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

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6)

1. 翻胃

,浮緩者生,沉澀者死。脈澀而小,血不足;脈大而弱,氣不足。

夫翻胃者,朝食而暮吐,暮食而朝吐,或食已即吐者是也。膈噎者,謂五膈五噎也。五膈,憂、恚、寒、熱、氣也;五噎,憂、思、勞、食、氣也。膈者,在心脾之間,上下不通,若拒格之狀也。或結於咽喉,時覺有所礙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氣鬱痰搏而然。久則漸妨飲食,而為膈也。

噎者,飲食之際,氣卒阻滯,飲食不下,而為噎也。翻胃也,膈也,噎也,三者名雖不同,而其所受之病,則一而已。《內經》謂:三陽結謂之膈。三陽者,大腸、膀胱也。結,熱結也。小腸熱結則血脈燥;大腸熱結則不能圊;膀胱熱結則津液涸;三陽既結,則前後閉結。下既不通,則反上行,所以噎食不下,縱下而復出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

脈象浮緩表示病情較輕,預後良好;脈象沈澀則表示病情較重,預後不佳。脈象細澀代表血液不足;脈象洪大但弱,代表氣血兩虛。

證狀

翻胃指的是早晨吃的食物在晚上就吐出,晚上吃的食物在早晨又吐出,或者吃下去食物馬上就吐出來的現象。膈噎則是指五種膈噎,分別是憂慮、憤怒、寒冷、熱毒和氣阻。膈在心與脾之間,如果上下不通暢,會有阻塞的感覺,像是被拒絕一樣。有可能堵塞在喉嚨,時常感到有東西卡住,嘔吐不出來,吞嚥不下去,這是因為氣滯痰凝所導致的。長期下去會影響飲食,導致形成膈症。

噎則是在飲食過程中,氣突然阻塞,使得飲食無法順利下嚥,形成噎症。翻胃、膈、噎三者名稱不同,但所患疾病其實是一樣的。《內經》提到,三陽合併結聚成為膈症。三陽指的是大腸、膀胱。結聚代表熱邪聚集。小腸熱結會導致血液乾燥;大腸熱結會影響排便;膀胱熱結則會使水分減少;三陽熱結後,前後都會出現阻塞。下部不暢通,反而會向上行進,因此導致食物難以下嚥,即使能下嚥,也會再次吐出。

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。故經曰:少陽所至為嘔、湧溢、食不下,此理明矣。丹溪曰:氣之初病,其端甚微。或因些小飲食不謹;或外冒風雨,內傷七情;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;或資稟充實,表密無汗;或性急易怒,相火上炎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。氣之為病,或痞或痛,或不思食,或噫腐吞酸,或嘈雜嘔噦,醫者不求其本,便認為寒,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。時暫得快,以為神方。

厚味仍前不節,七情反復相侵,舊病被劫暫開,濁液易子攢聚,或半月,或一月,前症復作。如此延蔓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。良工未遇,燥劑又投,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,此為痞、為痛、為嘔吐、噎膈、翻胃之症,次第而作也。猶謂虛而積寒,非尋常草木可療,竟以烏附佐助丹藥,專意服餌。

白話文:

「這指的是陽火不上升反而上升的現象。所以經典中說:少陽病會導致嘔吐、泛膿、食物難以下嚥,這是很清楚的道理。丹溪認為:氣病初期,症狀很微弱。可能是因為不小心吃了不適宜的食物;或者外受風雨,內傷情緒;或是吃得太厚,過度助長了陽氣,積聚成膈熱;或者天生體質強壯,表面密閉,沒有汗出;或者性格急躁容易生氣,相火上昇,導致津液運行失常,清濁不分。氣病表現為腹脹、疼痛、不思飲食、噯氣、吞酸、嘈雜、嘔吐等症狀,醫生若不追本溯源,誤認為是寒症,隨即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。短暫獲得舒緩後,就認為是奇效。

