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乘雅半偈》~ 第七帙 (5)
第七帙 (5)
1. 夜明砂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鹹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目瞑癢痛,明目,夜視有精光。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味道咸,性平,無毒性。
【主治】用於治療眼睛瘙癢疼痛,能夠明亮視力,使人在夜晚視物時清晰有光。長期服用能使人開心愉快,沒有憂慮。
【核】曰:夜明砂,伏翼糞也。伏翼形似鼠,灰黑色,脅間肉翅,連合四足及尾,伏則倒懸,食則蚊蚋,多處深山崖穴中,及僻暗處。乃鼉蝨與鼠所化。而復轉化魁蛤。冬蟄夏出,日伏夜翼,避庚申日,一種食鍾乳者壽千歲,純白如雪,首有冠,大如鳩鵲,此品所遺之糞,功力殊勝。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夜明砂是伏翼鳥的糞便。伏翼鳥外形像老鼠,毛色灰黑,兩脇有肉翼,與四肢和尾巴相連。牠們喜歡倒吊休息,以蚊蟲為食,多棲息在深山峭壁洞穴和陰暗隱蔽的地方。牠們由鼉蝨和老鼠轉化而來,然後又會轉化成魁蛤。冬天蟄伏,夏天出來活動,白天躲藏,晚上活動,躲避庚申日。有一種以鐘乳石為食的伏翼鳥,壽命可以長達一千年,毛色純白如雪,頭上長有冠,體型與鳩鵲相近。這種伏翼鳥留下的糞便是夜明砂,藥效極為顯著。
修事,先以大眼篩篩過數次,次用水澄去沙土,入苧布囊內,溪水中提濯,約減十之七,易細苧囊再濯,每鬥可兩許,光芒煥耀,質圓成粒者乃佳。扁薄者蚊蚋膚也。若得食鍾乳者,亦如前法,取光明如寶珠者最佳。用緩火隔紙焙燥,研極細入藥。莧實、雲實為之使。
白話文:
製作珍珠粉:
- 先用粗眼篩過濾好幾次,再用水沉澱去除沙土,接著放入薴麻布袋中。
- 在溪水中不斷提拉、沖洗,約減少十分之七的重量。
- 再換用細的薴麻布袋沖洗,每鬥(單位量詞)可以得到兩許(約 30-50 克)珍珠粉,質地光亮圓潤的纔是最好的。
- 扁薄的珍珠粉是蚊蟲的皮殼。
- 如果使用吃過石鐘乳的珍珠,也按照上面方法製作,取光澤如寶珠的為佳。
- 用文火隔著紙烘乾,研磨得極細後即可入藥。
- 莧菜籽和雲母粉可以作為珍珠粉的輔助藥材。
【叅】曰:玄暉不夜,因名夜明;以蚊蚋為食,蚊蚋伏翼;夏出冬蟄,順時序為浮沉;夜翼晝伏,互晝夜為吸呼;伏則倒懸,具陰陽顛倒之象耳。食石鐘乳者,朱冠雪體,即肉芝類,故功用與鍾乳六芝等。芝以夏現,乳以夏溢,化相感,性相近也。
(唯能順時序為浮沉者,乃得互呼吸之出入入出,與會陰陽之陽陰陰陽,方成顛倒倒顛。)
白話文:
【參考資料】說:玄暉鳥不吃夜飯,因此得名夜明;牠以蚊子為食,而蚊子會收起翅膀躲避;夏天出現,冬天冬眠,根據時令而浮沉水面;晚上飛,白天休息,交替著晝夜呼吸;休息時倒掛著,呈現陰陽顛倒的現象。食用石鐘乳的玄暉鳥,頭部呈朱紅色、身體呈白色,和肉芝類相似,因此功效和鐘乳六芝等同。肉芝在夏天出現,石鐘乳在夏天流出,兩者的變化相互影響,性質也相近。
2. 豬懸蹄甲
(本經下品)
【氣味】鹹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五痔,伏熱在腹中,腸癰內蝕。
【核】曰:前後四足,各有懸蹄。懸蹄之甲,尖而小;踐蹄之甲,大而圓。修事,酒浸半日,柳木火炙鬆脆用。
白話文:
這藥材味道是鹹的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五種痔瘡,以及腹部內的伏熱,腸瘡內部腐蝕。這種藥材有四隻腳,每隻腳都有懸蹄。懸蹄上的甲片比較尖小,踩地的蹄甲則較大且圓。在使用時,需先用酒浸泡半天,再用柳木火烤至鬆脆後方可使用。
【叅】曰:觀豕蹄之黑白,見豕性之躁甚,黑固躁,白尤躁之甚者,則知豕力在蹄,精專在甲矣。懸蹄甲者,豕蹄似鹿而爪四,二踐地,二上懸,上懸之甲,懸蹄甲也。有以左蹄後蹄為懸蹄甲者謬矣。蓋豕行不舉足而曳踵,象水性之趨下為水畜也。四足皆垂,未見左後懸者。
白話文:
〔註解〕說:觀察豬蹄的黑白相間,就可以看出豬的躁動性情。黑色豬蹄本就躁動,白色豬蹄更加躁動。這樣就可以明白豬的力氣在蹄子上,真正的精華在蹄甲上。懸蹄甲就是豬蹄像鹿蹄一樣,有四個爪子,兩個踩在地面,兩個懸在上面,上面懸着的甲,就是懸蹄甲。有人把左蹄或後蹄當成懸蹄甲,這是錯誤的。
因為豬走路的時候不會抬起蹄子,而是拖着腳後跟,像水流一樣傾向低處,屬於水生動物。豬的所有蹄子都垂下來,從沒見過左後蹄懸着的。
玉藻云:圈豚行不舉足,齊如流,端行頤溜如矢,弁行剡剡起屨,執圭玉,舉前曳踵,蹜蹜如也。埤雅云:畜養之閒曰圈,豕子曰豚,端讀端弁之端,弁讀弁冕之弁,則行不舉足,齊如流,冕行之容也。頤溜如矢,端行之容也。剡剡起屨,弁行之容也。禮之以物以服,記其行容者,互相挾也。
白話文:
《玉藻》記載:跪拜時,身體保持勻稱,像流水一樣平穩。站立行走時,頭微微抬起,快步走時,靴子尖端輕起。手持玉圭時,前腳抬起,後腳拖曳,走路緩慢而莊重。
《埤雅》解釋說:圈養的豬叫「圈豚」。「端」通「端弁」的「端」,「弁」通「弁冕」的「弁」。因此,「行不舉足,齊如流」是冕服莊重行走的樣子。「頤溜如矢」是端冠莊重行走的樣子。「剡剡起屨」是弁服行走的樣子。
禮儀中以器物和服飾來規範行為,並記錄下各種行走的儀態,以互相配合。
是故水畜性偏趨下,對待伏熱之在腹中,為腸癰,為內蝕,為五痔。
經云:熱氣所聚,則為癰膿,必擇精專之所在,乃得內外敵應爾。
白話文:
因此水分停留在體內時,其性質偏向下行,如果遇到腹部內的熱邪,會導致腸部發炎,內部腐蝕,或是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痔瘡。
有經典說過,熱氣聚集的地方,就會形成膿包,必須選擇精純專一的地方施治,才能使內外邪氣相互對抗而得以痊癒。
3. 豚卵
(本經中品)
【氣味】甘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驚癇癲矣,鬼疰蠱毒,除寒熱,賁豚,五癃,邪氣,攣縮。
白話文:
(本草經中品)
【氣味】甘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用於治療驚癇癲疾,鬼疰蠱毒,消除寒熱,奔豚,五種癃閉,邪氣,筋脈攣縮。
【核】曰:豚卵,牡豬之卵子也。小豬多犗去卵,故曰豚卵。陰乾藏之,勿令敗。
白話文:
核說:豚卵,就是公豬的睾丸。小豬大多會被閹割掉卵子,因此稱為豚卵。陰乾後收藏起來,不要讓它腐敗。
【叅】曰:豚,豕子。豕,總名。易系坎為豕,性趨下,故俯首喜卑穢,天將雨,則進涉水波為水畜也。詩云:有豕白蹄,烝涉波矣。月離於畢,俾滂沱矣。爾雅翼云:白蹢者豥。豥,豕之躁者。豕進而涉水波,白蹢尤其躁進者,故先進焉。然則純黑者,豕之少馴者矣。說文云:十二子亥為豕,故亥象豕形,以一陰生於午,至亥而六陰備,謂其嫌於無陽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豬的「豥」在五行中屬豬,在氣候上屬亥,牠所對應的五行屬水,是因為牠能統率同類。母豬稱為「豝」或「彘」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一胎生下五個小豬。」公豬稱為「䝋」或「豭」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一胎生下五個小公豬。」《禮記》中說:「用小公豬祭祀。」所以,豬卵指的就是小公豬的卵囊中的卵,小公豬沒有了卵,這樣牠的外層才會肉厚,內層才會好吃。如果卵沒有去掉,就容易生病,羣豬擠在一起。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「豬顛」,因此,這個部位被捨棄不用。而指小豬崽的膀胱、兩顆腎臟和陰莖這些部位為「豬卵」則是不對的。卵指的是陰器,是厥陰經脈所聚集的地方,與小腹相連,與舌根相連,正是腎水的所在之處。 是以豥之在物以從豕,在氣以從亥,其應水也為能充其類焉。牝曰豝,曰彘。詩云:一發五豝,牡曰䝋,曰豭。詩云一發五䝋,禮云釁之以豭豚,然則豚卵,即豭豚卵囊之卵,豭豚去卵,斯外肉內好,否則顛亂耽群。一名豚顛者以此,世棄勿用,指豕子之豚兒,膀胱之脬胞,兩腎之腰子,外腎之陰莖,為豚卵者謬矣。卵者陰器,厥陰經脈之所聚,抵小腹,系舌本,正腎水之宮位耳。
設腎躁,則從流而上,協厥陰厥逆而衝心,病名曰賁豚。賁豚者,腎之積,肝之逆也。甚則重陰者癲,番陰者癇,陰陽厥者寒熱,或腎不司陰竅,肝不泄前陰者五癃,或失主潤宗筋而攣,失主利關機而縮,咸屬腎肝先為是動而後所生,猶未離其類者以輔之,其唯豚卵乎。
白話文:
如果腎氣太過旺盛,就會從下面往胸腹部衝上來,和厥陰厥逆相協調而衝擊心臟,這種病症稱為賁豚。賁豚是指腎氣積盛,肝氣上逆。病情嚴重時,陰氣過重容易引發癲癇,陽氣過重容易引發癇疾,陰陽兩虛容易出現寒熱症狀。或者腎臟不能控制陰竅,肝臟不能疏泄前陰,就會出現五癃(小便不暢、大便不利、汗出異常、喘息、心悸);或者腎臟失去滋潤筋脈的功能,就會導致筋攣;或者腎臟失去通利關節的功能,就會導致肢體收縮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腎臟和肝臟先出現異常,然後引發其他臟腑問題。如果能用豚卵來輔助治療,效果會很好。
4. 茗
(神農食經)
【氣味】苦甘,微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主悅志有力,令人少睡,止渴,利小便,去痰熱,治瘻瘡。
苦茗(華佗食論)
苦茗,久食益意思。
茶(陸羽茶傳)
白話文:
(神農食經)
【氣味】味道先苦後甘,性質微寒,無毒性。
【主治】能使人精神愉悅且力氣增進,減少睡意,解渴,有利尿作用,去除痰熱,治療瘻瘡。
(華佗食論)
苦茗,長期食用可以增強思維能力。
(陸羽茶傳)
茶
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飲,最宜精行儉德之人。若熱渴凝悶,腦痛目澀,四肢煩,百節不舒,聊四五啜,與醍醐甘露抗衡也。
白話文:
茶性寒涼,作為飲品,最適合那些生活簡樸、注重德行的人。如果感到身體燥熱、口渴、精神不振、頭腦疼痛、眼睛乾澀、四肢痠痛、全身不適,只要淺嚐幾口茶,就能抵得上醍醐甘露般的功效。
【核】曰:茗為世所稱尚,頤雖未能知味,然亦未能忘情。每讀治茗諸書,不啻數十種,俱各載稿集,卒難匯考,不揣條錄核左,以備博採。云神農氏前有食經,遵之為首。陸羽茶經,例應為傳。後代諸書,遞相為疏為注矣。傳本不妄去取,余則採其雋永者,人各為政,不相沿襲。
白話文:
【說明】:茶被世人普遍喜愛,我雖然還不能體會它的味道,但也不能忘記它。我讀過不下數十種關於茶道的書籍,上面都記載了一些散佚的資料,很難一一考證。我冒昧地將它們條理分明地整理出來,以便更好地查閱。
據說,神農氏之前就有《食經》,所以它應該排在最前面。陸羽的《茶經》應該是傳承之作。後世的作品,都是後人對《茶經》的疏解和註釋。傳世原本不要隨意增刪,我則摘選其中精彩的部分,大家各自獨立研究,不必全盤照搬。
