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

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)

1. 青筋

夫青筋之證,原氣逆而血不行,俾惡血上攻於心也。多由一切怒氣相沖,或憂鬱氣結不散,或惱怒復傷生冷,或房勞後受寒濕,以致精神恍惚,心忡氣喘,噎塞上壅,嘔噦噁心,頭目昏眩,胸膈痞滿,心腹絞刺,脅肋腰背頭腦疼痛,口苦舌乾,面青唇黑,四肢沉困,百節痠疼。

或憎寒壯熱,遍身麻痹不仁,手足厥冷顫掉,默默不已,不思飲食等症,皆惡血攻心而致之也。自古以來,無人論此,但有患此疾者,無方可治。惟以砭針於兩手曲池青筋上刺之,出紫血不勝其數,而疾有即愈者,有不愈者而變為大患者。常慣病此者,或有一月一次,或兩三次者,屢患屢刺,莫之能愈。

愚惟慮人之生命以氣血為主。故丹溪曰:氣血和,一疾不生;虧則百病生焉。況此病先傷於氣,而後復損其血,不致於夭枉者,蓋亦鮮矣。雖然未有退血之法,又不得不刺,不刺則惡血攻心,須臾不救。

予制一方,屢獲效驗,名白虎丸。白虎者,西方肺金之謂也;青筋者,東方肝木之屬也。以白虎而治青筋,是金能剋木故耳,何病之不愈哉。此方之妙,不惟代刺青筋之苦,愈青筋之病,而亦免後日之患,其惠也,不亦大乎。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、便血,婦人崩漏、帶下,並一切打撲內損,血不能散,心腹痛欲死者,服之,其效不啻桴鼓之影響也。(按:此青筋之病,北人多患之,南方有即痧症也)

白虎丸(雲林制),歌曰:

白虎丸丹古石灰,穀神子制救人災,柏中為末水飛過,手上成丸日曬來。引宜燒酒一二盞,每服須吞五十枚。保全世患青筋證,廣積陰功遍九垓。

千年古石灰(不拘多少,刮去雜色泥土,杵為末,水飛過)

上曬,勿令太燥,量可丸即收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看輕重加減,燒酒送下。此藥能順氣散血,化痰消滯。治青筋初覺頭疼噁心,或腹痛,或腰痛,或遍身作痛,不思飲食,即進一服,當時血散。若過三五日,青筋已老,多服取效。又治心腹痛,及婦人崩漏帶下,或因氣惱致病,或久患赤白痢疾,或打撲內損,血不能散,服之大效。

大公丸(宋杏川傳),治緊陰青筋,心腹疼痛。

乾薑(二兩),白礬(枯過,二兩)

上為末,用糯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滾水下。如不止,再飲滾水三口。

治婦人因氣打青筋,後即心慌發熱,口乾腹脹,噁心嘔噦等症。宜服分心氣飲,加麥門冬、黃連、生地。

白話文:

【青筋】

青筋的症狀,源自氣血運行受阻,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循環,惡血向上侵襲心臟。這通常是由於情緒波動,如憤怒或長期鬱悶,抑或是生氣後食用生冷食物,或是房事過度後受到寒濕影響,導致精神恍惚、心跳加速、呼吸困難、吞嚥困難、噁心、頭暈眼花、胸部脹滿、心腹劇痛、脅肋、腰部、背部及頭部疼痛、口苦舌乾、面色蒼白、嘴脣發黑、四肢乏力、全身痠痛。

有些人會感到全身寒冷,體溫升高,全身麻木無知覺,手腳冰冷且不停顫抖,持續不斷,沒有胃口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惡血侵襲心臟所導致。從古至今,很少有人討論這個問題,一旦患病,很難找到治療方法。唯一的方法是在雙手肘部的青筋上使用針灸,排出大量的紫色血液,有些人的病情會立即改善,但也有人不但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變得更嚴重。有些患者每月都會發作一次,甚至兩到三次,即使反覆進行針灸,病情仍無法痊癒。

我認為人的生命主要依賴於氣血,正如丹溪先生所說,氣血和諧,疾病就不會產生;如果氣血不足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這個病症首先傷害氣,然後進一步損壞血液,如果不儘快治療,很少有人能倖免於難。雖然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退血方法,但是必須要進行針灸,否則惡血會進一步侵襲心臟,隨時可能致命。

【治療】

我創制了一個方子,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非常有效,名叫「白虎丸」。白虎,指的是西方的肺金;青筋,指的是東方的肝木。以白虎治療青筋,就是利用金剋木的原理,什麼病能治不好呢?這個方子不僅可以代替針刺青筋的痛苦,治療青筋病,同時也能避免日後的病情復發,對患者的恩惠真是太大了。這個方子也可以用於治療男性長期患有的痢疾、便血,女性的崩漏、帶下,以及所有因內傷導致的血液無法散開,心腹劇痛,瀕臨死亡的情況,服用後的效果立竿見影。

【方子】

【白虎丸】(雲林制)

千年古石灰(不限量,刮除雜質泥土,搗碎為粉末,用水洗淨)

