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八帙 (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帙 (7)

1. 櫱米

(別錄中品)

帝出乎震,莫看呆了萬物,各承帝氣以生之為震,則無物不予,無時不然,此自強不息之機焉。能作如是觀,轉觀萬物之生,

白話文:

天地之君臨,像是雷震般巍然。不要被萬物的美麗所迷惑,它們都能接受天地的氣息而滋生茁壯。天地無所不包,無時不生,這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奧祕。能夠如此觀察,再觀察萬物的生長,

曰帝出乎震,亦何等活潑。舉一該五,攝五歸一,六根互用,敵應不窮。

穬麥櫱

【氣味】鹹溫,無毒。

【主】消食和中。

粟櫱

【氣味】苦溫,無毒。

【主】寒中,下氣,除熱。

【核】曰:諸櫱米,各以其谷,日用水潤,候其芽生,曝乾去須,取其中米,研面用。

【叅】曰: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曰五穀,皆可區萌達櫱也。櫱者,生不以時,人力可為耳。此從艮而震,自癸而甲,繇終而始矣。經云:五穀為養,各有專司。當別五穀櫱,合五藏神,物各從其類也。別錄只列穬麥櫱,旁收粟櫱。時珍續補稻櫱,失採黍櫱、稷櫱、菽櫱。粟,即黍類。

白話文:

【註解】說:稻子、小米、粟米、小麥、豆類稱為五穀,都可以用來播種。播種的意思是,不按時節生長,需要人工幫助。這從八卦的艮卦變為震卦,從癸日到甲日,意味著一個完整週期的結束和新的開端。經文說:五穀是養生的食物,它們各有自己的功能。應該分別播種五穀,使其與五臟之神相合,物以類聚。別錄只記載了小麥的播種方法,並附帶收錄了小米的播種方法。李時珍後來補充了稻子的播種方法,但遺漏了小米、粟米和豆類的播種方法。粟米屬於小米的一種。

爾雅翼云:古不以粟為谷之名,但米之有孚殼者皆稱粟。今人以谷之最細而圓者為粟。孔子曰:粟之為言續也。為陸種之首,此指細圓者之為粟矣。既以粟為櫱,不若黍為櫱,黍承帝氣南火之正令,專司心臟故也。近世僅用穬麥櫱,並黍、稷、稻、菽四櫱而棄置之。更稱穬麥櫱曰麥芽,穬麥櫱名號,世亦不復見聞矣。

白話文:

《爾雅翼》說:古代不將粟作為穀物的名稱,而是將有皮殼的米都稱為粟。現在的人們把穀物中最細小圓潤的稱為粟。孔子說:「粟」指的「續」,是陸地上播種的第一種穀物,這裡指細小圓潤的粟。既然把粟作為櫱(古代發酵物品),不如用黍作為櫱,因為黍承載著皇帝之氣,南方的火氣之指令,專門主管心臟。近來人們只用穬麥作為櫱,並將黍、稷、稻、菽這四種櫱棄置不用。更把穬麥櫱稱為麥芽,穬麥櫱這個名稱,世人也不再見聞了。

麥者,東南木藏之谷也。接絕續乏之曰麥,雖承帝氣出而達櫱,為五行五氣之先。蓋即所以成其始,亦即所以成其終。第各有專司,不無各有專向之為性矣。然谷府之受盛五穀,本具木火土金水之五行,升出中降入之五氣,乃能敷布化育,宣五穀味,開發上焦,與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事同而理則異矣。然則木水金水,當建土為本。

白話文:

麥子,是生長在東南方木氣藏匿的峽谷中。接濟生命、連接斷絕和補救不足的,就是麥子。麥子雖然承載著皇帝之氣生長,但能夠到達胃部,成為五行五氣之首。這既是它生長的開始,也是它完成生長的終結。只不過每一種五氣都有各自的主司,不可避免地各有其特定的性質。但是,穀物的倉庫裡充滿了五穀,原本就具備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的特性。上升、下降和通達的五種氣息,才能夠滋養萬物,宣揚五穀的滋味,開發上焦。與上焦開發、宣揚五穀的滋味,事情相同而道理卻不同。所以,木、水、金、水,都應建立在以土為根本的基礎上。

