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九帙 (3)

1. 鼠耳

(別錄下品)

自看茸母北方去,誰識上皇南渡來,若道當時臣有禮,禁菸今日未曾開。轉竊視聽以為視聽矣。

【氣味】甘酸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痹寒,寒熱,止喘咳,療耳聾,明目。

【核】曰:鼠耳,即茸母、黃蒿、香茅、米曲、無心草、綿絮頭、鼠麴草也。生平崗田間熟地。二月生苗,高尺余,莖肥葉厚,柔軟如綿,表裡白毛,茸蒙如鼠耳。搗汁蜜和為粉,香美可口,謂之龍舌䉽,以壓時氣。北方寒食亦用之,功勝白茅。宋高宗詩云:茸母初生認禁菸。

三月成穗,作花碎小,黃綠如曲,雜攑染衣,雖敝猶鮮。月令云,衣曲黃衣之色。四月結子如粟,楚人呼為米曲。修事,採苗葉陰乾,花實亦可用,款冬花為之使。

【叅】曰:十二子為鼠,性多疑而竊視聽,出穴每不果,故持兩端者曰首鼠。耳者肺之候,腎之竅也。故主腎不司竅為聾,或精不貫瞳為瞽,或痹閉不通為痹寒,或肺先是動為喘咳,或後所生為寒熱。蓋所生是動,肺高腎下,猶持兩端,間甚不果,不獨以形肖,並稱功用矣。

(先為是動,是動者,氣先病也。後為所生,所生者,血後病也。肺高象天,腎下象水,間則乍輕,甚則乍重。)

白話文:

[鼠耳]

這種植物,從它在北方生長時就被稱為「茸母」來看,誰能想到它會跟著南遷的皇帝一起來到南方呢?如果當時大臣們遵守禮法,現在也不會有禁菸令了。這種植物的出現,就像是偷偷觀察並取代了原有的事物一樣。

【氣味】味道甘甜帶酸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麻痺、寒熱症狀、止咳平喘、治療耳聾、使眼睛明亮。

【考證】這種植物又被稱為茸母、黃蒿、香茅、米曲、無心草、綿絮頭、鼠麴草。它生長在平坦的丘陵或田埂邊的熟地上。二月長出嫩苗,高約一尺多,莖粗壯,葉子肥厚柔軟,像棉花一樣,表面和背面都有白色絨毛,茸茸的就像老鼠的耳朵。將它搗碎取汁,加入蜂蜜調成粉末,香甜可口,稱為「龍舌䉽」,用來抵抗時疫。北方在寒食節也會使用,功效比白茅還要好。宋高宗的詩中寫道:「茸母初生認禁菸。」

三月開花結穗,花朵細碎,黃綠色像米曲,可以和著其他染料一起染衣服,即使衣服舊了,顏色仍然鮮豔。《月令》中說:「用米曲染衣,顏色是黃色的。」四月結出像小米一樣的果實,楚地人稱之為「米曲」。採收時,取嫩苗和葉子陰乾,花和果實也可以使用。款冬花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材。

【論述】「子」在十二生肖中代表鼠,鼠的特性是多疑且喜歡偷偷觀察,出洞穴時常常猶豫不決。所以,持有兩種不同意見的人被稱為「首鼠兩端」。耳朵是肺氣的表徵,也是腎氣的通道。因此,鼠耳可以治療腎氣不足導致的耳聾,或精氣無法上達瞳孔導致的失明,或氣血不通導致的麻痺寒冷,或肺氣先受損引起的喘咳,或病後產生的寒熱症狀。歸根究底,這些疾病都是因為肺氣和腎氣的關係失調所導致的,肺氣高居於上,腎氣沉降於下,就像是猶豫不決一樣。鼠耳的功效不僅僅是形狀相似而已。

(「先為是動」是指氣先發生病變;「後為所生」是指血後發生病變。肺氣位於上方,像天一樣;腎氣位於下方,像水一樣。疾病發作時有輕有重,輕時減緩,重時加劇。)

2. 白前

(別錄下品)

【氣味】甘微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胸脅逆氣,咳嗽上氣,呼吸欲絕。

【核】曰:生州渚沙磧上,苗高尺許,葉似柳,或似芫。根似白薇,或似細辛。粗長堅直,色白微黃,折之易斷者白前也;細短柔韌,色黃微白,折之不斷者白薇也。修事,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;漉出,去頭須了,焙乾收用。

