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之頤

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 (1)

回本書目錄

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 (1)

1. 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

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,恰應周天之數。天度無虧,此藥何容去取。惟是古有今無,存空名者,居三之一。故於本經實得二百二十二種。

白話文:

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,恰好對應天上的周天三百六十五度。天道的運行是不會有所虧損的,所以這些藥物是不必去取的。然而,一些古代存在的藥物如今已經消失了,只留下了空名,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。因此,現存的神農本草經實際上只有二百二十二種藥物。

今之人,知有神農本經,而不知其有食經。然亦三卷中,存茗草一條,而後之人,始知有食經也。夫本經已亂於張華,而食經又歸於剝蝕。故以茗草寓存羊之意,殊不必於此一條,再如本經爭所自出矣。蓋淮南、世紀,皆以本經出自黃帝;既出黃帝,而神農之稱,又何以傳之千萬𥜥,而無改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只知道《神農本草經》,卻不知道還有《食經》。不過,《神農本草經》三卷中收錄了「茗草」一條,後人因此才知道有《食經》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已被張華竄改混亂,而《食經》又佚失嚴重。因此用「茗草」來寄寓《食經》的存在,不見得在這一條上,又像《神農本草經》那樣爭論其出處。

《淮南子》和《世紀》都認為《神農本草經》出自黃帝。既然出自黃帝,那為什麼神農的名號能流傳這麼久而沒有改變呢?

惟陶隱居則信以為烈山氏之書。在漢書亦云,本草不知斷自何代而作,猶疑之耳。未嘗確言其出於軒轅氏也。總之,神聖開天之筆,非二帝不能作,即隨屬一人,亦可。或者書契未作之先,口耳相授,至後而始有筆傳也。此非余之言,而先哲之言也;今食經以剝蝕,故人無置喙則幸矣。

白話文:

唯有陶隱居堅信這是烈山氏所寫的書。漢書中也提到,《本草》一書不知從何代開始撰寫,仍然存疑。從未明確主張它是軒轅氏所著。總之,《本草》這部神聖的開創性著作,不是三皇五帝中的兩位皇帝無法撰寫的,即使是隨從的人員,也有可能完成。或許在文字發明之前,人們口耳相傳中醫知識,後來才開始以文字記載。這不是我的說法,而是前人的說法;現在《本草》一書已經殘缺不全,因此人們無能為力,這就罷了。

陶弘景,字通明,於本經已各有別錄,數如本經,而又於本經之外,復收採漢、魏以下諸名家所用之藥,三百六十五種,亦名別錄,上之梁武。按弘景在宋末,為諸王侍讀,尋歸隱勾曲山房,號華陽、隱居。梁武每有大事,輒往咨訪,故時人又號為山中宰相。卒年八十五,諡貞白。

白話文:

陶弘景,字通明,在《本經》之外,另有自己的《別錄》。其中記載的藥物種類與《本經》類似,但除此之外,他又蒐集了漢魏以來名醫所用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,也名為《別錄》,並上呈給梁武帝。

據記載,陶弘景在南宋末年擔任諸王侍讀,後來歸隱於勾曲山房,號稱華陽隱居。梁武帝遇到重要事件,總會向他請教,因此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。他活了八十五歲,被追諡為「貞白」。

其書,首敘藥性之源,論病名之診,次分玉石等部,又有名未用者,三品。今於三百六十五藥之中,採五十種。

唐本草者,出自唐高宗時,故系之以唐。初高宗以陶隱居所注本經精粗溷收,特命英國公李勣等,主纂修之事,勣等亦稍有增損,故又謂之英國公唐本草。顯慶中,有監門長史蘇恭等,以重加訂釋,請帝覆命趙國公長孫無忌等,與恭等,互相採訪。則又增入新藥一百二十四種,分類諸品,及有名未用者,列十一部,合目錄及圖經,通共五十三卷。世又謂之唐新定本草。

白話文:

《唐本草》成書於唐高宗時期,因此以「唐」為名。當初,高宗因陶隱居所注的本經收錄內容粗糙混雜,特別命令英國公李勣等人領導修訂工作。李勣等人也稍做增刪,因此又被稱為「英國公唐本草」。

