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2)
第九帙 (2)
1. 人尿
(別錄下品),
【氣味】鹹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寒熱,頭痛,溫氣。童男者尤良。
【核】曰:擇無病潔淨童子,先飲米飲數碗,去其濁穢,俟清白無臭者取用之。自溺亦可久服,形藏大受其益,故一名還元湯,一名輪迴酒。
【叅】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;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;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固屬遺物,仍可本其所自有,益其所自無也。必擇陰平陽秘之童,乃得必清必靜,不則難轉清涼地,反作熱腦場矣。
白話文:
人尿
氣味: 味道鹹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: 主要治療發冷發熱、頭痛、體內虛熱引起的病症。尤其是男童的尿液效果更好。
補充說明: 選擇沒有疾病、身體乾淨的男童,先讓他喝幾碗米湯,去除體內的污濁之氣,等到尿液清澈、沒有異味時再取用。自己排出的尿液也可以長期服用,對身體的臟腑大有益處,所以又叫做「還元湯」或「輪迴酒」。
相關論述: 尿液喝入胃中後,會遊走散發精氣,向上輸送給脾;脾將精氣發散,再向上歸於肺;能夠疏通調節體內的水道,向下輸送至膀胱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官府,經過氣化作用就能排出。雖然尿液是身體的排泄物,但仍然可以從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,來補充身體所缺乏的。一定要選擇陰陽平和、精氣內斂的男童,才能得到清澈且性質平和的尿液;否則,很難達到清涼的效果,反而可能導致體內虛火更加旺盛。
2. 木瓜
(別錄下品)
【氣味】酸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濕痹腳氣,霍亂大吐下,轉筋不止。
【核】曰:木瓜處處有之,西雒者最勝,宣城者亦佳,山陰蘭亭尤多也。可種可接可就,亦可枝壓,木類之易生者。狀似奈而材極堅。廣志云:枝一尺有百二十節,可為數號。葉厚而光,春末開花深紅色。入夏綴實,如小瓜而有鼻,乃花脫處,非臍蒂也。黃赤薄皮,如著脂粉,香松津潤,甘酸不澀。
實中之子,向里頭銳而面方者,木瓜也。形圓而小,味木酸澀者,木桃也。大於木桃,似木瓜而無鼻,蒂粗味苦澀者木李,亦曰木梨,即榠楂及和圓子也。一種顆小微長,味極澀者曰蔓子。一種實中之子如大麻,味絕苦澀者曰土伏子,餌之令人目赤筋痛,不可不辨。故宣城人種蒔尤謹,始成實時,剪鏃紙花黏貼其上,霜後摘取,花紋如生,以充土貢,因有花木瓜之稱焉。
修事,勿犯鐵器,銅刀削去硬皮並子,切片曬乾,黃牛乳汁拌蒸,從巳至未,俟如膏煎,乃曬用也。今唯切片曬乾,力少味不全矣。按大明會典,宣城歲貢烏爛蟲蛀木瓜,入御藥局。或取其陳久無木氣耳。
繆仲淳先生云:木瓜得春生之氣,稟曲直之化,味酸氣溫,氣薄味厚。降多於升,陽中之陰,為足太陰陽明,足厥陰肝經之體用藥也。通行互斂,有並行不悖之功焉。
先人云:木實曰果,草實曰蓏,木瓜類蓏,稟草木之全氣者也。性專甲拆,而真氣從之,故主諸痹腳氣,濕傷於下者,取效甚捷。
【叅】曰:木瓜,果蓏也。綴本之瓜曰蓏。蓏,小瓜也。釋木云:葉似奈,實似蓏,其枝可數,一尺百二十節,味酢,善療筋轉。陶隱居云:如轉筋時,但呼木瓜名,或指畫作木瓜字,病輒愈。爾雅翼云:枝堅可作杖策,頗利筋膝,根莖煎湯淋足脛,可以已蹶。蓋望說酢梅而蠲渴,呼濯木瓜而緩筋,理固有相感,則心之所向,氣即交通矣。
如磁運鐵,珀拾芥,雖凌空物障,猶互為噓㶸,況無情及諸有情者乎。經云:東方生風,風生木;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也。木瓜枝節比筋,酸津肝木,達春升之自下而上。行痹閉,下腳氣,定霍亂,止筋轉,為象形從治法也。系云艮為山,為果蓏,其於木也,為堅多節。
