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信

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7)

1. 發熱

《脈經》曰:脈大無力為陽虛,脈數無力為陰虛。無力為虛,有力曰實。

夫發熱者,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,則成熱也。與潮熱、寒熱若同而異。潮熱者,有時而熱,不失其時;寒熱者,寒已而熱,相繼而發。至於發熱,則無時而發也。世間發熱,證類傷寒者數種,治各不同,外感內傷,乃大關鍵。張仲景論傷寒、傷風,此外感也。因風寒之邪感於外,自表入里,故宜發汗解散之,此麻黃、桂枝之義也。

以其感於春冬之間,寒冷之月,即時發病,故謂之傷寒,而藥用辛熱以勝寒。若時非寒冷,則藥當有變矣。故春溫之月,則當變以辛涼之藥;夏暑之月,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。故云冬傷寒不即病,至春變溫,至夏變熱,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。又有一樣冬溫之病,謂失其時,而有其氣。

白話文:

發熱是指身體表面感到悶熱,這種悶熱感從皮膚深處透出來,就稱為發熱。發熱和潮熱、寒熱雖然都屬於發熱症狀,但有所不同。潮熱是指身體有時會發熱,但不會失去正常發熱的時間規律;寒熱是指身體先出現寒冷,之後再發熱,兩種症狀交替出現。至於發熱,則是指身體沒有特定的時間發熱。

世間發熱的症狀,有很多是屬於傷寒類的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外感和內傷是發熱的關鍵所在。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論述了傷寒、傷風,這些都是屬於外感。由於風寒之邪侵入體表,再從體表進入內臟,因此需要用發汗的藥物來驅散寒邪,這就是麻黃和桂枝的功效。

因為風寒之邪多是在春冬寒冷的季節侵入體內,患者立刻發病,所以稱為傷寒,用辛熱的藥物來克服寒邪。如果發病的季節不是寒冷,藥物就要有所變化。例如,在春季溫暖的月份,就應該改用辛涼的藥物;在夏季炎熱的月份,就應該改用甘苦寒的藥物。所以說,冬天傷寒不一定馬上發病,可能要到春天氣溫轉暖,甚至到夏天氣溫炎熱時才發病,治療方法也要根據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。

另外還有一種冬季發生的溫病,雖然不是在正常發病的季節,卻仍然有發病的症狀。

蓋冬寒時也,而反病瘟焉,此天時不正,陽氣反泄,用藥不可溫熱。又有一樣時行寒疫,卻在溫暖之時,時本溫暖,而寒反為病,此亦天時不正,陰氣反逆,用藥不可寒涼。又有一樣天行瘟疫,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,沿門合境相同者,此天地之厲氣,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,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之藥以清熱解毒。以上諸症,皆外感天地之邪者也。

若飲食勞倦,內傷元氣,此則真氣下陷,內生虛熱。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,用參、耆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,而提其下陷,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。又若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陰血既傷,則陽氣偏勝,而變為火矣,是為陰虛火旺勞瘵之證。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,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益氣補陰,皆內傷證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部分外感天地之邪

一般來說,冬天是寒冷的季節,但如果反常地出現瘟疫,這就說明天時不正,陽氣外泄,用藥時不可使用溫熱的藥物。

同樣地,有時會在溫暖的季節出現寒疫,明明是溫暖的時節,卻出現寒症,這也是天時不正,陰氣反逆,用藥時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天行瘟疫,熱病多發於春夏季節,而且在一個地區範圍內都普遍流行,這屬於天地間的厲氣,用藥時需要根據當時的氣候和氣運來選擇,宜用劉河間的辛涼甘苦之藥來清熱解毒。

以上這些症狀,都是由於外感天地間的邪氣所導致的。

第二部分內傷元氣

如果飲食勞倦,損傷了元氣,就會導致真氣下陷,內生虛熱。因此,東垣提出“補中益氣”的理論,使用人參、黃芪等甘溫的藥物來大力補益元氣,提振下陷的真氣,這屬於用氣藥來補益氣虛。

又比如,勞心好色,損傷了真陰,陰血受損,就會導致陽氣偏盛,轉而化為火,這就是陰虛火旺、勞瘵的症狀。因此,丹溪提出“陽有餘陰不足”的理論,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來補益陰血,火氣自然下降,這屬於用血藥來補益血虛。

益氣補陰,都是內傷證的表現。

一則因陽氣之下陷,而補其氣以升提之;一則因陽火之上升,而滋其陰以降下之。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矣。又有夏月傷暑之病,雖屬外感,卻類內傷,與傷寒大異。蓋傷寒傷形,寒邪客表,有餘之證,故宜汗之;暑傷氣,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,不足之證,故宜補之,故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湯也。

