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五 (7)
卷之五 (7)
1. 咳逆
脈
浮而緩者,易治,弦結而按之不鼓者,難治。或結或促或微,皆可治;代者危;右關脈弦者,木乘土位,難治。肺脈散者,是心火刑肺金,不治。
病
夫咳逆者,氣逆上衝而作聲也,俗謂之呃逆是也。其發也,或三、五聲而止,或七、八聲而止,或連續不絕,收氣不回者。然所得之由不同: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,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,有因痰熱內鬱火氣衝上而得者,有因過服寒劑,胃寒而得者,有因水氣停痰,心下痞悸而得者。大抵咳逆者,不順之義。
治
治法當以降氣化痰、和胃為主,隨其所感而用藥。其或病久脾胃衰敗,而發咳逆,額上出汗,連聲不絕者,最為惡候,不治之證也。
白話文:
脈
浮而緩者,容易治療。弦結而按之不鼓者,難以治療。或結或促或微,皆可治療;代者危;右關脈弦者,木乘土位,難治。肺脈散者,是心火刑肺金,不治。
病
咳嗽逆上,是指氣逆衝上而發出聲音,俗稱呃逆。發作時,或三五聲而止,或七八聲而止,或連續不斷,收氣不回。然而引起的原因各不相同: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,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,有因痰熱內鬱火氣衝上而得者,有因過服寒劑,胃寒而得者,有因水氣停痰,心下痞悸而得者。總而言之,咳逆者,皆為氣機不順之象。
治
治療方法當以降氣化痰、和胃為主,隨其病因而用藥。若病久脾胃衰敗,而發咳逆,額上出汗,連聲不絕者,是最為惡劣的徵兆,不治之症也。
方
鮮陳湯,治呃逆欲死。
半夏(五錢),生薑(二錢半)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
溫中散,治吐瀉,及病後胃中虛寒,咳逆至三、四聲,或數聲相連收氣不回者,難治。
丁香(一錢),柿蒂(一錢),人參(一錢),茯苓(一錢),橘皮(一錢),良薑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生薑(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
白話文:
方
鮮陳湯,用於治療呃逆欲死。
半夏(五錢),生薑(二錢半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取一劑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溫中散,用於治療吐瀉,以及病後胃中虛寒,咳嗽逆氣,咳至三、四聲,甚至數聲相連,吸氣困難,難以治療者。
丁香(一錢),柿蒂(一錢),人參(一錢),茯苓(一錢),橘皮(一錢),良薑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生薑(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
羌活附子湯,治吐利後胃寒發呃。
羌活,附子(泡去皮),小茴(炒,各一錢),乾薑(泡),木香(各一錢),丁香(一錢)
上銼,棗一枚,水煎,入鹽少許,不拘時溫服。
橘參飲,治吐利後胃虛,膈熱而咳逆者。
橘皮(五錢),人參(二錢),竹茹(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
上銼作一劑,生薑五片,棗三枚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取一劑量,用水煎煮服用。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嘔吐腹瀉後胃寒引起的打嗝。藥材包括羌活、附子(去皮)、小茴香(炒)、乾薑(泡)、木香,以及丁香,各取一錢,將藥材切碎,加一枚紅棗,用水煎煮,加入少許鹽,溫熱時服用,時間不限。橘參飲用於治療嘔吐腹瀉後胃虛、膈熱引起的咳嗽逆氣。藥材包括橘皮、人參、竹茹、甘草(炙),各取五錢、二錢、二錢、一錢,將藥材切碎,加五片生薑、三枚紅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
黃荊散
治傷寒發熱而咳逆者。
黃荊子不拘多少,炒水煎服。
嗅法,治咳逆服藥無效者。
好硫黃、乳香(各等分),以酒煎,急令患之嗅之。
雄黃酒
明雄黃(一錢),酒一盞,煎七分,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。
白話文:
黃荊散可以治療傷寒發熱伴隨咳嗽嘔逆的症狀。將黃荊子炒乾後用水煎服,份量不限。如果服藥無效,可以試着用硫黃和乳香等量,用酒煎煮,讓病人聞其煙氣。雄黃酒則是用一錢雄黃加一盞酒煎煮七分,讓病人趁熱聞其氣味,可以止咳逆。
2. 吞酸
脈
脈弦而滑,兩寸或浮而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,胸中寒飲。洪數者,熱痰在膈間,時吐酸水,欲成翻胃之疾也。
病
丹溪曰:吞酸與吐酸不同。吐酸,《素問》明以為熱,東垣又言為寒,何也?吐酸,是吐出酸水如醋,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。鬱積而久,溫中生熱,故從火化,遂作酸水吐出,非熱而何?其有積之以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。肌表得風寒,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;肌表得溫暖,則腠理開發。
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得暫解,非寒而何?《素問》言熱者,主其本;東垣言寒者,言其標也。
白話文:
脈
脈象弦而滑,在寸關尺三部中,兩寸處浮而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,皆為胸中寒飲所致。
脈象洪數者,熱痰停滯於膈間,患者時常吐出酸水,有發展成翻胃之疾的趨勢。
病
丹溪先生說:吞酸與吐酸不同。吐酸,根據《素問》的記載,屬於熱症;東垣先生又說吐酸屬於寒症,這是為什麼呢?
