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鑑》~ 卷之六 (6)
卷之六 (6)
1. 五疸
脈
五疸實熱,脈必洪數,其或微澀,證屬虛弱。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也。
病
夫疸者,黃病也,其證有五:曰黃汗,曰黃疸,曰酒疸,曰谷疸,曰女勞疸。須有五者之分,而病原不過濕與熱鬱蒸於脾,使面目肢體發黃,如梔子水染也。
治
治法但利小便為先,溺白,黃自退矣。若食積黃者,量其虛實下之。
一、外有傷寒病,陽明內實,當下而不得下,當汗而不得汗,當利而不得利,故使濕熱怫鬱內甚,皆能令人發黃病也,先哲制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之類以治之。
白話文:
脈
五疸實熱,脈象必定洪數,偶爾會略微澀,症狀屬於虛弱。脈象沉沉,患者口渴想要喝水,小便不順暢,必定會發黃。
病
所謂「疸」,就是黃病,症狀分為五種:一是黃汗,二是黃疸,三是酒疸,四是谷疸,五是女勞疸。雖然有五種區分,但病因不外乎是濕氣與熱氣鬱積在脾臟,導致面部、四肢發黃,就像梔子染色的水一樣。
治
治療方法以利尿排泄為先,小便變白,黃疸自然退去。如果黃疸是食物積滯所致,則需根據患者虛實情況,服用瀉藥。
一、如果患者之前患過傷寒病,陽明經內部積熱,應該瀉下卻未能瀉下,應該發汗卻未能發汗,應該利尿卻未能利尿,導致濕熱鬱結在體內非常嚴重,都能讓人發黃病。古人就制定了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等藥方來治療。
一、又有時氣、傷寒、傷風、伏暑解散未盡,亦令人發黃。如有其狀,口淡怔忡,耳鳴腳弱,微寒微熱,小便白濁,此為虛證,不可妄用涼藥,愈傷氣血。
一、疸病面黑黃色,而作渴腹脹者,難治。
方
腎疸湯,〔批〕(按此方治腎疸,用風藥以勝濕也),治腎疸,目黃,甚至渾身黃,小便赤澀。
羌活,防風,藁本,獨活,柴胡(各五分),白朮(五分),白茯苓(二分),澤瀉(三分),豬苓(四分),蒼朮(一錢),黃柏(二分),人參(三分),葛根(五分),神麯(六分),升麻(五分),甘草(三分)
白話文:
一、有些情況下,像是時氣、傷寒、傷風、伏暑等疾病癒後未完全清除,也可能導致黃疸。若出現類似症狀,包括口淡、心神不寧、耳鳴、腳力減弱、微寒微熱、小便混濁,這通常被認為是虛證,不能隨意使用涼性藥物,以免傷害氣血。
一、對於面呈黑黃色且有口渴腹脹症狀的黃疸病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。
腎疸湯,(備註:根據這個方子來治療腎疸,使用風藥以祛除濕氣),可以治療腎疸、眼睛黃疸,甚至全身泛黃,以及尿液赤紅且澀痛的狀況。
所需藥材如下:
- 羌活、防風、藁本、獨活、柴胡(各取五分)
- 白朮(取五分)
- 白茯苓(取二分)
- 澤瀉(取三分)
- 豬苓(取四分)
- 蒼朮(取一錢)
- 黃柏(取二分)
- 人參(取三分)
- 葛根(取五分)
- 神麯(取六分)
- 升麻(取五分)
- 甘草(取三分)
上銼,作二劑,水煎,稍熱食前服。
茯苓滲濕湯,治濕熱發黃,汗黃尿赤。
豬苓,澤瀉,蒼朮,茯苓,陳皮,枳實,黃連(炒),黃芩,梔子,防己,茵陳,木通
如不思飲食,加砂仁、神麯炒、麥芽炒各等分。
上銼,生薑煎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份,用清水煎煮,待稍涼後於飯前服用。
此方名為「茯苓滲濕湯」,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發黃、汗液發黃、小便赤黃等症狀。
藥材包括: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茯苓、陳皮、枳實、黃連(炒)、黃芩、梔子、防己、茵陳、木通。
若患者不思飲食,可加入砂仁、神麴(炒)、麥芽(炒)各等份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薑水煎煮後服用。
加減胃苓湯,〔批〕(按此方治黃疸滲濕利水之劑),治黃胖,飲食無味,四肢無力,行步倦怠,脈澀而濡。
蒼朮(米泔制,一錢半),陳皮(去白,一錢),厚朴(姜炒,八分),甘草(炙,三分),豬苓(八分),澤瀉(一錢),白朮(去蘆,一錢),赤茯苓(去皮,一錢),神麯(炒,八分),山楂(去核,七分),砂仁(炒,七分),香附(薑汁炒,六分),檳榔(八分),木瓜(一錢),大腹皮(六分),藿香,半夏,蘿蔔子,三稜,莪朮,青皮(各七分)
白話文:
加減胃苓湯,主要用於治療黃疸、水腫,伴隨身體發胖、食慾不振、四肢無力、行走疲倦,脈象沉細而滑的症狀。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
牛黃散子,〔批〕(按此方治五疸實熱之劑),治酒疸、食黃,及水氣蠱證。酒疸,飲酒太過;食黃,宿食積久,以此面目甚黃,遍身浮腫;蠱證,肚大如盆。
黑牽牛(春八分,夏九分,秋七分,冬一錢),大黃(春八分,夏九分,秋七分,冬一錢),檳榔(春八分,夏九分,秋七分,冬四分),甘草(春八分,夏九分,秋七分,冬四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五更時面朝東南,用井花水調服,疾隨下;而不動,面朝太陽,吸氣三口,疾速下,蠱症全消,酒疸、宿食俱愈。忌生冷發物。後服烏藥順氣散一二帖,再服十全大補湯數帖。
白話文:
用法:
上述藥材研磨成一劑,以水煎服。
說明:
此方為治療五疸實熱的藥方,主治酒疸、食黃以及水氣蠱證。
- 酒疸: 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黃疸。
- 食黃: 因宿食積久而引起的黃疸,患者面色發黃,全身浮腫。
- 蠱證: 腹部腫大如盆,類似於腹水症狀。
藥材份量:
- 黑牽牛: 春季八分,夏季九分,秋季七分,冬季一錢。
- 大黃: 春季八分,夏季九分,秋季七分,冬季一錢。
- 檳榔: 春季八分,夏季九分,秋季七分,冬季四分。
- 甘草: 春季八分,夏季九分,秋季七分,冬季四分。
服用方法:
-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
