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醫鑑
《古今醫鑑》:一座匯聚古今醫學精髓的明代醫學寶庫
《古今醫鑑》,這部由明代醫家龔信初始纂輯、其子龔廷賢續編、並經王肯堂訂補而成的綜合性醫學巨著,共十六卷(原為八卷),堪稱中國醫學史上承先啟後的里程碑。此書不僅集結了歷代醫學大家的智慧,更融入了編纂者父子的臨床經驗與獨到見解,其廣博的內容與嚴謹的體例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。
本書的編纂,根植於深厚的人文關懷與學術傳承。正如龔廷賢在《弁首》中所述,他幼年曾業儒,讀到張載「民胞物與」和韓愈「為之醫藥,以濟其夭死」的宏論,深受感動,立志「起疲癃而壽國脈」。因感於當時醫學界的偏見與失傳,復受其父西園君(龔信)醫學思想的啟迪,毅然棄儒學醫,繼承和發揚「岐黃倉越」之心傳,並致力於闡明金元時期劉、張、朱、李諸家學說的秘奧。此種從「醫國」宏願到「醫人」實踐的轉變,體現了龔廷賢作為一名仁心仁術醫者的崇高情懷。書中兩篇序言亦印證了這一點。劉自強在序中將「上醫醫國,次醫醫人」與「達則為良相,不達則為良醫」相結合,高度讚揚龔生編纂此書的「用心之仁」,認為其旨在使天下人民得以「考終」,廣大聖天子好生之德。劉巡在另一篇序中則稱讚龔子(龔廷賢)有「大過人者」,不僅潛心學醫,更能將所學「公於天下」,與天下後世共享,反觀長桑君傳越人禁方而戒無泄的狹小之見,足見龔子胸懷之博大。這種兼具經世濟民抱負與廣濟蒼生仁心的醫學觀,是推動《古今醫鑑》誕生的內在驅動力。
《古今醫鑑》的書名,本身就蘊含了深刻的含義。在多篇序言和《弁首》中,作者和序者反覆闡釋「醫鑑」之義。「鑑」即鏡子,能清晰照物,妍媸畢見,毫髮不爽。將醫學比作「鑑」,意在強調醫學應如明鏡般洞察病症的本質。作者在《弁首》中解釋道:「醫,意也。何取於鑑?鑑惟空而後無遺照,醫必明而後無遺疾。」他認為,雖然醫學重在心意領悟,不執著於表象,但其精髓必須藉由文字記載形之於外,使讀者得以藉由記載(形)領會醫理(意),從而對疾病、症候、脈象、方藥瞭如指掌,就像用鏡子照物一樣清晰無誤。更進一步,書名冠以「古今」,則表明此書是匯聚了古今醫學的精要,猶如「鑑有古今」,將歷代名家的要訣濃縮於一體,藉此「考古證今」,「與鑑之照物,妍媸不爽,有相類者」。這種命名方式,既是對書本內容廣泛性的概括,也是對其旨在啟迪醫者、明辨病症的深刻期許。
從體例結構來看,《古今醫鑑》展現了清晰而完整的邏輯架構,旨在為醫者提供一套從理論到實踐、由診斷到治療的完整指引。根據書中的介紹和《凡例》,本書開篇便確立了臨證的理論基礎,包括「脈訣」、「病機」、「藥性」、「運氣」四篇。這四部分是中醫學的基石,脈診是診斷的關鍵,病機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,藥性是指導用藥的根本,運氣學說則揭示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。將這四篇置於卷首,足見編者對理論基礎的重視,旨在為後學指明學習方向,使他們能夠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功底,正如《凡例》所言,這「正以啟後學之進趨」。
在理論基礎之後,書中分門別類地論述了內、婦、小兒以及耳、鼻、口、牙、眼等各科疾病。這種分類方式符合臨床實際,便於醫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快速查閱。在論述各類疾病時,《古今醫鑑》廣泛搜集了歷代文獻,上溯醫學源頭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,下至金元時期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等各家學說。這表明編者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綜合的胸懷,不拘泥於一家一派,力求匯聚各家之長。金元時期是中醫學術思想爭鳴的黃金時代,各家學說各有特色(如劉完素的火熱論、張從正的攻邪論、李杲的脾胃論、朱丹溪的陰虛論),吸收這些學說,使得《古今醫鑑》的理論體系更加豐富多元,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的臨床情況。
除了匯集前人學說,《古今醫鑑》還能結合編者自身的臨床經驗論述病證,並在方劑中體現其獨到見解。龔信、龔廷賢父子作為「世醫」,不僅承襲家傳,更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驗證。龔廷賢在《弁首》中提到,他與其父「每視疾則公診以脈息,次察其病原。而攻治之法,方藥之制,又酌其脈病而投之。執是以往,影響不殊。」這反映了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,並從中提煉出有效經驗的治學態度。《凡例》中更是明確指出,書中所收錄的方劑,不僅包括歷代名醫所制、經編者親自驗證「百發百中者」,還收錄了「太醫院傳自秘閣」、「諸縉紳家藏」以及「當代名醫與愚父子所製得效者」。對於後者的方劑,書中甚至「每系以姓號官銜,示不忘本也」。此外,還記載了所謂「秘方」,即「上方異人所授」,雖不能詳記出處,但亦標明為「秘方」二字。這種對方劑來源的嚴謹標註(在可能的情況下)以及對療效的強調(「得效者」、「奇驗者」),體現了編者在方劑選用上的科學態度和經驗主義原則,而非簡單的文獻堆砌。《凡例》中還特別說明了方劑的組成原則,如「全虛全實」、「半虛半實」、「中正和平」、「攻擊殺伐」等,並要求在方下註明,以便後學者了解其適用範圍,合宜取用。這無疑增加了本書的臨床指導價值。
《古今醫鑑》所收載的治療方法也極為廣泛,不僅包括內服方藥,還記載了不少民間經驗方、外治法和針灸療法。這表明編者對各種有效的治療手段都予以重視和採納,不受傳統醫學體系的限制,廣泛吸納各方經驗。這種兼容並蓄的特點,使得本書內容更加豐富,能夠為醫者提供多樣化的治療選擇。正如《凡例》所言,編者「潛心經二十載,就正閱千萬人,罄南北之奇良,括古今之秘驗」,其目的就是為了匯集一切有效的醫學知識,服務於臨床。
總而言之,《古今醫鑑》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醫學著作。它不僅是明代醫學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誌,體現了當時醫家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,更為後世醫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和臨床經驗。書中體現的仁者醫心、兼容並蓄的學術思想、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治學方法、以及對經驗驗證的重視,都使其成為中醫經典文庫中的瑰寶。通過這部「醫鑑」,後世醫者得以系統地學習歷代醫學精華,結合自身臨床,如照明鏡般洞察病機,精準施治,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病患,實現編者廣濟蒼生的宏願。時至今日,我們依然可以從《古今醫鑑》中汲取智慧,學習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以人為本的醫學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