顯慶年間,監門長史蘇恭等人再次重訂修訂,並請皇帝下旨讓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人與蘇恭等人共同審閱。經過審閱,他們新增了一百二十四種新藥,並且重新分類各種藥材,並將未使用的藥材另列於十一部。加上目錄和圖經,總共有五十三卷。後世稱之為「唐新定本草」。

今於其中,錄其功用者,凡二十種。

藥性本草,即藥性論,非陶隱居之筆,而唐甄權之筆也。權,扶溝人,仕隋為秘省正字,唐太宗時,春秋百二十歲矣。帝幸其第訪以藥性,因上此書。其他著述,尚有脈經、明堂人形圖。今從藥性中,取神麯、土茯苓二種。

白話文:

《藥性本草》,又稱《藥性論》,並非出自陶弘景之手,而是由唐朝的甄權所編寫。甄權是扶溝人,在隋朝擔任祕省正字,到了唐太宗時期,他已經高齡一百二十歲了。皇帝親臨他的府邸拜訪,請教他有關藥性,甄權於是獻上這本書。他還有其他著作,包括《脈經》、《明堂人形圖》。現從《藥性論》中摘取神麯和土茯苓這兩種藥材。

唐·孫思邈,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。亦採靈、素、扁鵲諸書。所論補養諸說,及本草之關於食用者,分類而系之名曰千金食治。夫思邈隱居太白,隋唐徵辟,皆不就,年百餘而卒。則其所得,必不止服食也。而服食亦足以概所得矣。尚有千金翼方、枕中素書、攝生真錄、福錄論、三教論、老莊注,為世所重。而余錄其食治中,𭷥酥一種。正為切於觀頤耳。

白話文:

唐朝的孫思邈寫了《千金備急方》三十卷。他也參考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扁鵲內經》等書。他在書中討論了養生的方法,以及哪些中草藥可以食用,並將它們分類整理,取名為《千金食治》。

孫思邈隱居在太白山,隋朝和唐朝都召他出仕,但他都不願上朝。他活了一百多歲纔去世。因此,他掌握的養生之道肯定不僅限於飲食療法。但飲食療法也能大概反映他的養生之道。

除了《千金食治》之外,孫思邈還有《千金翼方》、《枕中素書》、《攝生真錄》、《福錄論》、《三教論》、《老莊注》等著作,都受到世人的重視。而在《千金食治》中,特別值得注意的一種食材就是「酥」。這個「酥」特別適合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美麗的容顏。

唐·開元中三原尉陳藏器,撰本草拾遺。亦以本經雖有補集,而遺沉尚多,故別為此書。今按,藏器為吾浙之四明人。其書博極群書,精核物類,訂繩謬誤,蒐羅幽隱,自本草以來,一人而已。而世猶有僻怪之誚,此與指橐駝為腫背馬者,何異。人胞一種,功用最大,特亟採之。

白話文:

在唐朝開元年間,三原尉官員陳藏器撰寫了《本草拾遺》。因為《本經》雖然有補充整理,但遺漏的藥材還很多,所以陳藏器另著此書。現在考證,陳藏器是我們浙江四明人。他的書博覽羣書,精確核對藥材種類,糾正謬誤,收集隱祕的藥材,自《本草》問世以來,只有陳藏器一人做到了。而世人仍然有怪異的責難,這和把駱駝稱為腫背馬有何不同呢?人胞(胎盤)是一種功效最大的藥材,特別亟需採集。

蜀·後主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,取唐本草,重加訂釋,間有增補,別為圖經。凡二十卷,昶自為文,以弁其首,謂之蜀本草。其生成形狀,更核於陶、蘇諸家,即增補金櫻子,為世要藥,特錄之。

白話文:

蜀地後主劉昶命令翰林學士韓保升等人,根據唐代本草綱目,對內容進行重新整理和訂正,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補,並編制為圖經。全書共二十卷,由劉昶親自作序,名為《蜀本草》。劉昶對書中藥物的生成形狀進行了仔細考證,並根據陶弘景、蘇敬等名家的著作,增加了金櫻子這個重要的藥材,記載在書中。

宋太祖開寶六載,命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等,取唐、蜀本草,及拾遺諸書,而叅校之。馬志註解,學士盧多遜等刊正。七年復詔志等,重定。學士李助等,看詳此書,凡兩經叅訂。今取凡三十一種。