(爾雅名楙。郭璞云:木實如小瓜,酢而可食。得木氣之正者,故名楙。從林從矛,諧聲也。繼本之瓜,亦曰瓞。爾雅云:其紹瓞。郭璞云:繼本曰紹,形小曰瓞,亦曰蓏。故近本之瓜嘗小,近末之瓜轉大也。)
白話文:
木瓜
**味道:**味道酸、性溫,沒有毒性。
**主要功效:**主要治療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、腳氣病,以及霍亂導致的劇烈嘔吐和腹瀉,還有肌肉抽筋不止的情況。
**關於果核:**木瓜到處都有,其中以西雒地區的品質最好,宣城地區的也不錯,山陰蘭亭這個地方也很多。木瓜樹容易種植,可以嫁接,也可以直接種,還可以壓條繁殖,是一種很容易存活的樹木。它的外形像柰果,但木質非常堅硬。《廣志》記載,木瓜樹的枝條一尺長就有一百二十個節,可以做成數支笛子。葉子厚實有光澤,在春天末尾開深紅色的花。到了夏天就會結出像小瓜一樣的果實,果實上有像鼻子一樣的突起,那是花朵脫落的地方,不是果蒂。果皮是黃紅色的,很薄,像塗了脂粉一樣,聞起來香氣濃郁,果肉汁多潤澤,味道甘甜帶酸而不澀。
木瓜果實裡面的種子,朝內的一端尖,表面呈方形,這才是木瓜。形狀圓而小,味道酸澀的,是木桃。比木桃大,外形像木瓜但沒有鼻子的,蒂粗且味道苦澀的,是木李,也叫木梨,就是榠楂和和圓子。還有一種顆粒小且略長的,味道極其澀的,叫蔓子。還有一種果實裡面的種子像大麻籽,味道非常苦澀的,叫做土伏子,吃了會讓人眼睛發紅、筋脈疼痛,一定要加以區分。所以宣城的人種植木瓜非常謹慎,在果實剛長出來的時候,會剪一些紙花粘在果實上,等霜降後採摘,果實上的花紋就像真的一樣,用來當作地方的貢品,所以才有了花木瓜的稱號。
**製作方法:**處理木瓜時,不要接觸鐵器,用銅刀削去硬皮和種子,切成薄片曬乾,然後用黃牛奶汁拌勻蒸煮,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,蒸到像膏藥一樣時再曬乾使用。現在的人只是簡單地切片曬乾,藥效會減少,味道也不完整。根據《大明會典》記載,宣城每年進貢烏爛蟲蛀的木瓜,送到御藥局。可能是取其陳舊而沒有木氣的特性吧。
繆仲淳先生說:木瓜吸收了春天生長的氣息,秉承了彎曲和伸直的變化,味道酸、性溫,氣味較薄而味道濃厚。降下的作用大於升發的作用,屬於陽中之陰,是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厥陰肝經的常用藥。木瓜既能疏通又能收斂,有同時進行而不互相妨礙的功效。
前人說:樹木結的果實叫做果,草本植物結的果實叫做蓏,木瓜屬於蓏,它具備了草木的全部氣息。它的特性專門用於打開關節,而真氣也會跟隨而來,所以對各種關節疼痛、腳氣等濕氣傷及下部的情況,效果特別快。
**參考:**木瓜,是一種果蓏。長在樹木上的瓜叫做蓏,蓏就是小瓜的意思。《釋木》中說,木瓜的葉子像柰果,果實像小瓜,枝條可以數,一尺有百二十個節,味道酸,善於治療肌肉抽筋。陶隱居說,當發生肌肉抽筋時,只要喊木瓜的名字,或者畫出木瓜的字,病就會好。《爾雅翼》說,木瓜樹枝堅硬可以當做手杖,對筋骨和膝蓋很有益處,用根莖煎湯泡腳,可以治療跌撲損傷。這就像看見酸梅可以止渴,喊著木瓜的名字可以緩解肌肉抽筋一樣,其中有互相感應的道理,所以人的意念所向,氣就可以流通。
就像磁鐵吸引鐵,琥珀吸附芥末一樣,即使有阻礙,它們仍然能互相吸引,更何況是無情物和有情物之間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東方生風,風生木;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。木瓜的枝節就像筋脈,酸味可以滋養肝木,讓春天的生發之氣從下往上運行。可以疏通行痹,治療腳氣,平定霍亂,停止抽筋,這是取其外形類似而進行治療的方法。易經說,艮卦代表山,代表果蓏,它對於木來說,代表堅硬多節。
(《爾雅》把木瓜叫做楙。郭璞說:木瓜的果實像小瓜,酸而可以食用,它得到了木氣的正氣,所以叫做楙。楙字從林從矛,是諧音字。長在根部的瓜,也叫做瓞。《爾雅》說:繼本曰紹,瓞,形小曰瓞,也叫做蓏。所以靠近根部的瓜通常較小,靠近末梢的瓜則會比較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