土者行之長也,升出降入,當標中為樞;中者氣之機也,其所以為本為樞,主宰陽出陰入者,吾身中黃之生氣也。與天樞八方之帝氣,揆度萬物之出為震,入為艮,同一機衡耳。諸家易釋,僅解萬物之生曰帝出乎震,未解帝出乎震,萬物承帝氣以生之為震也。東垣脾胃論僅解胃具木火金水之四行,升出降入之四氣;未解四行之以土為本,四氣之以中為樞,及所以為本為樞,主宰陽出陰入者,即吾身中黃之生氣也。是以中黃之生氣出,則穀味宣,宜則開發上焦,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矣。

白話文:

土是五行中長生不滅的本源,它升而見於外,降而隱於內,應當標定中氣為樞紐。中氣是氣的契機,之所以作為根本和樞紐,主宰陽氣升騰和陰氣下降,正是我們體內中黃的生氣。這與天樞八方帝氣的作用相同,衡量萬物的生成為震卦,入為艮卦,遵循同一個規律。

歷代對《易經》的解釋,只解說萬物的生成源自帝氣,而沒有解釋帝氣源自震卦,萬物承載帝氣而生,這就是震卦的含義所在。張元素在《脾胃論》中只解釋胃具備木火金水的四行,升出降入的四氣。但沒有解釋四行以土為根本,四氣以中氣為樞紐,以及之所以作為根本和樞紐,主宰陽氣升騰和陰氣下降的,正是我們體內中黃的生氣。所以,中黃的生氣出現,穀物的味道就會散發出來,應該開發上焦,燻蒸肌膚,滋潤全身,毛髮光澤如同霧露滋潤一般。

中黃之生氣入,則穀味成;成則淫氣於五臟而五臟安,散精於五形而五形駐;斯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權衡;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矣。蓋中黃生氣,固為五行五氣之主,亦須行氣均平,始得承生氣之出以出,生氣之入以入,互為關鍵爾。設行氣有少廢,生氣亦即為之少息。

白話文:

當中黃(生命力)生成的元氣進入身體,食物的營養就會生成。元氣生成之後,會滋潤五臟,使五臟穩定;它還會散佈到五官,使五官得到滋養。此時,人體精神氣爽,元氣會停留在四肢內臟,而氣息則會回到氣口,使氣口平衡,呼吸平穩。

總之,中黃生成的元氣,是維持人體五行生剋平衡的關鍵。如果氣血運行出現了問題,元氣也會受到影響,導致人體健康出現問題。

是必察何行何氣之缺陷,而以專司之谷櫱,養之充之;即以成其所自始,亦即以成其所自終也。如麥實有孚甲,肝之谷也;黍莠善舒散,心之谷也;稷為五穀長,脾之谷也;稻粒如秋霜,肺之谷也;菽實孚甲堅,腎之谷也。故五穀為五臟養,五櫱為形氣充。充之養之,所以承吾身中黃之生氣,以出以入,效天樞八方之帝氣,揆度萬物之出為震,入為艮耳。至於主療疾疚,此其末務,詳主治形證,則得之矣。

白話文:

必須觀察出身體哪個部位、哪種能量出現了不足,然後使用專門的穀物來調理,補充和滋養它們;這既可以恢復它們的起始狀態,也可以恢復它們的最終狀態。

例如:小麥種子外殼堅硬,是肝臟的穀物;小米善於舒散,是心臟的穀物;稷是五穀中最長的,是脾臟的穀物;稻米顆粒如同秋霜,是肺臟的穀物;豆類種子外殼堅硬,是腎臟的穀物。

因此,五穀可以滋養五臟,五種穀物提取物可以補充氣血。補充和滋養它們,就可以承載我們身體中丹田生成的生氣,使之進出,效仿天樞八方的帝氣,衡量萬事萬物開始時為「震」,結束時為「艮」。

