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四帙 (3)
第四帙 (3)
1. 麻黃
(本經中品)
纖細虛中,宛如毛孔。故可對待滿實之毛孔。
【氣味】苦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中風,傷寒,頭痛,溫瘧,發表汗出,去邪熱氣,止咳逆上氣,除寒熱,破症堅積聚。
【核】曰:出滎陽、中牟、汴京者為勝。所在之處,冬不積雪。二月生苗,纖細勁直,外黃內赤,中虛作節如竹;四月梢頭開黃色花,結實如百合瓣而緊小,又似皂莢子而味甜;根色紫赤,有雌雄兩種,雌者開花結實。修治,去根及節,煮十多沸,掠去白沫,恐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。厚朴、白薇為之使。惡辛夷、石葦。
【叅】曰:表黃里赤,中虛象離,生不受雪,合輔心王,宣揚火令者也。主治寒風溫瘧,標見頭痛之標經,侵淫部署之首,形層之皮,致毛孔滿實,逆開反闔者,宣火政令,揚液為汗而張大之,八萬四千毛孔,莫不從令,而去邪熱氣矣。但熱非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即寒風暴虐之氣,使人毛孔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勁切之性,仍未反乎本氣之寒也。咳逆上氣者,毛孔滿閉,則不能布氣從開,故上逆而咳。
症堅積聚者,假氣成形,則不能轉闔從開,故積堅而症。蓋不獨本性不遷,即本氣猶未變易,故仍可轉入為出,易冬為春,否則妄汗亡液,敗亂心王矣。
白話文:
麻黃,它的外形纖細中間空虛,像毛孔一樣。所以可以對應處理毛孔被阻塞的情況。
【氣味】味苦性溫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主要治療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瘧疾(發熱的瘧疾),可以發汗,驅除邪熱之氣,止咳、平喘,消除寒熱症狀,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和積聚。
【考證】說:產於滎陽、中牟、汴京的麻黃品質最好。它生長的地方,冬天不會積雪。二月開始長出嫩苗,纖細挺直,外表黃色內裡紅色,中間空心像竹子一樣有節;四月在頂端開黃色小花,結的果實像百合花瓣一樣緊密細小,又像皂莢子一樣帶點甜味;根部呈紫紅色,有雌雄兩種,雌性的會開花結果。炮製方法是:去除根部和節,用水煮十幾次,撈去上面的白色泡沫,因為這些泡沫容易讓人煩躁,而且根節有止汗的作用。厚朴、白薇可以輔助麻黃的藥效,而辛夷、石葦會與麻黃產生不良反應。
【分析】說:麻黃外表黃色內裡紅色,中間空心,象徵「離」卦,生長的地方不受雪的影響,可以輔助心臟的功能,宣散體內的陽氣。它主要治療因寒邪引起的感冒和瘧疾(發熱的瘧疾),針對外在表現為頭痛,邪氣侵入皮膚,導致毛孔被阻塞,該開的時候不能開,該關的時候不能關。麻黃可以宣散陽氣,使體液轉化為汗液並排出,使全身的八萬四千個毛孔都聽從號令,從而驅除邪熱之氣。但是,發熱並非疾病的根本,而是因為受到了寒邪的侵襲,使得毛孔閉合,皮膚緊繃而導致的。所以,麻黃的藥性雖然是熱的,但仍然沒有改變其原本的寒性。咳嗽氣喘是因為毛孔閉塞,不能正常運送氣,導致氣往上逆而咳。
體內有腫塊和積聚,是因為氣機不能正常運轉,該開的時候不能開,該關的時候不能關,導致積聚成塊。這不僅是因為藥物本身的性質不變,也是因為體內的本氣還沒有改變,所以仍然可以把不好的轉化為好的,把冬天變成春天,否則就會導致無謂的出汗,損耗體液,損害心臟的功能。
2. 葛根
(本經中品)
合葛根、石膏、麻黃三種,則知仲景處方大局。仲景為立方祖,三種為諸方始也。
【氣味】甘辛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消渴,身大熱,嘔吐,諸痹,起陰氣,解諸毒。
【核】曰:鹿食九草,此其一也。出閩、廣、江、浙,所在有之。有野生,有家種。春生苗,引藤延蔓,長二三丈,取治絺綌,各以地土之宜,以別精粗美惡耳。葉有三尖,似楓葉而長,色青翠,七月開花成穗,累累相綴,紫粉色,似豌豆花,結實似小黃豆,莢上有毛,莢中之子,綠色而扁,似鹽梅核,生嚼腥氣,即本經所謂葛谷也。根大如臂,外紫內白,長八九尺,以入土最深者良。
五月五日,採根曝乾,殺野葛、巴豆、百藥毒。
先人云:外陽內陰,有三陰漸長,化炎熱為清涼之象。