白話文:

宋太祖開寶六年,命令藥局主管劉翰、道士馬志等人蒐集唐朝、蜀地藥典和其他藥物書籍,並進行校訂。馬志負責註解,學士盧多遜等人校對。七年後再次下令馬志等人重新制定藥典。學士李助等人仔細審查此書,多次修訂校對。現在取其中的三十一種藥材。

宋仁宗嘉祐二年,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、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,重修本草所增定共九十九種,計一千八百條,謂之嘉祐本草。秉筆者意在兼收,務從該博,以副詔旨而於秘奧,實無大發明。今為採十種。

白話文:

北宋宋仁宗嘉祐二年,皇帝下旨命令光祿卿兼任直祕閣的禹錫、尚書祠部郎中兼任祕閣校理的林億等人,修訂《本草》,共新增藥物九十九種,總計藥物條目達一千八百條,稱為《嘉祐本草》。負責修訂的人員旨在收錄廣泛的藥物,追求全面詳盡,以符合皇帝的旨意,但對於藥物祕奧的知識,並未做出顯著的闡述。現在摘錄其中十種藥材:

日華諸書本草,開寶中人撰,不著姓氏。但云日華大明序,集諸家本草。按千家姓,大姓出東萊,則其人乃姓大,名明也。或又言田姓。云其於藥之主治功能頗稱詳悉,凡三十卷。今取蓬砂一種。

白話文:

《日華諸書本草》這本書,是在北宋開寶年間編纂的,作者姓名不詳。只在序言中寫到「日華大明」,是彙編了各家本草的著作。根據《千家姓》,大姓出自東萊,因此作者可能是姓大,名明。也有人說作者姓田。書中對藥物的治療作用記載得很詳細,共有三十卷。我們現在取其中的一種藥物,叫做蓬砂。

用藥法象為李東垣先生筆。先生諱杲,字明之,真定人。其祖嘗見神女從地湧出,謂汝有賢孫,當以鴻術名世。後得先生,果有倍年之覺。受業於潔古老人,即盡得其學。祖潔古珍珠囊,而增以義例、嚮導、活法,著為此書。中亦間有補遺,如所採通脫木一種,是已。嘗嗟世人不辨脈證,溷同治病,著辨惑論。

白話文:

《用藥法象》這本書是李東垣先生寫的。李東垣先生名杲,字明之,是真定人。他的祖先曾經見過一位神女從地裡冒出來,對他說:「你的孫子很賢能,將會以醫術聞名於世。」後來生下了李東垣先生,果然過了一百年。他從潔古老人那裡學習,學到了他所有的知識。潔古老人留下一本《珍珠囊》,李東垣先生在《珍珠囊》的基礎上,增加了義理、指南、活法等內容,寫成了這本書。書中也有一些補充,比如他採用的通脫木一類的藥材。李東垣先生曾經感嘆世人不能分辨脈象和證候,就把不同的病症混在一起治療,於是寫了《辨惑論》一書。

其遺稿實多,皆門人集成,不無出入。惟脾胃一論,謂其以一臟具五臟體,一氣備五氣用,發人未發,真千古之卓見也。

白話文:

他的遺稿很多,都是由他的學生收集整理的,其中不乏有出入遺漏的地方。但是有關脾胃的論述,認為脾具有五臟的運作特性,脾氣具備五氣的功用,可以察覺疾病萌芽,這真是千百年來傑出而獨到的見解。

本草衍義補遺,乃朱震亨所著。震亨元末人,字彥修,世稱為丹溪先生。云震亨,嘗從羅太無學醫,而此書則因寇氏之衍義而推衍之者也。幾二百種,亦多所發明。但時泥舊說,而又以諸藥分配五行,恐不無牽強之失。今採紅曲一種。

白話文:

「本草衍義補遺」這本書是由朱震亨所寫的。朱震亨是元末時期的人,字彥修,世人尊稱他為丹溪先生。據說朱震亨曾經跟隨羅太無學習醫術,這本書是朱震亨根據寇氏的「衍義」而推廣寫成的。書中記載了大約二百種藥材,並且有很多新的發現。但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,例如過度依賴古代的說法,以及按照五行來分類藥物,有些牽強附會。現在我們來看看紅曲這一種藥材。