彼創一義,而此釋之;甲送一難,而乙駁之,奇奇正正,靡所不有,政如春秋為經,而案之左氏,公谷為傳,而斷之是非,末則間有所評,小子不敏,奚敢多讓矣。然書以筆札簡當為工,詞華麗則為尚,而器用之精良,賞鑑之貴重,我則未之或暇也。蓋有含英吐花,收奇覓秘者,在編凡十有六,而茶事盡矣。
一、溯源
白話文:
他開創了一門學問,而這個學問由這個人解釋說明;甲方提出一個難題,而乙方反駁他,奇觀異論、正論謬論,應有盡有,就像《春秋》是經文,《左氏傳》、《公穀傳》是闡釋,用來判斷是非曲直,最後偶爾有一些評語。我愚昧淺薄,怎麼敢多說什麼呢?文章以簡潔準確的筆墨為佳,華麗的辭藻纔是受人重視的,至於器物的精良和收藏的珍貴,我卻沒有時間去研究。全書共十六篇,包含了詩文珍奇和祕聞,茶道方面的知識已經很齊全了。
茶者,南方之嘉木。其樹如瓜蘆,葉如卮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棕櫚,蕊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其名一曰茶,二曰檟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山南以陝州上,襄州、荊州次,衡州下,全州、梁州又下;淮南以光州上,義陽郡舒州次,壽州下,蘄州黃州又下;浙西以湖州上,常州次,宣州睦州歙州下,潤州蘇州又下;劍南以彭州上,綿州蜀州邛州次,雅州瀘州下,眉州漢州又下;浙東以越州上,明州𭒀州次,台州下。
白話文:
茶樹,是南方著名的樹木。它的樹像瓜蘆,葉子像卮子,花朵像白色的薔薇,果實像棕櫚,花蕊像丁香,根部像胡桃。它的別名有茶、檟、蔎、茗、荈。
在山南地區,以陝州的茶樹品質最好,其次是襄州、荊州,再次是衡州,全州、梁州的品質更次。
在淮南地區,以光州的茶樹品質最好,其次是義陽郡、舒州,再次是壽州,蘄州、黃州的品質更次。
在浙西地區,以湖州的茶樹品質最好,其次是常州,再次是宣州、睦州、歙州,潤州、蘇州的品質更次。
在劍南地區,以彭州的茶樹品質最好,其次是綿州、蜀州、邛州,再次是雅州、瀘州,眉州、漢州的品質更次。
在浙東地區,以越州的茶樹品質最好,其次是明州、𭒀州,再次是台州。
黔中生恩州、播州、費州、夷州;江南生鄂州、袁州、吉州;嶺南生建州、福州、韶州、象州,其恩、播、費、夷、鄂、袁、吉、建、福、韶、象,十一州未詳。往往得之,其味極佳。(茶傳陸羽,字鴻漸,一名疾,字季疵,號桑苧翁著)按唐時產茶地,僅僅如季疵所稱。
白話文:
在黔中地區,有恩州、播州、費州、夷州出產茶葉;在江南地區,有鄂州、袁州、吉州出產茶葉;在嶺南地區,有建州、福州、韶州、象州出產茶葉。其中恩州、播州、費州、夷州、鄂州、袁州、吉州、建州、福州、韶州、象州這十一州的具體位置不明。這些地方出產的茶葉往往品質極佳。(根據茶葉專家陸羽,字鴻漸,又名疾,字季疵,號桑薴翁所著的《茶經》記載)按照唐朝時茶葉產地的記載,僅僅像季疵所說的這些地方而已。
而今之虎丘、羅𡵚、天池、顧渚、松蘿、龍井、雁宕、武夷、靈山、大盤、日鑄、朱溪諸名茶,無一與焉。乃知靈草在在有之,但培植不嘉,或疏採製耳。(茶解羅廩,字高君著)吳楚山谷間,氣清地靈,草木穎挺,多孕茶荈。大率右於武夷者為白乳;甲於吳興者為紫筍。產禹穴者以天章顯;茂錢唐者以徑山稀。
白話文:
如今的虎丘、羅洞、天池、顧渚、松蘿、龍井、雁宕、武夷、靈山、大盤、日鑄、朱溪等名茶,都沒有記載在(茶書)裡。由此可知,靈草到處都有,只是沒有適當地培育,或者疏於採摘製作而已。(茶解,羅廩撰)吳楚山谷之間,空氣清新,土地神奇,草木茂盛挺拔,盛產茶樹。總體來說,以武夷產的白乳茶為佳,以吳興產的紫筍茶為領先。產於禹穴的茶葉以天章名揚天下,出產於錢唐的茶葉以徑山茶稀有而聞名。
至於續盧之岩,云衡之麓,雅山著於無歙,蒙頂傳於岷蜀,角立差勝,毛舉實繁。(煮茶泉品葉清臣著)唐人首稱陽羨,宋人最重建州。於今貢茶,兩地獨多,陽羨僅有其名,建州亦非上品,唯武夷雨前最勝。近日所尚者,為長興之羅𡵚,疑即古顧渚紫筍。然𡵚有數處,今唯洞山最重。
白話文:
至於續廬的岩石,雲衡山腳下,雅山出現在無錫,蒙頂山出現在四川,這些茶葉的品質都各有特色,種類也繁多。(煮茶泉品由葉清臣所著)唐朝人最先推崇陽羨茶,宋朝人最推崇建州茶。如今朝廷進貢的茶葉,只有這兩個地方最多,陽羨茶現在只有名氣,建州茶也不算是上品,只有武夷山雨前茶最為優質。最近流行的茶葉是長興的羅𡵚茶,懷疑這茶就是古代顧渚紫筍茶。但是𡵚茶分佈在好幾個地方,現在只有洞山𡵚茶最受推崇。
姚伯道云:明月之峽,厥有佳茗,韻致清遠,滋味甘香,足稱仙品。其在顧渚,亦有佳者,今但以水口茶名之,全與𡵚別矣。若歙之松蘿,吳之虎丘,杭之龍井,並可與𡵚頡頏。郭次甫極稱黃山,黃山亦在歙,去松蘿遠甚。往時士人皆重天池,然飲之略多,令人脹滿。浙之產曰雁宕、大盤、金華、日鑄,皆與武夷相伯仲。
白話文:
姚伯道說:明月峽中,有上好的茶葉,香氣高雅,滋味甘甜,堪稱仙品。顧渚產的茶葉中也有佳品,現在單以「水口茶」稱之,與明月峽的茶葉完全不同了。歙縣的松蘿茶、吳興的虎丘茶、杭州的龍井茶,都可與明月峽的茶葉媲美。郭次甫對黃山茶大加讚賞,黃山也在歙縣,但離松蘿茶產地很遠。過去讀書人很看重天池茶,但喝多了會讓人腹部脹滿。浙江產的茶葉有雁宕茶、大盤茶、金華茶、日鑄茶,它們都與武夷茶不相上下。
錢唐諸山,產茶甚多,南山盡佳,北山稍劣。武夷之外,有泉州之清源,倘以好手製之,亦是武夷亞匹,惜多焦枯,令人意盡。楚之產曰寶慶,滇之產曰五華,皆表表有名,在雁茶之上。其他名山所產,當不止此,或余未知,或名未著,故不及論。(茶疏許次杼,字然明著)
白話文:
杭州的羣山盛產茶葉,其中南山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,北山所產的茶葉稍差。除了武夷山之外,還有泉州的清源洞所產的茶葉,倘若由技藝高超的製茶師傅製作,品質也能媲美武夷茶。可惜產量稀少,令人感到遺憾。湖北省所產的茶葉名為寶慶,雲南省所產的茶葉名為五華,都是名聞遐邇的佳茗,品質比雁蕩山所產的茶葉還要好。其他名山中所產的茶葉,必定不只這些,可能是我所不知悉的,或是名稱尚未流傳,因此就無法在此說明。
【評】曰:昔人以陸羽飲茶,比於後稷樹谷然哉,及觀韓翃謝賜茶啟云:吳主禮賢,方聞置茗,晉人愛客,才有分茶,則知開創之功,雖不始於桑苧,而製茶自出至季疵而始備矣。嗣後名山之產,靈草漸繁,人工之巧,佳茗日著,皆以季疵為墨守,即謂開山之祖可也。其蔡君謨而下為傳燈之士。
白話文:
【評語】說:古代的人把陸羽品茶的功績比作後稷種植穀物,真是恰當啊。再看韓翃謝賜茶的奏章中說:吳國君王禮遇賢士,才創立了種植茶葉的制度。晉國人愛好賓客,才開始用茶葉來款待。由此可知,茶葉的創立之功,雖然不始於桑薴,但製茶的方法和技藝從季疵開始才完整齊全。此後,各種名山產出的茶葉,靈草也越來越多。人工製作的精巧,出色的茶葉也日益顯現。這些都以季疵為標準,也可以說是開山鼻祖。其後,蔡君謨以下的人,都是傳承茶文化的接班人。
又曰:茶系生人後天,隨身衣報,蓋地靈鍾秀,或古之所產,今無取焉者,謂冰土頻移,山川性易,靈從何來,秀從何起,生人依報,寧復居恆,人苦不思本耳。以上溯其源也。
二、得地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人說:茶是人在後天「受益」的,就像隨身穿戴的衣服一樣。它來自於大自然的靈氣,或者是古時候生長的地方,如今卻找不到這樣的茶了。這可能是因為冰土經常移動,山川的特性也容易改變。那麼,靈氣從哪裡來,秀氣從哪裡起呢?人後天的福報和依靠,怎麼能夠一直不變呢?人們因為痛苦而忘記了根本啊。以上是追溯茶的起源。
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。野者上,園者次。陰山坡谷者,不堪採啜。(茶傳)產茶處,山之夕陽,勝於朝陽;廟後山西向,故稱佳,總不如洞山南向,受陽氣特專,稱仙品。(𡵚山茶記熊明道著)茶地南向為佳,向陰者遂劣。故一山之中,美惡相懸。(茶解)茶產平地,受土氣多,故其質濁;𡵚茶產於高山,渾是風露清虛之氣,故可尚。
白話文:
- 上等的茶生長在鬆軟的岩石上,中等的生長在礫石上,下等的生長在黃土上。野生的茶樹質量好,園中的次之。生長在陰坡和山谷中的茶樹,不適合採摘。
- 產茶的地區,山上的西曬優於東曬。面朝西的山腳廟宇後面,被認為是好的產茶地,但總比不上洞山面朝南,陽氣充足,被稱為仙茶。
- 茶園朝南較好,向陰的質量較差。所以同一座山上的茶葉,好壞會有很大差異。
- 茶樹生長在平地上,吸收的土壤氣息較多,所以品質較差;高山上產的茶樹,吸收的是風露的清新之氣,所以品質較好。
(𡵚山茶記)茶固不宜雜以惡木,唯桂、梅、辛夷、玉蘭、玫瑰、蒼松、翠竹,與之間植,足以蔽覆霜雪,掩映秋陽;其下可植芳蘭幽菊清芳之物,最忌菜畦相逼,不免滲漉,滓厥清真。(茶解)
白話文:
(古山茶記)茶樹不宜與惡劣的樹木混種,只有桂花、梅花、辛夷、玉蘭、玫瑰、蒼松、翠竹與茶樹之間種植,可以遮蔽霜雪,遮擋秋陽。茶樹下面可以種植芳蘭和幽菊這類清香植物,最忌諱靠近菜畦,以免菜畦滲出的水漬汙染了茶樹的清香味。
【評】曰:疆理天下,物其土宜;廣谷大川異制,人居其間異形;瘠土民癯,沃土民厚;堅土民剛,坉土民醜;城市民囂而漓,山鄉民樸而陋;齒居晉而黃,項處齊而癭。皆象其氣,悉效其形,知其利害,達其志欲,定其山川,分其圻界,條其物產,辨其貢賦,斯為得地。人猶如此,奚惟茗乎。
三、乘時
白話文:
評析: 天地廣闊,各地的自然環境各有不同;山川河流變化多端,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相貌也各異;貧瘠的土地上的人消瘦,肥沃的土地上的人健壯;堅硬的土地上的人性格剛強,鬆軟的土地上的人相貌醜陋;城市裡的人浮躁而放蕩,山區裡的人淳樸而陋習;喝晉中的水的人牙齒黃,住齊地的人脖子上有癭。這些都反映了當地的氣候環境,也影響到了人的體型相貌。瞭解這些環境因素的利害得失,明白人的志向和需求,劃定山川的界限,區分不同的地域,記錄當地的物產,辨別各地的貢賦,這就是「得地」之理。對於人來說也是如此,不僅對茶而言。
採茶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間。茶之筍者,生爛石沃土,長四五寸,若薇蕨始抽,凌露採焉。茶之芽者,發於叢薄之上,有三枝、四枝、五枝者,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。(茶傳),清明太早,去夏太遲,穀雨前後,其時適中。若再遲一二日,待其氣力完足,香烈猶倍,易於收藏。(茶疏)
白話文:
**採茶時間:**二月到四月之間。
採茶材料:
- **茶筍:**生長在肥沃的石頭土地上,高四五寸,像剛發芽的羊齒蕨,清晨時分採摘。
- **茶芽:**生長在茂密的茶叢中,有三個、四個或五個分枝,選擇其中頂端長得挺拔的分枝採摘。
採茶時機:
- 清明節太早,過了夏天太晚,穀雨前後是適合的時間。
- 如果再等一兩天,茶葉積聚了足夠的能量,香氣會更濃烈,也更容易保存。