- 在五更時 (凌晨 3:00-5:00),面向東南方向,用井水調服藥末。
- 若服藥後症狀沒有改善,則面向太陽,吸氣三次,症狀會迅速消失,蠱症完全消除,酒疸、宿食也會痊癒。
禁忌:
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及發物。
後續調理:
服用此方後,可服用烏藥順氣散一兩帖,再服用十全大補湯數帖,以增強體質。
酒煮茵陳湯(蔣雲山傳),治酒疸,遍身眼目發黃如金黃色者。
茵陳(一兩),好陳酒一鍾半,煎至八分,食遠溫服,不數劑而愈。
五疸神丹(孔柳塘傳)〔批〕(按此方治黃疸專攻之劑),治五疸黃腫。
綠礬(不拘多少,炒至白色為度,入瓶中,火煅白尤佳)
上為細末,煮棗肉為丸,如櫻桃大。每服五丸,早晨、午間、晚上各一服,用冷陳酒送下。忌醋生冷發物,若有蠱,服之亦吐出,神效。
白話文:
【酒煮茵陳湯】(蔣雲山傳),治療酒疸,全身及眼睛發黃,如同金色的顏色。
茵陳(一兩),好陳酒一鍾半,煎至八分,飯後溫服,數劑即可治癒。
【五疸神丹】(孔柳塘傳)【注】(按照此方專門針對黃疸的治療方法),治療五種疸病伴隨的腫脹。
綠礬(不論多少,炒至白色爲宜,放入瓶中,通過火煅使其更白更好)
以上研磨成細粉,煮棗肉製成丸子,大小如同櫻桃。每次服用五粒,早晚以及中午各一次,用冷的陳酒送服。忌諱酸、生冷、發物食物,如有蠱毒,服用此藥也會將其排出,效果神奇。
退金丸(鄢陵蹇太尹傳),治黃腫及癖疾發熱。
砂罐一個,裝青礬令八分滿,外以鹽泥固濟,炭火煅令通紅,去泥埋土中,以徹去火毒,將砂罐及礬俱為末,水打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肉湯送下,日進三服,滾湯亦可。忌魚腥麵筋等發物。
鐵砂丸(思恆傳),治黃疸腹內有塊。
蒼朮(三兩,米泔制炒),香附(三兩,醋炒),白朮(一兩),豬苓(一兩),澤瀉(一兩),茯苓(一兩),茵陳(一兩五錢),牛膝(一兩),檳榔(一兩),木瓜(一兩),草果(一兩),砂仁(一兩),枳殼(一兩五錢,麩炒),青皮(一兩),陳皮(一兩五錢),三稜(一兩,醋炒),莪朮(一兩,醋炒),當歸(一兩),神麯(二兩),青礬(三兩,麩炒黑)
上為末,醋糊丸,如梧桐大。每服九十丸,溫酒送下,醋湯亦可。
白話文:
古文中提到的是兩種中藥方劑:
第一種是“退金丸”,用於治療黃腫和積熱病發熱的症狀。 製作方法:將一個砂罐裝滿青礬至八分滿,並在外層用鹽泥固定密封,在碳火上燒紅後取出放入土壤中冷卻,徹底去除火氣;然後將砂罐與青礬一起研磨爲粉末狀,用水調製成麪糰並搓揉成爲大小如同梧桐種子般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左右,可以搭配肉類湯汁或滾燙開水吞嚥下去。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魚、麪條筋和其他可能引發病症的食物。
第二種是“鐵砂丸”,主要用於治療黃疸以及腹部內出現塊狀症狀。 配方成分包括蒼朮、香附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茵陳、牛膝、檳榔、木瓜、草果、砂仁、枳殼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術、當歸和神曲。其中各藥材的具體重量如下:
- 蒼朮 3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9克)
- 香附 3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9克)
- 白朮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豬苓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澤瀉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茯苓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茵陳 1兩半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4.5克)
- 牛膝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檳榔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木瓜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草果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砂仁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枳殼 1兩半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4.5克)
- 青皮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陳皮 1兩半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4.5克)
- 三稜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,使用醋進行烹飪處理
- 莪術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,使用醋進行烹飪處理
- 當歸 1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3克)
- 神曲 2兩 (約等於現代計量單位中的6克)
以上所有藥物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細粉,再加入適量的醋液攪拌均勻形成粘稠狀態,最後將其搓揉成爲一個個大小如同梧桐種子般的小球形藥丸。每次服用大約九十個這樣的小球形狀藥丸,可以用溫熱水或者酸性液體來幫助吞嚥下去。