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

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1)

1. 中風

三化湯,〔批〕(按此方治風中臟者,通利之劑)

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,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此藥導之。

厚朴(薑汁炒),羌活,大黃,枳實(各等分)

上㕮咀,姜三片,水二鍾,煎一鍾,溫服,以利為度,不利再投。如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從愈風湯,以行中道,加減治之,久則清濁自分,榮衛自和,而大病悉去矣。

大秦艽湯

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知血弱不能養於筋,故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言語,宜養血而筋自榮。

秦艽,甘草,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石膏,獨活,白茯苓(各一錢),羌活,防風,黃芩,白芷,白朮,熟地黃,生地黃(各五分),細辛(三分),心下痞滿加枳實(一錢)

上㕮咀,加竹瀝、薑汁,姜三片,水二鍾,不拘時服。

羌活愈風湯,〔批〕(按此方治風中經者,調血養血之劑)

治肝腎虛,筋骨弱,語言謇澀,精神昏憒,風濕襲虛,入人經絡,或瘦而一肢偏枯,或肥而半身不遂,大抵心勞則百病生,心靜則萬邪息,此藥能安心養神,調理陰陽,使無偏勝,治中風內外無邪,服此藥以行中道。

羌活,甘草,蔓荊子,防風(去蘆),川芎,細辛(去苗),枳殼(麩炒),熟地黃,人參(去蘆),麻黃(去節),薄荷,甘菊花,當歸(去蘆),知母(去毛),黃耆,地骨皮(去骨),獨活,白芷,杜仲(酒炒,去絲),枸杞子,秦艽,柴胡(去蘆),半夏(薑製),梓厚朴(薑汁炒),前胡,防己(各三分),黃芩,白茯苓,白芍藥(各四分),石膏,蒼朮,生地黃(各六分),桂枝(一分)

上㕮咀,水二盞,煎一盞,溫服。遇陰雨,加姜三片。

防風通聖散

治中風一切風熱,大便燥結,小便赤澀,頭面生瘡,眼目赤痛;或熱極生風,舌強口噤;或鼻生紫赤風刺癮疹,而為肺風;或成風厲而俗呼為大風;或腸風,而為痔漏;或腸鬱而為諸熱,譫妄驚狂,悉能調治。

防風,川芎,當歸,白芍藥,大黃,芒硝,連翹,麻黃(不去節),薄荷(各四分),石膏,桔梗,黃芩(各八分),白朮,山梔仁,荊芥(各二分),滑石(二錢四分),甘草(炙,一錢)

上㕮咀,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一盞,溫服。

勞汗當風,汗出為皶,郁乃坐勞,出於玄府,脂液所凝,去芒硝,倍加芍藥、當歸,發散玄府之風,當調其榮衛。俗云風刺。生癮疹,或赤、或白,麻黃、鹽豉、蔥白出其汗,麻黃去節,並去芒硝,咸走血而內凝,故不發汗。還依前方中加四物湯、黃連解毒湯,三藥合而服之,日二服。

故《內經》曰:以苦發之,謂熱在肌表連內也。小便淋澀,去麻黃,加滑石、連翹,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。麻黃主表,不宜里,故去之。腰脅走注疼痛,加芒硝、石膏、當歸、甘草各二錢,調車前子末、海金沙末各一錢。《內經》曰:腰者,腎之府。若破傷風者,如在表,則辛以散之;在裡,則苦以下之,兼散之。

白話文:

中風

三化湯(說明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風邪侵犯內臟的,屬於通利腸胃的藥劑。)

治療中風,如果外在表現有六經的症狀,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情況治療,如果體內有大小便不通暢的阻礙,就用這個藥來疏導。

藥材:厚朴(用薑汁炒過),羌活,大黃,枳實(每種藥材的量都一樣)

用法:把藥材切碎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溫熱服用,以排便順暢為標準,如果排便不順暢就再服一次。如果體內的邪氣已經消除,體外的邪氣也已經散去,就應該改用愈風湯來調理,使身體恢復正常,根據情況調整藥方。長期下來,身體清濁之氣會自然分開,氣血運行就會和諧,大病就能完全治好。

