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

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卷之三

2. 傷寒

傷寒以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其弦、緊,浮、滑、沉、澀六者,為殘賊脈,能為諸經作病。春弦,夏洪、秋毛、冬石、土緩,為四季之正脈;浮、沉、遲數為客脈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。呼出心、肺為陽,吸入肝,腎為陰。一呼一吸為一息。寸口為陽,尺澤為陰,中為關界。

陽主氣,陰主血。血為榮,氣為衛。寒傷榮,風傷衛。所謂傷寒之病,從淺入深,先以皮膚肌肉,次入腸胃筋骨。其陰陽,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俱在浮、中、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為實、為陽、為熱;無力者為虛、為陰,為寒。若浮、中、沉之不見,則委曲而求之。若隱若見,則陰陽伏匿之脈也,三部皆然。

雜病以弦為陽,傷寒以弦為陰,雜病以緩為弱,傷寒以緩為和。傷寒以大為病進,以緩為邪退。緩為胃脈,有胃氣曰生,無胃氣曰死。傷寒病中,脈貴有神。脈中有力,即為有神。神者,氣血之先也。兩手無脈曰雙伏,一手無脈曰單伏。寸口陽脈中,或見沉細者,但無力者,為陽中伏陰。

尺部陰脈中,或見沉數者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,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。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,尺部微而無力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、表實,宜汗;浮而無力,主風邪、表虛,宜實;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為實,宜下;無力,主陰邪在裡為虛,宜溫,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汗下。初按來疾去徐,名曰內虛外實;去疾來徐,名曰內實外虛。

尺寸俱同名曰緩。緩者,和而生也。汗下後脈靜者生,躁亂身熱者死。乃邪氣勝也。如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而脈來斷續為歇止,正氣脫而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名曰負,負者死。按之如解索者,名曰陰陽離,離者死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今將浮、中、沉三脈下,注證治之法,使因脈以知證,緣證以明治;以此達彼,由粗入精,亦可以為後學之窺鑑矣。

浮脈:初排指於皮膚之上,輕手按之便得,曰浮。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雖然,其治法則有二焉,寒傷榮則無汗惡寒,風傷衛則自汗惡風。一通一塞;不可同也。

浮緊有力則無汗,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,此為傷寒之表,宜發汗。冬時用麻黃湯,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。有渴加石膏、知母。

浮緩無力則有汗,惡風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。此為傷風在表,宜和衛。冬時用桂枝湯,餘三時用加減沖和湯。腹痛,小建中湯。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
中脈:按至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重按之乃得。謂之半表半裡。然亦有二焉,蓋陽明、少陽二經,不從標本從乎中也。長而有力,即微洪脈也,此為陽明在經,其證微有頭痛,眼眶痛;鼻乾不得眠,發熱無汗,用葛根解肌湯。若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,渴不解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無渴不可服。此藥為大忌。

白話文:

傷寒脈診

傷寒脈象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脈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脈。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六種脈象,是邪氣侵犯的脈象,能導致各種經絡疾病。春天脈象應弦,夏天洪大,秋天細小如毛髮,冬天沉實如石,土性之脈則緩和,這是四季正常的脈象;浮、沉、遲、數等脈象則為異常脈象。左手寸口脈診為人迎脈,右手寸口脈診為氣口脈。呼氣時心肺屬陽,吸氣時肝腎屬陰,一呼一吸為一息。寸口脈屬陽,尺澤脈屬陰,中指部位為兩者之間的界限。

陽主氣,陰主血。血是營養物質的運行,氣是保護身體的屏障。寒邪傷及營養物質的運行,風邪傷及保護身體的屏障。所謂傷寒,疾病由淺入深,先侵犯皮膚肌肉,繼而侵犯腸胃筋骨。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都可以在浮、中、沉三部脈象的有力與無力中分辨出來。有力者為實證、陽證、熱證;無力者為虛證、陰證、寒證。如果浮、中、沉三部脈象均不明顯,就要仔細辨別。如果脈象隱約可見,則為陰陽隱匿的脈象,三部脈象皆是如此。

雜病以弦脈為陽,傷寒以弦脈為陰;雜病以緩脈為弱脈,傷寒以緩脈為和脈。傷寒病情加重時脈象洪大,邪氣退卻時脈象緩和。緩脈是胃氣的表現,有胃氣則為生,無胃氣則為死。傷寒病中,脈象貴在有神。脈象有力,就是有神。神,是氣血的先兆。兩手都摸不到脈搏稱為雙伏脈,一手摸不到脈搏稱為單伏脈。寸口陽脈中,如果出現沉細無力的脈象,為陽中伏陰。

尺部陰脈中,如果出現沉數的脈象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脈數大有力為重陽,尺部脈沉細無力為重陰。寸口脈細微如絲為脫陽,尺部脈微弱無力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宜發汗;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宜補益;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為實證,宜攻下;無力,主陰邪在裡為虛證,宜溫補;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發汗攻下。初按脈搏來勢急去勢緩,稱為內虛外實;去勢急來勢緩,稱為內實外虛。

寸脈與尺脈都緩和,稱為緩脈。緩脈,是平和有生機的表現。汗療法或攻下法後脈象平和者為吉,躁動不安、身熱者為凶,是邪氣盛的表現。如果寒邪直接侵犯陰經,用溫熱法治療,脈搏來去斷續,為正氣衰竭,無法恢復。純弦脈稱為負脈,負脈主死。按之如解開繩索的脈象,稱為陰陽離絕,離絕者死。陰證見陽脈為吉,陽證見陰脈則為凶。以下將詳細闡述浮、中、沉三部脈象,及其證候和治療方法,使讀者能根據脈象了解證候,根據證候制定治療方案;由淺入深,逐步深入,也可作為後學參考借鑑。

浮脈:手指輕輕按在皮膚表面,即可觸摸到的脈象,稱為浮脈。這是寒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肌表,可以發散邪氣而治癒。但是,其治療方法有兩種,寒邪傷及營養物質的運行則無汗惡寒,風邪傷及保護身體的屏障則自汗惡風,一通一塞,不可混淆。

浮脈緊而有力,則無汗惡寒,頭項疼痛,腰脊強痛,發熱,這是傷寒表證,宜發汗治療。冬天用麻黃湯,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。口渴者加石膏、知母。

浮脈緩而無力,則自汗惡風,頭項疼痛,腰脊強痛,發熱。這是風邪表證,宜調和衛氣。冬天用桂枝湯,其他季節用加減沖和湯。腹部疼痛者,用小建中湯;疼痛劇烈者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中脈:按壓至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微用力方能觸及到的脈象,稱為中脈。這是半表半裡的脈象。也有兩種情況,即陽明、少陽兩經,不從表裡,而從中間入手。脈象長而有力,即略微洪大的脈象,這是陽明經病,症狀有輕微頭痛、眼眶痛、鼻乾、失眠、發熱無汗,用葛根解肌湯。如果口渴並伴有汗出不止,或經汗出過多,口渴不止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無口渴症狀者禁用此方,此藥為大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