又有因時暑熱,而食冷物以傷其內,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,此則非暑傷人,乃因暑而自致之病,治宜辛熱解表,或辛溫理中之藥,卻以傷寒治法相類者也。凡此數證,外形相似,而實有不同,治法多端,而不可惑謬。故必審其果為傷寒、傷風、及寒疫,則用仲景法;果為溫病,為熱病,及溫疫也,則用河間法;果為氣虛也,則用東垣法;果為陰虛也,則用丹溪法。如是則庶無差誤,以害人性命矣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學中,有一種治療原則是根據身體的不同狀態來進行調節。一種情況是當陽氣下陷時,我們需要補充體內的氣力以提升它;另一種情況是當陽火上昇時,我們需要滋潤陰液以使它下降。這兩種方法,一個是提升,一個是降下,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治療策略。

另外,夏天由於暑熱,人們可能會因為食用冰冷的食物傷害到體內,或者過度吹涼風傷害到體外。這種情況並非由暑熱直接傷害人體,而是由暑熱引起的自我傷害,因此治療方式應使用辛熱解表的藥物,或是辛溫理中的藥物,這些方法和治療傷寒的方式有些相似。所有這些症狀在外觀上可能相似,但實際上存在著差異,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,因此必須精確地辨別是否是傷寒、風寒或寒疫,如果是溫病、熱病或溫疫,則應遵循河間的治療原則;如果是氣虛,則應遵循東垣的治療原則;如果是陰虛,則應遵循丹溪的治療原則。只有這樣,才能避免錯誤的治療導致生命危險。

今人但見發熱之證,皆認作傷寒外感,卒用汗藥以發表,汗後不解,又用表藥以涼其肌,設是虛證,豈不死哉。間有頗知發熱屬虛,而用補藥,則又不知氣血之分,或氣虛而補血,或虛病而補氣,誤人多矣。故外感之與內傷,寒病之與熱病,氣虛之與血虛,如冰炭相反,治之若瘥,則輕病必重,重病必死,可不畏哉?

一、傷寒發熱,是寒邪入衛,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。陽氣主外,為寒所搏而失其職,故為熱。其脈緊而有力,是外之寒邪傷衛也。治主外。

一、傷暑發熱,是火邪傷心,元氣耗散,而熱邪客於中,故為發熱,汗大泄,無氣以動其脈,虛遲而無力,是外之熱邪傷榮也。治主內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只要看到發熱的症狀,就都認為是傷寒外感,馬上就用發汗的藥物來發散寒邪。發汗之後症狀沒有減輕,又用表藥來涼解體表。如果這其實是虛證,豈不是會死掉嗎?偶爾有人稍微了解發熱屬於虛症,就用補藥,但是又不懂氣血的區別,有時候氣虛卻補血,有時候虛弱的病症卻補氣,誤導病人太多。所以外感和內傷,寒病和熱病,氣虛和血虛,就像冰炭一樣截然相反,如果治療時搞錯了,輕病就會加重,重病就會死亡,難道不應該害怕嗎?