若仍然過量食用肥甘厚味,情緒反覆受創,原有的病症稍有緩解,但混濁的液體卻會聚集,可能在十天或一個月後,原先的症狀再次出現。這樣的情況會不斷擴展,從氣病發展成積聚,再進一步形成痰飲、吞酸等問題。如果遇到的醫生無法對症下藥,使用燥烈的藥物,痰液和瘀血結合,就可能形成腫塊,引發腹脹、疼痛、嘔吐、噎食、翻胃等症狀,依序發生。還是認為是虛弱加上積寒,不是普通草藥可以治好的,於是使用烏附等藥物輔助丹藥,專門服用藥餌。」

積而血液俱耗,胃脘乾稿。其稿在上,近咽之下,水液可行,食物難進。間或可入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稿在下,與胃相近,食雖可下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翻胃。

治當養血生津,清痰降火,潤燥補脾,抑肝開鬱,庶使病邪易伏,胃氣開通。雖然亦在病者之調攝耳,吾觀張雞峰曰:噎是神思間病,惟內觀以自養,此言深中病情。

一《鉤玄》云:翻胃大約有四:血證、氣虛、有痰,有熱。血虛者,脈必數而無力,以四物湯養血為主;氣虛者,脈必緩而無力,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;有痰者,脈必滑數,以二陳湯為主;有熱者,脈必數而有力,以解毒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症狀:噎和翻胃,并說明了它們的病因和治療方法。噎是指食物難以吞咽,翻胃是指食物難以完全進入胃部,一段時間後又會吐出來。 造成這兩種症狀的原因主要有四種:血虛、氣虛、痰證、熱證。 治疗方面,应该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,例如血虛則用四物汤、气虚則用四君子汤、痰證則用二陳湯、熱證則用解毒汤。 此外,病人自身也要注意調養,保持良好的心態,才能有助於疾病的康復。

一凡噎膈翻胃,悉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、童便、韭汁之類,為主治。

一若胸中覺有熱悶,加土炒黃芩、黃連、栝蔞仁、桔梗之類。

一若血虛瘦弱之人,合四物湯,少加杏仁泥、紅花、童便、韭汁之類,仍不可缺。

一若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食下須臾即吐者,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。或大小腸閉結不通,食返而上奔也,加酒蒸大黃以潤之。脾不磨者,加神麯、麥芽之類,以助其衰火也。

白話文:

一凡噎膈翻胃,悉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、童便、韭汁之類,為主治。

凡是出現噎膈翻胃的症狀,都可使用二陳湯,並加入薑汁、竹瀝、童尿、韭汁等,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
一若胸中覺有熱悶,加土炒黃芩、黃連、栝蔞仁、桔梗之類。

如果胸中感覺有熱悶的症狀,則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土炒黃芩、黃連、栝蔞仁、桔梗等藥物。

一若血虛瘦弱之人,合四物湯,少加杏仁泥、紅花、童便、韭汁之類,仍不可缺。

如果患者是血虛瘦弱之人,則需要在二陳湯中加入四物湯,並少量添加杏仁泥、紅花、童尿、韭汁等藥物,這些藥物不可缺少。

一若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食下須臾即吐者,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。或大小腸閉結不通,食返而上奔也,加酒蒸大黃以潤之。脾不磨者,加神麯、麥芽之類,以助其衰火也。

如果患者出現早上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或者剛吃完飯就吐的情況,這說明胃可以容納食物,但脾臟不能傳送食物。或者可能是大小腸閉結不通,食物反流向上奔涌。對於此類症狀,可在二陳湯中加入酒蒸大黃來潤腸通便。如果脾臟功能不足,則可以加入神麴、麥芽等藥物,幫助脾臟消化食物。

一若氣虛肥白人膈噎者,合四君湯,亦加竹瀝、薑汁為要藥也。

一若七情鬱結,成氣噎者,加香附,撫芎、木香、檳榔、栝蔞仁、砂仁之類。

一若飲酒之人,加砂糖、驢尿入內服。

一若膈噎,大便燥結,用大黃,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。仍用四物湯,加童便、薑汁,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。但不可以人乳代之,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也。

一若氣血兩虛,則口中多出沫。但見沫大出者,必死。糞如羊屎不治,大腸無血故也。年過五十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氣虛體胖,臉色白,而且有胸膈噎塞的症狀,就用四君湯,還要加竹瀝和薑汁。