大秦艽湯

治療中風,如果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,體內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阻礙,而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手腳不能活動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就應該用養血的方法來使筋脈恢復正常。

藥材:秦艽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石膏、獨活、白茯苓(每種一錢),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白芷、白朮、熟地黃、生地黃(每種五分),細辛(三分),如果胸口覺得悶脹,可以加枳實(一錢)。

用法:把藥材切碎,加入竹瀝、薑汁,以及三片生薑,用水兩碗煎煮,不拘泥於什麼時間服用。

羌活愈風湯(說明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風邪侵犯經絡的,屬於調理氣血的藥劑。)

治療肝腎虛弱,筋骨不強健,說話不清楚,精神恍惚,風濕之邪侵入身體的經絡,有的人會瘦弱且一側肢體偏癱,有的人則會肥胖且半身不遂。通常來說,心神過勞就會百病叢生,心神寧靜則邪氣自消。這個藥可以安心養神,調理陰陽,使身體不偏盛,治療中風,如果體內外都沒有邪氣,服用這個藥可以使身體恢復正常。

藥材:羌活、甘草、蔓荊子、防風(去掉蘆頭)、川芎、細辛(去掉苗)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熟地黃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麻黃(去掉節)、薄荷、甘菊花、當歸(去掉蘆頭)、知母(去掉毛)、黃耆、地骨皮(去掉骨)、獨活、白芷、杜仲(用酒炒過,去掉絲)、枸杞子、秦艽、柴胡(去掉蘆頭)、半夏(用薑汁製過)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)、前胡、防己(每種三分),黃芩、白茯苓、白芍藥(每種四分),石膏、蒼朮、生地黃(每種六分),桂枝(一分)。

用法:把藥材切碎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溫熱服用。如果遇到陰雨天氣,可以加入三片生薑。

防風通聖散

治療中風引起的各種風熱症狀,例如大便乾結,小便赤澀,頭臉長瘡,眼睛紅腫疼痛;或者熱到極點產生風,導致舌頭僵硬,嘴巴緊閉;或者鼻子長出紫色或紅色的風刺、疹子,這是因為肺部有風邪;或者形成風厲病,民間俗稱大風;或者因為腸道風邪而引起痔瘡;或者因為腸道鬱積而導致各種熱症,出現胡言亂語、驚恐發狂等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藥來調理治療。

藥材: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藥、大黃、芒硝、連翹、麻黃(不去節)、薄荷(每種四分),石膏、桔梗、黃芩(每種八分),白朮、山梔仁、荊芥(每種二分),滑石(二錢四分),甘草(炙過,一錢)。

用法:把藥材切碎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溫熱服用。

如果因為勞累而汗出受風,汗液凝結在皮膚表面,就會形成像皶一樣的東西,這是因為勞累過度,汗液從玄府(汗孔)排出,脂液凝結所致。這時要去掉芒硝,加倍使用芍藥、當歸,以發散玄府的風邪,並調理氣血。民間稱這種情況為風刺。如果長出疹子,呈現紅色或白色,可以用麻黃、鹽豉、蔥白來發汗。麻黃要去節,並去掉芒硝,因為芒硝屬鹹味,會使血液凝結在體內,反而不利於發汗。應該按照原方,加入四物湯、黃連解毒湯,三種藥一起服用,每天服用兩次。

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用苦味藥發散,是因為熱邪在皮膚表面並且連帶到內部。」如果小便淋漓不暢,要去掉麻黃,加入滑石、連翹,用煎好的藥湯沖服木香末兩錢。麻黃主要作用於體表,不宜用於體內,所以要去掉。如果腰脅部位出現走竄疼痛,要加入芒硝、石膏、當歸、甘草各二錢,沖服車前子末、海金沙末各一錢。《內經》說:「腰是腎的府邸。」如果是破傷風,如果病在體表,就用辛味的藥來發散;如果病在體內,就用苦味的藥來向下疏導,同時兼顧發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