【叅】曰:在色為白,在臟歸肺矣。前者坐而至,不行而進也,當入手太陰、陽明,足陽明,為治咳之君主藥。經云: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太陰陽明。又云: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驚,有積氣在胸中,得之酒使內也。又云:臟真高於肺,以行營衛陰陽也;不行焉,則為厥為積矣。

大明主奔豚,及腎氣,亦即下實上虛之象乎。然則白薇功力,三因並施,臟腑鹹入,腠理皮毛,靡不前至,蓋以功用為名也。

(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?歧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歧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,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,各傳以與之。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時治。

時感於寒,則受病。微,則為咳;甚,則為泄、為痛。乘秋,則肺先受之;乘春,則肝先受之;乘夏,則心先受之;乘至陰,則脾先受之;乘冬,則腎先受之。帝曰:何以異之?歧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;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,甚則咽腫喉痹;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。

轉則兩胠下滿;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;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歧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;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;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;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;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;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;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;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;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;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;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;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;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腫氣逆也。

右錄咳論,以備叅考。)

白話文:

白前

味道: 味甘,性質稍微溫和,沒有毒性。

主要治療: 主要治療胸部和脅肋部位的氣逆、咳嗽氣喘、呼吸困難,感覺快要斷氣的狀況。

辨識: 白前生長在河洲沙灘上,植株高度約一尺,葉子像柳樹,有的像芫荽。根部像白薇,有的像細辛。粗長堅硬且筆直,顏色為白色帶點黃色,容易折斷的是白前;細短柔軟且有韌性,顏色為黃色帶點白色,不容易折斷的是白薇。處理方式是,用生甘草水浸泡一個時辰,撈出後去除根頭和鬚,然後烘乾使用。

說明: 白前顏色為白色,在臟腑中歸屬於肺。它有「前」字的含意,意指它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,不需要經由其他路徑,因此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、陽明經,足陽明胃經,是治療咳嗽的主要藥物。經文說:「咳嗽氣喘,病在胸中,與手太陰肺經、陽明經有關。」又說:「當出現脈象浮喘,上部虛弱下部充實,同時有驚恐,胸中有積氣時,可能是因為飲酒所導致。」又說:「臟腑的真氣高於肺,可以運行營衛氣血和陰陽;若真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氣逆和積滯。」

大明指出白前能治療奔豚病和腎氣不順,也是屬於上虛下實的症狀。而白薇的功效則能同時處理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,能作用於各個臟腑,也能到達皮膚毛孔,無所不達,所以取名為白前。

(黃帝問:為什麼肺會導致咳嗽?岐伯回答說:五臟六腑都會導致咳嗽,不只有肺。黃帝問:請說說各種咳嗽的症狀。岐伯說:皮膚毛孔是肺的開合之處,外邪通常先侵犯皮膚毛孔,再從這裡進入肺。當寒邪或飲食進入胃部,會循著肺經上行至肺,導致肺寒。肺寒會與外邪結合,侵襲肺部,產生肺咳。五臟會根據不同的時節而生病,並在不是自己當令的時節,把病氣傳給其他臟腑。人與天地相應,所以五臟也會根據不同的時節進行治療。

當人感受寒邪,就會生病,如果症狀輕微,就會咳嗽,如果症狀嚴重,就會腹瀉或疼痛。秋季,肺最先感受寒邪;春季,肝最先感受寒邪;夏季,心最先感受寒邪;長夏,脾最先感受寒邪;冬季,腎最先感受寒邪。黃帝問:這有什麼不同?岐伯說:肺咳的症狀是咳嗽有喘息聲,嚴重時會咳血;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心痛,喉嚨有異物感,嚴重時會咽喉腫痛;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側脅肋疼痛,嚴重時會無法轉身,轉身時兩脅會更加脹滿;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側脅肋疼痛,連帶牽引到肩背,嚴重時會無法活動,一動就會咳嗽加劇;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相連疼痛,嚴重時會咳出痰涎。黃帝問:六腑的咳嗽又是什麼情況?生病的原因是什麼?岐伯說:五臟的久咳會轉移到六腑。如果脾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胃,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嘔吐,嚴重時會吐出蛔蟲;如果肝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膽,膽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吐出膽汁;如果肺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大腸,大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失禁排泄;如果心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小腸,小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排氣,而且氣會隨著咳嗽一起排出;如果腎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膀胱,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失禁排尿;如果久咳持續不斷,就會影響到三焦,三焦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喝水。這些咳嗽病症,大多與胃相關,與肺也有關聯,會使人多痰唾,面部浮腫,氣機上逆。

以上記錄有關咳嗽的論述,以供參考。)

3. 扁豆

(別錄下品)