如果病人是因為七情鬱結導致氣噎,就要加香附、川芎、木香、檳榔、栝蔞仁、砂仁等藥物。

如果病人是因飲酒過度而導致噎塞,就要在藥方中加入砂糖和驢尿。

如果病人胸膈噎塞,而且大便乾燥不通,就用大黃,這屬於急症的治療方法。同時也要服用四物湯,加童便、薑汁,多喝牛羊乳效果最好。但不能用人乳代替,因為人乳含有飲食烹飪的火氣。

如果病人氣血兩虛,就會口中經常流口水。如果發現口水大量流出,就必死無疑。如果糞便像羊屎一樣,就無法治療,因為大腸沒有血液。五十歲以上的病人也無法治療。

一中年婦人翻胃,以四物湯,加帶白陳皮,留尖杏仁、生甘草、酒紅花濃煎,入驢尿,以防生蟲,數帖而愈。

一治翻胃噎膈,用螃蟹洗淨,入水中高四指,以香油一小酒盞入水中,以二指捻白麵撒水上,涎即出。次日去蟹,留水曬乾涎為末,每服五分,淡燒酒下。

主方,治一切翻胃噎膈,為總司要藥也。

韭汁(二兩),牛乳(一盞),生薑(半兩,取汁),竹瀝(半盞),童便(一盞)

上五味和勻,頓暖服。或加入煎劑內,尤為至效。

順氣和中湯(雲林制),治嘔吐翻胃,嘈雜吞酸。

半夏(制,六分),白茯苓(七分),白朮(土炒,八分),廣皮(鹽水浸,炒,一錢),枳實(麩炒,五分),甘草(炙,二分),香附(醋炒,一錢),山梔(薑汁炒黑,一錢),神麯(炒,六分),砂仁(炒,三分),黃連(薑汁浸,曬乾,以豬膽汁拌炒,六分)

白話文:

將上列五味藥材混合均勻,趁熱服用。也可以將這些藥材加入湯劑中一起煎煮,效果更佳。此方名為順氣和中湯,為雲林地區的傳統配方,可治療嘔吐、反胃、胃痛、吞酸等症狀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長流水入嬌泥攪,澄清,水一鍾,煎至七分,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,不拘時,細細溫服。心胃痛,加薑汁三匙。如氣虛,加人參、黃耆各八分。如血虛,加當歸七分,川芎五分。如惱怒或氣不伸舒,加烏藥五分、木香三分。如胸膈飽悶,加蘿蔔子炒,六分。

如心下嘈雜吞酸,加吳茱萸四分,倍黃連、白朮。如嘔吐不止,加藿香七分。如大便閉結,加蘇子、麻仁、桃仁、杏仁,俱研如泥,一錢,再用白蜜,時時服之。

白話文:

取藥材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用長流水浸泡並攪拌泥土,靜置沉澱後取上層清水一碗,煎煮至七分熟,再加入竹瀝、童尿、薑汁,不分時辰,慢慢溫服。如果心胃疼痛,可以多加三匙薑汁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各八分。如果血虛,可以加入當歸七分、川芎五分。如果煩躁或氣悶,可以加入烏藥五分、木香三分。如果胸膈飽脹,可以加入炒過的蘿蔔子六分。

如果心窩嘈雜、吞酸,可以加入吳茱萸四分,並將黃連、白朮的用量加倍。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加入藿香七分。如果便秘,可以加入蘇子、麻仁、桃仁、杏仁,全部研磨成泥,取一錢,再用白蜜調勻,隨時服用。

安中調氣丸(雲林制),治一切翻胃痰膈之證。

廣皮(二兩),半夏(薑製,一兩),白茯神(一兩),白朮(土炒,二兩),枳實(麩炒,一兩),蘇子(炒,六錢),川芎(五錢),當歸(酒洗,五錢),白芍藥(鹽酒洗,炒,八錢),木香(一錢),甘草(炙,三錢),香附(三兩,長流水浸三日,洗淨炒,黃色),神麯(炒,一兩),黃連(薑汁浸,曬乾,豬膽汁拌炒,一兩),白豆蔻(五錢,蘿蔔子炒,五錢)