茶以初出雨前者佳。唯羅𡵚立夏開園,吳中所貴,梗桷葉厚,便有蕭箬之氣,還是夏前六七日,如雀舌者佳,𡵚片亦好。(𡵚茶記)
白話文:
茶以清明時節的品質最佳。只有羅岕產的茶在立夏才會開採,是吳地所重視的。它的茶梗和葉子較粗,會帶有箬葉的氣味。因此,還是立夏前六七天的茶品質較好,像雀舌一樣的形狀最優,茶片也是不錯的選擇。(岕茶筆記)
𡵚非夏前不摘,初試摘者,謂之開園;採自正夏,謂之春茶。其地稍寒,故須得此,又不當以太遲病之。往時無秋日摘者,近乃有之,七八月重摘一番,謂之早春,其品甚佳。不嫌少薄,他山射利,多摘梅茶。梅茶苦澀,且傷秋摘,佳產戒之。(茶疏)
白話文:
茶葉在夏季之前不能採摘,第一次採摘的時候,稱作開園;在夏季正當中採摘的,稱為春茶。因為產茶的地方氣候較為寒冷,所以必須在這個時節採摘,也不應該太晚,以免影響茶葉品質。以前沒有人會在秋季採摘茶葉,但最近開始有人這麼做,七、八月又會採摘一批,稱為早春茶,品質非常好。不要嫌少而採摘過薄,其他產區為了牟利,會過度採摘梅茶(夏季採摘的茶)。梅茶苦澀,而且會傷到茶樹,好的產區會避免這樣做。
雙徑兩天目茶,立夏後,小滿前,僅摘一次,斷不復採。唯餐雨露,絕禁肥壤,故收藏歲久。色香味轉勝,凌露無雲。採候之上,霽日融和;採候之次,積雨重陰,不知其可。(茶說邢士襄,字三若著)
白話文:
雙徑和兩天目山出產的茶,在立夏後,小滿前,只採收一次,絕不再採。它們只吸收雨露,絕不碰含肥料的土壤,所以能保存很久的時間。色、香、味都比一般的茶好,而且在沒有露水和雲霧的晴朗天氣裡採收。採收茶葉的最好時機是在天氣晴朗和煦的時候;其次是陰雨連綿的時候,但並不知道哪個時間纔是最完美的。
【評】曰:時不可違,候不可失,桑苧翁時中之聖者歟。千載而下,採製之期,無能逾其時日,羅高君少有更變者,更體山川之寒暄,察草木之含吐,待時而興,應時而起,不妄作勞,不傷物力。
白話文:
【評】作者說:適應時令,抓住時機,桑薴翁應該算是歷代聖人中的佼佼者。千年以來,採製藥材的時機沒有能超過他的,高羅君改動較少,他根據山川冷暖和草木發芽情況來判斷時機,時機合適就採製,不妄動勞力,不損傷物力。
四、揆制
其日有雨不採,晴有云不採。晴採之,蒸之,搗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(茶傳)
斷茶以甲,不以指,以甲則速斷不柔,以指則多濕易損。(東坡試茶錄宋子安著)
白話文:
四、考核製作
如果當天下雨就不採摘,天晴但有雲層也不採摘。在晴天時採摘後,要進行蒸製、搗碎、壓製、烘焙、穿孔和封存,這樣茶葉就能乾燥了。
切斷茶葉要用指甲,而不是手指,用指甲可以快速切斷且不會柔軟,用手指則會因為濕氣多而容易損壞。
其茶初摘,香氣未透,必借火力以發其香。然茶性不耐勞,炒不宜久,多取入鐺,則手力不勻,久於鐺中過熱,而香散矣。炒茶之鐺,最嫌新鐵,須預取一鐺,毋得別作他用。炒茶之薪,僅可樹皮,不用幹葉。干則火力猛熾,葉則易焰易滅。鐺必磨洗瑩潔,旋摘旋炒。一鐺之內,僅用四兩,先用文火炒,次加武火催之。
手加木指,急急抄轉,以半熟為度,微俟香發,是其候也。(茶疏)
白話文:
剛摘下來的茶葉,香氣還沒有完全散發出來,需要藉助火的力量來激發它的香氣。但是,茶葉的特性比較脆弱,炒茶時間不宜過長。如果一次放入鍋中炒太多,手上的力道無法均勻,在鍋中待的時間過長,茶葉會過熱散失香氣。炒茶的鍋,最忌諱使用新的鐵鍋,需要事先準備好一個鍋,不能用作其他用途。炒茶的柴火,最好使用樹皮,不要用乾枯的樹葉。乾枯的柴火火力會過猛,樹葉容易燃燒但也會很快熄滅。鍋子必須擦洗乾淨,茶葉一採摘下來就立刻炒。一個鍋裡只放四兩茶葉,先用小火炒,再用大火催熟。
茶初摘時,須揀去枝梗老葉,惟取嫩葉,又須去尖與柄與筋,恐其易焦,此松蘿法也。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,以祛熱氣,否則黃色,香味俱減。余所親試,扇者色翠,不扇色黃。炒起出鐺時,置大磁盤中,仍須急扇,令熱氣消退,以手重揉之,再散入鐺,文火炒乾,入焙,蓋揉則其津上浮,點時香味易出。田子萟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。
偶試之,但作熱湯,並日腥草氣,殊無佳韻也。(茶箋聞龍,字隱鱗,初字仲達著)
白話文:
採摘茶葉時,需挑去枝梗和老葉,只取嫩葉。此外,還要去除嫩葉的尖端、柄和葉脈,以免容易燒焦,這是模仿松蘿的製作方法。
炒茶時,需要有人在旁邊扇風,以去除熱氣,否則茶葉會變黃,香味也會減弱。根據我親自試驗,扇風後的茶葉顏色翠綠,不扇風的茶葉顏色會變黃。
炒好出鍋後,將茶葉放在大磁盤中,繼續快速扇風,讓熱氣消散。用手用力揉搓茶葉,然後再放回鍋中,用文火炒乾,再放入焙籠中焙製。揉搓後會使茶葉的津液浮出,在沖泡時更容易散發出香味。
不過,根據田子萟的觀點,生曬不炒不揉的茶葉纔是最好的。
火烈香清,鐺寒神倦;火烈生焦,柴疏失翠;久延則過熟,速起卻還生;熟則犯黃,生則著黑;帶白點者無妨,絕焦點者最勝。(茶錄張源,字伯淵著)
白話文:
如果火勢旺盛、香氣四溢,則茶葉容易煎焦,茶湯發澀,神氣疲憊;如果火勢過烈,茶葉會變成焦炭狀,茶湯失去翠綠色;煎煮時間過長,茶葉會過熟;煎煮過快,茶葉會枯萎變生;煎煮恰到好處,茶湯會呈現金黃色;煎煮不足,茶湯會發黑;帶有白色斑點的茶葉沒有問題,完全焦黑的茶葉最為上乘。(出自茶書《茶錄》,作者張源,字伯淵)
經云焙,鑿池深二尺,闊一尺五寸,長一丈。上作短牆,高二尺,泥之以木,構於焙上。編木兩層,高一尺以焙茶。茶之半乾,升下棚,全乾升上棚。愚謂今人不必全用此法,予嘗構小焙室,高不逾尋,方不及丈,縱廣正等,四圍及頂,綿紙密糊,無小罅隙。置三四火缸於中,安新竹篩於缸內,預先洗新麻布一片以親之,散所炒茶於篩上,闔戶而焙,上向不可覆蓋蓋茶。
白話文:
古書上記載的焙茶方法:挖一個深兩尺、寬一尺五寸、長一丈的水池。在池上砌一堵矮牆,高二尺,用泥土糊住木板,架在焙池上。用木板編兩層架子,高一尺,用來焙茶。茶葉半乾時,提到下層架子,全乾後再提到上層架子。
我認為現代人不必完全採用這種方法。我試著建造了一個小的焙茶室,高度不超過八尺,面積不到一丈,長寬相等。四面和頂部都用棉紙密密實實地糊住,沒有任何縫隙。在室內放置三四個火盆,火盆裡安放新砍的竹篩子。提前洗淨一塊新麻布,鋪在篩子上。將炒好的茶葉撒在篩子上,關上門焙茶。焙茶時不能蓋上蓋子。
葉尚潤,一覆則氣悶罨黃,須焙二三時,俟潤氣盡,然覆以竹箕,焙極干,出缸待冷,入器收藏。後再焙,亦用此法。色香與味,不致太減。(茶箋)
白話文:
葉尚潤(製茶手法):第一次炒製,就會悶氣泛黃,需要炒兩三次,等到濕氣完全消失,再用竹箕覆蓋,把茶炒到極度乾燥,取出晾涼,放入容器中保存。後續再炒製,也用這個方法。炒好的茶葉,色澤、香氣和味道都不會減損太多。(茶箋)
茶之妙,在乎始造之精,藏之得法,點之得宜。優劣定乎始鐺,清濁系乎末火。(茶錄)諸名茶,法多用炒。唯羅𡵚專於蒸焙,味真蘊藉,世競珍之。即顧渚陽羨,密邇洞山,不復仿此。想此法偏宜於𡵚,未可概施他茗。而經已云蒸之焙之,則所從來遠矣。(茶箋)必得色全,唯須用扇,必全香味,當時焙炒,此製茶之準繩,傳茶之衣缽。(茗芨)
【評】曰:溯源、得地、乘時,盡物之性矣。揆制失節,仍同草芥。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。
五、藏茗
白話文:
茶的精妙之處,在於最初製造的精良、儲藏得當、沖泡得宜。茶葉的優劣在最初製作時就已決定,而清濁則與最後的火候有關。(《茶錄》)
各種名茶中,製作方法大多以炒製為主。只有羅𡵚茶專門採用蒸焙法,味道真實醇厚,世人競相珍視。即使是顧渚陽羨產的茶葉,雖然靠近洞山,也不再仿照此法。估計這種方法只適合羅𡵚茶,不能隨意套用於其他茶類。而經文裡提到「蒸之焙之」,可見這種方法的淵源已久。(《茶箋》)
製作茶葉時,一定要讓茶葉顏色完整,這需要用扇子。要讓茶葉保持完整的香氣,則需要在當時烘炒。這是製作茶葉的準則,也是傳承製茶技藝的衣缽。(《茗芨》)
育以木製之,以竹編之,以紙糊之,中有楠,上有覆,下有床,傍有門,掩一扇,一器貯煻煨火,令熅熅然,江南梅雨,焚之以火。(茶傳)
白話文:
用木頭做框架,用竹子編織成牆壁,用紙糊上牆壁。裡面有木板隔層,上面有頂蓋,下面有牀架,旁邊有門,只開一扇。一種用具用來放炭火,讓炭火慢慢燃燒。江南是梅子盛產的季節,所以用火來烘烤梅子。
藏茶宜箬葉而畏香,茶喜溫燥而忌冷濕。收藏時先用青箬,以竹絲編之,置罌四周,焙茶俟冷,貯器中,以生炭火煅過,烈日中曝之令滅,亂插茶中,封固罌口,覆以新磚,置高爽近人處,黴天雨候,切忌發覆。取用須于晴明時,取少許,別貯小瓶,空缺處,即以箬填滿,封置如故,方為可久。或夏至後一焙,或秋分後一焙。(𡵚山茶記)
切勿臨風近火,臨風易冷,近火先黃。(茶錄)
凡貯茶之器,始終貯茶,不得移為他用。(茶解)
白話文:
儲存茶葉時,適合用箬葉包裹,但要避免接觸香氣。茶葉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,不適合潮濕寒冷。收藏前先用青色的箬葉,用竹絲編織成網狀,放置在陶罐的周圍。烘培茶葉後待其冷卻,放入貯藏器皿中,用生炭火烘烤過,或放在烈日下曝曬使其熄滅,隨意插在茶葉中,封緊陶罐口,並覆蓋一塊新磚,放置在高爽通風且有人經過的地方。在黴雨天氣,務必避免開啟或翻動茶葉。
取用茶葉時需在晴朗天氣,取少量茶葉放入小瓶中,空缺處用箬葉填滿,封口儲存。這樣才能長期保存茶葉。或者在夏至後烘培一次,或在秋分後烘培一次。
吳人絕重𡵚茶,往往雜以黃黑箬,大是缺事。余每藏茶,必令樵青,入山採竹箭箬,拭淨烘乾,護罌四周,半用剪碎,拌入茶中,經年發覆,青翠如新。(茶箋)
白話文:
吳地的人們特別重視收藏茶葉,常常使用包裹竹筍的黃黑色箬葉來包裝,這樣十分不妥當。我每每收藏茶葉時,一定會讓樵夫砍伐青翠的竹子,到山裡採集竹箭箬,將其擦拭乾淨並烘乾,用來保護茶罐的四周。一半箬葉剪碎後,摻入茶葉中。經過一年後打開查看,茶葉依然青翠如新。(茶箋)
置頓之所,須在時時坐臥之處,逼近人氣,則常溫不寒。必在板房,不宜土室;板房熅燥,上室易蒸;又要透風,勿置幽隱之處,尤易蒸濕。(茶錄)
白話文:
設置茶爐的地方,應該在經常坐臥的地方附近,接近人氣,這樣才能常保溫暖避免受寒。必須設在木板房中,不宜在土房中;木板房乾燥溫暖,上層容易蒸發茶水;還要通風透氣,不要放置在陰暗不通風的地方,否則容易潮濕。
羅生言茶酒二事,至今日可稱精絕,前無古人,止可與深知者道耳。夫茶酒超前代希有之精品,羅生創前人未發之玄談,吾尤詫夫卮談名酒者十九,清談佳茗者十一。(茗芨)
白話文:
羅生說茶酒這兩件事,到今天可以稱得上是極其精妙,前無古人,只有和深刻了解的人探討。茶酒超越了前代的珍品,羅生創立了前人沒有提出的玄妙論調。我尤其驚訝於那些空談名酒的人佔了十九分之一,而清談佳茗的人佔了十一分之一。
【評】曰:治茗如創業,藏茗如守業。創業易,守業難。守之難,又不如用之者更難。如保赤子,幾微是防。
六、品泉
白話文:
評論說:處理茶葉如同創立事業,存放茶葉如同守住家業。創立事業相對容易,守住家業則較為困難。而守住家業的困難,還不及使用它的困難。這就像保護嬰兒一樣,要防範細微的問題。
第六、評價泉水。