【叅】曰:讀本經主治,合仲景葛根湯法,此從陽明中治之氣化藥也。謂陽明之上,燥化主之,不從本氣之四氣,標陽之二陽,從乎中見太陰之濕化者,如消渴身大熱,及闔逆,或熱逆之嘔吐,與邪郁,或熱鬱之諸毒,此正中見之陰氣勿起,致令陽明之上,燥涸殆甚。葛藤延蔓顯明,葛根陰潤在中。
具備陽明上中下之全體者,無出其右。故能從乎中治,以撤諸痹,痹撤則中見上下,各各從令,此以化合化,亦以化逆化也。假以治本,偏於風盛,以風木必動脾土之濕化,使脾土運行,風斯息矣。亦不必另配甲己,方始化合,亦不必轉生子金,以復母仇,即本有辛味可作甲,兼甘可作己,濕化亦己,形似肌腠亦己也。白色可作金,味辛亦金,腥臭亦金,藤絡堅勁亦金也。
假以治標,偏於二陽,二陽即陽明也。論部署,己深入首太陽之次陽明,論形層,己深入一膚二皮之肌分,若邪停太陽之部署,亦必太陽之陽明,若邪停太陽之形層,亦必太陽之肌分,即正陽陽明,亦屬外證延蔓之邪,非內證堅凝之實,但體性陰潤,或寒本濕本主氣,及寒化標陰專令者,所當避忌,或邪在部署之首,而非風木本盛,或邪在形層之膚,未成轉熱之勢,未有不致寇至者。世人不但目為輕淺,且以之從治嚴寒,恐非所宜也。
(本經痹字,與風寒濕相合之痹不同,如消渴身熱嘔吐,及陰氣不起,與諸毒皆痹也,故云諸痹。)
(顯明即陽明,在中即中見。)
(化合化者,中見之濕化,在上之燥化也。)
白話文:
葛根,它與石膏、麻黃三種藥物合用,就能了解張仲景處方的主要思路。張仲景是擬定處方的鼻祖,這三種藥物可說是所有方劑的開端。
【氣味】味甘、辛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治】主要治療口渴、身體發熱、嘔吐、各種麻痺症狀、提升陰氣、解各種毒。
【考證】傳說鹿會吃九種草,葛根就是其中一種。它產於福建、廣東、江蘇、浙江等地,到處都有。有野生的,也有人工種植的。春天長出幼苗,藤蔓可以延伸二三丈長,人們用它來製作粗布。不同地方的葛根,品質也有所不同,好壞粗細各有差異。葉子有三個尖,像楓葉但較長,顏色青翠。七月開花,花朵成串,顏色為紫粉色,像豌豆花。果實像小黃豆,豆莢上有毛,豆莢內的種子是綠色扁平的,像鹽梅核,生吃有腥味,這就是《本經》所說的葛谷。根部像手臂一樣粗,外皮紫色,內部白色,長約八九尺,以埋在土裡最深的為上品。
在五月五日採挖葛根,曬乾後,可以解野葛、巴豆等藥物的毒性。
古人說,葛根的特性是外表屬陽,內部屬陰,它能使身體內部逐漸生長的三陰之氣增強,將炎熱的症狀轉化為清涼的狀態。
【參詳】讀《本經》所記載的葛根主治功效,結合張仲景使用葛根湯的方法來看,葛根是一種從陽明經來治療的氣化藥物。陽明經主燥,不屬於本身的四氣,也不屬於表陽的二陽,而是從中焦來看,屬於太陰濕化的藥物。如果出現口渴、身體發熱、嘔吐,或是熱邪鬱結等症狀,都是因為中焦的陰氣不能升發,導致陽明燥熱過於嚴重。葛藤蔓延生長,葛根則內含陰液。
葛根具備了陽明經上、中、下三焦的特性,沒有其他藥物可以超越它。所以它能從中焦來治療,以消除各種麻痺症狀,麻痺消除後,中焦之氣能夠協調上下,各司其職。這就是用轉化的方式來達到治療效果,既能轉化氣機,也能轉化逆行的氣機。如果用來治療根本,適用於風邪偏盛的情況,因為風木會擾動脾土的濕化,使脾土正常運轉,風邪自然會平息。也不需要另外配伍甲己,就能產生化合作用;也不需要轉生子金,以復母仇。葛根本身具有辛味,可以作為甲;具有甘味,可以作為己;濕化也屬於己;形狀像肌肉的紋理,也屬於己。白色可以作為金,辛味也屬金,腥味也屬金,藤蔓堅韌也屬金。
如果用來治療標證,適用於二陽之邪。二陽就是陽明。從部位來看,葛根已深入到首部的太陽經的次陽明;從層次來看,已深入到一膚二皮的肌肉部分。如果邪氣停留在太陽經的部位,也一定是太陽經的陽明;如果邪氣停留在太陽經的層次,也一定是太陽經的肌肉部分。即使是正陽陽明,也是外證蔓延的邪氣,不是內證凝結的實邪。只是葛根本性陰潤,或是寒濕體質,或是寒化偏盛的人,以及邪氣只是停留的部位,而不是風木本身就旺盛,或是邪氣只是停留在皮膚,還沒有轉為熱邪的趨勢,這些情況應該避免使用,否則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。世人不僅把它看得很輕淺,還用它來治療嚴寒的症狀,恐怕是不適合的。
(《本經》所說的“痹”,和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不同,像口渴、身體發熱、嘔吐、陰氣不能升發以及各種中毒等,都屬於痹的範疇,所以稱之為“諸痹”。)
(“顯明”就是指陽明,“在中”就是指從中焦來看。)
(“化合化”是指中焦的濕化和上焦的燥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