傷寒發熱,是因為寒邪侵入肌表,與陽氣爭奪,導致外熱。陽氣主導體表,被寒邪攻擊而失去功能,所以才會發熱。脈象緊而有力,表示寒邪傷害了肌表。治療重點在於外。

傷暑發熱,是因為火邪傷害了心臟,元氣耗散,熱邪侵入體內,所以發熱。大量出汗,沒有氣力來推動血脈,脈象虛弱遲緩,表示外熱邪氣傷了心血。治療重點在於內。

一、內傷發熱,是陽氣自傷,不能升達,降下陰分而為內熱,乃陽虛也。故其脈大而無力,屬肺脾。

一、陰虛發熱,是陰血自傷,不能制火,陽氣升騰,乃陽旺也。故其脈數而無力,屬心腎。

一、大病後血氣兩虛,遂成勞怯,潮熱往來,盜汗自汗,或無汗燥熱,世俗便以地骨皮、柴胡,往往不效,其病增劇。故男血虛有汗潮熱者,人參養榮湯。氣虛有汗潮熱者,補中益氣湯。血虛無汗潮熱者,茯苓補心湯。氣血兩虛無汗潮熱者,逍遙散;其咳嗽咯血,以人參五味子散、骨蒸湯、清骨散。以上皆勞熱之聖藥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發熱是因為陽氣受損,無法上升,下降到陰分而導致內熱,屬於陽虛。這種情況下脈象表現為大而無力,主要影響肺脾。陰虛發熱是因為陰血受損,無法控制陽氣,導致陽氣上升,屬於陽旺。這種情況下脈象表現為數而無力,主要影響心腎。大病後血氣雙虛,導致身體虛弱,出現潮熱往來、盜汗自汗,或無汗燥熱的症狀。如果用地骨皮、柴胡治療,往往無效,病情反而加重。針對男性血虛伴有汗潮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人參養榮湯;氣虛伴有汗潮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;血虛無汗潮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茯苓補心湯;氣血雙虛無汗潮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逍遙散。如果出現咳嗽咯血,則可以使用人參五味子散、骨蒸湯、清骨散治療。以上都是治療勞熱的有效藥方。

升陽散火湯,治男婦四肢發熱,筋骨間熱如火烙,捫之烙手。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,或胃虛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胃之中,火鬱則發之。

生甘草(二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,炙甘草(三錢),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白芍藥,人參(各五錢),柴胡(八錢)

白話文:

升陽散火湯,用於治療男女四肢發熱,筋骨之間熱得像火燒一樣,用手摸起來就感覺燙手。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血虛引起,或者胃虛過度食用寒涼食物,導致陽氣鬱結在脾胃之中,火氣鬱積而發作。

藥方:

  • 甘草(二錢)
  • 防風(二錢五分)
  • 炙甘草(三錢)
  • 升麻
  • 葛根
  • 獨活
  • 羌活
  • 白芍藥
  • 人參(各五錢)
  • 柴胡(八錢)

上銼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忌生冷寒涼之物月餘。

四物二連湯,治血虛,虛勞發熱,五心煩熱,晝則明瞭,夜則發。此熱在血分也。
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生地黃,黃連,胡黃連

上銼作劑,水煎服。

清心蓮子飲,治發熱口乾,小便赤澀,夜則安靜,晝則發熱,此熱在氣分也。

白話文:

四物二連湯用於治療血虛,體虛發熱,手掌心、腳掌心和胸口發熱,白天神志清醒,夜晚發熱的症狀。這種熱症屬於血分熱。

藥材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生地黃、黃連、胡黃連。將藥材切碎製成藥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第三部分

清心蓮子飲,治發熱口乾,小便赤澀,夜則安靜,晝則發熱,此熱在氣分也。

清心蓮子飲用於治療發熱口渴,小便量少且顏色深,夜晚安靜,白天發熱的症狀。這種熱症屬於氣分熱。

加減逍遙散,治子午潮熱。

胡黃連,麥門冬,黃芩,地骨皮,秦艽,木通,車前子

上銼一劑,清水每以浸濕,燈心煎服。

加減小柴胡湯,治虛損,手心腳心發熱,加本方。

香附米,黃連,前胡

柴苓湯,治邪傳半表半裡發熱,及內傷發熱,雜證發熱。

白話文:

「加減逍遙散」用來治療子午潮熱,由胡黃連、麥門冬、黃芩、地骨皮、秦艽、木通、車前子等藥材組成,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劑,用清水浸泡至濕潤,用燈心草煎服。如果患有虛損、手心腳心發熱的症狀,可在「加減逍遙散」中加入「加減小柴胡湯」的藥材,例如香附米、黃連、前胡。此外,「柴苓湯」則可用於治療邪氣侵犯半表半裡導致發熱,以及內傷、雜證導致發熱的症狀。

小柴胡湯合五苓散

鱉甲飲,治病後食力未復,邪熱未除,房勞虛損,一切骨蒸盜汗。

鱉甲,秦艽,柴胡,地骨皮,枳殼,知母,當歸,烏梅

上銼,生薑三片,桃、柳頭各七個,空心午前、臨臥各一服,渣再煎。忌酒色、貪婪、酒醋、魚腥、燒炙、煎煉、芋頭、山藥、胡椒、濕面、性熱等物,男女同法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名叫「鱉甲飲」,是用小柴胡湯和五苓散合在一起組成的。主要用來治療病後身體虛弱、體力恢復慢、還有發燒、盜汗等症狀。

藥方里用了八種中藥材,包括鱉甲、秦艽、柴胡等等,這些藥材都有清熱解毒、補氣養血的作用。

服用方法是,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和桃柳頭,每天早上空腹和睡前各服用一次,藥渣可以再煮一次喝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服用期間要注意飲食禁忌,比如不要吃辛辣、油膩、海鮮、酒類等等食物。

這個藥方男女都可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