將上述材料曬乾,不要讓它們太乾燥,只要能搓成丸即可。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50粒,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,用燒酒送服。此藥可以順氣散血,化痰消滯。治療青筋病初期的頭痛、噁心,或腹痛、腰痛、全身疼痛、食慾不振,立即服用一劑,當即可以將血液散開。如果過了三五天,青筋已經硬化,需要加大劑量才能見效。此外,還可以治療心腹劇痛,以及女性的崩漏、帶下,或因情緒波動導致的疾病,或長期患有赤白痢疾,或因內傷導致的血液無法散開,服用後效果顯著。

【大公丸】(宋杏川傳),治療緊陰青筋,心腹劇痛。

乾薑(二兩)、白礬(煅燒後,二兩)

將以上材料搗碎為粉末,用糯米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30粒,用熱水送服。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再喝三口熱水。

治療女性因情緒波動導致的青筋病,後續出現心慌、發熱、口乾、腹部脹滿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建議服用分心氣飲,加麥門冬、黃連、生地。

2. 痞滿

胸痞脈滑,為有痰結。弦伏亦痞,澀則氣劣。

夫「痞」與「否」同,不通「泰」也。由陰伏陽蓄,氣與血不運而成。處心下,位中央,填滿痞塞,皆土邪之為病也,與脹滿有輕重之分。痞則內覺痞悶,而外無脹急之形;脹滿則內脹而外亦有形也。前人皆指誤下而致之,蓋誤下則裡氣虛,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於心下;雜病則所受之邪氣,亦蓄心下,因而致痞也。

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者,有中氣虛弱,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;有飲食痰積,不能施化而為痞者;有濕熱太甚,土來心下為痞者。

古方治痞,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之苦以泄之,厚朴、半夏,生薑之辛以散之,人參、白朮之甘苦以補之,茯苓、澤瀉之淡以滲之。大概與濕同治,使上下分消可也。又曰:肥人多是濕痰,宜蒼朮、半夏、砂仁、茯苓、滑石以燥之;瘦人多是中焦鬱熱,宜枳實、黃連以導之,葛根、升麻以發之。

如飲食後因感風寒,以致飲食不消而作痞者,宜藿香、砂仁、草豆蔻、吳茱萸以溫化之,如脾氣虛弱,轉運不調,飲食不化為痞者,當消導其胸中窒塞,宜陳皮、白朮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以助化之,或以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,木香化滯湯主之。

有傷寒下早而作痞,桔梗湯、小陷胸湯主之;有傷寒下多則亡陽而痞者,四物湯加參、苓、白朮、柴胡、升麻,少佐陳皮、枳殼以疏之;有大病後元氣未復,而胸滿氣短者,補中益氣湯、橘皮枳朮丸主之。又有虛實之殊焉,實痞大便閉而能食者,厚朴枳實湯主之;虛痞大便利者,芍藥、陳皮治之。上逆兀兀欲吐者,則宜吐之,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。

世人苦於痞塞,喜行利藥,以求速效,雖暫時通快,痞若再作,益以滋甚,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謂亡陰之意也。

木香化滯湯,治因憂鬱氣結於中脘,腹中微痛,心下痞滿,不思飲食。

當歸梢(四兩),枳實(炒,四兩),陳皮(六分),乾薑(六分),木香(六分),柴胡(七分),草豆蔻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紅花(少許),甘草(炙,一錢)

上銼一劑,生薑煎,食遠服。

黃連消痞丸,〔批〕(按此方治氣鬱實痞專消之方),治心下痞滿,壅滯不散,喘促不安。

黃連(一兩),黃芩(二兩,炒),枳實(七錢,麩炒),半夏(九錢,湯泡),陳皮(五錢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三錢),豬苓(五錢),澤瀉(一錢),薑黃(一錢),乾薑(二錢),甘草(炙,三錢)
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滾湯任下。

加減益氣湯(即補中益氣加減,方見內傷),治內傷元氣痞滿。

脈緩有痰而痞,加半夏、黃連。脈弦,四肢乏力,便難而心下痞,加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。大便閉燥,加黃連、桃仁,少加大黃、當歸。心下痞,劣悶,加白芍藥、黃連。心下痞,腹脹,加白芍藥、砂仁、五味子,如天寒,少加乾薑,或加中桂。心下痞,中寒者,加附子、黃連。

心下痞,嘔逆者,加陳皮、生薑、黃連,冬月加黃連,少加丁香、藿香。能食而心下痞,加枳實、桔梗、黃連。如不能食,心下痞者,勿加,但依本方。食已,心下痞,則服橘皮枳朮丸。

枳實消痞丸,治右關脈弦,心下虛痞,惡食,懶倦。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三錢),白茯苓(二錢),黃連(五錢),枳實(五錢),半夏曲(三錢),厚朴(薑製,四錢),麥芽(炒,二錢),乾薑(二錢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遠白湯下。

大消痞丸,〔批〕(按此方治內傷虛痞,消補兼施之劑),治一切心下痞,及年久不愈者。

黃連(土炒,八錢),黃芩(土炒,六錢),枳實(麩炒,五錢),半夏(泡,四錢),陳皮(四錢),厚朴(薑製,四錢),白朮(土炒,二兩),豬苓(二錢五分),澤瀉(三錢),薑黃(一兩),乾薑(二錢),人參(四錢),神麯(炒,二錢),砂仁(二錢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