至於用穀物來治療疾病,這只是末端的應用。詳情請參閱具體的治療方法,這樣就能理解了。

更能推廣五穀五櫱之功力,為用真無盡藏矣。設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者生之,逆之則傷肝;夏為寒變者順之;生之順之,宜麥櫱也;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者長之,逆之則傷心;秋為痎瘧者順之;長之順之,宜黍櫱也。至陰不平,張精乃絕者續之,逆之則傷脾;四維相代者順之;續之順之,宜稷櫱也。

白話文:

更進一步發揮五穀五豆的功效,其用途永無止境。

若少陽失生,導致肝氣內變,就要生發少陽之氣;如果逆著去做,會傷到肝;夏季出現寒變,就要順應季節變化;生發少陽之氣也要順應季節,適合用小麥和栗子。

若太陽經氣不足,導致心氣內虛,就要滋養太陽經氣;如果逆著去做,會傷到心;秋季出現瘧疾,就要順應季節變化;滋養太陽經氣也要順應季節,適合用小米和黏米。

若至陰之氣失衡,導致精氣耗竭,就要續補至陰之氣;如果逆著去做,會傷到脾;五臟六腑相輔相成,就要順應其規律;續補至陰之氣也要順應規律,適合用稷子和黏米。

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者收之,逆之則傷肺;冬為飧泄者順之;收之順之,宜稻櫱也。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者藏之,逆之則傷腎;春為痿厥者順之;藏之順之,宜菽櫱也。然則五穀功力,豈獨快脾健胃,消食化積而已。別錄以粟櫱主寒中。寒中即內洞,此得五行之火五氣之出之機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太陰虛寒:肺氣虛弱,出現焦躁、氣滿的症狀,需要溫補。如果逆用寒涼藥物,會損傷肺氣。冬天容易腹瀉的患者,宜順應寒邪,宜食用稻米粥。
  • 少陰虛寒:腎氣虛弱,表現為腎氣不足的症狀,需要溫補。如果逆用寒涼藥物,會損傷腎氣。春天容易出現肢體麻木、筋脈拘縮的患者,宜順應少陰。宜食用豆粥。
  • 因此,五穀不僅具有健脾益胃、消食化積的作用,還有不同的功力。別錄中記載粟粥可以治療寒中病。寒中病是指內部空虛,這契合了五行之火上升、五氣之氣外出的原理。

粟即黍類,南方火臟之谷故也。時珍以稻櫱主下氣。氣下即容平,此得五行之金,五氣之降之機矣。稻者西方金臟之谷故也。別錄以穬麥櫱主和中。和中即發陳,此得五行之木,五氣之升之機矣。麥者東方木臟之谷故也。櫱菽、稷二櫱,理可類推。若五穀櫱,舍充養吾身中黃之生氣,亦不能具五行,具五氣,安望其為本為樞,為本之長,為樞之機者乎。

白話文:

粟屬於黍類,是南方屬火的五臟的穀物。李時珍認為稻米殼有理氣的作用。氣下行則能平順,這是契合五行中的金行,五氣中的下降之機。稻米是西方屬金的五臟的穀物。陶弘景的《本草經集註》記載穬麥殼有調和中氣的作用。調和中氣則能生髮陽氣,這是契合五行中的木行,五氣中的上升之機。麥子是東方屬木的五臟的穀物。蠶豆殼、稷米殼的道理可以類推。如果是五穀的外殼,除了能滋養我們體內的黃土真氣外,也不能完全具備五行和五氣,又怎麼能希望它能成為根本和樞紐,成為根本的滋養者和樞紐的作用呢?

