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二 (12)
卷之二 (12)
1. 中風
汗下後,通利氣血,祛逐風邪者,每一兩內,加荊芥穗、大黃各二錢,調全蠍末、羌活末各一錢。諸風潮搦,小兒急、慢驚風,大便閉結,邪熱暴甚,腸胃乾澀,上竄咬牙,盜汗睡語,轉筋驚悸,肌肉蠕動,每一兩加大黃一錢,梔子二錢,調茯苓末二錢。肌肉蠕動者,調羌活末一錢。
經曰: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風傷於肺,咳嗽喘急,每一兩加半夏、茯苓各二錢。打撲損傷,肢節疼痛,腹中惡血不下,每一兩加當歸、大黃各三錢五分,調乳香、沒藥各二錢。解利四時傷寒,內外所傷,每一兩內,加益元散一兩,蔥白十莖,豆豉一合,生薑五錢,水一大碗,煎八分,先溫服一半,以箸探之,即吐,吐後,再熱服一半,汗出立解。飲酒中風,身熱頭痛,加黃連須二錢,筋白十莖,慎勿用桂枝麻黃湯解之。
頭旋鼻塞,濁涕時下,每一兩加薄荷、黃連各二錢半。《內經》曰:膽移熱於腦,則辛額鼻淵,濁涕下不已也。王冰曰:膽液下澄,則為濁涕下不已,如水泉,故曰鼻淵也。此謂足太陽脈與陽明脈俱盛也。氣逆者,調木香末一錢服之。癰疽腫毒,一切惡瘡,本方一兩,倍連翹、當歸,加黃連、茯苓、木香、人參、白芷、金銀花、牡蠣、黃耆各五分,名勝黃飲子。如瘡在上,加當歸,用酒浸;發斑熱,本方加黃連五錢。
祛風至寶丹,〔批〕(按此方治諸風燥熱者,發表攻裡之劑),治諸風熱等證。
防風,芍藥(各一兩半),獨活,羌活,天麻,石膏,黃芩,人參,桔梗,熟地黃,白朮(各一兩),荊芥穗,全蠍,連翹,山梔仁,薄荷,麻黃,大黃,芒硝,細辛(各五錢),當歸,川芎(各二兩半),甘草,硃砂(各二兩,為衣),黃連,黃柏(各六錢),滑石(三兩)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每一丸,細嚼清茶任下,臨臥服。有熱,去人參,白朮、川芎,加苦參、細茶、鹽梅,薄荷湯下,疼痛甚,倍加苦參。
烏藥順氣散,治諸風左癱右瘓。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生地黃,紫蘇,陳皮,香附,烏藥,枳殼,砂仁,桔梗,黃芩,半夏,防風,地龍(焙乾),甘草(各一兩),乳香,沒藥,沉香(各五錢,三味為末,入煎熟藥內同服)
上㕮咀,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
防風至寶湯(劉尚書方),治諸風癱瘓,痿痹。神效。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防風,羌活,天麻,殭蠶(炒),白芷,青皮,陳皮,烏藥,牛膝肉(酒洗),南星(制),半夏(制),黃連(薑汁炒),黃芩(酒炒),山梔仁(炒黑),連翹,麻黃(久痢去之),甘草(各八分)
上㕮咀。生薑三片,水煎服,忌蔥、蒜、豬、雞、羊肉。
愈風潤燥湯(孫尚書方)〔批〕(按此方治中風癱瘓,口眼喎斜者,半攻半補之劑)治證同前,半攻半補。
白話文:
中風
在發汗之後,如果想要疏通氣血,驅逐風邪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荊芥穗、大黃各二錢,並調入全蠍粉、羌活粉各一錢。各種風邪引起的抽搐,例如小孩的急驚風、慢驚風,以及大便不通、邪熱過盛、腸胃乾燥、向上竄咬牙、盜汗說夢話、腿腳抽筋、心悸、肌肉跳動等症狀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大黃一錢、梔子二錢,並調入茯苓粉二錢。如果出現肌肉跳動,則調入羌活粉一錢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肌肉跳動,叫做微風。風邪傷到肺部,會引起咳嗽和喘氣急促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半夏、茯苓各二錢。如果是跌打損傷、肢體關節疼痛、腹內瘀血不下的情況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當歸、大黃各三錢五分,並調入乳香、沒藥各二錢。如果要解除四季的傷寒,不論是外感或內傷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益元散一兩、蔥白十根、豆豉一合、生薑五錢,用水一大碗煎煮至八分,先溫服一半,用筷子探喉嚨,如果吐了,吐完後再將剩下的一半加熱服下,出汗後就會立刻痊癒。如果是飲酒後中風,出現發熱頭痛,可加入黃連鬚二錢、蔥白十根,切記不要用桂枝麻黃湯來解。
頭暈鼻塞、流出混濁的鼻涕,每使用一兩藥材時,可加入薄荷、黃連各二錢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膽熱傳到腦部,就會引起額頭和鼻子發炎,流出混濁的鼻涕不止。王冰解釋說:膽液下沉,就會變成混濁的鼻涕不斷流出,像泉水一樣,所以叫鼻淵。這是指足太陽經和陽明經都處於旺盛狀態。如果出現氣逆,可調入木香粉一錢服用。癰疽腫毒,以及各種惡瘡,可以使用原方一兩,加倍連翹、當歸,再加入黃連、茯苓、木香、人參、白芷、金銀花、牡蠣、黃耆各五分,稱作勝黃飲子。如果瘡在上半身,則加入當歸,用酒浸泡;如果是發斑發熱,則在原方中加入黃連五錢。
祛風至寶丹,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燥熱症狀,是具有發散和攻下作用的藥劑。
組成:防風、芍藥(各一兩半),獨活、羌活、天麻、石膏、黃芩、人參、桔梗、熟地黃、白朮(各一兩),荊芥穗、全蠍、連翹、山梔仁、薄荷、麻黃、大黃、芒硝、細辛(各五錢),當歸、川芎(各二兩半),甘草、硃砂(各二兩,用來做藥丸的外衣),黃連、黃柏(各六錢),滑石(三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彈珠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後用清茶送服,睡前服用。如果體內有熱,去掉人參、白朮、川芎,加入苦參、細茶、鹽梅,用薄荷湯送服;如果疼痛嚴重,則加倍使用苦參。
烏藥順氣散,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,左邊癱瘓或右邊癱瘓。
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生地黃、紫蘇、陳皮、香附、烏藥、枳殼、砂仁、桔梗、黃芩、半夏、防風、地龍(焙乾)、甘草(各一兩),乳香、沒藥、沉香(各五錢,將這三味藥磨成粉末,加入煎好的藥湯中一同服用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二枚,用水煎服,溫服。
防風至寶湯(劉尚書的方子),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癱瘓、痿痹,效果顯著。
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防風、羌活、天麻、殭蠶(炒)、白芷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、牛膝肉(用酒洗過)、南星(炮製過)、半夏(炮製過)、黃連(用薑汁炒過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山梔仁(炒黑)、連翹、麻黃(如果是久痢則去掉)、甘草(各八分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服,忌食蔥、蒜、豬肉、雞肉、羊肉。
愈風潤燥湯(孫尚書的方子),這個方子主要治療中風癱瘓、口眼歪斜等症狀,是半攻半補的藥劑,治療的症狀和前面提到的相似,具有半攻半補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