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十二帙 (1)
第十二帙 (1)
1. 第十二帙
2. 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痎瘧因證,素問瘧論。及刺瘧法,最詳而悉。後世守其偏承,致經義蒙晦,訛謬良多。審因者略證,局證者昧因,知常而不及變,循變而反舍常,殊不知有是因,方有是證,因證既顯,常法已具,而始可與達變矣。乃或常法既迷,因證靡辨,以寒為熱,熱為寒;虛作實,實作虛;致微者劇,劇者危,展轉變承,連年月不已,其死生存亡,莫之能測也。偶方孺先生舉問及此,聊紀數語以就正。
痎瘧總名曰痁。痁者秋時寒熱兼作,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。分名曰痎,曰瘧。瘧即惟火沴金,酷虐殆甚,日作日休者是也。痎即間日發,或間數日發,深入陰分者是也。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募原六腑之間。如客於頭項,或肩背手足者,則藏皮膚之內,客於胸脅,或臚腹者,亦藏皮膚之內,或腸胃之外,或募原,或六腑之間,此皆營氣之所舍也。以夏氣通於心,心主營血之氣故也。
經云:以奉生身者,莫貴於經隧。故不注之經而溜之舍也。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,每有界分,必有其舍。猶行人之有傳舍然也。此暑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者,以暑性暄發,致腠理但開,不能旋闔耳。不即病者,時值夏出之從內而外,衛氣仗此,猶可捍禦。因遇秋氣,機衡已轉自外而內矣。
其留舍之暑,令汗空疏,腠理開,風遂承之以入,或得之以沐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風與水氣,亦得陽隨衛而外出,得陰隨衛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故衛氣至,必腠理開;開則風與水氣之邪入,入則病作。衛氣與三陽之氣,亦並於陰矣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
衛氣虛,則起於毫毛伸欠;陽明虛,則寒慄鼓頷;太陽虛,則腰背頭項痛;三陽俱虛,則陰氣勝,陰氣勝,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甚則湯火不能溫,脈則體靜而至來遲也。不列少陽形證者,以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,而開之能開,闔之能闔,樞轉之也。
設舍樞,則無開闔矣。離開闔,無從覓樞矣。故開闔既陷,樞機豈能獨留。倘中見樞象,即為開闔兩持,所以持則俱持,陷則俱陷也。三陽俱陷,則陰氣逆;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於陽,陽與陰亦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陽實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;內外皆熱,則喘而渴,甚則水水不能寒,脈則體動而至來數也。此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
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。衛氣復集,則復病也。其作有日晏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也。衛氣一日一夜,大會於風府,循膂而下,日下一節,二十一日至骶骨。故其作也,日益晏也。二十二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、其氣日高,作復日益早也。
白話文:
芷園素社痎瘧論疏
痎瘧的病因和證狀,早在《素問·瘧論》及針刺治療瘧疾的方法中,已闡述得非常詳細周全。但後世醫家只拘泥於其中一部分,導致經義變得晦澀難懂,謬誤很多。只注重診斷證候的,忽略病因;只專注於局部證候的,不明白疾病的根本原因;懂得常規治療卻不能隨機應變,能應付變化卻又捨棄常規,殊不知只有明確的病因,才會出現相應的證候。病因和證候都清楚了,常規治療方法也就具備了,然後才能針對變化進行治療。然而,許多人卻迷失了常規療法,辨別不出病因,將寒證當作熱證,熱證當作寒證;將虛證當作實證,實證當作虛證;輕症變得嚴重,嚴重症變得危急,病情反覆變化,持續好幾年,其生死存亡,難以預測。偶遇方孺先生詢問此事,我便簡略記錄幾點,以求教正。
痎瘧統稱為「痁」。痁是指秋天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,也就是痁發作而瘧疾潛伏的狀態。痎瘧又有細分:瘧疾是指單純因火邪侵犯肺金,病情嚴重,每日發作每日休止的疾病;痎是指隔日發作或隔數日發作,邪氣深入陰分的疾病。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夏季感受暑邪,熱邪鬱積於皮膚內、腸胃外、募原穴及六腑之間。如果病邪侵犯頭項、肩背手足,則藏於皮膚內;如果侵犯胸脅、腹部,則藏於皮膚內、腸胃外、募原穴或六腑之間,這些都是營氣所居之處。因為夏季氣候通於心臟,而心臟主宰營血之氣。
經書上說: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是經脈。所以,邪氣不留在經脈中,而停留在經脈所經過的部位。這些部位就是經脈所經過的界限,每一個界限都如同驛站一樣。就像旅行者有中途休息的地方一樣。暑邪讓人汗出過多,腠理開泄,這是因為暑邪的性質是溫熱的,導致腠理僅僅開啟,不能及時關閉。如果沒有立即發病,是因為夏季陽氣外散,衛氣藉此由內向外運行,仍能抵禦外邪。但到了秋季,機體的運作已轉變為由外向內。
留在體內的暑邪,導致汗出過多,腠理開泄,風邪乘虛而入,或者因為沐浴,水邪停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共同存在。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,夜晚在陰經運行,風邪和水邪也隨著衛氣在白天外出,夜晚內入。內外相搏,因此每日發作。所以,當衛氣到達時,腠理就會開泄;開泄則風邪和水氣侵入;侵入則疾病發作。衛氣與三陽之氣也聚集於陰分,此時陽氣虛弱陰氣盛,體表無陽氣,所以先出現寒慄。
衛氣虛弱,則會出現毫毛豎立、伸懶腰;陽明經虛弱,則寒慄並伴有頷部肌肉抽搐;太陽經虛弱,則腰背頭項疼痛;三陽都虛弱,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骨骼寒冷疼痛,寒邪由內生發,所以裡外都寒冷。嚴重時,即使用湯火也不能溫暖身體,脈象則沉靜而遲緩。文中沒有列舉少陽經的證候,是因為太陽經主開,陽明經主合,少陽經主樞紐,開合是樞紐運轉的基礎。
如果樞紐失調,則開合功能就喪失;如果沒有開合,也就找不到樞紐了。所以,開合功能受損,樞紐功能也就無法獨存。如果見到樞紐的症狀,則說明開合功能同時受到影響,所以開合功能同時存在,受損也同時受損。三陽都受損,則陰氣逆亂;陰氣逆亂到極點,則又反出於陽分,陽氣與陰氣都在體表,則陰虛陽實,陽實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;裡外都發熱,則會喘息和口渴,嚴重時,即使喝冷水也覺得不涼,脈象則有力而快速。這是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相互轉化的現象。
到了極點,陰陽都衰竭,衛氣也分離,所以病就痊癒了。衛氣重新聚集,則疾病又會復發。發作的時間有早有晚,這是因為邪氣侵犯風府穴的緣故。衛氣每日夜裡都在風府穴匯聚,沿著脊椎向下運行,每天下降一節,二十一天到達骶骨。所以發病時間,逐漸延遲。第二十二天進入脊髓內,到達伏膂,其氣上行,九天到達缺盆,其氣逐漸上升,發病時間逐漸提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