白話文:

「安中調氣丸」是用來治療各種反胃、痰阻氣逆症狀的藥方,主要成份包括廣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枳實、蘇子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甘草、香附、神麴、黃連、白豆蔻。

上為細末,竹瀝、薑汁打神麯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八十丸,不拘時,白湯送下,清米湯亦可。

四七調氣湯(西園公方),治七情四氣,以致膈噎翻胃。

紫蘇(一錢五分),厚朴(薑汁炒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半夏(一錢五分),枳實(炒,一錢半),砂仁(一錢五分),蘇子(炒,一錢五分),陳皮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

上銼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後以加味保和丸,加人參一兩,砂仁二兩,木香二兩,服之收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竹瀝和薑汁調和神麴糊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八十丸,不拘時間,用白開水送服,也可以用清米湯送服。

這是西園公方的四七調氣湯,用於治療七情四氣不順,導致胸膈氣悶、嘔吐反胃的病症。

藥材包括:紫蘇(一錢五分)、厚朴(薑汁炒,一錢五分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半夏(一錢五分)、枳實(炒,一錢半)、砂仁(一錢五分)、蘇子(炒,一錢五分)、陳皮(一錢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。

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三片,水煎服用。服藥後,再服用加味保和丸,其中加入人參一兩、砂仁二兩、木香二兩,服用後可收穫療效。

四子調中湯,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專因氣者),治翻胃,或大小便閉,及痰氣壅盛。

青皮(麩炒,五分),陳皮(五分),枳實(麩炒,一錢),香附(炒,一錢),黃連(薑汁炒,七分),半夏(制,二錢),栝蔞仁(炒,一錢),蘇子(炒,一錢),沉香(五分),茯苓(五分),桃仁(去皮尖,一錢半),白芥子(炒,一錢),木通(五分),芒硝(五分)

白話文:

四子調中湯專治因氣所致的翻胃,也能治療大小便不通和痰氣阻塞。方劑包含青皮、陳皮、枳實、香附、黃連、半夏、栝蔞仁、蘇子、沉香、茯苓、桃仁、白芥子、木通、芒硝等藥材。

上銼一劑,生薑五片,水煎稍熱服。

神奇散(方外人傳)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血虛有火者),治噎食翻胃,三陽枯竭。

當歸(一錢),川芎(七分),白芍藥(酒炒,一錢),生地黃(二錢),陳皮(八分),砂仁(七分),半夏(薑製,八分),白茯苓(一錢),白朮(土炒),香附(醋炒,一錢),枳實(炒,一錢),烏梅(三個),藿香(一錢),赤茯苓(一錢),檳榔(一錢),木通(一錢),豬苓(一錢),黃芩(炒,一錢),黃柏(酒炒,一錢),知母(人乳拌炒,一錢),赤芍藥(一錢),天門冬(去心,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一錢),甘草(八分)

白話文:

上銼一劑,生薑五片,水煎稍熱服。

配方名為「神奇散」(由非正規人士傳授),專治翻胃因血虛有火的病症。

成分如下:

  • 當歸(一錢):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。
  • 川芎(七分):活血行氣,用於血瘀或氣滯所致的疾病。
  • 白芍藥(酒炒,一錢):舒肝解鬱,止痛。
  • 生地黃(二錢):清熱涼血,滋陰潤燥。
  • 陳皮(八分):理氣健脾,化溼。
  • 砂仁(七分):化溼行氣,用於脾胃氣滯。
  • 半夏(姜制,八分):降逆止嘔,用於胃氣上逆。
  • 白茯苓(一錢):健脾利溼。
  • 白朮(土炒):補脾益氣,燥溼。
  • 香附(醋炒,一錢):疏肝理氣,用於肝氣鬱結。
  • 枳實(炒,一錢):破氣消積,用於胸腹脹滿。
  • 玄梅(三個):收斂止瀉,用於腹瀉。
  • 藿香(一錢):芳香化溼,用於溼濁內阻。
  • 赤茯苓(一錢):利水滲溼,用於水腫。
  • 檳榔(一錢):驅蟲消積,用於腹痛便祕。
  • 木通(一錢):清熱利尿,用於小便不利。
  • 豬苓(一錢):利水滲溼,用於水腫。
  • 黃芩(炒,一錢):清熱燥溼,用於溼熱內蘊。
  • 黃柏(酒炒,一錢):清熱燥溼,用於溼熱下注。
  • 知母(人乳拌炒,一錢):清熱潤燥,用於肺熱咳嗽。
  • 赤芍藥(一錢):涼血散瘀,用於血熱出血。
  • 天門冬(去心,一錢):養陰潤燥,用於陰虛燥咳。
  • 麥門冬(去心,一錢):養陰潤肺,用於肺燥咳嗽。
  • 甘草(八分):調和諸藥,用於各種疾病的輔助治療。

