頭之類;晚有雁頭青、寒露粟之類。
齊民要術云:粟之成熟有早晚,苗稈有高下,山澤有宜異,收實有息耗,質性有強弱,氣味有美惡。順天時,量地利,則用力少而成功多;任性返道,勞而無獲。大抵早粟皮薄而米充,晚粟皮厚而米稀。大而黏者粱,細而粳者粟,故一名秈粟。
【叅】曰:粱粟不獨大小有別,粱之味甘,粟之味鹹。甘入脾,鹹入腎,亦自有辨也。故粟益腎氣,開竅於二陰。設腎苦燥,致脾胃中熱,則消渴引飲以自救矣。陳者尤良,謂以咸轉苦,則自下者上,從內者外,輔水之體,復具水之用矣。
白話文:
【粟】
味道: 味鹹,性微寒,無毒。
功效: 主要能滋養腎氣,去除脾胃中的熱邪,補益氣力。陳年的粟米性味苦寒,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消渴症(糖尿病),並能利小便。
考證: 「粟」這個字,本來的意思是「𥻆」,像穀穗在禾苗之上。春秋時代的文獻記載說:「粟是金所產生的,米是陽的精華,西邊的葉子(指植物的生長)成就了米而粟則成熟了。」古代的粟,是黍、稷、粱、秫這些穀物的總稱。現在的粟,在古代只稱為「粱」。粱和粟其實有所不同,穗大毛長、顆粒粗大的稱為粱;穗小毛短、顆粒細小的稱為粟。南北方都有種植,北方田地尤其多。粟的苗都像茅草。顏色有青、紅、黃、白、黑、褐等不同,有的因為姓氏、地名而命名,有的因為形狀、時令而命名,因此有十幾種之多。像是早熟的有趕麥黃、百日糧等;中熟的有八月黃、老軍頭等;晚熟的有雁頭青、寒露粟等。
《齊民要術》記載:「粟成熟的時間有早晚,莖稈有高矮,在山地、沼澤的適宜性不同,收成量有盈虧,品質有強弱,味道有優劣。順應天時,衡量地利,就能用較少的力量獲得較多的成果;如果任意妄為,違反自然規律,就會徒勞無功。大體來說,早熟的粟皮薄而米粒飽滿,晚熟的粟皮厚而米粒稀少。顆粒大而黏的稱為粱,顆粒細而粳的稱為粟,因此粟又名秈粟。」
分析: 粱和粟不僅僅是大小不同,粱的味道是甘甜的,粟的味道是鹹的。甘味入脾,鹹味入腎,這兩者是有區別的。所以粟可以補益腎氣,並且可以疏通下竅(指前後二陰)。如果腎臟有燥熱的問題,導致脾胃中產生熱邪,就會發生消渴症,需要大量飲水來自我救治。陳年的粟米尤其有效,因為它的味道從鹹轉變成苦,可以使下降的氣機上升,使內在的熱邪向外散發,從而輔助水的滋養作用,恢復水的正常功能。
4. 艾葉
(別錄中品)
蘄州貢艾葉,葉九尖,長盈五七寸,厚約一分許,豈唯力勝,堪稱美艾。水臺用以為灼,謂之一壯。
【氣味】苦微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灸百病。作煎,止吐血下利,下部慝瘡,婦人漏血,利陰氣,生肌肉,闢風寒,使人有子。作煎,勿令見風。
【核】曰:生山谷田野間,蘄州者最貴,四明者亦佳。春時宿根再發,布地生苗,如蒿作叢,莖直上,高四五尺。葉四布,具五尖九尖者勝,椏上覆有小尖,面青背白。八月葉間復出穗,細花結實,累累盈枝,中有細子,霜後始枯,蓍草類也。修治揀摘淨葉,揚去塵屑,入石臼內,木杵搗熟,羅去渣滓,再搗如綿,則灸火得力;如入丸散,將茯苓作片同碾,即時可作細末,亦一異也。苦酒、香附為之使。
【叅】曰:蓍艾同類,但分老少耳。五十曰艾,千百曰蓍。艾即少艾,有生息、止息二義。霜後始枯,所謂大勞已艾,言其止也;望春再發,所謂更歷美艾,言其生也。蓍則更歷年久,氣味和平;艾則方生銳氣,氣味宣發。灸百病者,陷下則灸之,火鬱則發之也。所陳諸證,悉屬火鬱於下,而無散大之令,及陰氣承陽,致血衄妄行也。
生肌肉者,艾以氣勝。使有子者,亦生息之義也。勿令見風,恐氣散耳。
白話文:
蘄州進貢的艾葉,葉子有九個尖端,長度約五到七寸,厚度約一分左右,不僅功效強大,堪稱品質優良的艾葉。用艾草在水臺上進行灼燒,稱為「一壯」。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主要用於艾灸治療各種疾病。煎煮服用,可以止吐血、止瀉,治療下身惡瘡,婦女漏血不止,促進陰氣運行,生長肌肉,驅散風寒,使人能生育。煎煮時,不要讓它接觸到風。
【考證】艾草生長在山谷和田野間,其中蘄州產的品質最為珍貴,四明產的也不錯。春天時,宿根會再次生長,在地面上長出幼苗,像蒿草一樣成叢生長,莖部直立向上,高度約四五尺。葉子四面散開生長,具備五個或九個尖端的為佳,枝椏上覆蓋著小尖端,葉面呈青色,背面呈白色。八月時,葉間會再次長出穗狀花序,細小的花朵結成果實,纍纍滿枝,內部有細小的種子,霜降後才開始枯萎,和蓍草是同類植物。採收後,揀選乾淨的葉子,揚去灰塵雜屑,放入石臼內,用木杵搗爛,用篩子去除渣滓,再次搗至如棉絮狀,這樣艾灸時火力才會強勁;如果用來製成藥丸或藥散,將茯苓切成薄片一同碾磨,便可立即製成細末,這也是一個特別的方法。苦酒和香附可以增強艾葉的藥效。
【闡釋】蓍草和艾草是同類植物,只是分老幼而已。五十年為艾,千年百年為蓍。艾,就是年幼的艾草,具有生息和止息兩種含義。霜降後開始枯萎,是說它完成了使命而停止生長;到了來年春天再次發芽,是說它再次展現生機。蓍草則歷經多年,氣味平和;艾草則剛生長,氣味銳利而發散。艾灸治療各種疾病,主要是針對體內陷下之處進行灸療,對於火氣鬱結的病症則採用發散的方法。文中提到的各種症狀,都是由於體內火氣鬱結於下,而沒有疏散之力,以及陰氣過於旺盛,導致血不循常道而妄行。
艾草能生長肌肉,是因為它的氣能勝過其他藥物。使人能生育,也是生生不息的含義。不要讓它接觸到風,是怕藥氣散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