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九帙 (10)
第九帙 (10)
1. 三白草
(唐本草)
【氣味】甘辛寒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主水腫腳氣,利大小便,消痰,破癖,除積聚,消疔腫。
【核】曰:出荊、襄,所在亦有,生田澤池畔間。高數尺,六七月莖間三葉,先白後綠。一葉白,其旁遂開花成穗,如蓼花狀,色白微香。結子細小。根長而白,虛軟有節,根間白鬚,宛如蒲根。根汁灑搜麥面,造麴釀酒,已濕消暑,色香味殊勝也。制雄黃,伏南鉛,干砂汞。
【叅】曰:弘景雲,葉上有三白點,因名三白。蘇恭云,葉上有三黑點,非白也,古人秘之,隱黑為白耳。藏器云,初生無白。入夏葉半白如粉,農人候之蒔田,三葉皆半白,則草便莠,故謂之三白。時珍云,八月生苗,四月其巔三葉面白,三青變,三白變,余則仍青而不變也。
故葉初白食小麥,再白食梅杏,三白食黍子,此皆未識三白形色者也。頤家植此草於庭前者,二十餘載,每見三月生苗,葉如薯葉而對生,小暑後,莖端發葉,純白如粉,背面一如,初小漸大,大則葉根先青,延至葉尖,則盡青矣;如是發葉者三,不再葉而三莠,花穗亦白,根鬚亦白,為三白也。
設草未莠,而削除之,或六七月,或八九月,雖重生苗葉,亦必待時而葉始白,月令小暑後,逢三庚,則三伏,所以避火刑,以全容平之金德。三白草,不三伏白而三顯白,轉以火金相襲之際,化炎歊為清肅,此即點火成金,不煩另覓種子者是也。故主夏傷於暑,而出機未盡;秋傷於濕,而降令過急者,兩相宜耳。
白話文:
三白草
[味道] 味甘、辛,性寒,帶有微小毒性。
[主要功效] 主要治療水腫腳氣,能幫助排泄大小便,化痰,破除體內積聚的硬塊,消除腫塊,特別是疔瘡腫痛。
[詳述] 這種植物主要產於荊州、襄州一帶,其他地方也有,生長在田邊、水澤、池塘旁。長到數尺高,六七月時莖的末端會長出三片葉子,顏色由白轉綠。當其中一片葉子變白時,旁邊就會開出像蓼花一樣的穗狀花,顏色為白色並帶有淡淡的香味。果實細小。根部細長且呈白色,質地虛軟多節,根部有白色鬚根,看起來像蒲草的根。把根汁灑在泡過的麥子上,可以製作酒麴釀酒,能去除濕氣和消暑,製作出來的酒色香味都非常好。此外,這種植物還可以處理雄黃,制伏南鉛,以及凝固水銀。
[考證] 弘景說,這種植物的葉子上有三個白點,所以叫做三白草。蘇恭則說,葉子上明明是三個黑點,不是白色,古代的人把黑點說成白點,是隱瞞事實。藏器則說,剛長出來的葉子沒有白點,到了夏天,葉子一半變成粉白色,農民會根據葉子變白的情況來決定何時插秧。如果三片葉子都變成半白,就表示草已經老化,應該除去了,所以才叫三白草。時珍則說,八月開始長出幼苗,四月時頂端的三片葉子會變白,接著從三白變回三青,剩下的葉子則保持綠色不變。
所以有說法認為,葉子第一次變白時可以吃小麥,第二次變白時可以吃梅子、杏子,第三次變白時可以吃黍子,這些都是不了解三白草的顏色形態的說法。有在庭院裡種植這種植物的人,二十多年來觀察到,每年三月長出幼苗,葉子像薯葉般對生。小暑過後,莖的末端會長出葉子,純白色如粉末,背面也一樣。葉子先小後大,長大後葉子的根部會先變綠,一直到葉尖都變成綠色。這樣會長三次葉子,就不再長葉子而老化,開出的花穗也是白色的,根鬚也是白色的,這才是真正的三白草。
如果草還沒老化,就把它清除掉,或者在六七月,或者在八九月,即使重新長出新的苗葉,也必須等到時機成熟葉子才會變白。根據節氣,小暑過後,遇到第三個庚日,就是三伏天,這時陽氣旺盛。三白草避開火熱的刑罰,保持平和的屬性,具有金的特性。三白草不是在三伏天變白,而是在三伏天之前顯現白色,利用火和金相交替的時機,把炎熱的氣候轉化為清涼肅靜,就像是把石頭點成金子一樣,不需要再尋找其他種子。因此,三白草適合治療夏天因為暑熱而造成的傷病,但病邪還沒完全清除;以及秋天因為濕氣而造成的傷病,以及降溫太快的情況,這兩種情況都適合使用三白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