上銼一劑,水二鍾,煎一鍾,入童便一盞,服。

呂純陽降筆傳治翻胃方

藿香(一錢),陳皮(一錢),半夏(八分),赤茯苓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白豆蔻(一錢),蘇子(炒,一錢),厚朴(制,八分),檳榔(八分),枇杷葉(蜜炙,一錢),白芥子(炒,八分),沉香(一錢),良薑(三分),官桂(二分),丁皮(二分),杵頭糠(一撮)
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棗一枚,水二盞,煎八分服。

加味六君子湯,治脾胃大虛,以致膈噎不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呂純陽神仙降筆傳授的治療翻胃的方子。它由藿香、陳皮、半夏、赤茯苓、人參、白豆蔻、蘇子、厚朴、檳榔、枇杷葉、白芥子、沉香、良薑、官桂、丁皮、杵頭糠等藥材組成,一共一劑。

用法是: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一枚,用兩碗水煎煮,等到藥汁剩下八分滿的時候就可以服用。

這個方子是加味六君子湯,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、胸口發悶等症狀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藥材的用量和煎煮時間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。
  • 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兒童等特殊人群服用需謹慎。

六君子湯加炮乾薑、白豆蔻、黃連、制吳茱萸。

回生養胃丹,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氣虛有寒者),治真元虛損,心胃不交,精神耗散。脾臟受濕,飲食不納,五味不成津液,反成痰涎,聚於中脘,不能傳道,以致大腸燥澀,小便反多而赤。或時嘔吐酸水,久成翻胃結腸之證。

蒼朮(米泔水浸三日,洗淨曬乾,再換浸三日,四兩),蓮肉(酒浸一宿,四兩),雄豬肚(一個,壁土揉擦洗淨入蒼朮、蓮肉在內,以線縫緊,用好酒煮爛,取入石口內搗如泥,捻作小餅,烘乾加後藥),南星(四兩,細切,薑汁浸一宿,以伏龍肝同炒,去伏龍肝用,或用黃土亦可),半夏(四兩,泡,曬乾細切,好醋浸七日,蒸熟),橘紅(四兩,以灶心土炒,去土用),粟米(四兩,薑汁浸,蒸,焙),人參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白茯苓(一兩),厚朴(薑汁炒,一兩),蓬朮(一兩,醋炒),蓽澄茄(一兩),砂仁(一兩),三稜(一兩,醋炒),白豆蔻(一兩),穀芽(炒,一兩),麥芽(炒,一兩),甘草(一兩),丁香(五錢),木香(五錢),沉香(五錢)

白話文:

六君子湯

加上炮乾薑、白豆蔻、黃連、制吳茱萸。

回生養胃丹

,(註:此方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翻胃症狀)治真元虛損、心胃不交、精神耗散。脾臟受濕,飲食不納,五味不能化為津液,反而變成痰涎,積聚在中脘,無法向下傳導,導致大腸燥澀,小便反多而赤。偶爾會嘔吐酸水,久而久之就變成翻胃結腸的症狀。