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山水擇乳泉、石池、漫流者上,其瀑湧湍漱勿食,久食令人有頸疾。又多別流於山谷者,澄浸不泄,自火天至霜郊以前,或潛龍蓄毒於其間,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,使新泉涓涓然酌之。其江水,取去人遠者。(茶傳)
白話文:
水源分為山泉水、江河水和井水,其中山泉水品質最好。
在山泉水中,選擇從山乳泉、石池中流出的泉水,或從山谷中潺潺流淌的山泉水。但是,不要飲用瀑布或湍急的泉水,長期飲用會導致脖子疾病。另外,山谷中長期停滯的泉水,可能會潛藏有毒物質。飲用前應先引流,讓新鮮的泉水流淌出來再飲用。
至於江河水,則應取自人煙稀少的區域。
山宣氣以養萬物,氣宣則脈長,故曰山水上;泉不難於清,而難於寒,其瀨峻流駛而清,
岩奧積陰而寒者,亦非佳品。(煮泉小品田崇衡字子萟著)
白話文:
山宣發氣息來滋養萬物,氣息宣發則脈絡舒長,所以說水來自山水之上。泉水不容易的是它的清澈,更難的是它要保持寒冷,那些水流湍急而清澈的,以及在岩石深處積聚陰寒的,也不是上好的泉水。(煮泉小品田崇衡字子萟著)
江,公也。眾水共入其中也。水共則味雜,故曰江水次之;其水取去人遠者,蓋去人遠,則澄深而無盪漾之漓耳。(小品)
白話文:
江,是眾水的匯集處。眾水匯集,味道混雜,所以說江水次等;取水時應遠離人羣,因為遠離人羣,水質才能清澈深沉,沒有波浪的攪動。
余少得溫氏所著茶說,嘗試其水泉之目,有二十焉。會西走巴峽,經蝦蟆窟,北憩蕪城,汲蜀岡井,東遊故都,絕楊子江,留丹陽,酌觀音泉,過無錫,䃈惠山泉水,粉槍末旗,蘇蘭薪桂,且鼎且缶,以飲以啜,莫不瀹氣滌慮,蠲病析酲,祛鄙吝之生心,招神明而還觀,信乎物類之得宜,臭味之所感,幽人之嘉尚,前賢之精鑑不可及矣。(煮茶泉品)
白話文:
年輕時讀溫氏的《茶說》,嘗試書中提到的二十處泉水。後來西行巴峽,經過蝦蟆窟,北上歇息在蕪城,取蜀岡井水。東遊故都,渡過長江,停留丹陽,品嘗觀音泉。路過無錫,汲惠山泉水,品嚐清茗佳釀。無論是煮茶還是泡茶,用這些泉水都能提神醒腦,去除煩惱,消解病痛,驅散憂鬱,招引神明。可見,萬物各有其用,氣味能影響人的感官,讓隱士們讚不絕口,前人對茶的品鑑真是高深莫測。
山頂泉清而輕,山下泉清而重。石中泉清而甘,砂中泉清而冽。土中泉清而白,流於黃石、紫石為佳。瀉出青石、黑石無用。流動愈於安靜,負陰勝於向陽。(茶錄)
白話文:
位於山峯之上的泉水清澈輕薄,而山腳下的泉水清澈卻沉重。從岩石中滲出的泉水清澈甘甜,從砂礫中滲出的泉水清澈冰涼。從土壤中湧出的泉水清澈潔白,流經黃色或紫色的石頭時品質最佳。從青色或黑色石頭中流出的泉水則無用。流動的泉水比靜止的泉水更好,背陰的泉水比向陽的泉水品質更佳。(《茶錄》)
山厚者泉厚,山奇者泉奇;山清者泉清,山幽者泉幽,皆佳品也。不厚則薄,不奇則蠢;不清則濁,不幽則喧,必無用矣。(小品)
泉不甘,則損茶味。前代之論水品者以此。(茶譜蔡襄,字君謨著)
白話文:
山勢雄偉,泉水便豐沛;山勢奇特,泉水便奇特;山色清幽,泉水便清澈;山林幽靜,泉水便深邃,這些都是上佳的泉水。泉水不豐沛則淺薄,不奇特則平庸;不清澈則渾濁,不深邃則喧囂,那它就沒有什麼用了。(小品)
吾鄉四陲皆山,泉水在在有之。然皆淡而不甘,獨所謂它泉者。其源出自四明潺湲洞,歷大蘭小皎諸名岫,迥溪百折,幽澗千支,沿洄漫衍,不捨晝夜。唐鄞令王公元偉,築埭它山,以分注江河,自洞抵埭,不下三數里。水色蔚藍,素砂白石,粼粼見底。清寒甘滑,甲於郡中。
白話文:
我的家鄉四面環山,到處都有泉水。但是泉水普遍淡而無味,只有所謂的「它泉」例外。它泉的水源來自四明山的潺湲洞,經過大蘭、小皎等名山,曲折的溪流綿延,幽深的澗水交錯,沿著迂迴曲折的途徑流淌,晝夜不斷。唐朝鄞縣縣令王公元偉在它山築起水壩,將泉水分配到江河,從泉洞到水壩的距離不到三里。泉水呈現蔚藍色,淺灘上潔白的砂石閃閃發亮,可以清晰看到水底。泉水清涼甘甜,滑順可口,是郡中其他泉水無法比擬的。
余愧不能為浮家泛宅,送老於斯。每一臨泛,浹旬忘返,攜茗就烹,珍鮮特甚。洵源泉之最勝,甌犧之上味矣。以僻在海陬,圖經是漏,故又新之記罔聞。季疵之杓莫及,遂不得與谷簾諸泉齒,譬猶飛遁吉人,滅影貞士,直將逃名世外,亦且永托知稀矣。(茶箋)山泉稍遠,接竹引之,承之以奇石,貯之以淨缸,其聲琮琮可愛,移水取石子,雖養其味,亦可澄水。(小品)
白話文:
茶箋
我因為羞愧,無法成為虛浮不定的平民百姓,只好在此度過晚年。每次路過溪流,都會在溪邊陶醉忘返十多天,帶上茶葉現煮,品嘗特別珍貴的新鮮茶飲。這裡的泉水真是泉水中的極品,比傳說中神農氏品嘗過的茶還要好。因為地處偏僻的海邊,記載茶水信息的書籍中都沒有記載,所以就重新記錄下來,讓後人得知。品茶的等級遠不及古代的季疵,因此無法與谷簾泉等其他泉水相提並論,就好比隱居避世的能人異士,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,直接逃離名利場,選擇了無名無聞的生活。
小品
山泉稍微遠一點,用竹竿連接引流,用奇石承接,儲存在乾淨的缸中,水聲清脆悅耳,十分動聽。將水倒出後,剩下的石子不僅可以養殖水中的生物,還能淨化水質。
甘泉旋汲,用之斯良。丙舍在城,夫豈易得。故宜多汲,貯以大甕,但忌新器,為其火氣未退易於敗水,亦易生蟲,久用則善。最嫌他用,水性忌木,松杉為甚,木桶貯水,其害滋甚,挈瓶為佳耳。(茶疏)
白話文:
甘美的泉水要不斷地去汲取,這樣才能保持它的美味。好的泉水來源難得,就像丙舍在城中一樣。因此應該多汲取泉水,儲存在大甕之中。但要注意不要使用新器皿,因為新器皿的火氣未退,容易敗壞水質,也容易生蟲。久用的器皿反而更好。最忌諱將泉水用在其他用途上。水的性質忌諱木器,尤其是松杉木器。用木桶儲存泉水,會對泉水造成很大的損害。用瓶子盛裝泉水是最好的選擇。
烹茶須甘泉,次梅水。梅雨如膏,萬物賴以滋養,其味獨甘,梅後便不堪飲。大甕滿貯,投伏龍肝一塊,即灶中心赤土也,乘熱收之。(茶解)
白話文:
泡茶要用甘甜的泉水,其次是梅子水。梅子雨就像油膏,滋養著所有的植物,味道特別甘甜。梅子雨過後就不適合作為泡茶水了。用大甕裝滿水,放入一塊伏龍肝,也就是爐竈中央的赤土,趁著熱度收起來(備用)。
烹茶水之功居六,無泉則用天水,秋雨為上,梅雨次之。秋雨冽而白,梅雨醇而白;雪水五穀之精也,但色不能白;養水須置石子於甕,不唯益水,而白石清泉,會心亦不在遠。壬寅臘八,過南屏,僧碧婆煮茶,不拘老嫩,皆可人口。又不在茶具,雖飯鑊中,亦稱其旨,時與之遊,遂成茶癖。
白話文:
烹茶用水有六種功用,沒有泉水就用天水,秋季的雨水最好,其次是梅雨。秋季的雨水清涼潔白,梅雨甜美潔白;雪水是五穀的精華,但顏色不能潔白;儲存水時必須在水缸中放置石頭,這不僅能幫助水變好,而且白石清泉,自得其樂的心情也不遠了。壬寅年的臘八節,到南屏寺遊玩,僧人碧婆烹茶,不拘泥於茶葉的嫩老,都能讓人滿意。而且不看重茶具,即使是在飯鍋中烹茶,也能享受到它的甘美,我經常與他一起遊玩,逐漸養成了喝茶的習慣。
每令長鬚遠汲虎跑泉,葛仙翁井,或索友人攜來惠山泉水,以茶之妙在水發也。每值梅雨,托布承接,或荷葉,或磁盤,或以錫作板,溜積甕中,試烹都有霧氣,遠不及泉水之清且潔也。
白話文:
每次讓有長鬍子的僕人去虎跑泉、葛仙翁井打遠方的泉水,或者請朋友帶惠山泉水來,因為泡茶的好滋味在於水質。每到梅雨季節,就用布或荷葉、磁盤收集雨水,也有用錫板收集,讓雨水流到甕中。嘗試用這些水泡茶,都會有霧氣產生,但還是比不上泉水清澈潔淨。
一日偶取所蓄梅雨,見孑孓烏蟲數十百,跳躍碗內,遂棄之,擬傾未果,月餘後,好水吃盡,奴子誤取前水就烹,色味俱全,氣香特盛,乃知天水都好,但未可就用,須置器日久,俟其色變蟲去,色香味始妙,不似山泉但可留數日,久即味變也。此後不煩遠役奴子,亦不顓取梅雨,唯待久雨時,向急溜中,大缸承貯。
白話文:
有一天,我隨意拿取家裡儲存的雨水,看到碗裡有好幾百隻小蚊子和黑蟲在跳躍,於是就將水倒掉,正準備將碗傾倒乾淨,但一個月後,水已經喝完,僕人誤把之前倒掉的水取來煮,結果色香味皆全,而且特別香,這才明白,天上的雨水都很好,只是不能直接拿來用,需要倒進容器裡放一段時間,等到顏色改變,小蟲離開後,色香味才會變好,不像山泉水只能放幾天,時間一長味道就會改變。此後,我就不用再叫僕人跑遠路取水,也不只收集梅雨,而是在大雨時,找急流處用大缸承接雨水。
月餘後,另移甕內,百日始佳,半年更妙。四時皆用此法。春雨味更鮮厚,雪色尤為潔白,居滷斥之地,闤闠之東,日日天泉作供,不但自受用,亦不但供賓客,並及其妻孥,真無量快活也。(芷園日記)
白話文:
一個月後,再移放到甕中,經過一百天的醃漬會變得品質佳,半年則更優。一年四季都能用這個方法醃漬。春天雨水醃漬的醬味道更加濃鬱,冬天雪水醃漬的醬色澤特別潔白。住的地方靠近鹽鹼地,又在市集的東邊,每天都有天泉水可使用,不只有自己享用,還可以招待賓客,甚至連妻小也能享用,真是無比快樂啊!(芷園日記)
天氣上為云,地氣下為雨;雨出天氣,云出地氣,色變蟲生,正所以攘地濁,以現天清也。諸泉日久作變,變則化,化則去泥純水,本色本味,和盤托出,毋自傾棄,以失性真。(月樞筆記)
白話文:
天上的雲氣就是天氣,地上的雨水就是地氣。雨水是由天氣而來,雲氣是由地氣而生。它們的變化會影響生物的生存。天氣和地氣的變化,能夠將地上的污濁驅散,展現天空的晴朗。各種泉水經過長久的變化,會轉化為純淨的水,恢復本來的顏色和味道。不應該隨意將它傾棄,以免失去它的天然特性。
貯水甕,須置陰庭,覆以紗帛,使承星露,則英花不散,靈氣常存。假令壓以木石,封以紙箬,暴以日中,則外耗其神,內閉其氣,水神敝矣。(茶解)
白話文:
用來承接茶水的容器,必須放在陰涼的地方,並用紗布覆蓋,這樣才能承接星光露水。這樣茶葉中的精華就不會散失,靈性也會長久保存。如果用木頭或石頭壓著,用紙張或竹箬封住,並暴露在陽光下,就會消耗茶水的精氣,封閉它的靈氣,茶水的靈性也會被毀掉。(《茶解》)
茶記言養水,置石子於甕,不惟益水,而白石清泉,會心不遠。然石子須取深溪水中,表裡瑩徹者佳。要白如截肪,赤如雞冠,青如螺黛,黃如蒸粟,黑如重漆,錦紋五彩,輝映甕中,徙倚其側,應接不暇,非但益水,亦且娛神。(茗笈)
白話文:
茶譜上提到養水的方法,在甕中放入石子,不僅有益於水質,而且還能讓水清澈如泉,賞心悅目。
不過,石子必須從深溪水中採集,表面和內部都透亮的石子最好。石子要白得像切開的脂肪一樣,紅得像雞冠一樣,青得像螺殼一樣,黃得像蒸過的米一樣,黑得像濃墨一樣,還有五彩斑斕的花紋,在甕中熠熠生輝。觀賞著這些石子,令人流連忘返,不僅有益於水質,還能愉悅身心。
仁智者性,山水樂深,載䃈清泚,以滌煩襟。(茗笈)
【評】曰:得泉尋茗,得茗尋泉,如選儔覓偶,事主相夫,兩家仔細,萬一失所,此身已矣。
七、候火
其火用炭,曾經燔炙為膩脂所及,及膏木敗器不用,古人識勞新之味,信哉。(茶傳)
白話文:
仁義智慧之人,本性喜愛山水的深遠幽靜,清澈的溪流如同洗滌煩惱,讓人心境開闊。
尋找泉水如同尋覓好茶,尋找好茶如同尋找泉水,就像選擇朋友和伴侣,彼此相知相惜。如果錯失良機,便會失去人生的真諦。
燒水用炭火,炭火經過燒烤油膩,沾染了油脂,或是用來燒烤木材而變得損壞,不能再用,古人懂得珍惜新鮮的茶香,真是可信!