2. 大豆豉

(別錄中品)

【氣味】苦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主寒熱,傷寒頭痛,瘴氣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殺六畜胎子諸毒。

【核】曰:諸大豆皆可造豉,以黑大豆者入藥。有咸豉、淡豉兩種,入藥只宜淡豉。其法:六月內,用黑大豆二三斗,水淘淨,浸一宿,瀝乾蒸熟,取出攤席上,俟微溫,即以蒿覆之。每三日一看,候黃衣上遍,即取曝乾。篩簸極淨,再以水拌,乾溼得所,以汁出指間為準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所有大豆都可以做成豆豉,但用來入藥的是黑豆做成的豆豉。豆豉有兩種:鹹豆豉和淡豆豉,入藥只適合用淡豆豉。

製作方法:

在六月內,取黑豆二到三鬥,淘洗乾淨後,浸泡一個晚上,瀝乾後蒸熟。取出黑豆,攤開在席子上,等到溫度稍涼,用艾蒿覆蓋。每三天檢查一次,等到豆豉表面布滿黃色的菌衣,即取出晾乾。用篩子簸淨,再用水拌和,讓豆豉達到適當的乾濕程度,以捏豆豉時有汁液從指縫間滲出為準。

即置甕中,築極實,干桑葉覆蓋,厚三寸許,泥封甕口,勿令泄氣,曬七日,取出曝一時,又以水拌入甕。凡七次,取出蒸過,攤去火氣,甕收之,封築日久,則豉成矣。先人云:菽者,水藏之主谷也。用蒸罯黴曬之法,使之變水作火,故可從治溫暑萬端,原從寒本作始者,莫不精良。

白話文:

將大豆放入甕中,壓實裝滿,用乾燥的桑葉覆蓋,厚度約三寸,用泥巴封住甕口,防止漏氣,在陽光下曝曬七天。取出後晾曬一段時間,再加水拌入甕中。重複此步驟共七次。最後取出蒸熟,晾乾火氣,再放入甕中收好,封存時間越久,豆瓣醬就做好了。

古人說:大豆是水氣聚集之物,主導五穀。通過蒸、曬、發酵的方法,讓它把水分轉化成熱性,因此可以治療各種寒熱病症。這些方法都是從寒症的治療開始,無一不精妙巧妙。

【叅】曰:腎谷曰菽。菽者,眾豆之總名。色黑者曰大豆,稟潤下水大之專精,為腎水藏之主谷也。嵇康養生論云:豆令人重,說者以為啖豆三年,則身重而行止難,故五穀形大而質重者唯豆。郁之成豉曰淡豉,配鹽者曰鹽豉。豉者幽豉。幽,謂造之幽暗也。鹽豉食品;淡豉藥物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腎臟所喜愛的食物是豆類。豆類是所有豆子的總稱。其中,黑色的是大豆,它具有滋潤補水的特性,是腎臟所藏精華的主要食物。嵇康在《養生論》中說:食用豆類會讓人變重。有人解釋說,連續食用豆類三年,體重會增加,行動也會變得很困難。因此,五穀中形狀大而且質量重的只有豆類。發酵製成的豆類中,加入鹽的稱為鹽豉,不加入鹽的稱為淡豉。豉字的意思是將豆子放在陰暗處發酵。鹽豉是食物;淡豉是藥材。

其質輕揚而臭香美,其味濃厚而性爽朗。此以潤下沉重之水體,轉作炎上輕揚之火用,復為腎火藏之主谷也。故秉火味之苦,水氣之寒,從治冬氣傷寒之寒氣;轉以火味之苦,佐治傷寒標陽之陽化者也。以冬氣通於腎,腎主冬三月,此謂閉藏;設冬氣化薄,或寒威凜冽,以致中傷天氣者,如寒本專令則火滅,標陽熾盛則水消,故必從之以水,佐之以火。火炎水下,本寒自卻,標陽自息矣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質地輕盈,散發出香甜的氣味,味道濃鬱,性情爽朗。它可以潤滑並下沉沉重的水液,轉化為炎熱輕盈的火性,同時還能滋養腎火,儲藏穀氣。因此,它具有火味的苦澀和水氣的寒性,既能治療冬季氣候引起的傷寒寒氣,又能借助火味的苦澀來協助治療傷寒表證的陽盛化熱。冬季氣候與腎臟相通,腎臟掌管冬三月,此時應為閉藏。如果冬季氣候變得稀薄,或寒威凜冽,導致受傷於天氣,那麼就像寒邪專門剋制火氣,陽盛熾熱則水液耗盡,所以治療時必須用滋陰的藥材,配合溫陽的藥材。火炎上而水在下,本來的寒氣自然散去,陽熱之象也自然平息。