蒼朮

(用米泔水浸泡三天,洗淨晒乾,再換水浸泡三天,取四兩),蓮肉(用酒浸泡一晚,取四兩),雄豬肚(一個,用土將內壁擦洗乾淨,將蒼朮、蓮肉放入豬肚中,用線縫緊,用好酒煮爛,取出放入石臼中搗成泥狀,搓成小餅,烘乾,加入後面的藥材),南星(四兩,切細,用薑汁浸泡一晚,與伏龍肝同炒,炒完後去除伏龍肝,或用黃土代替伏龍肝),半夏(四兩,泡水,晒乾切細,用好醋浸泡七天,蒸熟),橘紅(四兩,用灶心土炒,去土使用),粟米(四兩,用薑汁浸泡,蒸熟,焙乾),人參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白茯苓(一兩),厚朴(用薑汁炒,一兩),蓬朮(一兩,用醋炒),蓽澄茄(一兩),砂仁(一兩),三稜(一兩,用醋炒),白豆蔻(一兩),穀芽(炒,一兩),麥芽(炒,一兩),甘草(一兩),丁香(五錢),木香(五錢),沉香(五錢)。

上為末,稀麵糊為丸,如梧大子。每服一百丸,空心時,陳米湯送下。

加味保和丸,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有熱者),治實熱翻胃。

保和丸(三錢,方見傷食),加薑汁浸炒黃連三錢、山楂肉三錢,共為末,米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煎人參竹瀝湯送下。

九仙奪命丹(秘方),治翻胃痰涎壅盛。

南星(薑製,三錢),半夏(薑製,五錢),枯明礬(五錢),枳殼(麩炒,一兩),厚朴(薑製,五錢),人參(三錢),木香(四錢),豆豉(洗,一兩),甘草(三錢),加阿魏(三錢),糖球子(五錢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稀麵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時用陳米湯送服。加味保和丸是用於治療實熱翻胃的方劑,使用保和丸(三錢,方子見傷食),再加入薑汁浸炒黃連三錢、山楂肉三錢,共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用煎好的參竹瀝湯送服。九仙奪命丹是治療翻胃痰涎壅盛的秘方,由南星(薑製,三錢)、半夏(薑製,五錢)、枯明礬(五錢)、枳殼(麩炒,一兩)、厚朴(薑製,五錢)、人參(三錢)、木香(四錢)、豆豉(洗,一兩)、甘草(三錢)、阿魏(三錢)、糖球子(五錢)等藥材組成。

上為末,老米打糊為餅如錢大,瓦上焙乾,晴夜露過。每服一餅,細嚼,以姜煎平胃散送下。

沉香降氣丹(長葛李大尹傳方)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腹中積塊者),治翻胃腹中有積塊。

黑牽牛(取頭末,三兩),大黃(一兩,酒蒸),檳榔(一兩),當歸(一兩,酒浸),良薑(三錢),蒼朮(一兩),青皮(炒,一兩),陳皮(五錢),烏藥(一兩),砂仁(五錢),枳殼(麩炒,一兩),枳實(麩炒,五錢),香附(一兩,炒),沉香(三錢),三稜(三錢,火煨),半夏(制,五錢),木香(三錢),莪朮(三錢,火煨),黃連(一兩,薑汁炒),黃芩(一兩,酒炒)

白話文:

取稻米末,製成錢幣大小的餅,放在瓦片上烘乾,再於晴朗夜晚露水浸潤。每次服用一餅,細嚼,用薑汁煎煮平胃散送服,用於治療胃氣上逆、腹中積塊等症狀。此方為沉香降氣丹,出自長葛李大尹傳方,具有治療翻胃腹中積塊的作用。

藥材包括黑牽牛頭末三兩、酒蒸大黃一兩、檳榔一兩、酒浸當歸一兩、良薑三錢、蒼朮一兩、炒青皮一兩、陳皮五錢、烏藥一兩、砂仁五錢、麩炒枳殼一兩、麩炒枳實五錢、炒香附一兩、沉香三錢、火煨三稜三錢、制半夏五錢、木香三錢、火煨莪朮三錢、薑汁炒黃連一兩、酒炒黃芩一兩。

上為末,酒糊為丸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淡薑湯送下。

木香順氣丸(俞九河傳方)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大便閉結者),治翻胃大便閉結者。