本草會編出祁門汪機手。機,字省之,嘉靖時人。懲王氏本草不收草木形狀,乃削去上中下三品,以類相從。菜、谷通為草部,果品通為木部,合諸家序例,共二十卷。故有會編之名。其撮約似乎簡便,而混同反難撿閱。薺在菜部中最為微品,而取以為冠,何其陋也。掩去諸家,更覺零碎,臆度疑似,殊無實見。僅有數條可錄,取蟲白蠟一種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會編》是由祁門人汪機編纂的。汪機,字省之,是嘉靖年間的人。他認為王氏的本草沒有收錄草木的形狀,就把草木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的部分刪去,改以同類相聚的方式編排。菜類和穀物合稱為草部,果品合稱為木部,並參考了各家的編纂規則,共分成二十卷。因此取名為《本草會編》。

雖然《本草會編》看似簡潔方便,但混淆了一起反而難以查閱。薺菜在菜類中最微不足道,卻被取來作為首篇,未免太過拙劣。汪機刪除了其他學者的內容,反而讓書中顯得零碎,讀者只能憑空猜測,缺乏實據。僅有幾條內容值得記載,例如蟲白蠟一項。

嘉靖末年,祁門陳嘉謨撰本草蒙筌,其部次一宗王氏集要,每品具氣味、產採、治療、方法,創成對偶,以便誦記,間附己意,頗有發明,便於兒讀,故名蒙筌。秋石一種,亦屬新增,取之。

白話文:

明朝嘉靖年間末期,祁門人士陳嘉謨編著了「本草蒙筌」這部醫書。它的分類方式遵循王氏「集要」一書,每一種藥物都記載了其氣味、產地、採集時間、治療方法,並用對偶的形式編寫,方便誦記。陳嘉謨也加入了自己的見解,讓書中的內容更為豐富清晰,適合兒童閱讀,因此取名為「蒙筌」。秋石這個藥物,也是新增的,可以採納。

本草綱目者,乃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李時珍之所撰也。珍,字東璧,蘄州人。其書蒐羅百代,訪採四方,分五十二卷,列一十六部,部各分類,類凡六十,標名為綱,列事為目,增藥三百七十四種。今採六種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是由明朝楚王府的奉祠敕封文林郎李時珍編撰的。李時珍字東璧,是蘄州人。這本書廣泛收集了歷代的資料,並訪察四方的醫藥知識,共分為五十二卷,歸類為十六部,每個部分再細分為類別,總共有六十個類別。書中以「綱」為章節標題,以「目」為條目標題,記錄並說明瞭三百七十四種藥材。現在摘錄了其中的六種藥材。

本經藥品,惟本經及別錄得依三品,且不敢紊次,自別錄而下:為草、為木、為果、為谷、為蟲豸,不無後先者,以各自成帙故耳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經》中記載的藥物,只有《本草經》和《別錄》這兩本書按照三品分類,而且不敢打亂順序。從《別錄》以後的書籍,如草、木、果、穀、蟲豸,雖然也有先後之分,那是因為它們各自成冊的緣故。

從來本草命名雖殊,而各有增人,故損益之權,非一手一足之所能操也。損操損益者,豈有意乎損益哉。知荒谷貴玉之說,則知不佞採錄之意矣。所錄切要藥品,各附諸家本條下。歷代本草,幾四十家,除食經及本經不論外,今所錄者,只一百四十三種,合之農經,仍是三百六十五種。上契周天,下備人用,亦既優然有餘矣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,藥物名稱雖然各不相同,但各有利弊得失,所以不能由一人或一派來決定取捨。如果認定得失是由人為操作,那豈不是有損傷或增益的意思嗎?懂得農家以欠收的土地重視寶石的道理,就能明白我不謙虛地採集和記錄中藥材的用意。我所記載的這些藥物都是重要的藥品,分別附加了各家藥書的條目。歷朝歷代的藥物著作將近四十種,除《食經》和《本經》不討論外,我現在所記載的只有 143 種,加上《農經》,一共是 365 種。這既符合周天之數,也足夠滿足人們的需要,真是綽綽有餘了。

丁亥中秋盧之頤子繇甫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