始於氣傷化者,藉氣勝之藥物,從標以逆本,揚心液而為汗,後為氣傷形者,仗味勝之主谷,從本以佐標,揚穀精而為汗。所謂汗生於穀,穀生於精,精勝則邪卻矣。蓋藏真通於腎,腎藏精血之氣也。豉者腎之谷,大豆郁之以成豉。故從佐兩腎水火以堅形,乃得驅冬氣之寒風,從外而內者,還復自內而外;若寒本專令,與氣傷氣化,或標陽熾盛,雖氣傷形層,而已成痞滿燥實堅者,皆當遜而謝之。否則轉致陷入,變生不測矣。

白話文:

最初是氣受傷而引起的疾病,用藥物勝過氣,從表證上逆轉根本,發散心液而變為汗液。後來是氣傷及形體的疾病,用味道勝過主食,從根本上幫助表證,發散穀精而變為汗液。所謂汗液由穀液產生,穀液由精氣產生,精氣旺盛,邪氣就會消散。腎藏真氣,腎藏精血之氣。豆豉是腎的穀物,大豆鬱結後形成豆豉。因此從輔助兩腎的水火來堅固形體,就能夠驅除寒風,從外向內侵入的邪氣,會自己從內向外排出。如果寒氣根本嚴重,與氣傷引起氣化不調,或者表證陽氣旺盛,即使氣傷形體,但已經變成痞滿、乾燥、堅實的疾病,都應當讓步並謝絕治療。否則會導致情況惡化,造成無法預料的變化。

讀仲景先生梔子豉湯,則知雖涉形層之胸,而未成陷入之實。其證曰虛煩、心中懊憹、反復顛倒不得眠、身熱不去者主之,則得之矣。顧俾重從輕,重為輕根故也。用藥施治,全藉使佐之指揮,乃可下之上,上之下,內之外,外之內,陰之陽,陽之陰,附諸方之為義,亦得之矣。

白話文:

閱讀仲景先生的梔子豉湯,就能明白儘管病情已經涉及胸中的形體層面,但還沒有形成陷入的實症。其症狀為心神虛煩、心中煩悶鬱結、反覆顛倒不能入睡、身體發熱不退,適用於此湯證。因此,使用梔子豉湯治療是適當的。考慮到讓病情加重,重症是從輕症發展而來的。用藥治療,完全依靠使藥佐藥的配伍,纔可能達到下實上虛、上盛下虛、內熱外寒、外寒內熱、陰實陽虛、陽實陰虛的治療效果。由此可見,方劑所附的用藥配伍的道理,也是很適當的。

(天氣為本,陰陽為標。因標始識本,因本始病標也。本與標合,則互有勝負,故有從本而得者,有從標而得者,有從標本而得者。有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得標之方者。唯太陽少陰,從本從標;少陽太陰從本,陽明厥陰,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。中者標之下,中之見也。在三陽,宜從標而忌本;在三陰,忌本亦忌標。標本之旨難言矣。)

白話文:

天氣是疾病的根源,陰陽是疾病的表現。通過觀察表現來認識根源,通過根源來治療表現。根源和表現結合在一起,就會相互影響,所以有從根源上治好的,有從表現上治好的,還有從根源和表現兩方面治好的。有的疾病相反其根源,得到表現形式的疾病,治療時相反其根源,取表現形式的方法來治。只有太陽少陰,可以從根源或從標表現治療;少陽太陰從根源治療;陽明厥陰,既不能從標表現治療,也不能從根源治療,只好從中間治療。中間是指標表現之下,介於標表現和根源之間。對於三陽病,應該從標表現治療,忌諱從根源治療;對於三陰病,既忌諱從根源治療,也忌諱從標表現治療。標表現和根源的關係很複雜,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