沉香(五錢),木香(三錢),當歸(一兩,酒浸),白茯苓(一兩),山藥(一兩),郁李仁(二兩),檳榔(二兩),菟絲子(一兩,酒製),牛膝(二兩,酒浸),枳殼(一兩,麵炒),獨活(一兩),防風(一兩),火麻仁(二兩),大黃(酒蒸,五錢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
[木香順氣丸]

(俞九河傳方)

〔批〕

(按此方治翻胃大便閉結者)此方用於治療翻胃(胃反酸)、大便閉結的症狀。

藥材

  • 沉香(五錢)
  • 木香(三錢)
  • 當歸(一兩,酒浸)
  • 白茯苓(一兩)
  • 山藥(一兩)
  • 郁李仁(二兩)
  • 檳榔(二兩)
  • 菟絲子(一兩,酒製)
  • 牛膝(二兩,酒浸)
  • 枳殼(一兩,麵炒)
  • 獨活(一兩)
  • 防風(一兩)
  • 火麻仁(二兩)
  • 大黃(酒蒸,五錢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五丸,白滾湯下。

定生丹(秘方)〔批〕(按此方治定翻胃之生死者),治噎膈翻胃。

雄黃(三錢),硃砂(三錢),阿魏(五分,箬焙),硇砂(五分),乳香(三錢),半夏(三錢),木香(三錢),沉香(一錢),肉豆蔻(三錢),綠豆(四十粒),烏梅(四十個),百草霜(三錢,為衣)

上為末,將烏梅以熱湯泡令軟,剝去核,研極爛,入藥搗為丸,如彈子大,百草霜為衣,陰乾。每用一粒,噙化嚥下,以薑湯嗽口,復以陳麥餅火燒熟,細嚼壓之。噙藥即燃官香一炷,如香盡藥未化者,難治;藥先化香未盡者,可愈。按此方用之以定吉凶生死者。

白話文:

功效

治噎膈翻胃,尤其針對因胃翻而危及生命的患者。

配方

  • 雄黃:三錢
  • 硃砂:三錢
  • 阿魏:五分(以箬葉焙乾)
  • 硇砂:五分
  • 乳香:三錢
  • 半夏:三錢
  • 木香:三錢
  • 沉香:一錢
  • 肉豆蔻:三錢
  • 綠豆:四十粒
  • 烏梅:四十個
  • 百草霜:三錢(作為丸藥的外衣)

製法

  1.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。
  2. 將烏梅用熱水浸泡至軟化,去核,研磨成泥狀。
  3. 將藥粉和烏梅泥混合,搓成彈子大小的丸藥。
  4. 以百草霜作為丸藥的外衣,陰乾。

用法

  1. 取一粒丸藥,含在口中使其溶化,然後吞下。
  2. 用薑湯漱口。
  3. 取陳麥餅,用火烤熟,細嚼後將藥丸壓在其中,一同服用。
  4. 服藥時點燃一炷官香。
  5. 若香燃盡而藥丸尚未溶化,則病情難治;若藥丸溶化而香尚未燃盡,則可望痊癒。

注意事項

此方可用于判斷病情吉凶生死。

養血助胃丸(雲林制)〔批〕(按此方治翻胃收功保後之劑),治嘔吐翻胃,愈後用此養元氣,健脾胃,生血脈,調榮衛,清鬱氣,收功保後。

當歸(酒洗,一兩),川芎(一兩),白芍(鹽酒炒,一兩二錢),熟地黃(薑汁浸炒,八錢),人參(五錢),白朮(土炒,一兩三錢),白茯苓(六錢),甘草(炙,三錢),山藥(炒,一兩),蓮肉(去皮心,一兩),扁豆(薑汁炒,六錢)

上為末,姜打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空心白滾水下。

白話文:

雲林地區的養血助胃丸,是針對嘔吐翻胃,痊癒後用來滋養元氣、健脾胃、生血脈、調和營衛、清解鬱氣,鞏固療效的藥方。配方包含酒洗當歸、川芎、鹽酒炒白芍、薑汁浸炒熟地黃、人參、土炒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炒山藥、去皮心蓮肉、薑汁炒扁豆,混合研磨後,以薑汁打成的米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