夏日在膚脈如鉤,冬日在骨脈如營。

【氣味】甘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和中,下氣。

【核】曰:二月下種,延纏籬垣間。葉大如杯,圓而有尖,花具紫白二色,狀如小蛾,有翅尾。莢生花下,凡十餘樣,或長或圓,或如龍爪虎爪,或如豬耳、刀鐮,種種不同,皆累累成枝。白露後,實更繁衍,秋熱便不易生,故一名雪眉同氣,一名涼衍豆,俗訛為羊眼豆,亦形相似也。嫩時可充蔬菜茶料,老則收子煮食。

子有黑、白、赤、斑四色。入藥只取色白者,莢殼雖厚,子粒粗圓為勝耳。

先人云:菽水穀也,秋成色白,臭味甘芳。有土金水,貫連三臟之義。故為和中下氣之品。

又云:右遷而降,自然暑息熱消,渴除痢止矣。

【叅】曰:藊諧扁,門戶之文也。若夏日在膚,蟄蟲將去,壞戶之象也。諧禾,嘉禾之菽,水藏之谷也。若冬日在骨,蟄蟲墐戶,君子居室之象也。觀永類鈐方。立固將墮將破之胞胎,則壞戶墐戶之義,真不待言語形容矣。至化炎敲成清肅,轉摧拉就容平,更不待言語形容矣。

若秋傷於濕,此即秋金驟斂,致中含濡濕耳。仍順以時降,從微至著,肺氣乃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別錄主和中,即和中央長夏之土,藉火土授受之際,斯金火亡刑,乃得出而降,降而入,入復升,升復出,五行均等,運迭不竭,又不待言語形容矣。

(轉夏成秋,化炎敲成清肅,此即點火成金,不煩另覓種子。)

白話文:

[扁豆]

夏天時,它的脈象顯現在皮膚表面,像彎鉤一樣;冬天時,則藏在骨頭深處,像營地一樣。

[氣味] 味道甘甜,稍微帶點寒性,沒有毒。

[功效] 主要作用是調和脾胃,使氣下行。

[外形描述] 扁豆在農曆二月播種,藤蔓會纏繞在籬笆或牆壁上。葉子很大,像杯子一樣,呈圓形但有尖端。花有紫色和白色兩種,形狀像小飛蛾,有翅膀和尾部。豆莢生長在花朵下方,種類繁多,有十幾種,有的長、有的圓,有的像龍爪或虎爪,有的像豬耳朵或鐮刀,形狀各不相同,都結實累累地長在枝條上。白露之後,果實更加繁盛。秋天天氣變熱就不容易生長,所以又叫做「雪眉同氣」或「涼衍豆」。民間訛傳為「羊眼豆」,形狀也有點相似。嫩的時候可以當蔬菜食用或泡茶,老了就收豆子煮食。

豆子有黑色、白色、紅色和雜色四種。入藥只取白色豆子,豆莢雖然厚,但以豆粒大而圓的為佳。

前人說:「豆類是水穀的一種,秋天成熟時顏色為白色,氣味甘甜芳香。它有土、金、水三種屬性,貫穿人體的三個臟器,因此是調和脾胃、使氣下行的良藥。」

又說:「使它向下行,自然能消除暑氣和熱氣,止渴止瀉。」

[藥理分析] 「扁」字諧音「藊」,有門戶的意思。夏天時,它顯現在皮膚表面,就像蟄伏的蟲子要離開洞穴,是門戶要壞的象徵。諧音「禾」,是嘉禾之菽,水藏之穀。冬天時,它藏在骨頭深處,就像蟄伏的蟲子將洞口封閉,是君子安居室內的象徵。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,就好比胎兒即將破殼而出,門戶將壞;而封閉的洞口,則表示胎兒已經成長。這種變化,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形容。炎熱的夏天轉為清冷的秋天,如同把火鍛造成金,是自然而然的變化,也不需要用言語形容。

如果秋天感受濕邪,就是秋天的金氣驟然收斂,導致身體內含有濕氣。仍然要順應時令使氣下降,從輕微到顯著,肺氣才能清淨,這是秋天應有的氣候變化,也是養生的方法。這段文字說扁豆能調和脾胃,就是調和長夏時節的中央土,借助火與土之間的相互轉化,使金和火不再互相刑剋,就能使氣先下降,再進入體內,再從體內升起,再從體內排出,五行均衡,運轉不息,也不需要用言語來形容。

(夏天轉變為秋天,炎熱轉為清涼,就好像點火成金,不需要另外尋找種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