火必以堅木炭為上,然本性未盡,尚有餘煙,煙氣入湯,湯必無用。故先燒令紅,去其煙焰,兼取性力猛識,水乃易沸,既紅之後,方授水器,乃急扇之,愈速愈妙,毋令手停,停過之湯,寧葉而再烹也。(茶疏)
白話文:
用火最好用堅硬的木炭,但因為木炭本性沒有完全燃盡,還會產生餘煙,要是煙氣進入茶湯中,茶湯必定沒用了。因此,先把木炭燒到通紅,去除它的煙焰,同時發揮木炭的猛烈火力,讓水容易沸騰。在炭燒紅之後,才把水壺放在炭火上,然後快速扇風,扇得越快越好,不要讓手停下來。如果茶湯因停扇而煮過頭,寧願把它倒掉再重新煮過。
爐火通紅,茶銚始上。扇起要輕疾,待湯有聲,稍稍疾重,斯則文武火候也。若過乎文,則水性柔,柔則水為茶降,若過於武,則水性烈,烈則茶為水制,皆不足於中和,非茶家之要旨。(茶錄)
白話文:
火爐燒得通紅,茶壺才開始冒煙。扇扇時要輕快,等到湯水有聲音時,稍稍加重扇扇的力道,這就是文火和武火的差別。如果太過於文火,水的特性柔和,柔和則會將茶性變成水的性質;如果太過於武火,水的特性激烈,激烈則會將茶性變成水的性質。無論哪一種,都不符合中和的原則,也不是喝茶的精髓所在。(茶錄)
蘇𠪙仙芽傳,載湯十六;云調茶在湯之淑慝。而湯最忌菸,燃柴一枝,濃煙滿室,安有湯耶?又安有茶耶?可謂確論。田子萟以松實、松枝為雅者,乃一時興到之語,不知大謬茶政。(茗笈)
白話文:
蘇軾的《仙芽傳》記載了十六種湯,認為品茶應在湯水清雅芬芳時。但湯最忌諱煙味,一根柴火燃燒,濃煙便充斥室內,哪還能有清雅的湯水?又怎能品出好茶?這可以說是確定的道理。田子萟認為用松子、松枝煮茶高雅,這不過是一時興起之說,不知道這對茶道是大大的誤導。
【評】曰:好茶好水,固不容易,火候一著,更是煩難,如媒妁一般,謀合二姓,濟則皆同其利,敗則咸受其害。李陵傳云:媒櫱其短。孟康曰:媒酒酵也。櫱,酒麴也。謂釀成其罪也。師古曰:齊人名曲餅,亦曰媒妁,君子司火,有要有倫,得心應手,存乎其人。
八、定湯
白話文:
【評語】說得好:好茶和好水確實不易得,而火候的拿捏更是難上加難,就像媒人一樣,撮合兩姓之家,成功了大家都能獲利,失敗了大家都要受連累。李陵傳中說:「媒酒酵也」。孟康解釋說:「媒就是酒酵,櫱就是酒釀。」意思是釀酒過程中犯的錯誤。師古說:「齊人將曲餅稱為『媒妁』,君子掌握火候,必須有分寸、有條理,做到得心應手,這就要看人的本事了。」
其沸如魚目,微有聲,為一沸。緣邊如湧泉連珠,為二沸。騰波鼓浪,為三沸。巳上水老,不可食也。凡酌置諸碗,令沫餑。沫餑,湯之花也。花之薄者為沫,厚者為餑;細輕者為華,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;又如回潭曲渚,青萍之始生;又如晴天爽朗,有浮雲鱗然。其沫者,若綠錢浮於渭水;又臺菊英墮於尊俎之中。
白話文:
水沸騰時,水泡像魚眼般,冒出細微的聲音,這是第一次沸騰。
隨著沸騰加劇,鍋邊緣的氣泡像噴泉一樣連續湧現,這是第二次沸騰。
水花飛濺,波浪翻滾,這是第三次沸騰。
達到以上狀態後,水就變老了,不適合飲用。
將煮沸的水倒入碗中,讓泡沫浮在表面。泡沫是湯的花朵,薄的稱作「沫」,厚的稱作「餑」;細而輕的稱作「華」,像棗花飄浮在池塘水面一樣;又像深潭曲岸邊初生的浮萍;又像晴朗的天空中的鱗狀浮雲。泡沫如綠色的銅錢漂浮在渭河中;又像菊花的花瓣落在酒杯和盤子上。
餑者,以滓煮之及沸,則重華累沫,皓皓然若積雪耳。(茶傳)
水入銚,便須急煮,候有松聲,即去蓋,以消息其老嫩,蟹眼之後,水有微濤,是為當時。
大濤鼎沸,旋至無聲,是為過時。過時老湯,決不堪用。(茶疏)
沸速則鮮嫩,風逸沸遲,即老熟昏鈍。(茶疏)
白話文:
想要煮出好茶,就必須將茶葉放入沸水中,讓水滾沸後,茶葉會沉澱,並浮起許多泡沫,看起來就像積雪一樣。
煮茶時,水倒入壺中就要馬上煮沸,等到聽到水發出松濤般的聲音,就可以打開壺蓋觀察水的狀況。當水出現像螃蟹眼睛般的微小氣泡,並泛起微弱的波紋,就是最佳的煮茶時間。
如果水沸腾得太厉害,发出很大的声音,然后又逐渐安静下来,就说明水已经煮过头了。煮过头了的水就无法用来泡茶。
水沸腾得快,茶就鲜嫩,沸騰得慢,茶就老熟昏鈍。
湯有三大辯:一曰形辯,二曰聲辯,三曰捷辯。形為內辯,聲為外辯,氣為捷辯。如蝦眼蟹眼,魚目連珠,皆為萌湯。直至湧沸,如騰波鼓浪,水氣全消,方是純熟。如初聲、轉聲、振聲、駭聲,皆為萌湯。直至無聲,方為純熟。如氣浮一縷、二縷、三縷及縷亂不分,氤氳亂繞,皆為萌湯。
白話文:
湯的成敗有三大判斷標準:
1. 形態判斷: 湯的形態應像「蝦眼」或「蟹眼」,湯珠大小一致。如果湯珠太小或不均勻,則表示湯還未成熟。
2. 聲音判斷: 湯滾時發出的聲音應像「騰波鼓浪」,水氣蒸發殆盡。如果湯水發出「咕嘟」等聲音,表示湯還未成熟。
3. 氣態判斷: 湯蒸發出的氣體應形成一條條細細的「氣縷」,且氣縷分佈均勻、沒有混亂。如果氣縷太粗、太少或分佈混亂,表示湯還未成熟。
直至氣直衝貫,方是純熟。蔡君謨因古人制茶,碾磨作餅,則見沸而茶神便發,此用嫩而不用老也。今時製茶,不暇羅碾,仍俱全體,湯須純熟,元神始發也。(茶錄)
白話文:
直到茶氣直衝貫頂,才能稱得上是純熟。蔡君謨曾提到,古代人製茶時,會將茶葉碾碎成餅,當水沸騰時,茶的神韻才會顯現,這說明使用嫩葉而非老葉。如今製茶,沒有時間羅列碾碎,茶葉仍是全株,需要將水煮得純熟,茶葉的靈氣才會散發出來。
余友李南金云: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,為煮水之節。然近世瀹茶,鮮以鼎鍑,用瓶煮水,難以候視,則當以聲辯一沸、二沸、三沸之節。又陸氏之法,以未就茶鍑,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,未若以令湯就茶甌瀹之,則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,乃為聲辯之。詩云:砌蟲唧唧萬蟬催,忽有千車捆載來,聽得松風並澗水,急呼縹色綠磁杯,其論固已精矣。然瀹茶之法,湯欲嫩而不欲老,蓋湯嫩則茶味甘,老則過苦矣。
白話文:
我的朋友李南金說:《茶經》中提到將水煮沸至魚目、湧泉、連珠的程度,就可以用來煮茶。但是近來煮茶,很少使用鼎或鑊,而是用瓶子煮水,很難觀察水沸的程度,因此應該用聽聲音來辨別一沸、二沸和三沸。另外,陸羽的方法是先將水煮到未沸騰的程度,然後將第二沸的水倒入茶壺,不如將水煮沸後直接倒入茶杯中,等水溫稍微降低一點再倒入茶葉,這就是用聲音辨別的依據。詩中說:「許多蟲兒在鳴叫,萬千蟬聲催促著,突然間聽見有千車萬載運來的聲音,原來是松風和澗水,趕快拿出青瓷茶杯來。」這首詩的評論已經很精闢了。但是煮茶的方法,最好是用嫩一點的水,不要用老水,因為嫩水煮出來的茶味道甘甜,老水煮出來的茶會過於苦澀。
若聲如松風澗水而遽瀹之,豈不過於老而苦哉。惟移瓶去火,少待其沸止而瀹之,然後湯適中而茶味甘,此南金之所以未講者也。因補一詩云:松風桂雨到來初,急引銅瓶離竹爐,待得聲聞俱寂後,一瓶春雪勝醍醐。(寉林玉露羅碩,字大經著)
白話文:
如果茶水像松風澗水般沸騰,就立刻沖泡的話,豈不是太過苦老了嗎?只要把茶壺從火上移開,稍微等沸騰的聲音停止再沖泡,這樣湯水溫度適中,茶味才會甘美,這就是南金沒有詳細說明的地方。所以我補寫一首詩:
松風桂雨飄來的時候, 急忙把銅壺從竹爐上拿開, 等到沸騰的聲音都停止, 一壺春雪勝過醍醐。
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,此真賞鑑家言。而羅寉林懼湯老,欲於松風澗水後,移瓶去火,少待沸止而瀹之,此語亦未中窾。殊不知湯既老矣,去火何救哉。(茶解)
白話文:
李南金認為,在茶葉泡在水裡第二次翻滾的時候進行倒出,是合適的量。這纔是真正的鑑賞家說的話。而羅寉林擔心茶湯變老,想在茶湯如松風吹拂山澗流水般翻滾時,把茶壺移開火源,等茶湯停止沸騰再倒出茶湯。這種說法也不夠準確。要知道,茶湯一旦變老,即使移開火源也無法挽救了。
【評】曰:茶經定湯三沸;茶錄酌沸三辯。通人尚嫩,伯淵貴老,寉林別出手眼,高君因以駁之,各有同異。各取當機,三沸而往,三辯隨之,老去嫩來,無有終時。
白話文:
評論:
《茶經》主張煮茶的水沸三次,《茶錄》酌飲沸水分為三次。品茗的高手喜歡嫩茶,而東漢蔡伯淵推崇老茶。西晉文學家寉林善於欣賞不同的茶味,明代高濂因此反駁他,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偏好。
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茶葉,沸三次之後,再分三次酌飲。嫩茶與老茶交替品飲,沒有固定的規則。
又評:定湯談說似易,措制便難。急即鼎沸,怠則瓦解。須具燮陰陽,調鼎鼐,山心水味始得。三至七教,待湯建勳,誰其秉衡,跂石眠雲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說,制定藥方看似容易,實際操作卻很困難。如果過於急躁,藥方就會像水沸騰一樣失控;如果怠慢鬆懈,藥方就會像瓦器一樣破碎。必須像調和陰陽、調理鼎鼐一樣,仔細掌握火候和藥材的比例,才能得到藥材的精華,達到最佳效果。就像三至七日的教學,需要等待藥方成熟發揮效力,誰能掌握平衡,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,就如同站在山峰頂端,睡在雲端一樣。
九、點瀹
未曾汲水,先備茶具。必潔必燥,瀹時壺蓋必仰,置磁盂,勿覆案上,漆氣食氣,皆能敗茶。(茶疏)
白話文:
在泡茶之前,要先準備好茶具。茶具必須清潔且乾燥,泡茶時茶壺的蓋子一定要打開,放置在瓷盆中,不要直接蓋在桌上,因為漆味和食物的味道都會影響茶的品質。
茶注宜小不宜大,小則香氣氤氳,大則易於散漫。若自斟酌,愈小愈佳,容水半升者,量投茶五分,其餘以是增減。(茶疏)
白話文:
泡茶用的茶壺宜小不宜大,茶壺小,茶香才能充分散發出來;茶壺大,茶香容易散失。如果是自己泡茶,茶壺越小越好,能裝半升水的茶壺,放五分滿的茶葉,其他情況依此遞增或遞減。
投茶有序,無失其宜。先茶後湯曰下投;湯半下茶,復以湯滿曰中投;先湯後茶曰上投。春秋中投,夏上投,冬下投。(茶錄)
白話文:
沖泡茶葉的方式有順序,不應隨意改變。
先放茶葉後注水,稱為「下投」;
水注入一半時放茶葉,再注入水將容器填滿,稱為「中投」;
先注水後放茶葉,稱為「上投」。
春秋兩季適合採用「中投」;
夏季適合採用「上投」;
冬季適合採用「下投」。
握茶手中,俟湯入壺,隨手投茶,定其浮沉。然後瀉以供客,則乳嫩清滑,馥郁鼻端,病可令起,疲可令爽。(茶疏)
釃不宜早,飲不宜遲。釃早則茶神未發,飲遲則妙馥先消。(茶錄)
白話文:
手握茶葉,等茶壺盛滿熱水,隨手將茶葉投入壺中,觀察茶葉浮沉。接著將茶水倒出招待客人,茶湯奶白細嫩、清滑順口,香氣縈繞鼻端,讓人覺得疾病好像好了,疲勞也消失了。(茶疏)
一壺之茶,只堪再巡。初巡鮮美,再巡甘醇,三巡意欲盡矣。余嘗與客戲論,初巡為婷婷嫋嫋十三餘;再巡為碧玉破瓜年;三巡以來,綠葉成陰矣。所以茶注宜小,小則再巡已終。寧使余芬剩馥,尚留葉中,猶堪飯後供啜嗽之用。(茶疏)
白話文:
一壺茶只能倒兩杯。第一杯新鮮美味,第二杯甘醇爽口,第三杯就淡而無味了。我曾經和客人開玩笑,第一杯茶像亭亭玉立的十三歲少女,第二杯茶像破瓜年紀的青澀少女,第三杯以後,綠葉已成密林,索然無味。所以茶壺應該小一點,小了才能在第二杯時就喝完。寧可讓茶葉中還殘留著清香,還能飯後當漱口茶喝。
終南僧亮公,從天池來,餉余佳茗,授余烹點法甚細。余嘗受法於陽羨士人,大率先火候,次湯候,所謂蟹眼魚目,參沸沫浮沉法皆同。而僧所烹點,絕味清乳,是具入清淨味中三昧者。要之此一味,非眠雲跂石人,未易領略。余方避俗,雅意棲禪、安知不因是悟入趙州耶。(茶寮記陸樹聲,字與吉著)
凡事俱可委人,第責成效而已。惟瀹茗須躬自執勞,瀹茗而不躬執,欲湯之良,無有是處。(茗笈)
白話文:
終南山的僧亮公從天池來,送給我上好的茶葉,並詳細地教導我烹茶的方法。我曾經向陽羨的文人學習烹茶,他們主要講究火候和水溫,所謂的「蟹眼」和「魚目」等水沸騰後泡沫浮沉的方法都相同。但是僧人烹出的茶湯,味道清淡甘醇,彷彿已經領悟了禪定中清淨的奧妙。總之,這份茶味,不是那些整天在山林中徘徊、學仙求道的人所能體會的。我現在正躲避世俗,沉醉於禪修和閒暇之中,說不定會因為這杯茶而領悟到趙州禪師的真諦。
【評】曰:法四氣三投,度眾寡器宇,此點瀹之嘗則。因人以節緩急,隨時而制適宜,此又點瀹之變通。還得具有獨聞之聰,獨見之斷,乃可以盡人之性,盡茗之性,盡水火之性,正不在守已陳之跡,而膠不變之柱。
十、辯器
白話文:
【評語】:運用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質,以及三分之一的比例投放茶葉,依照茶具大小不同來調整,從這點可以察覺出(茶道)的要領。根據個人的適應能力,調整飲茶時間的快慢,配合不同的季節進行適當的調整,這也是(茶道)的應變方式。還必須具備獨特敏銳的聽覺和獨到的判斷力,才能充分了解人的習性、茶的特性、水火的特質,不在於拘泥於老舊的傳統,也不固守不變的原則。
鍑以生鐵為之,洪州以磁,萊州以石。瓷與石皆雅器也,性非堅實,難可持久。用銀為之至潔,但涉於侈麗,雅則雅矣,潔亦潔矣,若用之恆,而卒歸於銀也。(茶傳)
白話文:
鍑是用生鐵製成的,洪州用磁,萊州用石。瓷器和石器都屬高雅器皿,但性質不堅固,難以持久。用銀來製作茶鍑最乾淨,但涉及鋪張奢華,優雅是優雅了,乾淨也乾淨了,但若經常使用,最終還是歸於銀器。
山林逸士,水銚用銀,尚不易得,何況鍑乎。若用之恆,而卒歸於鐵也。(茶箋)
貴則金銀,賤惡銅鐵,則磁瓶有足取焉。幽人逸士,品色尤宜。然慎勿與誇珍炫豪者道。(仙牙傳蘇𠪙)
白話文:
山林中的隱居之人,使用銀製的煮水器具都還不容易得到,更何況是銅製的呢。如果長期使用的話,最終還是會選擇鐵製的器具。
貴重的如金銀製品,便宜且不好的如銅鐵器,相比之下,磁製的瓶子就有值得取用的地方。對於隱居的雅士來說,更是適合。但是千萬不要跟那些喜歡炫耀珍貴物品和豪華的人說這件事。
金乃水母,錫備剛柔,味不咸澀,作銚最良。制必穿心,令火易透。(茶錄)茶壺往時尚龔春,近日時大彬所制,大為時人所重,蓋是粗砂,正取砂無土氣耳。(茶疏)
白話文:
金是屬於水性的母體,錫兼具柔韌和剛性,味道不鹹也不澀,是製作茶壺的最佳材料。製作時必須在壺的中央穿孔,這樣火才能容易透入。
茶壺在過去流行龔春製作的,近來則是時大彬製作的,很受當時的人重視。這是因為時大彬使用的是粗砂,主要目的是為了去除砂土的氣味。
茶注茶銚茶甌,最宜盪滌燥潔。修事甫畢,餘瀝殘葉,必盡去之。如或少存,奪香敗味,每日晨興,必以沸湯滌過,用極熱麻布,向內拭乾,以竹編架,覆而庋之燥處,烹時取用。(茶疏)
白話文:
茶壺、茶銚和茶杯,最適合用來去除乾燥污垢。製茶儀式剛結束後,茶渣和殘茶必須全部清除乾淨。如果殘留一點,就會影響茶香和味道。每天早上,一定要用沸水清洗乾淨,並用非常熱的麻布擦乾內部,然後放在竹編架子上,蓋起來放在乾燥的地方,需要時再取用。(茶疏)
茶具滌畢,覆於竹架,俟其自干為佳。其拭巾只宜拭外,切忌拭內,蓋布帨雖潔,一經人手,極易作氣,縱器不幹,亦無大害。(茶錄)
白話文:
茶具清洗乾淨後,倒置在竹架上晾乾,等待它自然風乾是最好的。擦拭用的小布巾只能用來擦拭茶具外側,切記不能擦拭茶具內側。因為布巾雖然很乾淨,但一旦接觸到人體,很容易沾染人體氣息,即使茶具沒有完全乾透,對茶味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。(茶錄)
茶甌以白磁為上,藍者次之。(茶錄)
人各手執一甌,毋勞傳送,再巡之後,清水滌之。(茶疏)
茶盒以貯茶,用錫為之,從大壇中分出,若用盡時再取。(茶錄)
茶爐或瓦或竹,大小與湯銚稱。(茶解)
白話文:
茶杯以白色瓷器最好,藍色的次之。
每人手持一杯茶,不用傳遞,喝過兩輪後,用清水清洗。
茶盒用來存放茶葉,用錫製作,從大壇中分出來,如果用完了再取。
茶爐可以用瓦制或竹制,大小要與煮水壺相稱。
鍑宜鐵,爐宜銅,瓦竹易壞,湯銚宜錫與砂,甌則但取圓潔白磁而已。然宜小,必用柴汝宣成,貧士何所取辦哉。(茶笈)
白話文:
茶壺宜用鐵,爐子宜用銅,瓦器和竹器容易壞。湯壺宜用錫和砂,茶杯只要求圓潤潔白用磁器即可。不過茶壺宜小,一定要用柴汝宣成這些名窯生產的,普通人家哪能買得起呢?
【評】曰:付授當器,區別得宜,各稱其用,各適其性而已。亦不必強以務飾,亦不必矯以異俗。
十一、申忌
白話文:
評論說:授予工具時應當恰當,區分得合適,各自按照它的用途,各自適合它的特性就行了。也不必刻意追求華麗,也不必故意違背常規。
另外,在第十一部分提到,要避免禁忌。
採茶製茶,最忌手汙膻氣,口臭涕唾,及婦女月信,癡蠢酒徒。蓋酒與茶,性不相入,故製茶時,少有沾染,便無用矣。(茶解)
白話文:
製作茶葉時,最忌諱以下狀況:
- 手上有異味或油膩
- 口中有異味或流口水
- 女性在生理期
- 精神恍惚或酒醉者
因為酒和茶的性質不相容,所以製作茶葉時,只要稍微沾染這些東西,茶葉就無法使用了。
茶之性淫,易於染著,無論腥穢,及有氣息之物不宜近,即名花異香,亦不宜近。茶性畏紙,紙於水中成受水氣多,紙裹一夕,隨紙作氣盡矣。雖再焙之,少頃即潤。雁宕諸山,首坐此病,紙帖貽遠,安得復佳。(茶疏)
白話文:
茶的性質易沾染,不論是腥臭或有異味的東西都不宜靠近,即使是名花異香也不宜接近。茶害怕接觸紙張,因為紙在水中會吸收大量水分,如果用紙包裹過夜,茶的香氣就會隨著水分逸散殆盡。即使重新焙火,不久後也會變潮。雁宕諸山盛產的茶葉,最怕這種毛病,如果用紙包裹寄送遠方,很難保持其品質。
吳興姚叔度言茶葉多焙一次,則香味隨減一次,余驗之良然。但於始焙極燥,多用炭箬,如法封固,即梅雨連旬,燥固自若,唯開壇頻取,所以生潤,不得不再焙耳。自四五月,至八月,極宜致謹。九月以後,天氣漸肅,便可解嚴矣。雖然,能不弛懈,尤妙,尤妙。(茶箋)不宜用惡木敝器,銅匙銅銚,木桶柴薪麩炭,粗童惡婢,不潔巾帨,及各色果實香藥。(茶錄)
不宜近陰室、廚房、市喧、小子啼、野性人、童奴相哄、酷熱齋頭。(茶疏)
白話文:
吳興的姚叔度說,茶葉多焙一次,香味就會減少一次。我驗證後發現確實如此。但是,茶葉最初焙得非常乾燥,可以使用大量的竹箬,按照方法嚴密封固,即使連續下雨,乾燥固定的狀態仍然不會改變。只是在打開容器時會經常取出,因此會生出濕潤,不得不再焙一次。從四五月到八月,最需要注意這一點。九月以後,天氣逐漸蕭瑟,就可以解除嚴格的封存了。即使如此,如果能一直不鬆懈,那就更好了。
不宜用惡木敝器
不能使用品質差的木器和破舊的器皿,比如銅勺銅壺、木桶柴火麩炭、粗魯的僕童惡劣的婢女、不乾淨的巾帕,以及各種水果、香藥。
【評】曰:茗猶人也。超然物外者,不為習所染,否則習於善則善,習於惡則惡矣。聖人致嚴於習染者,有以也。墨子悲絲,在所染之。
白話文:
【評解】:茶就像人。不沾染世俗的,就不會被習氣所染;否則,經常接觸好的就會變好,經常接觸壞的就會變壞。聖人很注重從習氣中辨別嚴格,是有原因的。墨子悲傷於染色的絲,是因為它所染的顏色不好。
十二、防濫茶性儉,不宜廣,則其味黯淡,且如一滿碗,啜半而味寡,況其廣乎?夫珍鮮馥烈者,其碗數三;次之者,碗數五;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,至七行五碗;若六人以下,不約碗數,但闕一人而已,其雋永補所闕人。(茶傳)
白話文:
十二、要避免茶的種類太雜,也不宜太廣,否則茶味會變得平淡無味。就像一碗滿滿的茶,只喝了一半就沒味了,何況茶種越多呢?珍貴香醇的茶,每人喝三碗左右;其次的茶,每人喝五碗左右;如果客人多達五行,每人喝三碗;如果是七人,每人喝五碗;如果是六人以下,就不限制碗數,只在人數缺一人時補上。這樣,好茶的餘香就能彌補缺席之人的份量。
按經云:第二沸,留熱以貯之,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者,名曰雋永。五人則行三碗,七人則行五碗,若遇六人,但闕其一,正得五人,即行三碗,以雋永補所闕人,故不必別約碗數也。(茶箋)
飲茶以客少為貴,客眾則喧,喧則雅趣乏矣。獨啜曰幽,二客曰勝,三四曰趣,五六曰泛,七八曰施。(茶錄)
白話文:
茶經記載:第二道茶煮沸後,保留熱氣儲存起來,備用於後來煮茶用的滾水。這種做法稱為「雋永」。如果五個人喝茶,就倒三碗;如果七個人喝茶,就倒五碗。如果遇到六個人喝茶,就少倒一碗,變成五碗,再用「雋永」補足少的那一碗,所以不需要額外調整碗數。
煎茶燒香,總是清事。不妨躬自執勞,對客談諧,豈能親蒞,宜兩童司之,器必晨滌,手令時盥,爪須淨剔,火宜嘗宿。(茶疏)
三人以上,止爇一爐;如五六人,便當兩鼎;爐用一童,湯方調適,若令兼作,恐有參差。(茶疏)
白話文:
泡茶燒香,應當保持潔淨。不妨自己動手準備,對客人談笑風生。如果不能親自動手,應該讓兩個小僕人代勞。茶具一定要每天早上清洗,手要經常洗淨,指甲要剪乾淨。炭火最好用隔夜燒過的。
煮茶而飲非其人,猶汲乳泉,以灌蒿蕕。飲者一吸而盡,不暇辯味,俗莫甚焉。(小品)若巨器屢巡,滿中瀉飲,待停少溫,或求濃苦,何異農匠作勞,但資口腹,何論品賞,何知風味乎?(茶疏)
白話文:
煮茶來喝但不懂品味,就像取用甘美的泉水去澆灌草叢。喝的人一口喝光,來不及品味,這是最俗氣的喝茶方式。(小品)如果用大容器盛茶,多次巡迴,喝完之後再續滿,等稍稍冷卻一點,有人覺得太濃太苦,這和農夫、工匠為勞作而喝水有什麼區別?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罷了,怎麼能談論品茶的樂趣和感受味道的雅興呢?(茶疏)
【評】曰:客有霞氣,人如玉姿,不泛不施,我輩是宜。其或客乍傾蓋,朋偶消煩,賓待解酲,則玄賞之外,別有攸施。此皆排當於閫政,請勿弁髦乎茶榜。
十三、戒淆
白話文:
【評】中說:客人有霞光般的氣色,人如玉般溫潤,不浮誇不施粉黛,我們這類人很適合飲用。如果客人偶爾來訪,朋友偶爾解悶,賓客偶爾需要解酒,那麼除了欣賞茶色,還另有其他用途。這些都是應該排在家庭規矩中,請不要將茶條列為最重要的條例。
茶有九難:一曰造,二曰別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飲。陰採夜焙,非造也;嚼味嗅香,非別也;膻鼎腥甌,非器也;膏薪庖炭,非火也;飛湍壅潦,非水也;外熟內生,非炙也;碧粉漂塵,非末也;操艱擾遽,非煮也;夏興冬廢,非飲也。(茶傳)
白話文:
泡茶有九個難處:
一、採茶:要在陰天採摘,晚上烘培,否則稱不上採茶。 二、辨茶:要細細品味其味道和香氣,否則稱不上辨茶。 三、茶具:用來煮茶的器皿不能有異味,否則稱不上茶具。 四、火候:燒水時,柴火必須是純淨無味的,否則稱不上火候。 五、水質:煮茶用的水必須是清澈無雜質的,否則稱不上水質。 六、炙茶:茶葉要烘烤到外熟內生,否則稱不上炙茶。 七、研末:茶葉要研磨成細粉,否則稱不上研末。 八、烹煮:煮茶時要小心謹慎,避免過度攪動,否則稱不上烹煮。 九、品茶:喝茶的時間要適宜,夏天才適合喝,冬天就別喝了,否則稱不上品茶。
茶用蔥薑棗橘皮,茱萸薄荷等,煮之百沸,或揚令滑,或煮去沫,斯溝瀆間棄水耳。(茶傳)
白話文:
用蔥、薑、棗、橘子皮、茱萸、薄荷等放在茶裡煮沸,或者攪動茶葉讓它滑順,或者煮沸後去除浮沫。這些都是溝渠裡倒掉的廢水而已。(茶傳)
茶有真香,而入貢者,微以龍腦和膏,欲助其香;建安民間試茶,皆不入香,恐奪其真。若烹點之際,又雜珍果香草,其奪益甚,正當不用,更雜蔗霜椒桂,麰麳酥酪,真不啻一鼓而牛飲矣。(茶譜)
茶中著料,碗中著果,譬如玉貌加脂,蛾眉著黛,翻累本色。(茶說)
白話文:
茶葉本身就有清香,但進貢的茶葉裡會加入少許龍腦和膏脂,目的是要增強它的香氣;建安民間試茶時,都不加入香草,擔心會蓋住茶葉的真香。如果在烹茶的過程中,又添加各種珍貴的果香草藥,更會掩蓋茶葉的香氣,根本不應該這樣做。如果再加入蔗糖、花椒、桂皮、糯米糰、酥油和酪漿,就好像牛一口氣喝下一桶水一樣,完全失去品茶的意義。
花之拌茶也,果之投茗也,為累已久。唯其相沿,似須斟酌,有難概施矣。今署約曰:不解點茶之儔,而缺花果之供者。厥咎慳,久參玄賞之科,而瞶老嫩之沸者。厥咎怠,慳與怠,於汝乎有譴。(茗笈)
白話文:
加入花朵和水果到茶中已經流傳很久了。因為沿襲已久,似乎需要仔細斟酌,難以一概而論。現在簡單約定如下:不懂得點茶的人,如果沒有準備花果來添加,是他們的過錯,出於吝嗇。長期精研點茶藝術的人,卻對茶的濃淡老嫩不加分辨和注意,則是他們的過錯,出於懶惰。吝嗇和懶惰,這兩種過錯都值得責備。(出自《茗笈》)
【評】曰:茗猶目也,一些子塵砂著不得,即掌中珍果,眼底名花,終非族伴,亟宜屏置,敢告司存。
十四、相宜
煎茶非漫浪,要須人品與茶相得,故其法往往傳於高流隱逸,有煙霞泉石,磊塊胸次者。(煎茶七類陸樹聲著)
白話文:
評語說:茶就像眼睛一樣,一點點灰塵都容不得,就像掌中的珍果、眼中的名花,終究不是同類,應該立刻把它放在一邊。我大膽地告訴您負責保管的人。
十四、相宜
煎茶不是隨便的事,需要人的品格和茶相合,所以煎茶的方法往往傳承於高尚的隱士,他們有煙霞泉石般清雅的氣質,胸懷磊落坦蕩。
茶候涼臺淨室,曲幾名窗,僧寮道院,松風竹月,晏坐行吟,清談把卷。(七類)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,至水火相戰,如聽松濤,傾瀉入杯,云光灩瀲,此時幽趣,故難與俗人言矣。(茶解)
白話文:
七類 茶室幽靜,曲徑通幽,窗外風景秀麗,僧舍道觀,松風竹月,你可以靜坐吟詩,閑聊讀書。
茶解 夜晚在山堂靜坐,汲水煮茶,等到水沸如松濤般作響,倒入杯中,茶湯翻滾如雲霞閃爍,此時的雅趣,實在難以與俗人道也。
凡士人登臨山水,必命壺觴。若茗碗薰爐,置而不問,是徒豪舉耳。余特置遊裝,精茗名香,同行異室,茶罌銚鉒,甌洗盆巾,附以香奩小爐,香囊匙箸。(茶疏)
白話文:
每當文人雅士遊覽名山大川時,一定會帶上酒壺和酒杯。如果只帶了茶碗和香爐,卻置之不理,那就只是徒有豪情罷了。我特地製作了一套旅遊裝備,裡面放有上好的茶葉和名貴的香料。即使與其他人分處不同的房間,我也會帶上茶壺、茶銚、茶杯、茶盤、水盆、毛巾,以及香盒、小爐、香囊、匙子和筷子。(《茶疏》)
茶熟香清,有客到門可喜。鳥啼花落,無人亦自悠然。可想其致。(茗笈)
宜寒宜暑,既遊既處,伴我獨醒,為君數舉。(茗笈)
白話文:
茶煮好了,香氣散開,有客人來到家中真是令人高興。鳥兒鳴叫,花朵自然凋落,即使沒有人在,也自有一種悠然的感覺。可以想見其中的情趣。
無論是寒冷還是炎熱,無論是出遊還是居家,茶陪伴著我保持清醒,為君多次舉起品嘗。
【評】曰:人繇意合,物以類從,同異之門絕,偏倚之形化矣。大凡攻守依乎區域,向背視其盛衰,若無畛可分,誰附堅瑕之敵;無膻可逐,誰開去就之場。任曲直於飄瓦虛舟,藩籬何妨孔道;等愛憎於浮煙飛沫,渣滓不礙太虛;轉從前執滯之樞,於人何所不容;留尺寸安閒之地,於力何所不有。吾寧降心以循物,物或適理以從類矣。
十五、衡鑑
白話文:
【評】:人因情意而結合,事物因同類而聚集,異同的界限消失,偏頗的形體得以改變。凡事攻守都依附於區域限定,順逆取決於強弱盛衰。如果邊界無法劃分,誰又能依附堅固無瑕的敵方;如果沒有肥羊可追逐,誰又會展開爭奪?把曲直交給飄動的瓦片和不穩的船隻,籬笆牆不會妨礙通行的道路;把愛憎等同於浮動的煙霧和飛濺的泡沫,渣滓無法阻礙空曠的天際;改變以前固執偏見的心態,對他人就不會產生任何芥蒂;留出一點安閒的地方,力量就不會受到任何限制。我寧願放下自己的心意來順應事物,事物或許也會適應道理而歸從自己的本類。
茶有千萬狀,如胡人靴者蹙縮然。幫牛臆者兼襜然,浮雲出山者輪菌然,輕飈出水者涵澹然。有如陶家之子,羅膏土以水澄泚之。又如新治地者,遇暴雨流潦之所經。此皆茶之精腴。有如竹籜者,枝幹堅實,艱於蒸搗,故其形籭簁然;有如霜荷者,莖葉凋阻,易其狀貌,故厥狀萎萃然,此皆茶之瘠老者也。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;筍者上,芽者次;葉卷者上,葉舒者次。
(茶傳)
茶通仙靈,然有妙理。(茶解)
其旨歸於色香味,其道歸於精燥潔。(茶錄)
白話文:
茶葉形狀千變萬化,有像胡人靴子那樣緊縮的,有像牛心那樣肥厚的,有像浮雲出山那樣捲曲的,有像輕風出水那樣淡雅的。有的像陶工的孩子,用肥沃的土壤和清水澄清後製成的茶,還有像新開墾的土地,遇到暴雨和洪流沖刷過的茶。這些都是茶中的珍品。有的像竹皮一樣,枝幹堅實,不易蒸煮,所以形狀粗糙;有的像被霜打過的荷葉,莖葉枯萎,外貌改變,所以形狀萎縮。這些都是茶中的劣質老茶。陽光明媚的山崖和陰暗的森林中,紫色的茶葉質量最好,其次是綠色的;竹筍形的茶葉質量最好,其次是芽形的;葉片捲曲的茶葉質量最好,其次是葉片舒展的。
茶之色重、香重、味重者,俱非上品。松蘿香重,六安味苦,而香與松蘿同。天池亦有草萊氣,龍井如之,至雲霧則色重而味濃矣。嘗啜虎丘茶,色白而香,似嬰兒肉,真精絕。(𡵚茶記)
白話文:
茶葉的顏色、香氣、味道太濃的,都不算上等品。松蘿的香氣濃,六安茶的味道苦,但香氣和松蘿相同。天池茶也有草地的氣味,龍井茶也是如此。到了雲霧茶,顏色就太濃,味道也過於濃厚了。我曾經品嚐過虎丘茶,顏色白而香,像嬰兒的肌膚,真是極品。
茶色白,味甘鮮,香氣撲鼻,乃為精品。茶之精者,淡亦白,濃亦白,久貯亦白,味甘色白,其香自溢,三者得,則俱得矣。近來好事者,或慮其色重,一注之水,投茶數片,味固不足,香亦窅然。終不免水厄之誚,雖然,尤貴擇水。香似蘭花上,蠶豆花次。(茶解)
白話文:
好的茶葉呈白色,味道甘甜爽口,香氣芬芳,是茶葉中的精品。茶葉的精華,無論淡泡還是濃泡,或者長期存放,都呈現白色;味道甘甜,顏色白淨,香氣自然溢出,這三個特徵都具備,即為上品茶。
近來一些愛茶之人,可能擔心茶色太濃,所以用大量的水沖泡幾片茶葉,這樣不僅茶味不夠,香氣也變淡了。最終還是難逃水泡茶的指責。不過,選擇水質仍然非常重要。茶香類似於蘭花的香氣,再其次是蠶豆花的香氣。
茶色貴白,然白亦不難。泉清瓶潔,葉少水洗,旋烹旋啜,其色自白。然真味抑鬱,徒為目食耳。若取青綠,則天池松蘿,及𡵚之最下者。雖冬月,色亦如苔衣。何足為妙,莫若余所收洞山茶,自穀雨後五日者,以湯薄浣,貯壺良久,其色如玉,至冬則嫩綠,味甘色淡,韻清氣醇,亦作嬰兒肉香,而芝芬浮蕩,則虎丘所無也。(𡵚山記)
白話文:
茶水的顏色以白色為貴,但白色也不難得到。只要山泉清澈、茶壺潔淨、茶葉少而用清水沖洗,泡好後立刻飲用,茶水自然就會呈現白色。但如此泡出的茶水味道濃鬱,卻只能滿足視覺上的享受而已。如果想得到青綠色的茶水,可以在天池採集松樹上的青苔,或是採集𡵚山最底層的青苔。即使在冬季,這些青苔的顏色也像地衣一樣。這種茶水有什麼特別之處呢?不如我採收洞山茶,在穀雨後第五天採摘,用清湯稍加清洗,放在茶壺裡久置,茶水的顏色就會像玉石一樣。到了冬天,茶水依然嫩綠,味道甘甜,顏色清淡,香氣醇厚,還帶有嬰兒肉的香氣,芝草的香味瀰漫其中,連虎丘出產的茶水也無法比擬。
熊君品茶,旨在言外。如釋氏所謂水中鹽味,非無非有,非深於茶者不能道。當今非但能言人不可得,正索解人亦不可得。(茗笈)
白話文:
熊君品茶,真正的目的是在茶之外的微妙意境。就像佛家說的「水中鹽味」,既有又沒有,不深諳茶道的人無法體會。現在不僅懂得品茶的人難求,真正能解讀茶中深意的知音也難尋。
肉食者鄙,藿食者躁。色味香品,衡鑑三妙。
【評】曰:蹙縮者靴,牛臆者幫,昔之精腴,今之瘠老矣。寧復能禮明月當空,睹芝芬浮蕩者哉。
十六、玄賞
其色緗也;其馨欽也;其味甘,檟也;啜苦咽甘,茶也。(茶傳)
試茶歌云:木蘭墜露香微似,瑤草臨波色不如。又云:欲知花乳清冷味,須是眠雲跂石人。(謝禹錫)
飲茶覺爽,啜茗忘喧,謂非膏梁紈絝可語,爰著煮泉小品,與枕石漱流者商焉。(小品)
茶似翰卿墨客,緇衣羽士,逸老散人,或軒冕中超軼世味者。(七類)
白話文:
愛吃肉的人粗俗,只吃粗茶淡飯的人性子急。色、香、味三者,是衡量美味的標準。
評論說:縮著腳穿靴子的人,穿著牛皮做的衣服,昔日的富貴肥美,如今卻瘦骨嶙峋,老態龍鍾了。他們還能像過去一樣,在月光下優雅地舉杯,欣賞著香草的芬芳嗎?