吐酸,是指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,這是由於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積而成。鬱積時間長久,溫中生熱,故而化為酸水吐出,非熱症而何?如果鬱積時間過久,不能自行湧出,而停留在肺胃之間,既不能咯出,也不能嚥下。若肌表受風寒,則內熱更加鬱積,酸味刺心;若肌表得溫暖,則腠理開展。
患者若服用香熱湯丸,津液得以流通,亦可暫時緩解症状,非寒症而何?《素問》說吐酸屬熱症,指的是其本源;東垣先生說吐酸屬寒症,指的是其表象。
戴氏曰:濕熱在胃口上,飲食入胃,被濕熱鬱遏,其食不得傳化,故作酸也。如穀肉在器,濕熱則易為酸也。
《原病式》曰:吐酸者,肝木之謂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盛,故為酸也。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。必用糲米蔬菜以自養,宜節厚味。
方
清郁二陳湯,治吞酸刺心及吞酸嘈雜。
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蒼朮(八分),川芎(八分),香附(一錢),神麯(炒,五分),枳實(炒,八分),黃連(炒,一錢),梔子(炒,一錢),白芍(七分),甘草(三分)
白話文:
戴氏認為,胃裡有濕熱,食物進入胃後被濕熱阻礙,無法正常消化,就會產生酸味,就像放在潮濕悶熱的地方的食物容易變酸一樣。
《原病式》則認為,嘔吐酸水是由於肝氣過旺,肝火旺盛,克制不了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而產生酸味。就像食物在熱的地方容易變酸一樣。建議食用清淡的米飯和蔬菜,避免吃油膩的食物。
針對吞酸刺心、吞酸嘈雜等症狀,可以使用二陳湯,藥材包括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川芎、香附、神麴、枳實、黃連、梔子、白芍、甘草等。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水煎服,或為丸服,尤效。
茱蓮丸,治鬱積吞酸。
吳茱萸(去梗,湯泡浸半日,炒),陳皮(去白),黃芩(陳壁土炒,各五錢),黃連(陳壁土炒,一兩),蒼朮(米泔浸炒,七錢半)
上為末,神麯糊為丸。每服六七十丸,津液嚥下。
蒼連丸,治鬱積吐酸。
蒼朮(米泔浸炒,一兩),陳皮(一兩),半夏(一兩,薑汁炒),黃連(一兩半,夏月倍用),白茯苓(一兩),吳茱萸(炒,一兩,冬月倍用)
白話文:
取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制,取一兩),陳皮(取一兩),半夏(取一兩,用薑汁炒制),黃連(取一兩半,夏天用量加倍),白茯苓(取一兩),吳茱萸(炒制,取一兩,冬天用量加倍)。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後服。
曲術丸,治中脘宿食、留飲,酸螫心痛,口吐清水。
神麯(炒、三兩),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,陳皮(一兩),加砂仁(一兩)
上為細末,生薑汁,煮神麯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薑湯送下。
平肝順氣保中丸(雲林制)〔批〕(按此方治吞酸、吐酸、嘈雜、噯氣兼治之劑),治鬱火傷脾,中氣不運,胃中伏火,鬱積生痰,致令嘔吐,吞酸嘈雜,心腹脹悶。常服順氣和中,健脾開胃,進美飲食,化痰消滯,清火抑肝。
白話文:
將蒸餅研磨成細粉,製成丸狀,大小如綠豆般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服用。
曲術丸主治中脘積食、飲食停滯,胃酸上涌、心痛,口中吐出清水等症狀。
將神麴炒至香熟,研磨成細粉,用米泔水浸泡蒼朮,再研磨成細粉,與陳皮、砂仁一同研磨成細粉。將所有藥粉混合在一起,用生薑汁調和,加入煮熟的神麴糊,搓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般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平肝順氣保中丸,由雲林制藥廠生產。此方主治肝火犯脾,脾胃氣機不暢,胃中火熱,痰濕積聚,導致嘔吐、吞酸、嘈雜、噯氣等症狀。常服此丸可順氣和中,健脾開胃,增進食欲,化痰消滯,清熱降肝。
香附米(三兩,童便浸三日,炒),川芎(二兩),陳皮(去白,三兩),白朮(四兩,土炒),厚朴(一兩),枳實(二兩,炒),黃連(薑汁炒,一兩),神麯(炒,二兩),麥芽(炒,七錢),木香(三錢),梔子(薑汁炒,二兩),萊菔子(炒,一兩),半夏(薑汁炒,一兩半),白茯苓(一兩),砂仁(炒,四錢),乾生薑(一兩),山楂(取肉,二兩),青皮(六錢,香油炒),甘草(炙,四錢)
白話文:
香附米用童便浸泡三日後炒熟,川芎、陳皮去白,白朮土炒,厚朴、枳實炒熟,黃連用薑汁炒,神麯炒熟,麥芽炒熟,木香、萊菔子、半夏用薑汁炒,白茯苓、砂仁炒熟,乾生薑、山楂去核取肉,青皮用香油炒,甘草炙烤,各取適量混合使用。
上為末,竹瀝打神麯糊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百丸,食後白滾湯送下,日服二次。
白話文:
把上面的材料磨成粉末,用竹瀝和神麯糊揉成丸子,大小像綠豆一樣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後用水沖服,每天吃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