十六、品茶的樂趣
茶葉的顏色是橘紅色,香味清香芬芳,味道甘甜,清爽宜人。品茶時,先苦後甘,回味無窮。
詩歌中讚美茶葉說:木蘭花的花香,淡淡的,像露水一樣;水邊的瑤草,顏色不如茶葉美麗。還有詩歌說:想要品嘗花乳般清香甘甜的味道,必須像仙人一樣,在雲端睡覺,在山石間行走。
喝茶讓人神清氣爽,品茗讓人忘卻喧囂。這種清雅的樂趣,不是那些富貴人家可以理解的。因此,我寫下這篇煮茶的小品,與那些喜愛清幽雅致生活的人們分享。
茶就像那些有才華的文人墨客,像那些穿著黑色衣服的羽士,像那些超脫世俗的隱士,也像那些身居高位卻依然保持著超凡脱俗的人。
茶如佳人,此論甚妙。但恐不宜山林間耳。蘇子瞻詩云:從來佳茗是佳人是也。若欲稱之山林,當如毛女麻姑,自然仙豐道骨,不浼煙霞;若夫桃臉柳腰,亟宜屏諸銷金帳中,毋令汙我泉石。(小品)
白話文:
將茶比喻為美女,這個說法非常好。但我擔心這並不適合山林之間。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:「從古至今,好茶就像美女一樣。」如果要將茶比喻為山林,那應該是像毛女、麻姑那樣的仙女,天生仙風道骨,不受世俗污染;如果像「桃臉柳腰」的美女,那就應該放在豪華的帳篷裡,不要讓她們玷污我的山泉和奇石。
竟陵大師積公嗜茶,非羽供事不鄉口,羽出遊江湖四五載,師絕於茶味,代宗聞之,召入內供奉,命宮人善茶者,烹以餉師。師一啜而罷,帝疑其詐,私訪羽召入,翼日賜師齋,密令羽供茶。師捧甌,喜動顏色,且賞且啜曰:此茶有若漸兒所為者,帝由是嘆師知茶,出羽相見。(薰⿺辶鹵跋陸羽點茶圖)
白話文:
竟陵大師積公非常喜歡喝茶,如果不喝羽公泡的茶,就不算喝過茶。羽公四處雲遊了四、五年,大師就戒掉了喝茶。唐代宗聽說這件事,便召羽公入宮供奉,命令宮中擅長泡茶的宮女,為大師烹茶。大師只喝了一口就不喝了。唐代宗懷疑他是在裝假,於是私下找羽公談話,問他是怎麼回事。第二天,唐代宗賞賜大師一所齋房,並暗中命令羽公為大師泡茶。大師捧著茶杯,高興得臉上都發光,邊品嘗邊感嘆說道:「這茶就像漸兒泡的一樣啊。」唐代宗因此感嘆大師懂得品茶,便讓羽公出來見他。(見陸羽點茶圖)
建安能仁院,有茶生石縫間。僧採造得八餅,號石岩白,以四餅遺蔡君謨,以四餅遣人走京師,遺王禹玉。歲余蔡被召還闕,訪禹玉,禹玉命子弟於茶笥中,選精品餉蔡。蔡持杯未嘗,輒曰:此絕似能仁石岩白,公何以得之?禹玉未信,索貼驗之始服。(類林)
白話文:
在建安的能仁寺院裡,石縫中生長著茶樹。僧人採摘後做成八塊茶餅,稱為「石巖白」。他將四塊茶餅贈予蔡君謨,另派人送四塊茶餅到京城,贈給王禹玉。一年多後,蔡君謨奉召回京,拜訪王禹玉。王禹玉讓僕人從茶罐中選出上品的茶葉招待蔡君謨。蔡君謨端著茶杯還沒喝,就說:「這茶很像能仁寺的石巖白,您哪來的?」王禹玉不信,拿來封籤核對後才服氣。
東坡云:蔡君謨嗜茶,老病不能飲,日烹而玩之,可發來者之一笑也。孰知千載之下,有同病焉。余嘗有詩云:年老耽彌甚,脾寒量不勝,去烹而玩之幾希矣。因憶老友周文甫,自少至老,茗碗薰爐,無時暫廢,飲茶日有定期,旦明、晏食、禺中、餔時、下春、黃昏,凡六舉,而客至烹點不與焉。壽八十五,無疾而卒。
白話文:
蘇東坡說:蔡君謨喜歡喝茶,但老了生病後不能喝了。他每天煮茶但只賞玩,能讓後人發出會心的微笑。誰能想到時隔千年後,還有人有跟他一樣的病呢?我曾經寫過一首詩:年紀大了,更加沉迷於飲茶。但脾胃虛寒,喝不了太多。只好煮茶玩賞,只能淺嚐輒止。想起老朋友周文甫,從小到老,他的茶具爐火從未間斷過。他喝茶有固定的時間,早起、早飯後、中午、下午、傍晚、黃昏,一共喝六次。客人來了也會煮茶款待。他享年八十五歲,沒有生病就過世了。
非宿植清福者,烏能畢世安享視好,而不能飲者,所得不既多乎。嘗畜一龔春壺,摩挲寶愛,不啻掌珠,用之既久,外類紫玉,內如碧雲,真奇物也。(茶箋)
白話文:
不是天生福氣好的人,怎麼能夠一輩子享受美食和美景?而不能喝茶的人,所得到的東西不也是很多嗎?我曾經珍藏一把龔春茶壺,時常摩挲把玩,珍惜愛護它,就好像對待掌上明珠一樣。用久了,它的外觀就像紫色的玉,內壁像碧綠的雲,真是奇特的寶物啊。(茶箋)
人知茶葉之香,未識茶花之香。余往歲過友大雷山中,正值花開,童子摘以為供,幽香馥郁,絕自可人。惜非瓶中物耳,乃余著瓶史月表,插茗花為齋頭清供,而高廉瓶史,亦載茗花,足以助吾玄賞。(茗笈)
茗花點茶,絕有風致。人未之試耳。(茗笈)
白話文:
人們都知道茶葉的香氣,卻很少知曉茶花的香味。去年我路過朋友家的大雷山,恰逢茶花盛開,小童摘了一些供予我。那茶花的香氣淡雅濃鬱,沁人心脾。遺憾的是不能插在瓶中。於是我在瓶史月表中寫道,可以在齋堂中插上茶花作為清供。而且高廉的瓶史中也記載了茶花,這樣可以幫助我欣賞茶花的玄妙。
【評】曰:人莫不飲食,鮮能知味矣。詩云:人生幾見月當頭,不在愁中即病中。明月非無,佳茗時有,但少閒情,領此真味。公案云:吃茶去,唯味道者,乃能味茗。
白話文:
評語:
人沒有不飲食的,但是很少能品味到食物的真味。詩中說:人生中能有多少次看到月亮高懸於頭頂,要是沒有煩惱,也就是在生病的時候了。月亮並不是沒有,好茶也時常有,只是缺少閒情逸緻來領略這真正的味道。禪宗公案裡說:吃茶去,只有懂得品味的人,才能嘗到茶的真味。
【叅】曰:茗諧名。名,自命也。從夕從口。夕者,冥也。冥行無見,從口自名,失自明矣。茗晰而癯,與熱腦肥膻反,故嘗食令人瘦,去人脂,倍人力,悅人志,益人意思,開人聾瞽,暢人四肢,舒人百節,消人煩悶,使人能誦無忘,不寐而惺寂也。聊四五啜,真堪與醍醐抗衡矣。
白話文:
《茶經》中說:茶這個字的字義就是「自命」。「名」字,就是自己命名的。茶字由「夕」和「口」組成。「夕」是天色昏暗的意思。昏暗中行走什麼都看不見,只能憑著嘴巴自稱,因此失去了自我認知。
茶葉顯得清淡而瘦削,與肥胖油膩的肉類正好相反。所以,喝茶可以使人消瘦,減少體內的脂肪,增強體力,使人心情愉悅,思緒清晰,開通阻塞的感官,疏通四肢百骸,消除煩悶,提升記憶力,保持清醒而精神奕奕。哪怕只是隨意品嘗四五口茶,也能與醍醐這樣的仙藥相媲美。
神農氏主瘻瘡,瘻瘡本在臟,末在頸腋間,膏粱味,肥膻變也。亟返其本,逐其末,滌其肥膻,消其疣贅。顧諟其名義,克明其茗德,明行有見,從口自名,皆自明也。茗譜題辭僕少而習茗,亦止謂滌煩止渴,醒睡明目,非此君不能策勳耳。至天台所記,乃云服之可生羽翰,則又未敢輕信也。
白話文:
神農氏認為瘻瘡的根源在於臟腑,而外在的症狀如頸腋之間的瘻瘡,是因為飲食過於醇厚肥膩所致。因此,治療瘻瘡的關鍵是調理臟腑,消除肥膩之物,進而消滅其疣贅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對於瘻瘡的名稱和性質,應當深刻理解和認識。其名稱「瘻」字,透露出瘻瘡與口部有關的特點。「茗」字則彰顯了瘻瘡的清熱降火之功。由此可見,瘻瘡的治療方法,應當從其名稱和性質入手,對症下藥才能奏效。
關於茶的記載,我從小就對其有所涉獵,最初只知道茶能夠解渴醒腦,提神明目,而並未深入瞭解其對身體的其他益處。後來讀到天台所記的文獻中提到,飲用茶可以生長羽毛,這一點我還不敢輕易相信。
今讀子繇核叅評語,而以六義之比體求之,則臺記所云,與陶弘景輕身換骨之說,大相符合。蓋人方在大夢中,令旁一人,沃以佳茗,果能清其神魂否。故知子繇之意,正欲先使人滌淨煩惱,蠲除心渴,掃卻黑暗,遠離顛倒。然後如法點瀹,領略甌犧,兩腋生風,豈非羽翰,實以形骸中既空一切,原是輕身換骨之人,茗碗策勳,理實可信。讀子繇茶譜者,當作如是觀。
丁亥夏五李玄暉漫筆
白話文:
如今閱讀子繇評茶,並以《六藝論》的標準來要求,就會發現《臺記》所述的,與陶弘景提出「輕身換骨」的說法,非常相符。因為當一個人正處於恍惚之中,若有人在旁邊用香茗澆灌他,真的能使他的精神清爽嗎?由此可知,子繇的用意是希望先讓人洗滌煩惱,消除焦渴,掃除黑暗,遠離顛倒。然後按照正確的方法烹點香茗,領悟茶的妙處,就能兩腋生風,難道這不是仙人的羽化嗎?其實是此人內心空無一物,本來就是一個「輕身換骨」的人,茗碗能夠建功立業,道理確實值得信服。閱讀子繇《茶譜》的人,應該以此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